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阻止我們東山再起?”—俄羅斯悄
然“偷師”中國。
07:08:00環球時報
【環球網綜合報道】編者按:“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應讓俄羅斯人認真思考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到底是什麽阻止我們東山再起?”類似的反思言論最近幾年時常出現在俄羅斯媒體上。很明顯,中國正成為俄“轉向東方”的最佳坐標。過去一年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受邀4次去俄羅斯調研、走訪,在同兩國學者、企業家與官員的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認識正加速轉變。改革開放40年來,昔日的“老大哥”已在“偷師”學生,“參照中國經濟發展經驗”,在俄羅斯不僅不再是一個羞於說出口的觀點,而且也在很多領域付諸實踐。
代表人物是普京總統的顧問
蘇聯解體後,因一度照搬西方模式,進行自殺式激進改革讓俄羅斯吃了不少苦頭。進入21世紀,俄羅斯延續蘇聯後期依賴出口能源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力開始恢複,但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幹擾。受油價下跌、西方製裁以及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影響,俄經濟陷入停滯、能源和武器領域出口收入明顯不足,商業和投資活力下降,居民收入減少。這種背景下,俄越發難以忽視中國強大的經濟向心力。“跟中國人合作,是有錢賺的”,基於這種務實的經濟與安全利益考量,在俄精英群體中逐漸出現“借鑒中國經驗”“向中國學習”的呼聲,希望中國能為俄經濟發展“造血”。
主張學習中國經驗的俄羅斯代表人物是普京總統顧問、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謝爾蓋·格拉茲涅夫博士。這位31歲就擔任俄聯邦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後又任過國家杜馬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等多個經濟要職的重要人物,是目前俄最具有“向東看”開放意識的高層人士之一。近年來,格拉茲涅夫幾乎每隔幾個月就來一次中國,並推進與筆者所在的機構進行過3次“中俄智庫經濟對話”。每次對話會,都有一批俄羅斯經濟、金融、戰略、技術與軍事方麵的專家隨他來中國。
格拉茲涅夫每次參加“中俄智庫經濟對話”都是一整天不離場,仔細聽取並記錄中方學者介紹的中國發展經驗。他曾對筆者談道:“中國發展模式有三方麵值得俄方學習:一是中國摒棄西式民主,更注重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和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中國通過製定“五年規劃”,采取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從而保證宏觀經濟穩定與社會公平正義,建立起全球最為完備的產業鏈體係;三是中國建立了一套在中央銀行宏觀調控下,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機構體係,這套體係相對獨立於西方金融體係,並且行之有效。這些經驗對俄方而言有重要借鑒價值。”
受格拉茲涅夫邀請,筆者兩次在“莫斯科經濟論壇”大會上做主旨發言,坦承“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被俄羅斯低估”“俄應重視中國經驗”“中俄進入相互學習的時代”等觀點。“莫斯科經濟論壇”有上千位俄羅斯精英出席,對筆者的發言,他們大都反饋積極。
普京總統連續多年參加的瓦爾代俱樂部年會被視為“最神秘的政治大會”,筆者去年受邀與會並介紹了中國在減貧方麵的經驗。俄外長拉夫羅夫在台下還專門與筆者談到,俄方視“一帶一路”為重大的發展機遇,有助於俄方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發展經驗。年會最後一天,普京還邀請阿裏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麵對麵聽他介紹中國的電子商務與經濟發展。
在今年4月初舉辦的“莫斯科經濟論壇”上,還設了20多個平行分論壇。第一個分論壇主題是“如何對接‘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倡議”,據筆者觀察,該主題最受關注,足足來了400多人,因座無虛席,很多人就站在後麵聽。在嘉賓發言中,當曾擔任過英國高官的經濟學家羅思義說“1992年中俄經濟總量差不多,而現在中國是俄羅斯的6倍,難道俄羅斯人不想一想是否應向中國學習”時,場下有許多人頻頻點頭。
從漠視到重視
事實上,羅思義式的疑問此前已出現在俄羅斯公開輿論中。俄羅斯“銀行”網今年2月7日題為“為什麽俄羅斯不像中國”的文章稱:“為什麽都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起步,且中國經濟比俄羅斯的起步水準更低,但到今天,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俄羅斯卻滑到第12位?”
俄《獨立報》去年底援引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亞曆山大·拉林的話說:“俄羅斯想要實現複興,是時候學習中國經驗了……中國讓我們抱有樂觀主義,如果中國人可以從落後和貧窮中逐漸強大起來,實現民族複興,為什麽俄羅斯不可以?”
