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主義與經濟刺激

ZT,

隨著2012年總統選舉拉開帷幕,民主,共和兩黨的“大小政府”的理念之爭又將成為主題之一。在美國自從裏根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小政府”的理念已占上風。然而在遭到“九一一”恐怖襲擊以後,政府在國家安全方麵的權力和資源急劇增長。前幾年金融危機以及近年來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也使得政府幹預經濟的呼聲在美國越來越高。在此聯邦赤字與債務雙超曆史記錄的時候,仍然還有自由派學人認為應該加大經濟刺激力度。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次選舉的熱點,有必要對政府經濟刺激的理論基礎與實際狀況有一個了解。

經濟刺激的理論根據是著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凱恩斯認為,自由市場具有盲目性,表現在產能與需求並不總是匹配,而造成經濟衰退與過熱的周期。而政府可以通過金融與財政政策來調節需求,從而讓經濟平穩運行。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衰退,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降低利率和增加政府花費來提高社會需求,而在經濟過熱,產能不足時采取相反措施。

在奧巴馬入主白宮後,為了應對當時日趨惡化的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國會於2009年2月通過了“美國恢複與再投資法(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 ARRA),定於在兩年內以近8千億美元的附加開支來刺激經濟,扭轉衰退。這個法案也被稱為經濟刺激法案(stimuluspackage)。這些經費被用於減稅,增加福利和資助基礎建設工程。在2012年預算中,開支總數被增加到8千4百億元。為了增加透明度,關於這個法案經費分配和項目進展的詳細情況在政府網站www.recovery.gov上公布於眾。

凱恩斯主義認為,在經濟衰退而且利率幾乎降到零的情況下,阻止經濟增長的瓶頸是需求。而政府花費,不論是直接購買還是通過減稅,補助等形式付到民眾手裏,就直接產生了消費需求。不光如此,這種消費還促進了其他有關的消費(例如工人花錢多了就使得商店生意變好而增加店員的消費),所以每一塊錢的政府消費會帶來多於一塊錢的GDP增長,稱為乘數效應(multiplier)。GDP增長意味著產出增長,也就是對應的投入(工作)的增長。但這個增長不完全是新的工作崗位,也有生產效率提高和工作時間延長。根據歐肯(Okun)法則,在經濟衰退期期,GDP每增加2到3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下降一個百分點。根據這個理論,經濟刺激法案導致政府開支增加,其直接效果就是增加了GDP,減小了失業率。

問題是,經濟刺激的效果到底有多大?量化的關鍵就在於上麵說到的乘數效應。對於這個問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of Economic Advisors, CEA)每個季度都發表效果調查報告。但每篇報告不同的隻是實際支出的數據,而研究方法是一貫不變的。根據第八篇報告(截至2011年6月)的估計,經濟刺激法案總支出(包括已經承擔的支出義務)當時共有七千八百億美元,提升了該季度GDP2.9%,增加了4.1百萬的就業。美國失業率在2011年6月為9.1%,有約一千四百萬人失業。所以根據以上估計,經濟刺激法案降低了失業率2.6%(不然的話會是11.7%)。

CEA 估計經濟刺激效果的主要方法是如上所述,通過經濟刺激對GDP的作用和GDP對就業率的作用這兩個“理論”來決定其影響的數量。其中凱恩斯的“乘數(multiplier)”是根據不同性質的支出取不同值的。其中直接消費(項目合同,對州裏的資助和對失業者與窮人的救濟)的乘數在1.1與1.5之間,其餘開支主要是減稅,其乘數均小於1。至於從GDP變化如何推出就業率變化,報告中沒有交代。CEA的結果與文獻中,特別是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Budget Office, CBO)的結果相符合。而在CBO的報告中,凱恩斯乘數是根據文獻調查給出一個範圍。但此研究沒有給出從GDP到就業率(歐肯法則)中的係數,而隻是說“根據曆史上兩者間的關係”來決定。

CEA估計經濟刺激效果的第二個方法是“假定法”,也就是把實際的GDP與就業數據與“假如沒有經濟刺激”的情況相比較。那個“假象情況”是基於相鄰時段內GDP與就業人數的向量自回歸模型,而這個模型是用1990到2007年的實際數據來標定的。當然這個模型的精確程度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最近幾年的經濟衰退是史無前例的,而不是前二十年曆史的重複。CEA和CBO采用的另一個方法是根據接受資助的企業和機構關於就業情況的反饋。顯然這種反饋隻涵蓋了政府直接消費中的一部分,而不包括減稅,救濟等花費。所以是這也是不全麵的方法,隻能作為一個佐證。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在文獻上借助經濟刺激法案研究凱恩斯乘數的工作也不少。一個方法是“橫向分析”,也就是比較各州的情況。由於各州接受資助的數量不同,其增加產出和就業的效果也不同。通過統計手段排除其他有關因素後,就可得到經濟刺激法案對於各州經濟的作用。當然這種統計的結果也是眾說紛紜,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太多了。甚至有作者報告,因為使用各州經濟報告的不同版本,就能使得對於凱恩斯乘數的估計從0至3變到10。由此可見這種方法中可以推敲的地方太多了。另一種途徑是“時間序列分析”。這種方法把政府支出對經濟的影響看成在支出發生時間開始的“脈衝”,加在本來平滑的經濟變化曲線上。通過政府支出與經濟變化的相關性,可以導出政府支出對經濟的作用。當然這種做法也有很多複雜性。不少政府支出(例如經濟刺激法案)在發生前已經廣為人知了,用“脈衝” 來描寫並不精確。另外,經濟狀態也影響政府支出的決定,所以兩者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有人指出,由於決策過程的延遲,政府經濟刺激往往是到了經濟恢複的時期才得以實施)。

