第十五章 一切都是剛剛開始

 

廖晴正盯著一份關於初創企業Pitch的文章,眉頭輕蹙。文件中關於資產評估的問題讓她感到有些吃力。作為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士,她對技術和產品熟知,但對企業資產評估的操作卻並不熟悉。

她略作思索,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或許可以問問Jeff。”自從矽穀AI大會上相識後,王輝的專業建議就讓她印象深刻。她試探性地發了一條消息:

“Jeff,我最近在看一個Pitch機會,但關於初創企業的資產評估這塊兒有點困惑,很想聽聽你的看法。”

消息發出沒多久,王輝的回複就跳了出來:

“資產評估?這個問題其實關鍵在於階段性,你們現在還沒進入融資流程,對嗎?”

廖晴沒有隱瞞,回複道:“是的,目前還在打磨產品階段,融資計劃還沒啟動。但這次Pitch機會可能會吸引一些投資人的目光,所以想提前做好準備。”

王輝的語氣顯得很專業:“初創公司在沒融資之前,資產評估更多是為未來做鋪墊。像你們這種技術驅動型企業,投資人一般不會太在意當前的資產規模,而是會看幾個核心指標。”

廖晴立刻追問:“比如說?”

“比如團隊背景和執行能力,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產品的獨特性和市場潛力——尤其是市場驗證這塊兒。有沒有初步的合作或者試點數據?即使沒有完整的產品,投資人更看重你們的技術價值和未來應用場景。”王輝的回答既直接又清晰。

廖晴一邊記錄一邊點頭,覺得這些建議比她之前看到的理論文章更實用。她忍不住繼續問:“可是市場驗證怎麽做呢?我們的AI技術應用比較專業化,直接to B,無法像消費產品那樣直接得到反饋。”

王輝的回複速度依舊很快:“可以找一些小範圍的合作夥伴,比如行業內的企業或機構,進行初步試點合作。哪怕規模不大,隻要能通過數據證明技術價值,比如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就足以吸引投資人的注意。”

廖晴盯著屏幕,眼中閃過一絲欣喜。這些建議讓她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她沉吟了一下,又發了一條消息:“Jeff,你覺得我們這個階段,估值是不是得更保守一些?畢竟連融資都沒開始。”

王輝看似漫不經心地答道:“沒錯,融資前估值最好不要太高,尤其是種子輪階段的企業,投資人更在意潛力和團隊能否兌現承諾。而且我建議你的Pitch內容一定要簡明,突出核心優勢,別讓數字和細節埋沒了項目的亮點。”

廖晴看著王輝的回複,心中越發對他佩服。他的建議不僅專業,還很具體,似乎對初創企業的需求和難點了如指掌。她試探性地發了一條消息:“謝謝Jeff,真是幫了大忙!”

王輝順著話題關切地說道:“廖小姐,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人,肯定很辛苦吧?尤其是你還要兼顧創業項目,真是讓人佩服。”

廖晴輕輕歎了口氣,語氣裏帶著些許疲憊,但仍然保持著樂觀:“確實有點累,不過這些年也習慣了。其實最難的還是資金問題,這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王輝聽後,內心暗喜:“正中我的下懷。” 但他表麵依舊顯得很自然,語氣輕鬆:“其實我挺羨慕你這樣的工作狀態,總覺得自己太閑了,日子過得沒什麽挑戰。”

廖晴忍不住笑出聲來,打趣道:“真是旱死的旱死,澇死的澇死!我到是希望清閑一點,可是沒錢啊!”

