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生物科技股,風險極大。一般來說,新藥從研製到批準上市平坸要十年以上的時間。其間要通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 I 到 III,然後專家會評審投票,最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決定。所以長期持有這類股要經曆多次類似生與死的二元事件 。這種高風險的投資顯然不適合於保守的投資者。我之所以再去關注這類股一是現在要穩定地從短期交易中獲利越來越難;二是這類公司財務簡單並且公司發展不受宏觀經濟影響:三是我找到了一種快速篩選這類公司的所謂"有效簡便方法"。
其實我關注生物科技公司是被"逼上梁山". 既無本事做企業又無能力當地主,被聯儲的低利息政策逼得隻有繼續闖江湖(股市)。江湖險惡,風雲多變。雖有武林盟主(聯儲)號令天下,不時做法,呼風喚雨,但各教派(大教派比如資源教,下分金屬教,能源教等)自有其教規門道,興衰周期。我雖闖江湖多年,仍解不了各大教秘籍。隻好考慮投身由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組成的年輕教派。因為一般而言,這類小公司不受宏觀經濟影響,沒有產業周期,財務簡單,我的短處恰好是它不用的:我對宏觀經濟一知半解,不會預測行業周期,讀不懂財務報表。但是,這個產業又是一個真正需要尖端科學,雄厚資本,嚴格審批的旭陽產業,一個體現了美國真正超強實力的產業。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個醫藥界的門外漢如何從中選股?我的做法是:在剛與大藥物公司簽有合作協議的小公司中去初選。這相當於讓大公司替我做了DD(due diligence)。這種協議通常包括
1 預付款和將來的裏程碑付款
2 支付部分或全部藥物實驗的開支
3 將來的利潤分成。
生物科技公司是燒錢的主兒,所以不時通過増發股來籌資。如果一個協議能夠確保在中短期內這個小公司不需再融資,那麽就棑除了因増發股而引起股價大降的風險。下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類似生與死的二元事件?我目前的䇿略是:不去賭這些事件,事件前出貨。事件後再決定是否進入。
投資者有時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否定自我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看到自己的短處有時比清楚自己的長處更重要。知道了自己的短處,有助於避險,而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則有利於冒險。避險是人和動物的生存本能。避險第一冒險第二。應用到投資上,就是保護資本第一,資本増值第二。
說上千次不如實踐一次。今年目前為止大致是按這個想法投資的。下麵是一個IRA 賬戶 上半年的結果:
Traditional IRA
Month. Return(%)
Jan. 13.9
Feb. 8.2
March. 4.8
April. 3.1
May. - 7.3
June. 22.4
Total 51.9
二月份的回報主要基於這樣的生物股THLD而六月份的回報則主要基於生物股EC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