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獻中,“中國”常用來指代“天下之中”,即地理上的中心地區。周朝時期的中原地區常被稱為“中國”,與周邊的“蠻夷戎狄”相對。
“帝出乎震,齊乎巽,治乎中”這句話出自《周易·說卦傳》,是對八卦象征意義的闡釋,特別是帝王統治與天地自然規律之間的關係。“震”卦在八卦中代表東方、春天、生命的開始和雷的震動。這裏寓意天命之帝從東方興起,如春雷一般振興萬物。而“巽”卦象征風,表示柔順、教化,也對應東南方向。此句意指帝王通過教化和德行將天下化平,使人心歸順。“中”指中央之地,即治理天下的中心位置。古代的“中國”概念也由此而來,強調帝王治國需要以中心為核心,保持四方平衡與和諧。同樣,“中國”並未出現。
春秋時期的《詩經·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稍安康。愛護京城老百姓,安撫諸侯定四方。”這裏的“中國”是指“國家的中心”,即為京城。這是古代文集上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
西漢時期的《禮記·王製》中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這裏說的是中原與四方少數民族,即五方之民,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是永生不變的。“中國”一詞再次出現。
1975年,陝西省寶雞市賈村出土的青銅禮器何尊,造型莊重,製作年代約為西周成王時期(公元前11世紀)。何尊內壁刻有122字的銘文,記載了何(鑄造此器的人)受成王命令參與國家建設的功績。其中有“餘其宅茲中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將安居在這中國之地。”這裏的“中國”是指“天下的中心”,即以中原為核心的區域。這是中國古代文物上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表現了對中原作為政治與文化中心的認同。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此新疆尼雅遺址進行例行考古挖掘,在一座古墓中意外發現了一件色彩鮮豔的漢代織錦,這是一個夫妻合葬墓,其中一具屍體的右臂上綁著一塊織錦。織錦的紋樣詭秘意蘊神奇,呈圓角長方形,上麵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篆體漢字。後來考古隊在古墓中又返現一條織錦,兩段織錦上麵的話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四夷服,單於降,與天無極”,簡單說就是五星(金木水火土)同時出現在東方,漢朝軍隊外出討伐南羌對我國有利,戰爭的結果就是四夷服、單於降,大吉大利。這應該是第二個文物中帶有“中國”一詞。
到了唐代高宗朝,“中國”一詞已經是指代唐朝了。這應該是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中國了。書法名家褚遂良的《石台孝經碑》中就有“立教中國,垂範萬邦”的句子。此碑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至此,“中國”一詞終於演變成國家指代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