雖然凱恩斯主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已提出,但這個“經濟刺激法案”應該是世界上至今最大規模的實驗。而且因為政府“透明化”的措施,關於該法案實施情況的數據也非常豐富。所以對於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刺激法案”的實施情況也就提供了研究和證實凱恩斯理論的極好機會。然而如上所述,目前似乎還沒有可靠方法從實際數據中衡量政府支出的經濟效果。各種研究估計得出的凱恩斯乘數也大相庭徑。總的說來,我們知道政府直接花費的乘數在1與2之間,而通過退稅,補助等付給民眾的資金,其凱恩斯乘數就小得多,在0.5左右,甚至可能是0。

而在理論上,凱恩斯理論也顯得過於簡化,而麵臨不少挑戰。人們最常說的,就是“預期”的問題。政府的額外開支是通過借貸得來的,而今後必然通過加稅來償還。而民眾因為預期到了目前額外收入的暫時性以及未來的加稅負擔,就不會把所有額外收入花掉而是把一部分用作儲蓄。佛裏曼學派的“永久收入”理論也認為,一個人的消費水平不是取決於當前的收入而是很長一段時間(包括過去與未來)的收入平均值。所以政府增加開支導致民眾短期的收入增加不會有效增加需求【注一】。不光個人如此,各級政府拿到聯邦政府的資金後也不見得全部用於消費,而是可能用於緩解自己因經濟危機而麵對的預算和債務困境。基於此,出現了所謂“新凱恩斯主義”,以更複雜的經濟模型來預測政府開支的效果,而通常得到較經典凱恩斯理論更低的乘數估計。

除此之外,我認為凱恩斯主義還有幾個文獻上不常談及的問題。

首先,它的效果極其有限。如上所述,即使按照白宮的估計,經濟刺激法案花了8千億美元,將失業率降低了2.6個百分點。目前的失業率是8.2%。為了降到正常值3%,還需要降低5.2%。如果靠經濟刺激的話,政府開支還要增加約1萬六千億美元。這相當於把目前的赤字(2011年為一萬二千億)再增加一倍多。顯然這在政治上是不現實的。所以,經濟刺激即使有正麵作用,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而且,經濟刺激的代價很大。說經濟刺激會增加GDP,基本上是同義反複,沒有意義。關鍵是此舉對降低失業率的作用。按照白宮的數字計算,通過經濟刺激創造工作,每個工作的花費差不多是20萬美元,而其他有些研究所估計的數字更大,可高達50萬美元。如果光是要解決就業問題的話,還不如直接給失業者發補助,代價要低得多。當然,經濟刺激所創造的工作並非吃白飯,它們也產生了對社會有益的輸出,如新的公路橋梁等。但因為政府政策的需要,這些項目並非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進行。這其中的社會代價,目前似乎還沒有係統的估算。

更重要的是:經濟刺激的效果是短期的。一旦資金不再投入,“刺激”形成的工作又會消失。而從長遠看,刺激的花費需要償還,而這意味著相應的需求和工作減少。而且研究表明,公共債務會減緩經濟發展。國際基金組織的一篇工作報告根據全球各國的經驗得出估計: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0個百分點,GDP的年增長率就會降低每年0.2個百分點。所以在債務償還之前,它減緩GDP增長的積累效應可以是很大的。

我們都知道經濟衰退是一個“自反饋”過程:由於需求降低造成失業增加,而失業增加又進一步降低了需求。那麽經濟刺激引起的短期效應有可能打破這個“自反饋”,而促進經濟恢複的到來。但另一方麵,經濟刺激所造成的需求也有可能扭曲社會資源配置,而消減了經濟衰退本來應有的整合資源配置,淘汰劣質企業的功能。既然經濟刺激不能有效減低經濟衰退的衝擊而且隻有短期效果,那它對於縮短經濟衰退的作用應該是其存在的重要理由。然而,我卻沒有看到這方麵的研究,證明經濟刺激有著正麵或負麵的長期作用(除了造成更多政府債務以外)。所以,我覺得這個理論的根基還有一個重要缺陷。

在美國的現實條件下,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考慮因素:政治意誌力(political will)。凱恩斯原來的理論是:政府在經濟衰退時增加支出,而在經濟過熱時減少,來“平滑”經濟周期的衝擊。但是一個政治現實是:增加支出容易,減少可就困難得多。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政府的支出不管經濟情況如何,都一直在增長。現在兩黨的預算之爭,也都是在目前巨額“刺激”的基礎上的討價還價。不管誰的方案,在最近幾年都沒有顯著減少政府支出的可能。所以,來一次“經濟刺激”,就等於把政府支出和赤字提上一個台階。這就有點“引鴆止渴”的味道了。最近歐洲一些國家因為債務危機而被迫在最不應該的時候(經濟危機時)減少開支,而可能對經濟產生極大損害。所以,沒有償還能力的經濟刺激等於埋下了定時炸彈。我們在考量經濟政策時,不能相信政府總會做最優的事,而必須把政府的政治能力考慮進去。

凱恩斯理論是當今政治和經濟理念對話中的一個重要聲音。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對它的理解都很膚淺。在媒體上,我也沒有看到全麵分析其得失的文章。目前,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因為它不僅關係到美國如何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而且關係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長遠走向。在這個背景下,以“經濟刺激法”為實例,全麵檢討一下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驗證,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

【注一】弗裏曼的批評者認為,“永久收入”理論假定人們擁有無限的借貸力,所以消費不受當前收入影響,這是不現實的。當然消費與收入的背離不一定通過儲蓄或借貸來實現。但是應該承認個人的當前收入對於消費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就是說,用於提高民眾收入的那部分政府支出,其凱恩斯乘數小於1,但不是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