王輝微微一笑,順勢接過話題:“開始的時候確實都這樣,創業總是最難的時候。但找到方法後,就會逐漸步入正軌。我以前也是這樣,一直在金融市場拚搏,投資、再投資,讓錢生錢。不過,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他說得雲淡風輕,卻刻意留下一些模糊的細節,似乎有意無意地引導廖晴的注意力轉向自己的過往。果然,廖晴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王輝的消息又彈了出來,“廖小姐,你這麽拚,我真的很能理解。說實話,我自己一路走來也不容易。” 

廖晴正在修改手頭的計劃書,看到這句話,不由停下了手裏的動作,略帶好奇地回複道:“哦?怎麽個不容易法?聽起來你挺有故事的。”

王輝發來的消息透著一絲坦然:“可以說,我從一個困難的家庭一步步走出來,靠的全是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我意外有了孩子,生活一下子變得特別艱難。那段時間既要打工養家,又得兼顧學業,真的感覺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

廖晴盯著屏幕,忍不住笑了一下:“孩子?你還有孩子?後來呢?真難以想象你怎麽撐下來的。”

王輝回複得很快:“孩子後來跟著他前妻生活了。那段時間真的太難了,但也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怎麽更高效地利用時間,怎麽在壓力下保持專注。我白天兼職,上課,晚上照顧孩子,心裏隻有一個念頭——不能讓孩子過得像我小時候那樣,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廖晴看著消息,心中一陣波動。她一直對白手起家、人格獨立的人有著特別的好感。王輝的經曆讓她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原本隻是覺得他是一個投資人,更多是在試探對方的合作意圖,但現在卻覺得他是個真實、有故事的人。

她想了想,打下一行字:“聽你這麽說,我覺得自己忙成這樣,似乎也沒那麽值得抱怨了。相比之下,你經曆的簡直是地獄模式。”

“但你一定是雄競高手,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廖晴毫不掩飾地說。

廖晴是個有趣的人,她的眼界和態度往往和身邊的多數人不同。她不執著於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輕易被成功與失敗的表象左右。大多數人眼裏的過錯,她不一定放在心上;而那些被多數人推崇的成功,她也未必看重。這種豁達的個性,或許和她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

廖晴的父母從小給予她極大的包容和自由。在家裏,失敗從來不是被懲罰的理由,錯誤也不是被指責的焦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母親常說,“隻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怎麽走都沒錯。”在這樣的教育下,廖晴學會了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也因此更容易去理解他人的經曆。

這樣的她,在聽到一些“不走尋常路”的故事時,總是會從獨特的視角去解讀。在她身邊,和她類似背景的朋友或許會嘲笑這些“離經叛道”的人,覺得他們失敗或愚蠢。但廖晴不一樣。她往往會為那些敢於挑戰規則的人感到些許欣賞,有時甚至心生敬意。

廖晴並不是盲目讚同一切的“反叛”。她清楚,不是所有“不尋常的選擇”都值得推崇,但她總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閃光點。她常常說:“這些人,至少有勇氣去嚐試另一種可能,不管結局如何,這種冒險精神本身就值得尊重。

廖晴的這種特質,讓她看起來和許多相似背景的人格格不入,卻也使她更容易接納和理解他人。她對成功與失敗的看法,早已跳脫了普通意義上的對錯框架。正因如此,她願意去發現那些在尋常人眼中被忽視的價值。她的同情是一種平等的認可;她的欣賞也不是盲目的追捧,而是源於內心的共鳴和尊重。

在廖晴眼中,人生沒有一個統一的模板。無論是奔向高峰,還是偏離軌道,隻要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就沒有對錯可言,隻要前提是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

王輝發來一個笑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隻是形勢不同而已。你現在肩負著創業和家庭,肩上的擔子一點都不輕。比起我當時的瞎闖,你更有目標和規劃,我反而更佩服你。”

廖晴忍不住笑了起來,敲下一句:“我也不知道目標有多明確,但至少得往前走。說實話,聽你分享這些,我好像不那麽焦慮了,起碼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

王輝回複得很快:“迷茫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說明你在思考。最怕的就是停下腳步,不敢往前。有什麽需要幫忙的,隨時可以找我聊聊,我一定盡力。”

廖晴看著屏幕上的字,心中升起一股暖意。她想了想,打下一句:“認識你真是我的幸運。”

王輝的回複簡短而誠懇:“廖小姐,認識你也是我的幸運。未來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放下手機,廖晴的嘴角帶著笑意,心裏泛起了一陣微妙的情緒。王輝的身世和過往,讓她對他多了幾分信任和好感。

屏幕另一頭的王輝也知道,廖晴已經放下了對他的戒備,已經可以慢慢開始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