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韓軍“白馬師”為何能頂住誌願軍“萬歲軍”10天猛攻?

戰史|韓軍“白馬師”為何能頂住誌願軍“萬歲軍”10天猛攻?

 

NO.1201 - 白馬山戰役

作者:霄羽 / 編輯:冷小軍

1952年10月15日夜,已經激戰了10天的白馬山突然沉寂了下來。駐守主峰的韓軍第9師意識到,這場血戰可能要熬到頭了。

誌願軍前線最高指揮官、38軍新任軍長江擁輝,心情沉重地請示3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建議撤出戰鬥。戰前質問江擁輝「牛刀子殺雞還哆嗦啥」的王近山同意撤兵。至此,38軍在付出傷亡6700餘人的慘重代價後,仍未能攻占白馬山,隻得含恨撤離。

 

王近山

有著「萬歲軍」美譽的38軍是誌願軍頭號主力,打美軍都不在話下,為何敗在了韓軍的手下?因此戰名噪一時的「白馬師」究竟是怎樣獲勝的呢?

韓軍並非不堪一擊

當李奇微剛來到朝鮮擔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時,他眼中的韓國軍隊是「一支我們甚至不敢稱之為軍隊的相當可憐的部隊」。這個時候的韓軍,裝備低劣,士氣低迷,在麵對中朝軍隊的打擊時,一觸即潰成了常態。誌願軍往往選擇韓軍陣地實施突破,導致美軍的側翼時常被撕裂,不得不經常後撤。

韓軍1946年成立時主要人員是警察,骨幹分子是曾經效命日軍的韓國人。朝鮮戰爭爆發前韓軍總兵力9.8萬人,他們缺乏訓練,戰鬥經驗匱乏,裝備也很一般(隻有89門炮),和士氣高昂、久經戰陣的朝鮮人民軍比起來不在一個檔次上,和誌願軍則毫無可比性。

 

李奇微

鑒於韓軍表現嚴重拖後腿,美軍痛下決心對其進行整訓。不得不承認,美軍的訓練手段確實有一套,他們通過選拔和培養軍官,合理調整裝備,加強針對性實戰訓練,使韓軍的素質和士氣大為提高,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好。在朝鮮戰爭後半段,韓軍中一些精銳部隊的戰鬥力已不亞於美軍。

韓軍第9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師因缺乏作戰經驗而被當做預備隊,主要配置在作戰規模較小的東線,但在後期卻成了韓軍頭號主力。該師能夠脫穎而出,和才幹出眾的新任師長金鍾五有莫大的關係。

金鍾五1944年入伍,被日軍派到太平洋戰場去當炮灰,所幸活到了戰爭結束。韓軍成立時,他當上了排長,兩年後升任上校團長。朝戰爆發前,他已經是第6師師長了。

 

金鍾五

第6師以軍心不穩著稱,曾經發生兩個營嘩變的惡性事件。然而誰都沒有想到,就在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韓軍全線潰敗時,6師竟然是韓軍中打得最好的,他們在春川讓人民軍付出了慘重代價,金鍾五因此而成了軍中名人。

1952年5月,金鍾五調任第9師師長。作為一支在美軍仁川登陸後才組建的新部隊,第9師太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師長了。治軍嚴苛的金鍾五很快就讓這個師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盡管韓軍已然有了質的提升,但誌願軍官兵沒把韓軍放在眼裏。任何時候對敵人的輕視都是作戰中的大忌。這一點,在隨後的白馬山之戰中就體現了出來。

 

韓軍部隊

仗還沒打就輸了一半

到了1952年秋天,誌願軍的坑道工事修得極具規模,陣地得到空前鞏固,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集中部分兵力發動局部攻勢,攻下幾個山頭,以便在談判桌上爭取主動。為此,秋季戰術反擊拉開戰幕。

暫歸第3兵團指揮的38軍負責進攻394.8高地,韓國把這裏叫做白馬山。這裏的駐軍正是韓軍第9師,編製人數高達2萬人,另有6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配合作戰,兵力、火力有相當飽滿。

38軍所屬部隊被分布在幾個不同的防區內,平康穀地也是他們把守的重點,112師幾乎全部力量都在這一區域。這樣一來,能夠用於394.8高地作戰的隻有114師的3個團以及112師和113師各1個團,總兵力滿打滿算也就1.5萬人。配屬38軍作戰的炮兵有39個連,共有各型火炮182門,高射炮58門,甚至還有10輛坦克。

這樣的裝備和剛入朝時比實在是闊多了。

 

換裝蘇式武器的誌願軍步兵

大戰前夕,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發生了。114師340團7連文化教員穀中蛟被即將到來的血戰嚇破了膽,居然乘人不備叛變投敵了。此人級別不高,所知有限,但還是供出了340團的作戰部署、裝備情況等重要情報。

金鍾五對這一情報高度重視,立即調整部署,把防禦兵力增加到兩個營,完成掩體150個,將電話線全部埋入地下,陣前鐵絲網由3層增至7層,還儲備了一周的糧食、飲水和彈藥。除師屬第30炮兵營和第9重迫擊炮連外,韓9師還得到了其他部隊9個炮兵營和兩個坦克連44輛坦克的支援。

 