就連針對美國對俄羅斯鋼鐵提高關稅,俄羅斯戰略調查研究所專家維亞切斯拉夫·霍羅德科夫也呼籲政府“應向中國學習,對美國采取回擊措施”。
“冷戰結束初期,俄羅斯人一度把中國商人視為‘倒爺’,一些早期來俄的中國人還與黃賭毒沾邊。有俄羅斯人曾抱怨,最優秀的中國人去了美國,次一些的去了歐洲,最差的中國人才來俄羅斯。”一位上世紀80年代就來莫斯科打拚的中國商人這樣告訴筆者。今非昔比,他接著說:“但現在隨著來俄中國人的素質與出口俄羅斯的中國商品質量越來越高,俄羅斯開始更客觀地看待中國,接近中國。”今年4月3日,“莫斯科經濟論壇”開幕式結束後,一位俄羅斯企業家還專門攔住筆者,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向筆者介紹自己十多歲的孩子,希望他以後到中國長長見識。
曾在莫斯科居住過8年、現已在中國智庫工作5年的羅思義認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華心態分為三個階段:1992年開始微弱地意識到中國改革的借鑒價值;1999年後油價上漲、俄經濟快速增長,讓俄信心大增,一度漠視中國經驗;2014年後,俄羅斯受到西方全麵製裁與擠壓,開始深度調整對華心態。羅思義說:“這個進程(或許)很緩慢,可能需要10至15年時間。屆時俄羅斯或許會更深刻地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
東方的“最佳坐標”
在筆者看來,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讓俄羅斯至少10年前就有所感悟。早在2009年,《莫斯科時報》網站、《導報》等均發表過主題是“向中國學習”的文章,其中提出俄羅斯現在越來越難以抵擋中國巨大的經濟魅力和政治影響力。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現代化獲得巨大成功,俄羅斯應向中國學習。在俄羅斯,即便是國內經濟決策也要越來越多地將中國因素考慮進來。
雖然這些年也有一些俄媒刊文爭論,認為中國模式不可能適用於俄羅斯。但無論如何,“向東看”在過去10年已日益成為俄羅斯既定的重大戰略,如開發遠東地區、致力於在遠東打造自由貿易港。2015年的一項民調顯示,59%的俄羅斯人支持延續或啟動“俄羅斯向東轉”的政策,70%的人認為,俄“向東轉”與亞洲國家積極合作利大於弊。
強大的民意基礎使俄羅斯近年來不少政策都出現了中國的影子。俄羅斯效仿中國開始建立經濟特區。截至2017年,俄羅斯有24個經濟特區,分為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技術推廣型經濟特區、旅遊休閑類經濟特區以及港口特區。
俄羅斯還引進了中國工業園模式。去年夏天,俄羅斯產業集群和科技園協會主席什皮連科表示,俄遠東地區計劃再設立15個工業園,包括航空、林業、魚產品加工等。據俄羅斯工貿部2017年統計,俄中部有80個工業園區,而東部僅有11個,因此支持在遠東地區建設產業園是優先工作方向。
俄政府還借鑒中國的做法,製定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占地27公頃的莫斯科格林伍德商貿園區,由中國央企直接投資運營,是目前中企在海外最大的商貿投資項目。目前有約300家、來自14個國家的公司入駐該商貿園區。筆者在園區裏看到各類知名公司的廣告牌,頗有國內中央商務區的感覺。
隨著中國企業和遊客增加,學習漢語的俄羅斯人也多了起來,2020年漢語將作為一個外語科目被納入俄國家統一考試體係。在俄羅斯國家曆史博物館,陪同筆者調研的商務人士謝華指著寫有中文的指示牌說,近年來,莫斯科各大景點和航站樓都增加了中文提示。
中國可引領金融、產能、電商合作
“俄羅斯人真在學中國嗎?”筆者在俄期間問了數位資深人士,答案是多樣的。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漢學家尤裏·塔夫羅夫斯基對筆者說,近年來,很多俄羅斯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模式,俄國內成立了智庫團隊,向媒體、公眾和政府介紹中國模式值得借鑒的優點,以期通過學習中國經驗來實現俄羅斯偉大複興,實現“中國夢”與“俄羅斯夢”的完美結合。
也有的說,俄羅斯以中國為參照探索本國的發展道路,但並不是要複製中國道路,隻是部分借鑒學習。
還有的表示,俄羅斯人內心高傲,對中國發展經驗感興趣,但不意味著俄甘於成為“中國學生”。在筆者看來,中俄已進入“相互學習的新時代”,中國要抓住俄對華心態轉變的機會,但也要“戒驕戒躁”。
中國要把俄羅斯人的處事規則研究透徹,“精耕”俄羅斯而不是急功近利,這正成為一種共識。
據筆者觀察,中俄兩國對視的社會心理都出現新的調適,平等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關鍵是中國要做好自己,世界才能看到中國最好的一麵。”一位與俄羅斯打了30多年交道的中國企業家這樣告訴筆者,
他認為:“中俄關係正在進入新時代。兩國都要放下身段,超越曆史,認真發掘對方的優點與長處。中國不必指導、也指導不了俄羅斯,俄羅斯有其強大的底蘊,許多方麵仍值得中國學習;但俄羅斯也須向中國更加開放。”
目前中俄之間存有“政熱經冷”的局麵,兩國年貿易額仍未突破1000億美元,隻是中韓貿易額的1/3左右。筆者在和俄羅斯學者的交流中提出,雙方要反思如何超越“能源型貿易關係”, 在俄羅斯已表現出濃厚的對華合作與借鑒中國經驗的意願下,經濟總量上占優的中國更是可以起到引領作用,特別是在金融、產能和電商三個合作的領域。麵對西方製裁,俄實體經濟缺乏資金支持,如果中國雄厚的資金和金融服務實力能為俄實體經濟注入資金,提供長期信貸服務,對處於困境中的俄羅斯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王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