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 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仿佛一切都讓我們變得浮躁了,但一個老師說:“什麽都可以浮躁,唯有教育不能浮躁。”這或許是老師對這個時代最好的回答。
曾幾何時,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的指引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考證大軍,越來越多的孩子換了拉杆式書包,高中的知識初中學,初中的知識小學學,小學的知識幼兒園學。
英語老師在講四級翻譯的時候:講到林語堂先生如何翻譯賈島的“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講到許淵衝先生如何翻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講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譯成:“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老師不禁手舞足蹈,作為老師的那種自豪感爆棚。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有學生問:"講這個東西有什麽用啊?能提分嗎?這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是啊,說的對,不能提分。但是親愛的同學,作為一名老師,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老師不是隻教如何考試,所傳授的不僅僅是實用的知識,還要做教育。
老師!我以後應該做什麽?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西方的先賢們早就提出過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從哪兒來?我是誰?我要到去哪兒?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我們自己要做什麽,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而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與悲哀。
曾經有人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麽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浮躁之氣從何而來?它絕非教育領域獨有的現象,而是較為普遍的社會風氣侵染到教育領域的結果,也是當下較為激烈的社會競爭氛圍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在一些人眼中,浮躁之氣算不得什麽大問題。
其他領域暫且不論,但在教育領域,浮躁之氣的危害絕不容小覷:很多時候,正是浮躁導致了功利,功利帶來跟風,跟風誘發焦慮,焦慮進一步滋生浮躁,這正是當下不少家長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精神怪圈。
什麽是好的教育?是為了考取一個好的分數,上一所好的學校,還是為了讓人的發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為他自己?“當這些問題沒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時候,教育的過程就容易被異化。”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人以知識,更是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於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地認知自己,並且不斷地提升自己。
教育不是在流水線上生產商品,不能盲目追求生產速度和經濟回報。教育是慢的藝術,是最需要靜心的事業。掃除存在於教育領域、隱藏在各個角落的浮躁之氣,除了依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積極作為之下的重拳治理,從更深層次來看,還有賴於全社會教育素養的提升,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平和、理性,營造更適合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良性氣候。
網上前段時間流行過一個段子,說我們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看到湖麵上有一群鳥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兒吵吵:我去,全都是鳥!當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中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兒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當然,這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是什麽?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掌握個人的命運,並且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作為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要始終謹記:教育、讀書的終極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網友點評1:
西方哲學:概括為一個字: 我。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愛智慧!!!
網友點評2:
中國哲學:概括為一個字:吃。
能吃嗎?好吃嗎?怎麽吃?
吃過嗎?吃了嗎?
網友點評3:
人類的三個問題:
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麵臨有三大問題。
1、人和物之間的問題,
2、人和人之間的問題,
3、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網友點評4:
西方哲學的四個問題:
人類麵臨有四大問題。
1、我和物之間的問題,
2、我和他人之間的問題,
3、我和自己靈魂之間的問題。
4、我和自己靈魂和上帝三者之間的問題。
網友點評5:
應該杜絕中國特色的,自我封閉的,長城思維模式。
網友點評6:
應該杜絕中國特色的,自我封閉的,長城思維模式。
應該杜絕用無數的,中國特色的,自我封閉的,長城思維模式。封閉我的靈魂。
應該杜絕用無數的,中國特色的,自我封閉的,長城思維模式。封閉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