美軍重炮陣地

對於王近山和江擁輝這樣身經百戰的名將來說,不會不知道戰前泄密的嚴重性。但考慮到部隊求戰情緒很高,加上對韓軍的一貫輕視,他們還是決心按原計劃發動進攻,並對這一仗定下了兩個目標:攻占394.8高地,殲敵5000人。

王近山和江擁輝顯然對叛逃事件的危害性估計不足。事後證明,這一事件所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仗還沒打,38軍就已經輸了一半了

拚人力、拚鋼鐵的消耗戰

1952年10月6日17時30分,誌願軍炮兵開始向394.8高地發動火力急襲,10分鍾後第一梯隊的4個連開始進攻。慘烈的白馬山爭奪戰就此開啟。

 

誌願軍向山頭發起衝擊

早有準備的韓軍依托掩體工事成功扛住了誌願軍空前猛烈的炮火打擊,隻有2-3人受傷,通信線路完好無損。誌願軍的炮火僅僅摧毀了陣地前的的鐵絲網。

38軍的底牌早就被對手摸得一清二楚,因此盡管成功進行了敵前潛伏,但戰鬥發起的突然性卻並不存在,以至於戰鬥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韓軍炮群按照早就準備好的坐標方位進行攔阻射擊,誌願軍4個尖刀連遭到火力封鎖而傷亡巨大,其中9連打得隻剩下13人。

這是一場拚人力、拚鋼鐵的消耗戰,雙方指揮官所能做的,就是把盡可能多的炮彈傾泄到敵方陣地上,再把手中的步兵一個連一個連地填進去,直到有一方血流幹了為止。誰都知道「添油戰術」是最為笨拙的戰術,但這個時候卻別無他法。

這種拚消耗的戰術對38軍非常不利。韓國總統李承晚專門從後方調了一個編練師給韓9師補充兵員,死多少就補多少,保證一線陣地人數不減。即便是潰散下來的敗兵,隻要經過戰場整補,增派軍官,也能恢複戰鬥力,重新投入作戰。異國作戰的誌願軍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損失的兵員得不到及時補充,一些連隊因傷亡太大而傷了元氣,不得不放棄陣地。

8日,江擁輝打出最後的王牌——總預備隊334團投入戰鬥。該團是38軍頭號主力團,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讓他們去拚消耗。兩天之後,334團的兩個營傷亡過半,而韓軍似乎永遠也打不完,援兵還在源源不斷地湧上來,江擁輝手中已經無牌可打。

戰至14日,經過連續201個小時的爭奪,38軍始終不能在394.8高地站穩腳跟。照這樣打下去,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且陣地始終在敵軍火力覆蓋之下,就算攻下了也守不住。江擁輝冷靜分析形勢後,下達了撤退命令。

誌願軍喀秋莎火箭炮

據誌願軍戰史稱:此戰殲滅韓軍9860人,38軍傷亡6700餘人;韓國戰史稱:此戰38軍傷亡1.5萬人,韓軍傷亡不到3600人。

失利並非沒有意義

白馬山堪稱誌願軍的傷心地。在一年前,美軍從42軍手中奪下了白馬山,42軍隨後發起反擊,結果傷亡400多人卻僅僅殲敵30多人,吃了個大虧。38軍和42軍換防後,決心拔下白馬山這個硬釘子。這不僅僅出於麵子上的考慮,也是為了進一步改善三八線上的防禦態勢。

這是38軍換裝蘇式裝備後嚐試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第一仗,也是新任軍長江擁輝上任後的第一仗,全軍上下不可謂不重視,戰前進行了周密的準備。不過38軍對韓軍戰鬥力存在明顯誤判,依然還用老眼光看人,輕敵思想嚴重。事實上韓軍打得相當頑強,甚至敢於拚刺刀,這是誌願軍意想不到的。

 

江擁輝

軍首長之所以不顧作戰部署泄露的重大變故,還決定按原計劃展開攻擊,很大程度是對部隊換裝蘇式裝備後火力提升的自信。但事實上,誌願軍炮兵火力盡管得到極大加強,但和美韓相比依然差距很大。

按美軍統計數字,10天戰鬥中美韓軍隊發射炮彈超過21萬發,投擲航空炸彈2700枚,彈藥消耗量是38軍的5倍以上。而韓軍第9師僅槍彈消耗就高達459萬發,其火力之強可見一斑。

我軍的傳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正常來說,仗打得不順,應及早撤出戰鬥,避免無意義的消耗,但38軍頭頂萬歲軍的光環,自然不能輕易言敗,結果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硬撐了10天,雖然達到了殲敵5000人的目的,但自身傷亡太大,實在得不償失。

還有一點要注意,38軍在經曆第四次戰役極度殘酷的漢江阻擊戰後,戰鬥骨幹損失殆盡,在後方修整期間補充了大量新兵,因此雖然裝備有了較大改善,但部隊戰鬥力卻有所下降。

不過,即便如此,38軍還是能在敵軍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占領大部分陣地,在不利局麵下堅持了10天並給敵軍重大殺傷,說明該軍依然具有王牌軍的強勁實力。

白馬山戰役盡管失利,但從全局來看也並非沒有意義。由於38軍主動撤出戰鬥,使得誌願軍總部下決心在同時進行的上甘嶺戰役中傾盡全力,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在大局上保持了主動。

最後說一句,那個叛變投敵的穀中蛟得到韓軍的優待,戰後去了台灣,1973年在孤獨中病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