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青光眼?青光眼的六大危險因子
眼球的各個結構除了依賴血管供應養份以及維持代謝之外,也會不斷地分泌房水來協助滋養眼球和排出代謝物。眼睛的睫狀體會分泌房水,房水經由瞳孔流至前房,再從前房的隅角排出,進入血液循環。正常情況下,房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相當好的平衡,故眼內的壓力(眼壓)可維持恒定。然而,如果房水排出受阻礙,房水會累積使眼壓升高而傷害視神經。
青光眼有六大危險因子,詳細如下表(3) :
原因 |
說明 |
高眼壓 |
高眼壓造成眼球視神經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視神經萎縮 |
種族 |
非裔人種發生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機率較高;亞裔族群則以閉鎖性表現居多 |
年紀 |
青光眼的發生機率隨著年紀的上升而增加 |
家族史/基因 |
青光眼多為顯性基因遺傳 |
中心角膜厚度較薄 |
角膜厚度會影響眼壓測量,若角膜厚度較薄,眼壓值會被低估,進而延誤治療 |
糖尿病 |
糖尿病會減少視神經的血流供應,導致視神經壞死 |
青光眼有哪些症狀呢?
青光眼症狀又可區分為四種類型:
隅角閉鎖性青光眼(Angle-closure glaucoma)
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通常不會有疼痛感或是明顯的症狀;而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症狀較明顯,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 視力模糊
- 眼睛劇痛
- 紅眼
- 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性的症狀
隅角開放性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
隅角開放性青光眼與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相仿,初期幾乎沒有明顯征兆,到了末期患者才會發現視力減退、視野變小及夜間視力障礙,最終會導致失明。故青光眼又被稱為是「視力的小偷」。因此青光眼高危險群或視力有異常時,應定期至醫療院所安排檢查。
續發型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
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是虹彩炎、白內障、眼部手術等因素導致。
先天性青光眼 (Congenital glaucoma)
先天性青光眼的幼兒則可以觀察到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症狀。
哪些人需要檢查自己是否有罹患青光眼?
由於青光眼的初期沒有任何症狀,若屬於以下青光眼高危險族群,請定時至醫療院所作進一步檢測:
- 有家族病史
- 40 歲以上
- 高眼壓
- 有高度近視或遠視
- 眼睛曾受過傷
- 糖尿病、高血壓、偏頭痛、血液循環不良
- 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
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青光眼的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點眼藥、口服藥、靜脈給藥)、雷射治療與手術等方式。青光眼的治療目的都在降低患者的眼壓,並非治療視神經萎縮。青光眼所引起的視神經破壞是不可逆的變化,視神經一旦萎縮就無法回複,因此青光眼治療目的在於減緩視神經萎縮以及視力的惡化(4)。
藥物治療
包含眼藥水、注射劑及口服藥。主要透過不同的藥理機轉,減少房水生成、促進房水排出,進而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
雷射治療
雷射治療主要目的為增加房水的排出,針對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采雷射虹膜穿孔術 (laser iridotomy);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則可采雷射小梁成形術( laser trabeculoplasty)。雷射操作時間短且無傷口,可以在門診執行,患者不需要住院。但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青光眼雷射治療。
手術治療
通常手術保留於藥物與雷射治療效果不佳者。由於藥物研發與雷射技術的進步,大幅下降青光眼手術治療的比例。但若在藥物與雷射治療仍無法達到有效控製,則需以手術來控製青光眼。另外,先天性的青光眼患者因為先天的構造異常大多數必須以手術的方式來治療。最常見的青光眼手術是小梁網切除術(trabeculectomy)以及青光眼濾過管手術。近年也有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發展作為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利用在眼球上製造微小的傷口,將一個迷你的引流管置入眼內,來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製眼壓的目的。
可以如何預防青光眼?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睡眠充足; 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或3C產品時,應適當的休息;不在暗處看發亮的螢幕;適量的有氧運動可降低眼壓,反之重量訓練容易導致眼壓上升。
飲食調整,建議咖啡因的攝取要適量,因為大量的咖啡因攝取可能導致眼壓上升; 此外健康均衡的飲食對眼睛健康有益。
補充經科學證實對青光眼有益的營養素:
- 花青素
富含具抗氧化作用的花青素,對眼球血液循環有所助益、能增加血流的供應、減緩視野缺損的惡化。另一項針對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患者的研究顯示,使用花青素6個月以上,可有效改善視力退化的問題(7)。
- 魚油
美國研究顯示,日常飲食攝取較多的Omega-3脂肪酸能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對青光眼有保護的作用(5)。一項為期三個月的臨床實驗,健康無病史的成年人,每日使用1500毫克的魚油相較於對照組,顯著降低眼壓。
青光眼的初始症狀常常難以被察覺,然而當眼睛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縮小的症狀時,往往病程已惡化。一旦我們符合青光眼高危險族群,如:40歲以上、高眼壓、具家族病史、有糖尿病、高血壓、偏頭痛、血液循環不良等,務必定期至醫療院所做檢查,及早發現,有助於控製病情、延緩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