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人 我的自述72:享受清官邸

來源: 佩尼燕京人penny 2018-07-10 14:08: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76 bytes)

   享受清官邸

 

 

       經過兩年多的討論決定不新建勞動幹校,而是放到人民大學的統計係。這樣爸爸就成了人民大學的教授,有了著落。這個係先建在鐵獅子胡同的人大分部,爸爸不應當再吊在那裏住別人的房子,而應當住人大的房子。這樣人大就給爸爸分在靠近分部的住房。

       這個房子在沙井胡同。它是在鼓樓大街、地安門大街和南鑼鼓巷之間。在清朝,這個地區是清朝官員的居住地,有許多碩大的房子,都是幾進幾出的四合院。推翻清朝之後,這些人開始沒落,這些大房子開始拆小。我家分的房子就是這類拆小的房子之一。

       它是在一個朝南的正規大紅門裏的第一層。一進門有一排南屋,大概是門房。然後進入月洞門,東西兩側是長廊,沒有東西廂房。

       這個長廊較窄、瓦頂、花木框。畫有山水,鳥獸、花木、石頭的頂、壁畫,已年久失修,嚴重退色,但隱約可見當年的風采。廊子地麵是磚拚出的花紋。廊子的盡頭就是大北過廳,可以看出原來廊子直達這個大過廳。出了這個大過廳就是釘死大木門的另一個月洞門。我家就到這大木門為止。

       從這釘死的月洞門的門縫看進去,是清官員的第一層四合院,非常漂亮。這層之後是否還有其它層,就不得而知了。隻看這一點已可想而知清朝這房主的氣派生活。

       現在就把這高大的過廳四周圍起來成了大北房,為了住房麵積盡量大,屋簷很窄,所以這兩側的長廊就斷了,不能進入房間。這個大北房非常高大,很像故宮那樣的房子。灰磚很整齊,沒有裂縫,破損。兩磚之間的縫填得非常平滑也沒裂縫。磚牆砌得筆直、很厚實。柱子粗大,垂直於地麵。房子四個角的磚砌得筆直,每個角像用尺子畫出的一條直線,從地麵直達房頂。灰色瓦是半圓形,整齊的排在屋頂,房頂沒草。這座房子一看就知用料極好,做工精良,是高級工匠蓋的。我這一輩子隻住過這一座漂亮的好房子。

       這個院子鋪的磚地好似一幅圖畫,中間是圓形花紋,很大的圖案,然後過渡到普通的磚地。院中沒有樹木。我們曾用花盆種了一些仙人掌及草花。仙人掌開過美麗的花朵,黃、白兩色,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仙人掌的花。

       我們的大門和旁邊大院的大門是打通的,那邊是人民大學分部的托兒所。大概我們搬入前有看門的值班警衛,托兒所也用這個門。我們搬來後,就用木條釘住,簡單的隔開,但大門旁的值班室是鎖住的。這南屋隻給我們後半。保姆住房、廚房、廁所在這裏,與豐盛胡同相似。

       我們一家住在這大北房,這個房子很深。大部分朝南窗戶有窗台,朝北隻有小窗。還有與朝南門相對的北門,這門基本不開,因為沒有後院,直接挨著外麵另一個釘死的月洞門。中間一條是客飯廳,爸爸的大書桌和全部書櫃在此,鋼琴在這。媽爸在一條,隔開,媽媽住朝南的較大房間,爸爸住朝北的小間。我們仨在另一條,沒隔斷。三個書桌擺在窗台前。三張床平行放置,姐姐已上了北醫,住校,她的床就放在北邊。這三條的隔斷是漂亮的花木隔窗,棗紅色,非常古色古香。

       這個住宅區是鬧中取靜的地方。出了這個區向南是美術館,景山,向北是鼓樓、鍾樓。向西是什刹海、北海後門,向東是護國寺、東四、王府大街、王府井。據說蔣介石的一個行宮就在附近。燕京61號的鄰居民主人士嚴伯伯雷姑姑就住在附近,我們又像過去一樣經常往來,直到搬西郊。

       城裏住過的三個房子中我最喜歡這個。因為全家住在一起,不像那兩個我們三人和爸媽分住在不同的地方。另外這頤和園式的長廊、漂亮花紋的磚地,高大明亮結實的大北房,棗紅色花木隔斷,鬧中取靜的住宅區,遊泳、劃船、滑冰俱全的什刹海。住在這裏後我也逐漸理解清朝官員為什麽都喜歡住在附近,也讓我們稍微嚐了一下“官府”的生活。

       爸爸分到人大統計係後,雖然改變了自己的專業,但他很興奮,心想這是馬列大學,有許多解放區來的革命教授,應當好好向他們活學馬列,認真研究過渡時期勞動工資和人口的關係。對於一個四十多歲的人要改專業,還要上講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書桌就在我們臥室的窗外,我經常半夜醒來看他還俯在桌上看書,寫講稿。花費了大力氣,最後重新走上講台,開出了新課。但好景不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