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撰文 | 曹 聰(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教授)
李 寧(東華盛頓大學工商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 俠(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
劉 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 | 程 莉
中國科學院(CAS)在中國科技體係中的適當定位問題,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出現了。人們一直都很關注政府是否應該集中全國的資源去支持中科院的發展。然而,當大學專注於教育、工業研發機構專注於自己部門的問題時,一個中科院這樣的機構就顯得必不可少。事實上,中科院確實有過輝煌歲月,尤其體現在它對國家戰略計劃(“兩彈一星”)成功的貢獻上,中科院也通過這一計劃顯著帶動了學科的發展。然而,中科院也成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容易受到科技體係其他行業的挑戰。
大量曆史遺留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科技體製改革,中科院被迫采用“一院兩製”戰略。也就是說,為了保持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不得不鼓勵其下屬機構參與商業化和與經濟直接相關的項目,同時讓少數科學家集中在基礎研究和全球高新技術發展趨勢的跟蹤研究上。這一改革的後果是,中科院的整體研究質量和解決基礎研究問題的能力受到了削弱。中科院在中國的許多研究機構中被認為既不是獨特的,也不是戰略性的。
1998年,在路甬祥擔任中科院院長期間,國家啟動了“知識創新工程”,旨在直接解決中科院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問題,並且為其在中國創新體係中的發展注入活力。中科院啟動了裁員,以使其下屬機構靈活精幹、促進科研人員流動起來,從而更好地應對新的挑戰。然而,中科院規模縮小的同時,長久以來大量吸收中科院培養的人才或依賴中科院進行重大項目研發的大學和部門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這對中科院的存在價值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作為應對措施,中科院不僅停止了規模縮減,而且明顯地擴張了其事業版圖,從而轉向另一個極端。中科院在一些新興學科領域和原來沒有設立研究機構的城市裏,建立了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的研究機構。例如,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就是這樣一個由中科院與江蘇、蘇州市政府共同組建的機構。
很明顯,一部分新機構的經費支出並非全部來自公共財政。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與其他組織(包括中科院內的院所)進行競爭,並參與下遊應用研究,以及那些明顯偏離中科院作為一個“國家隊”應擔負的使命的研發活動。中科院還與若幹省市、地方政府和行業結成聯盟,以幫助提高當地經濟的技術含量。
目前,由於不斷擴張,中科院在全國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7.1萬餘正式員工,年度預算約為人民幣656億元(95億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政府撥款。
與國內其他科研機構在研究資金和人才上的直接競爭中,中科院不同研究機構中出現了大量重複的研究工作,機構間也缺乏相互合作。
科學家薪酬過低,不得不經常靠申請課題來提高他們的收入。這是整個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部門普遍存在的現象,可能給科學家的科研績效帶來負麵影響。
中科院的科學家也缺乏追求研究成果轉化的興趣,盡管這不應該是其核心任務。
中科院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研究生院,每年授予大約5000個博士學位,以及更多的碩士學位,但同時又麵臨著將最優秀和最聰明的本科生招募到自己的研究生院中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早期建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外,中科院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兩個大學,即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2014年開始招生,2018年分別招約400名本科生。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中科院功能與使命的多樣性已經使得對其整體組織管理,以及對所屬研究機構和科學家的績效評估變得極其困難。中科院的功能涵蓋了科學研究、人才培訓、戰略高科技發展、商業化、院地合作,以及作為智庫(包括通過院士)提供政策建議。簡言之,中科院體量超大,四方出擊,但它又顯得笨重,背負著大量曆史遺留問題。與此同時,中科院還要不負眾望取得具有顯示度的成果。
“率先行動計劃”
俄羅斯科學院的遭遇為中科院帶來了警示——俄羅斯科學院的前身為蘇聯科學院,中科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據蘇聯科學院的模式於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俄羅斯政府對俄羅斯科學院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獨立性大為減少。
不改革就會被改革。在這種情況下,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提出了“率先行動計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急劇方式改革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將現有的研究所重組為以下四種類型,使中科院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即“三個麵向”)
1、創新研究院:針對具有未來商業潛能的領域(或麵向國家重大需求);2、卓越創新中心:專注於基礎科學,特別是在中國具有強大優勢的領域(或麵向世界科技前沿);3、大科學研究中心:擁有大型設施,以促進國內外合作;4、特色研究所:致力於幫助當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比如研究全國性的自然災害)。
自2014年7月以來,中科院已建立或重組了18個創新研究院,21個卓越創新中心,5個大科學研究中心和14個特色研究所。中科院已經為這些新分類的科研組織引入了新的資源分配方法、治理結構和績效評估標準。
那些不屬於上述四個類型的研究所,特別是那些以學科為基礎的研究所,如數學和係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學研究所、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等,它們的一個任務是幫助北京和上海的兩所中科院附屬的大學,即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去實現“科教融合”。也就是說,這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教學任務作為其工作的正式構成部分。這樣一來,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就不必從科學院外部大量新增師資力量了。
其他研究所則有可能被合並或解散,它們的研究人員將逐漸被轉變為四種類型研究機構的成員。
為了實施改革,中科院的管理機構也進行了重組,設置前沿科學和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務局和科技促進發展局,來取代原有的四個科研業務管理局(生命科學和技術局、資源環境與技術局、基礎科學局、高科技研究與發展局),從而確保與“三個麵向”保持一致。
作為一項重要的改革舉措,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既是為了應對組織層麵或中觀層麵的挑戰,也為了應對科研機構層麵或微觀層麵的科研人員績效評估。中科院內部機構的重組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以促進科學院內部的合作,並集中精力攻克重大關鍵科研問題。這是一種邏輯合理的策略。
