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4月初上海的一家媒體報道,由上海飛機製造廠總裝的兩架客機找不到買主。報道稱,這架飛機“70%的零部件 是由上海、沈陽、西安、成都的飛機製造企業製造,並獲得了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適行證”,“據悉,原買主以沒有相應的 技術維修隊伍為由,拒不接收這兩架飛機”。
按國際慣例,像客機這樣的大型產品都是按定單生產,買主中途退貨,也多為經營和市場的原因,至於技術維修的問 題,買主應當在簽定合同以前就考慮到了。
當記者與上飛宣傳部門聯係采訪此事時,該部門負責人客氣地說:不能接受采訪。
通過多種渠道,記者打聽到買主,是深圳航空公司。撥通該公司的電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職員說:“我們公司小 ,成本高,不可能專門為這兩架飛機配置技術維修隊伍。如果民航總局指定我們買,我們也沒辦法。如果有關方麵願意給予合 理的價格補貼,我們可以接受。”
成都飛機製造公司是這兩架MD-90飛機製造的四家參與者之一,負責這一項目的代亞隆副總經理說,現在買方希 望以3000多萬美元購買,而賣方希望是4000多萬美元,本來國際上該機種售價也就介於兩者之間,但現在由於該機型 停止生產,價格也隻能由買賣雙方來協商確定。
“價格的事,怎麽說呢,很複雜”,上海飛機製造廠執行副廠長王文斌說:如果算成本價,這就沒底了。這個項目已 經幹了1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兩架飛機可能是我們國家最後製造的兩架幹線飛機,而為了幹線飛機,我們累積 投資了20年了,如果都攤到這兩架飛機身上,那沒法算了。
MD-90,這個中國航空界人士為之努力了20年的項目,為何終止?
合並棄子?
這項合作開始於90年代初,是中國航空工業與麥道公司合作麥道82型飛機項目的延續。麥道82一共生產了35 架,90型原計劃生產20架。與82型項目不同的是,這一機型由美方提供圖紙和原材料,其70%的零部件是由中方製造 ,即使在汽車行業,這也是一個令選擇“進口替代”戰略的發展中國家滿意的比例。
有人認為,合作終止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幹線客機沒有市場的緣故,即飛機造出來賣不掉,這兩架飛機飛不上天,是 最好的例證。也有業內人士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引用美國波音公司的報告---未來20年,中國航空市場年增長率預計超 過9%,遠高於世界平均增長水平,並在20年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場。這20年間,中國航空業將需要增 加1600架新飛機,總價值將超過1200億美元。僅1999年中國就進口了36架客機。
價格也是行內人士爭論焦點之一。一種意見是,飛機的成本高昂,自己造不如買經濟,也用這兩架飛機證明。但異議 者認為: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技術,造兩架成本當然是天文數字,但造20架就是另外的概念,造100架會更便宜。
最主要的原因是,1997年麥道與波音合並,MD-90的合作基礎已經不存在。
美國航空業兩大公司的合並後,麥道飛機除了MD-95型被合並改成波音737新款外,其餘機型包括MD-90 型飛機都終止了生產,相應的技術發展也進入休眠狀態,沒有基本的技術和品牌的支持,這一合作沒有了根基。
有專家分析:合作的心理基礎也不存在了,因為原來世界民用航空幹線客機三足鼎立。波音最強,空客次之,麥道最 弱,麥道為了在強者的夾縫中生存,希望通過與中國這樣的航空市場大國的合作,形成市場進入的優勢,他們也正是通過這種 方式在中國銷售了在華組裝的35架飛機。但近幾年來,麵對空客咄咄逼人的競爭,美國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支持美國航空 業整合,於是就有了波音和麥道的合並事件。盡管波音和空客的競爭日趨激烈,但他們在壟斷幹線飛機、絕不允許幹線客機整 機技術轉讓的心態是一致的。
為證實以上分析,記者傳真采訪了波音駐中國辦事處。4月24日,波音方麵做出了書麵回答:你提到的“波音不願 看到其幹線飛機的整機技術被向第三國轉讓”,這是一個常識問題,事實上,通過兩架MD-90飛機的生產,幹線飛機的整 機生產技術已經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已經具有了生產幹線飛機的能力,不再有“願”與“不願”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雙方基於各自發展戰略的選擇,不約而同地選擇“放棄”。如果是這樣,當初的合同如 何簽署、內容怎樣、賠償與否,也許就變得並不重要。這本來就是一個商業機密,或許它會永遠成為一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