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誰見過,勝利方在邊打邊談2年後窩囊地按照戰敗國方案簽字的?至今你們還在欺騙老百姓,楞是把一場入侵他國被踢掉門牙的戰爭洗白吹噓成正義和勝利。。唉,還是刀郎在《羅刹海市》裏唱的好:不管你咋樣洗,那也是個髒東西。。。
既然要說朝鮮戰爭談判的最終結果,就必須細捋一下談判的過程,畢竟對於一場曆時兩年曲折艱苦的談判,不是幾句話可以概括的。
其實最早提出談判的是聯合國:1950年11月底聯軍在北朝鮮境內與誌願軍發生大規模的交火後,按照杜魯門製定的NSC-81/1秘密文件 (禁止聯軍在北朝鮮境內與蘇或中地麵作戰的政策),於12月4日,宣布放棄北朝鮮,全軍撤回三八線以南。聯合國方麵由印度等13國提交一份停火提案(史稱13國提案),12月14日聯大進行表決,結果是52票讚同、5票反對、1票棄權。但這個提案被北朝鮮和中國斷然拒絕,12月22日中國政務院總理伍豪發表聲明: 作為政治分界的三八線已不複存在(中國人民真是站起來了,說話都透著小粉紅們追夢的霸氣,二戰後確立的雅爾塔體係就被這一句話廢除了)
聯合國的這夥人也是弱智腦袋進水,人家斷然拒絕了停火的要求,你們還不知好歹地熱臉去貼冷屁股:1951年1月13日聯大很不知趣地再次投票提出新的停火提案,但也再次遭到了北朝鮮和中國的斷然拒絕。
北朝鮮和中國為什麽拒絕了聯合國在原三八線上停火的方案呢? 原因很簡單:領導人沒文化,格局不夠,誤判形勢,誤判實力,誤認為聯軍從北朝鮮的撤退是遭到了軍事失敗的潰逃行為(前線將領吹噓戰果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東方民族的一些人從來都是得寸進尺的生意經,不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毛澤東拿出當年“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豪情,利用黨報《人民日報》社論:發出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 打到釜山去,把美帝趕到大海裏去。
杜魯門的戰爭政策雖然禁止聯軍在北朝鮮境內地麵作戰,但保衛韓國的獨立與自由卻是出兵的底線,所以美軍在三八線以北的表現是“一觸即潰”,但在三八線以南則再次展現當年打敗德意日軸心國雄風,中朝軍隊三次進攻韓國,但是三次都被聯軍打回三八線以北。特別是第5次戰役(美軍稱之為“五月大屠殺”),中朝雙方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一線兵力高達80餘萬人(聯軍23萬),裝備俄國武器,飛機坦克大炮一樣不缺,經過一個半月的激戰,中朝軍隊再次敗北潰逃,丟棄了大批武器彈藥裝備,到處都是屍體和哀嚎的傷兵,180師甚至被俘5000多人,彭德懷不得不向毛澤東說了實話:我軍“右傾情緒嚴重”。啥意思?官兵打怕了,見了美國兵就跑!第五次戰役的最終結果是聯軍在東部越過三八線,進軍到“堪薩斯線”,遵照杜魯門政府的指使在這條聯軍認為最適合防守的戰線上收兵。
但是毛澤東和金日成卻慌了,兩人再次誤判形勢,誤認為聯軍會乘勝追擊打回平壤。怎麽辦?金毛想起來停戰!但是兩個東方馬仔想停戰又怕丟麵子,便要求斯大林出麵,向聯軍提出停火要求。其實杜魯門早就想停火了,得知朝中慫了,也就坡下馬戶同意停火談判。朝鮮戰爭停火談判終於開始了!翻翻中共黨史,毛澤東願意並主動向對手提出談判都是“萬不得已”,國共合作、改編紅軍,重慶談判。。隻要他有贏的任何可能,他都不會與對手談判的; 同樣,他提出談判時,都是屎快要拉在褲襠裏的時候。。
1951年7月10號,雙方坐下來,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鬆談判。首先聯軍僅與北朝鮮談判,誌願軍僅作為幫閑出現在會場。談判桌上的兩麵旗幟是聯合國旗和北朝鮮國旗,首席談判代表南日是北朝鮮人,第一副代表李相國也是北朝鮮人,沒有帽徽領章的誌願軍代表解方和其他幾人灰溜溜地坐在邊邊角角的位置上,幕後老板李克農和喬冠華躲在記者帳篷裏,處境好不淒涼。你們誰聽過兩軍作戰,最終談判時由失敗的一方決定勝利一方的代表資格?
