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篇, 濕疹瀉肚要謹慎。

 轉自蒙稱郎中純中醫博客。

    中醫八法裏,有一法為攻下法。下法的主要原則是《內經》裏的:“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這句話的意思是,病邪在下焦時,可以用瀉法引出病邪從而邪止;腹在中焦,腹滿的人,要用消導之法,將病邪化解於內。

& d/ _9 A1 ^( `8 `  。“消”法以及“解”法,如果患者病邪在中焦,且體內有濕的話,也會稀溏,甚至成水狀,但這不屬於下法,之所以大便稀溏,是中滿者,瀉之於內。

% Z" i8 }- L$ Y8 Y; m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對濕病的治法中,明確了禁下:“濕家之為病……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雲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雲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7 N! l/ U& R3 e4 i! \; x   後世的溫病派,在濕熱證的禁忌中,也有禁下,就因於張仲景的濕家不可下的理論。
- v- `/ E6 x1 r
8 f7 y/ y! `; |0 B6 d; p   所以在應對臨床中的濕病,包括濕溫、外感濕熱,內傷濕熱、濕疹、風濕、痰濕等等,都得慎用攻下之法。其實不光是個“慎”字,而是禁用下法,更為準確點。原因呢,其實就是尤在涇在《金匱心典》裏點穿的一句話: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濕。
* C  k+ e/ _5 u; z8 V
; H# I, A5 s7 f: m7 n   就是說,染濕病的人,一定是本身有內濕,然後外界天氣有濕,從而染病。而有內濕,就本身是因為脾不健,脾不健者則內有虛寒,妄下則傷中氣,自然就危險,故而張仲景禁下。
; T) T" J7 Y, z, @2 h
    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後感外濕。這一句啊,這今年上半年染過濕溫的,以及平常有很多老毛病的人,病情加重者,就很有感覺。就跟我昨天在回小妖的帖子說的:“之所以成為了吃貨,是因為濕重就導致苔厚,苔厚就使得味蕾敏感程度低,於是老會覺得吃什麽都沒什麽味,甚至口裏無味。要吃點什麽,喝點什麽,不是為了填肚子,不是為了解渴,是為了口裏不會這樣沒什麽味。”、“而得了感冒,或處於較重的濕熱天時,本身胃氣就受創了,還吃難消化、難吸收的東西,就會導致感冒或體內濕熱纏綿不去

     我一再地說過,由於中國古代長期處於吃不飽、吃不好的境界,所以溫補派才能有上千年的理論思想流傳於民間被誤解誤讀。

. e. s6 b, g' g7 e   再重申一句:今年上半年,能染上感冒的;有老毛病,病情加重的,都不是因為“少吃了點什麽”而得病,而都是因為“吃撐了”、“吃多了”而得病
' [" |. w# n  Q# h. h- u4 _* U
. i% j& `5 {!
9 A$ `9 L% k9 c6 {4 ~   當有濕者,吃撐了而大便難,或是濕滯大腸而大便難,無論是不是有內熱,都不能用攻下法,得用消導法。必須要化濕行氣,消濁導滯。為什麽?因為濕滯而中氣虛,中氣虛者禁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