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專欄作家 吳謙立)特朗普上台以來,一直內外四處出擊,到處惹事。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正在進行中的中美之間互相公布提高有關進口商品的關稅,好在目前還隻是停留在雙方互相威脅出牌叫板的口水戰階段。
和以前不同的是,他的這一舉動大概是他上台以來在美國政壇爭議最小的"惹事生非"。即使是在野的民主黨,也隻是指責他的舉動太粗糙,還沒有和各個盟國小兄弟們聯合起來就單獨行動,而對他的政策訴求似乎基本認同,出現少有的朝野一致。哪怕是抨擊特朗普向來不遺餘力、且一直被希望於2020年總統競選中和他一較高低的華倫(Elizabeth Warren)參議員,也同樣認為中國在貿易中存在許多不公平的做法。
不管特朗普政府的運作是否真像媒體報道的那麽雜亂無章,從專業準備的角度看,這次即使是反對派人士也認為美國貿易代表處(US Trade Representative)對於美中貿易之間存在的問題向國會提交的報告,資料翔實細致,分析全麵。
放在整個曆史背景下,毫無疑問這是近年來美國在經濟領域相對地位下降後慣有心理恐懼的發作。用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 的話來說就是,自從2001年中國進入WTO以來,GDP從1萬億美元上升到12萬億美元,卻仍然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而這期間美國隻以2%~3%的速度緩慢上升,同時關閉了6萬家工廠,丟失了500萬就業機會,普通勞工的工資無法增長。在他們眼裏,根源在於中國政府在貿易中采用了許多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沒有兌現當初加入WTO時加大對外開放的承諾,西方對於中國加入WTO之後的預期完全落空,這在已經習慣於當老大的美國人看來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種情緒的積累在兩年前的總統競選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自從1993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簽訂以來,過去20多年每次總統競選爭論到貿易政策時,NAFTA都是被批駁的靶子。即使在過去不遠的2008年,奧巴馬首次競選總統時,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上台後要與加拿大、墨西哥重啟談判——雖然等到他掌握政權後並沒有任何行動。但是,兩年前的總統競選中,貿易政策爭論時的批判焦點已經完全轉移到中國身上,墨西哥隻在特朗普就移民政策信口開河時才提及。
不僅特朗普在與中國貿易政策上麵表現得很"大嘴巴",希拉裏也發誓要"奮起反擊中國以及任何試圖從美國勞工和企業占便宜的國家(stand up to China and anyone else who tries to take advantage of American workers and companies)"。同屬民粹主義而政治立場通常在另一個極端的桑德斯參議員同樣表示,中國摧毀了許多美國人的就業機會(“trade with China has cost us millions of jobs")。因此,可以想象無論是誰執政,都會在貿易政策上掀起波瀾——在經濟格局出現變化時重談貿易協定本是應有之舉,區別隻在於時間點和具體手段而已。
在美國的許多精英看來,中美之間的經濟交往問題已經是久拖不決的老問題,之前小布什、奧巴馬政府通過私下接觸的方式,都沒能談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次不妨赤膊上陣地公開對陣。
拿這次行動首當其衝的鋼鐵行業來說,在美國人的眼裏中國政府持續補貼鋼鐵企業,使得中國鋼鐵產量達到全世界的一半,造成全球的產能過剩。比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員布朗(Chad Brown)說得明白,這在中國經濟以12%的速度增長因而自己能夠消化掉許多自有產量時,美國能夠接受,但是現在中國經濟隻以6%的速度增長,而且還在調整結構,因此如此龐大多餘的產量對美國鋼鐵企業的衝擊等於是中國把自己鋼鐵行業的就業問題出口到其他國家,以政府補貼的方式掠奪美國鋼鐵行業的就業機會。難怪特朗普這次首先從鋼鐵行業開刀,卻又迅速給予各盟國關稅豁免,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而來。
外界一般隻注意到現任貿易政策顧問納瓦羅是個偏激的反自由貿易者。但是早在2012年,MIT的奧托(David Autor)等幾位教授就接連完成幾篇論文,詳細分析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給美國相關行業造成的影響。
他們采用的角度很特別,以中國出口影響最大的行業為分析樣本,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商品的出口可以解釋1990年到2007年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下降的1/4,而且更嚴重的是由於來自中國相關行業的競爭,美國企業為了能夠生存,降低了為未來發展必需的研究與開發支出。