朝中方麵提出:1)談判期間停火; 2)談判期間停運裝備和人員;3)恢複三八線作為分界線(伍豪的話是放屁?);4)外國軍隊撤離;5)遣返難民回原居住地;6)戰後釋放戰俘。但是朝中的提案除了第6條附加特殊條件以外,其他5條全部被聯軍毅然拒絕。
聯軍提出:1)邊談邊打,以免你們無限期拖延耍賴;2)既然邊談邊打,彈藥、裝備、人員的調配是不可缺少的;3)以現有戰線為分界線,這也是尊重你們的伍豪關於“作為政治分界的三八線已經不複存在”的論點;4)戰後美軍不撤離韓國,中國軍隊愛撤不撤;5)已經逃到韓國的北朝鮮居民不回北朝鮮; 6)同意釋放戰俘,但條件是必須在"自願”的基礎上
這太喪權辱國了!以現有戰線為分界,北朝鮮豈不是丟了3900平方公裏國土?朝中當然不肯接受聯軍的提案。所以雙方就開始了邊談邊打,既然邊打邊談,談談打打,朝中方麵就等於變相地接受了聯軍的第1條和第2條。在邊打邊談的過程中,誌願軍又不爭氣,雖然取得了幾個著名阻擊戰的“勝利”,但還是讓聯軍奪取了原屬於北朝鮮的鐵原、金化、平原、華川,大亥盆地等一係列軍事要地,進一步向北蠶食。眼看邊談邊打國土越丟越多,朝中受不了了,隻好忍辱接受了聯軍提出的第3條“以現有戰線為分界線”,被迫接受割讓3900平方公裏的國土的現實。看到聯軍的堅決,中朝方也逐步放棄第4和第5兩條,最後來到了第6條(自願遣返戰俘)的談判上。
聯軍堅持根據戰俘的意願遣返,而朝中堅決反對,因為很明顯按照戰俘的意願,大多數的戰俘是不肯自願回到“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平常留學生出國不歸也就罷了,戰爭時期戰俘也不回也太不給金紅兩個太陽一點麵子,打臉都沒有這麽打的!所以朝中無法接受!聯軍方麵隻好說,不接受就繼續打嘛,金兵狼牙棒,宋軍天靈蓋,看誰先慫包。。。
從1951年11月到1953年4月,美軍天天炸,中朝天天挨炸。。先慫包的是金日成。美軍的戰略轟炸導致北朝鮮每天死亡600餘人(平均),朝鮮是個小國,戰前900萬人口,戰死了百萬,又隨聯軍撤退時跑了一大批(文在寅爹媽就是跑到韓國的),再繼續每天死亡600人實在是挺不下去了。毛澤東韭菜多,本錢大,暫時不怕。。。不幸1953年3月,斯大林死了, 沒過頭七,赫魯曉夫就修正主義了斯大林同誌的戰略,不肯再當冤大頭為朝鮮戰爭買單。毛澤東不怕死人,但怕斷了錢糧後路。沒有蘇聯的盧布,這仗一天也打不下去,便識時務低下了他那大救星的頭,服從了老大哥的意願,屈辱地接受了聯軍最後一條戰俘自由遣返的提案,兩萬多誌願軍戰俘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回到了自由的祖國—中華民國,擺脫了回國受迫害的命運。
關於毛澤東和金日成兩人屈辱簽字“小馬關條約”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1952年底艾克競選總統時向選民承諾要盡快結束朝鮮戰爭,所以上台後通過印度的尼赫魯向北京遞話:如果中國再不接受聯軍關於戰俘自由遣返的提案,美國將會修正杜魯門製定的朝鮮戰爭政策:1)不再恪守“局部戰爭”的承諾,戰火將會燒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 2)美軍將會使用戰術核武器消滅中朝軍隊。毛澤東和金日成雖然茅坑石頭,但也知道美國總統的話不是打遊戲開玩笑,所以老老實實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