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最後的感動阿姆利則
(完結篇)
阿姆利則在印度西北的印巴邊境,是我印度之行的最後一站。從北向南轉了一圈後我才去那裏,是因為要把最好的留到最後。
阿姆利則所在的旁遮普邦,有“印度糧倉” 之稱,是印度最小卻最繁華的邦。阿姆利則是邦裏的最大城市。
阿姆利則與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Lahore在邊境兩邊相對應,僅32英裏之遙。其實這兩個城市原本一家,同屬富饒的旁遮普邦。1947年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時,棒打“鴛鴦”各棲一方。
當時阿姆利則有50%穆斯林,拉合爾有50%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所以曾有人主張前者歸巴基斯坦,後者歸印度。但結果陰差陽錯,互換了“東家”。為此二者都經曆了曆史上最嚴重的社區宗教大屠殺與大暴亂。
與拉合爾在曆史上的相提並論,說明了阿姆利則地位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阿姆利則是印度第三大教錫克教的中心,而錫克教是世界十大宗教之一。
我印度之行的一大收獲,就是能夠親曆錫克教大本營阿姆利則。以前隻知道“印度阿三”的裹頭印度人是錫克人,並無特別的好感。但在離開印度時,我已發現錫克人是印度社會中最值得信賴和誠實的一群。以致於每當我再見到裹頭的錫克人時,某種親近與信任感便會隱隱而生。
錫克教其實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結合與改良的產物,誕生於15世紀。它反對印度教的種姓製度與偶像崇拜,也反對伊斯蘭教的排斥異教和歧視婦女。錫克教主張簡化禮儀,積極入世,反對禁欲行為,反對恒河沐浴,反對麥加朝拜。它崇尚真理正義,崇尚經典修行。他們幫助乞丐,但鄙視乞討行為,所以錫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錫克教徒強調勤勞勇敢,自強自立,而且內部團結,互為兄弟。
錫克教的終極聖地阿姆利則金廟
舉世聞名的阿姆利則金廟Golden Temple,是錫克教的總部與朝拜聖地。它的第一代祖師曾在這裏修行。第四代上師在此開建了一個水池,名為“甘露之池”。第五代上師在池中建起了金廟, 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 而“阿姆利則”這個字,正是來自梵文的“甘露之池”。
1-1 金廟大門。頂部有一個維多利亞式鍾塔。金廟大院共有東西南北四個這樣的大門,象征著錫克教的大門向來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們開放。
1-2 進入大門前要經過一個洗腳淺水池,以表示對錫克教宗師們的敬意,也為了保持神殿幹淨。
1-3 走近大門。門邊有大木桶提供免費的裹頭巾,站立門邊的人也會幫你裹纏頭巾。 進廟不能光著頭,戴帽也行。
1-4 金廟大院全景,十分敞亮宏大震撼壯觀。
錫克教徒的裹頭習慣,來自其裝束的五大標誌:長須發,戴發梳,穿短褲,佩短劍,戴手鐲。在他們的語言裏,這五個詞均以“K”起頭,故稱“5K”標誌。短褲短劍已經不太流行,蓄長發長須則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而裹頭巾是其蓄發疏發的外延與標誌。
錫克教徒常稱為“錫克人”,但它不是民族的稱謂。凡認同錫克教義的人,都可入教,都可成為“錫克人”。
錫克教不拜神不拜人。“錫克”一詞來自梵文,有“學生”之意。錫克教隻拜“阿迪格蘭特”那本經典,它是上師們的教誨大全,含曆屆領袖上師(共十位)的言論匯總。
錫克教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寺廟。他們拜祭的場所叫謁師所,裏麵不設偶像沒有牌位,隻有經典著作放於台前。
金廟被錫克教稱為Gurdwara,即“通往大師之門”,是個終極的 謁師所。金廟大院氣勢恢宏,金碧輝煌,風格典雅,造型優美,融合了伊斯蘭建築的肅穆莊重,和印度教建築的絢麗璀璨。
