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金融市場拋售潮
今年四月,金融市場的拋售範圍更廣、波動性更強,超出典型回調的範疇,令人擔憂的是,來自華盛頓特區的激進且不斷變化的貿易政策,可能正在對美國的金融信譽造成長期傷害。
自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4月2日宣布征收關稅以來,標普500指數已下跌5.4%,每日的劇烈波動令人不安,引發人們將其與2008年和1987年等著名金融危機時期相提並論。在過去七個交易日的下跌之前,2025年股市本就開局不利,同時包括美元和國債在內的其他主要美國資產類別也開始走弱。
BCA Research 策略師 Marco Papic 周五在 CNBC《Squawk Box》節目中表示:
“今年,從特朗普總統任期來看,從一切發生的事情來看,最重要的信息是:資金正在撤離美國。而顯然,現在這種情況變得異常激烈 —— 國債收益率居高不下、美元持續下跌,這已成了市場的核心敘事。但這種資本外流早在‘解放日’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美國本身才是泡沫,整個美國。”
美元與國債市場的波動
雖然股市的大幅波動本身已令人矚目,但華爾街專業人士愈發關注匯率和債市的異常走勢。通常,在“避險”情緒高漲時,美國國債和美元應當因美國長期以來的金融穩定形象而受益。
但本周五,國債價格下跌導致基準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度升至4.5%以上,而一周前還僅為3.99%。與此同時,ICE美元指數跌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元對避險貨幣如日元、瑞士法郎,以及歐元的跌幅尤其明顯。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 George Saravelos 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
“市場正在重新評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結構性吸引力,正經曆一場迅速的‘去美元化’過程。本周結束時,美國貨幣與債券市場的同步崩潰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截至4月11日(東部時間),ICE美元指數報99.78,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8點(跌幅1.07%),創下自2022年以來最低水平。
信心危機?
某種程度上,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具有機械性特征,即資產類別之間相互影響。例如,美股和美債的下跌可能會減少外國投資者對美元的需求,從而對美元施加下行壓力。
但當前的規模與廣度顯示,這可能不僅僅是市場機製在運作,而是真有投資者正在主動遠離美國資產。
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 Neel Kashkari 周五在《Squawk Box》節目中表示:
“通常,在你看到大幅加征關稅的時候,我會預期美元上漲。但事實上美元在下跌,這反而讓‘投資者偏好正在改變’的觀點更具可信度。”
這種邏輯同樣適用於債市。外國政府和機構通常是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TD證券美國利率策略主管 Gennadiy Goldberg 對 CNBC 表示,盡管尚未看到外國投資者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的直接證據,但僅僅是市場上的這種擔憂就足以引發大規模波動。
“市場非常依賴信心。即便隻是外資可能撤離美國國債市場的傳聞,也可能引發相當程度的恐慌。”
經濟影響
這些金融市場的變化並非隻是抽象數字,而是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實際影響。其中一個問題是,擁有大量海外銷售業務的公司可能會在全球貿易爭端中“中槍”。如果這種僵局持續下去,反美情緒也可能升級為一個重大問題。
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行官 Larry Fink 周五在 CNBC《Squawk on the Street》節目中指出:
“我們很多在海外擁有強大品牌的大公司正在遭遇歧視……我們目前正麵臨嚴重的形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