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日軍進入的衝突, 有三個階段的起始點:
起始點一: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國東北。 隨後在中國發生抵製日貨的運動,三個月內,使得日本經濟遭到重大損害。
- 1932年1月20日,日本要求中國賠償日本因為抵製日貨而遭到的損失。
- 1932年1月28日,日本進攻上海,即所謂"一?二八事件"。 戰爭的結局是中國軍隊不得在上海駐軍。
上麵三個事件是有因果聯係的。一方麵說明,對一國商品的抵製是一種有效的對抗武器, 而且會有升級到戰爭的可能。 另一方麵也說明,日本的侵略性。
這一階段的第一槍顯然是日本人先開。日本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起始點二:
- 1937年7月7日,日本占領了華北
- 1937年8月13日,老蔣率先進攻駐上海的日軍。 也是因為老蔣迫於全國的壓力,又無法去華北向日本人開戰。 日軍緊急從本土調兵增援。 上海戰役到11月底,告了尾聲,中國軍隊全麵潰敗。
7.7事變發生之前,中日磨擦已經很大,抗日情緒也很高,有不少勢力希望挑起打日本的戰爭, 包括中共。 在7.7發生的前一天,就曾有日本兵訓練時遭到附近不明槍手的實彈射擊。所以究竟誰開的第一槍,不好說,當然也不重要,畢竟日本是侵略者。 馮學榮的《中日交惡史》一書中有詳細描述。
8.13上海開戰,教科書往往都說日本攻打上海。 《沙家濱》裏麵就這麽唱"8.13,日本在上海打了仗..."。 其實是誤導了大眾。 根據1932年的中日協議,中國軍隊不可進入上海,而日軍可以駐紮上海(比如虹口地區)。 所以,要是上海沒有中國軍隊,就不存在日軍攻打誰的問題。
當然老蔣先進攻,又很快全軍覆沒,是老蔣沒本事。 要是讓老毛去打,不一定會贏,但肯定不會輸得精光。
對於日本, 如果見好就收,日本可以繼續獲得在上海的利益,就如同1932年初的上海戰役一樣。 但軍方又一次淩駕於政府之上,擅自攻入南京,發生南京大屠殺。也就是說日本在上海的大勝不經意地給它自己挖了個墳墓。 這是日本敗的起始點。
起始點三:
因為日本人占領了中國的華北和華東,和中國沿海地區,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拿經濟製裁和禁運要挾日本從中國撤軍。
1941年, 美國給它設了個套: 除非日本從中國撤軍(除了台灣和滿洲以外), 否則立刻對鋼鐵和原油進行禁運。
-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被迫進行偷襲珍珠港,以期在與美國的談判中獲得更好的地位。
這一階段的第一槍雖然還是日本人先開,但也是在美國製裁和禁運逼迫之下的不得已之舉。
要是當時日本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 "慫"一下,至少還能繼續保有台灣,中國的東北,朝鮮。 結果非要"以小搏大", 來個偷襲珍珠港。 最後遭到滅頂之災,吃了兩顆原子彈。 如果在起始點二,日本沒有把握好, 這裏還有一個能把握住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