金廟大院主要結構有正門,水池,水上的金廟,以及四周的建築共四部分。正對著金廟的那一排建築,是錫克教最高理事會的商議聚會大廳,也是初經大師的錫克教經典晚上的棲息存放之地。其他三麵的大樓裏,有中央錫克博物館和其他內部功能性設施等。
金廟在19世紀曾遭阿富汗人襲擊而損壞,錫克人憤而還擊追捕,直至摧毀阿富汗軍。後來重建時用了100公斤黃金鍍麵,才有了金廟的俗稱。
1-5 金廟大院裏的中央水池,名叫Amrit Sarovar。這兩個字合起來,就差不多是Amritsar(阿姆利則)了。這裏的池水被錫克人視為聖水。水上的金廟,正式名字是Harmandir Sahib,意思是“永恒的” 。
1-6 金廟神殿放大圖,共三層。第二、三層和頂上裸露的地方都鋪有鍍金的銅葉片。 廟頂有4個精致的小亭,中間是1個碩大的缽形塔。
1-7 水池周邊有繩子標示出的部分區域,供男朝聖者沐浴。
1-8 金廟兩側的建築,裏麵多為錫克教的有關機構和設施。來訪者的供食以及夜宿設施等是否在樓裏,不得而知。我的日程安排沒有這兩項。
1-9 金廟兩側建築近景。建築非常雄偉精細整潔。
這個錫克教聖地幾乎24小時開放(6AM-2AM),總是充滿了成千上萬的來自印度各地的朝聖者,據說每天遊客10萬以上,超過了泰姬陵。
背包客們對金廟非常熟悉,因為它提供免費住宿,以及24小時免費食物。錫克教徒認為,人應該吃飽飯後才會想到精神信仰的東西,即“溫飽思信仰”,而不是溫飽思淫欲,哈哈。
錫克教如此人性化,如此善解人意替人著想,讓人刮目相看。
1-10 從這裏通過一段約50米的大理石橋,將聖殿與湖邊平台相連。信徒和參觀者需要排隊走向金廟神殿。這是石橋前的一道門。
1-11 石橋入口處的鍍金大門,在岸邊,還沒有上橋。
1-12 小橋的終點是金廟聖殿,這是門上的鍍金碑文,刻著大師經典中的引文。大師的經典經文,每天都在這裏由錫克聖人Saints們大聲誦讀。
1-13 金廟聖殿入口處。那一刻我決定硬著頭皮也要進去,因為錫克教強調開放和容納,我不怕被轟出來。唯一的不安是,我手頭沒有準備朝拜的禮品和貢品,也不知程序與規矩,怕壞了人家的氣氛和興致。
1-14 我終於踏進了金廟聖殿。裏麵不讓拍照,這是盲拍。最裏圈一色白衣黑頭的幾位有坐有站,是誦經和接待信徒的聖人們。朝拜的信徒也分成欄裏欄外兩個“檔次”,裏麵圍坐的都是“女士優先”。我自然是“外圍”人。最中央的,就是錫克教敬拜的“根本經典”阿迪格蘭特。
1-15 所有的錫克教徒,都希望在他們生活中的某個時間來寺廟當誌願工一個星期。所以在金廟看到的工作人員,多半是信徒義工。本圖中擦拭欄杆的那兩位就是。
錫克教對男性尤其強調英武勇敢,所以錫克教徒在名字上都加有共同稱號“辛格”Singh,意為“雄師”。
現實生活裏錫克人也確實英勇彪悍,當年為對抗莫臥爾王朝壓迫,錫克教逐步軍事化。曆史上有多次對外對內被動還擊而勇猛取勝的事例,包括幾百年前對阿富汗入侵的還擊,和幾十年前對英迪拉·甘地“藍星行動”的報複,甚至劄連瓦拉園的阿姆利則大屠殺,多涉及錫克人。但他們幾乎從不主動滋事挑釁,這一點令人欽佩。
從阿姆利則火車站到金廟,有直達免費公交車來回。極其擁擠,但秩序良好。我在金廟逗留了兩三個小時,直到相機16G存儲片用滿,不得不清理選刪舊片,找回空間。
震驚世界的劄連瓦拉園慘案
1919年阿姆利則大屠殺現場劄連瓦拉園 Jallianwala Bagh,就在離金廟約十分鍾步行距離的不遠處。當年英國軍隊向和平集會抗議當局的印度人開槍射擊,當場死亡379人,傷1200人。實際死傷人數遠超此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旁遮普邦的錫克人已經開始出現動蕩,起因是他們的新德裏謁師所被拆,當局對大部分是錫克人的印度獨立活動分子進行審訊 。
當時聖雄甘地已回到印度,獨立運動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一觸即發,當局逮捕幾名運動領導人,激憤的阿姆利則人總罷工。成千上萬的錫克教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聚集在劄連瓦拉園和平抗議。英國當局阻斷了主要出口,無預警地向人群最密集的部分開槍射擊,射擊持續大約10分鍾。血案震驚世界。