未必是好的選擇
然而,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因為那些存在重疊活動的科研機構,不可能輕易地、想當然地被重新歸類為卓越創新中心和創新研究院,或是創新研究院和大科學研究中心。而且,該計劃並非一定會促成中科院與外部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隨著中科院機構的重組以及附屬大學能力建設的增強,中科院實際上很可能會變得更加封閉和獨立。
類似“率先行動”計劃的改革在中科院曆史上已不是頭一遭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率先行動”計劃中提出的“三個麵向”,與前任院長路甬祥的“知識創新工程”的計劃目標基本上或完全是趨同的。並且,現在的改革計劃,也不一定能保證達到預定目標。而中科院仍舊坐在曆史的功勞簿上強調它在中國創新體係中的獨特作用,而沒有考慮到“率先行動”或許對中科院有利,
而對整個國家則未必是好的選擇。其實,社會上對國家是否應該維持一個龐大的國立科研機構的必要性一直持懷疑態度——類似的國立科研機構在世界其他國家是不存在的。
中科院的新改革,碰巧與國家事業單位的改革(開始於2011年)重疊在一起,這就使得中科院的改革更加複雜。總體來說,在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進程中,中國的公共機構,共涉及126萬所教育、研究、文化、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機構的約4000萬以上員工,將被分為兩類。盡管最近宣布的改革隻涉及高校和公立醫院,但在中科院案例中,與其他公共機構一樣,第一類機構將得到全額資助,其目標就是完成國家規定的任務;而第二類研究所可以通過其他活動獲得的收入來補充其公共資金投入不足的缺口,包括政府研究項目的采購,技術轉讓和創業。因此,事業單位改革將對中科院研究所,以及對科學家的穩定資助和薪資水平,對它們所執行任務的範圍和重要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家也許最終將不會支持或在財政上難以負擔當前模式下的中科院。基於可預見的資源約束,中科院很可能會精簡,比如將少數科研院所轉變為國家實驗室(這取決於政府資金),同時將另外一些科研機構實行“轉製”,類似於1999年以來國家將一批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發機構轉製為企業。
本文摘譯自Cong Cao,Ning Li,Xia Li, Li Liu. Reform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Xi Jinping Era.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Aug.2018. pp. 120-141;略有修改。孫楠譯,劉立、曹聰、李寧、李俠校。
參考文獻:
1、Richard P. Suttmeier, Cao Cong, and Denis Fred Simo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ce 312 (7 April 2006):58−9; Richard P. Suttmeier, Cao Cong and Denis Fred Simon, “China’s Innova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novations:Technology,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1, no. 3 (2006): 78−97.
2、David Cyranoski, “Chinese Science Gets Mass Transformation”, Nature 513 (25 September 2014): 468–9.
3、Irina Dezhina, Russia’s Academy of Sciences’ Reform: Causesand Consequences for Russian Science (Paris: Russia/NIS Center, Ifri, 2014), at<https://www.ifri.org/sites/default/files/atoms/files/ifri_rnv_77_ran_reforma_eng_dezhina_may_2014.pdf> [15 August 2016]; Vladimir Pokrovsky,“Russian Researchers Protest Government Reforms”, ScienceInsider, 8 June 2015,at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5/06/russian-researchers-protest-government-reforms>[15 August 2016]; Vladimir Pokrovsky, “Russian Scientists Bracing for MassiveJob Losses”, ScienceInsider, 2 August 2016, at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08/russian-scientists-bracing-massive-job-losses>[15 August 2016].
4、中科院主管的報紙《中國科學報》2014年曾發表“社論”:鍾科平:不改革就會被改革——一論貫徹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中國科學報》,2014-07-22 第1版要聞。2014年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強調指出:不改革就會被改革。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9/t20140901_4194727.shtml?from=timeline
5、Cyranoski, “Chinese ScienceGets Mass Transformation”; Poo and Wang, “On CAS Pioneer Initiative”.
6、Poo and Wang, “On CAS Pioneer Initiative”.
7、Bai Chunli, “The Pioneer Initiative: A New Era in Chinese Research”, Small 12, no. 16 (2016): 2115–7.
8、“高校公立醫院或取消事業編 將擴大聘用製度推行麵”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31/c_129192193.htm2016年07月31日
更多內容:http://www.zhishifenzi.com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麵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係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係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白吃太多。
把中科院打到了中國基礎研究就倒了
中科院就是養老院,有幾個真心是有科研能力的?
裏麵大多數都是混養老
中科院現在的作用是將散落世處碎片科技聯合整合共建一個服務平台,欠項填補帶動,將研發成果快速轉向生產力,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散發。做不到這些功能就失去作用
我覺得可以解體了,從社會中,廣納各種人才,重新組建
黑子剛開始還隻顧黑中科院下屬的企業:聯想,曙光,寒武紀,龍芯,新鬆,華大,訊飛,個個都是行業冠軍。眼看黑不動了,直接拿下蛋老母雞下手了,論點一個比一個老我都懶得反駁
中科院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說白了就是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平衡,相比大學科研院所出成果比大學多的多
建議各個研究所與當地高校合並!
中科院各個分院分別改為一個科技大學是不是比較好?
比華為的科研動力差遠了!
但願中科院不要蛻變成養老院。
最好不要改,繼續深化科研政治化,科研市場化,爭取早日實現共產主義科研。
科學院和各種畫協、作協一樣不應成為實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