鑒於這些論文的方法嚴謹,老奧本人的學術聲譽,促使學術界重新思考自由貿易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用。畢竟以前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假設國際貿易之間的眾多玩家大都體量相當,其中任何一個玩家對於他人的影響有限,因此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龐大的人口優勢、技術力量的案例並不在傳統模型的考慮之中,至少部分經濟學家現在反思也許以前對於自由貿易的正麵作用過於樂觀了。
這說明,即使是學術界也出現一定程度的轉變,特朗普的行動似乎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做支持。
按照美國行政政策出台的一般操作流程,特朗普政府宣布的進口關稅政策目前處於公示階段,有兩個月的時間傾聽各界的反饋,然後決定最後的版本——當然這也是進行談判從而避免貿易戰的戰術窗口。
雖然媒體報道集中於將從貿易戰中受損相關方麵的反對意見,其實美國政府一直以來也受到商界要求它在美中經濟交往中有所作為的壓力。美國商會的最新調查顯示,75%的美國企業現在感受到在中國開展業務受歡迎的程度為多年來最低水平,主要的抱怨包括法律條文的不清晰以及條文解讀前後不一致。將近一半的企業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中國政府要求外資企業必須與當地合作者分享自己的技術,在美國企業看來無異於逼迫自己培訓未來的競爭者。因此,40%的企業強烈認為美國政府必須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在市場準入方麵給予外資企業更加平等的待遇。
雖然特朗普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像民主黨指責的那樣不和小兄弟們打招呼就獨自行動,但是卻似乎很快得到歐洲、日本一定程度的自動配合。近日,歐洲和日本紛紛表示要加入美國在WTO針對中國歧視性技術許可提出的磋商行動,因為它們的企業和美國企業在中國的遭遇有著同樣的感受。
有統計數據顯示,特朗普是曆任總統裏麵兌現競選承諾比較高的一位,而且以目前的政治形勢看,美國國會不會采取任何行動阻止行政部門的決策,因此可以認定他這次發動的貿易口水戰,不追求到某些結果絕不會罷休。隻不過也許他並不是真在意某些具體產品的進口關稅,而是另有所圖。現在的行動多少隻是吸引眼球,為以後自己可以表功打基礎,或許這就是他一向自我吹噓的“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deal)”。這種手法,就像他最近連續攻擊亞馬遜公司一樣,而他真實的用意其實在於攻擊貝索斯(Jeff Bezos)私人擁有的《華盛頓郵報》。
結合他在發起這輪口水戰之前拒見中國政府特使的動作,以及現在仍然時時留有餘地的做法,很可能他確實就是想先表演一番,然後在美國政商兩界分歧最小的技術流出上麵加強限製以及迫使中方在市場準入等方麵做出讓步。
另一方麵,中國政府其實已經看到中國經濟自身的問題,並且多次強調所謂的供給側改革。最高領導人多次在國際場合為全球化辯護,並且表示承諾要改善對於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去年年底,時任副總理汪洋,也表示要改善外國投資者的商業環境,進一步開放金融等服務行業,而且宣示中國應該通過製造公平、透明、法治,以及可預測的商業環境來參與全球競爭,還明確表態不應該以技術轉讓為允許市場準入的先決條件。這就給中美雙方最終至少能夠在市場準入方麵達成妥協奠定了基礎。
從過去40年的經曆來看,中國的經濟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糾錯——糾正一切不符合市場經濟運作原則的錯誤,而且外部壓力越大的時候,改革能夠取得的成就也越大。即使是現在回頭看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推動力的加入WTO,當初也是中國政府以背水一戰的姿態,頂住巨大的國內壓力達成許多妥協後實現的。
如果能夠像加入WTO那樣善於利用外部壓力帶來的機會,那麽這次中美博弈完全可以演化為合作性博弈的良性雙贏結果,從而避免現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全麵貿易戰。中國可以借用這次機會,真正地做到進一步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在質量上更上一個台階、為中國將來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大的話語權打下基礎。■
作者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美國某基金經理,負責全球宏觀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