劄連瓦拉園不大,免費進出,但有軍警值班。來的印度人很多,男女老少對展覽室的陳列看得和外國遊客一樣仔細。
2-1 劄連瓦拉園入口處牆上的紀念標牌。下令開槍的Dyer將軍的士兵就是順著這個途徑向手無寸鐵的無辜人群射擊。
2-2 進入園內的景象。遠處是死難者紀念碑。
2-3 走近死難者紀念碑。無字,無語。
2-4 人們被從這裏射出的子彈擊中而倒下。
2-5 燭火生生不熄。
三人座的嘟嘟車擠下十一人的印度特色
中午時分我走出劄連瓦拉園。剩下的重頭戲,就是去印巴邊境看每天傍晚的降國旗儀式了。
行前我注意到印巴邊境有Wagha和Attari兩個稱呼,到了當地後才搞清楚,Attari是村莊名,Wagha是邊界名。就像以色列南部紅海邊去約旦的邊界過境點叫Wadi ,而它所在的城市叫Eilat。
印巴邊境在阿姆利則西南約30公裏遠,有公交車到村莊,然後還得叫嘟嘟車去邊境。所以不如直接包嘟嘟車,來回加等待,約750盧比。
我站在劄連瓦拉園門口時,幾個嘟嘟車司機走上前來。我問:去印巴邊境,多少錢?有一人竟說:100。我一驚:是來回價?是。包括等待?是。何時付錢?回來再付。我說:怎麽這麽便宜?對方笑:一共8個乘客。他又說:一個人的話要750。我說:是嘟嘟車?是。怎麽能拉那麽多人?他端上手機裏的照片,說:我的車大。
這個年輕人叫Raja,我喜歡他的言行舉止,也相信他。他向我推薦了市裏一家“像樣”的餐館,約好1:30就在此地集合出發。
吃完飯再市區逛了逛,1:30左右還真出發了。不過沿途他又拉了幾位,最後居然連司機共載了12人。他的車其實無異於其他嘟嘟車,但他加了朝後一排橫板,背靠背硬是擠了八人。背對司機有一橫欄,也“坐”了兩個年輕人。我是“外賓”,司機左邊的靠背椅優惠了我。一聲轟鳴車發動,我甚至擔心它拉不動,或半途拋錨。結果Made in India還算爭氣,一路顛簸卻順風順路。
3-1 我去印巴邊境的車友們。一輛嘟嘟車居然擠了12人。這幾位個個膀大腰圓,卻很能吃苦湊合。由此不難理解,那些近郊火車窗外頂上的人山人海奇跡奇觀是如何練成如何發生的了。
3-2 又一排車友,老人也不落人後一樣耐擠。兩位老人身後隱約能見還有一人,所以這一排也是四位。麵對他們的是兩個年輕人,所以“車廂”裏共“塞”了十位,連我和司機共十二人。
印度教至尊朝聖地Durgiana Tirath和Vaishno Devi
去邊境前,我問司機能否去Shri Durgiana Tirath停一下,他同意了。那是個印度教在阿姆利則的主要朝聖地之一,風格模仿了金廟,拜的有克裏希納神和毗濕奴神,但主神是女神杜爾迦。
寺廟在一小街巷裏麵。我一人進去,其他人在街上等。我發現裏麵很深很大,與金廟相像。我不忍心讓那麽多人等我一人,就匆匆一轉沒有細看。
3-3 寺廟在一個小街巷裏,東拐西彎地要走一陣子。
3-4 寺廟正門上的寺廟大名。
3-5 寺廟全景。照片來自網絡。樣子非常像錫克教的金廟。
其他老印乘客要求看一個印度教寺廟Vaishno Devi,不在我的規劃之中,供的也是女神杜爾迦,我也跟著轉了一圈,覺得沒有上麵那個寺廟有意思。但是據說也是當地很重要的印度教寺廟。
3-6 寺廟也在一個小街巷裏。這是街口景像。
3-7 一進廟門的感覺,好像是個Shopping Mall,哈哈。
嘟嘟車走了40分鍾左右,在邊境隔離區邊上停下,不能再前行了。人們都需要步行好幾百米才到真正的入口處。司機再三叮嚀每個乘客,返程集合就在這裏的咖啡店前,不能搞錯。
3-8 去邊境途中,不知是誰的雕像。離開邊境已經不遠了。
3-9 進入邊境地區。
景觀獨特的印巴邊界降旗儀式
資料上說,印巴邊境降旗儀式4:30PM (夏)或5:30PM(冬)開始,持續約20分鍾結束。結果實際情況是,我們3點到達,4點半進場,6點開始,7點多散場。
從第一道大門入場後,外賓有專門的看台和通道,但沒有明顯的標記,需要問一下。我是第一個進看台的外賓,我選了不高不低處的中間位,為的是看到拍到俯視的全景,可惜我沒有變焦相機,稍遠處就模糊了。
4-1 前下方的水泥台階,屬於觀禮的“外賓席”。我第一個到達,選擇了靠左邊邊界的中間位子。
4-2 外賓席的右邊是印度國內的“貴賓席”。開放得晚一點,那時還空無一人。
4-3 我左前遠方有兩麵旗子的地方,那個大門就是印巴邊界線。
4-4 時間還早,坐著無聊,我走到“馬路”中央拍照。沒人管我。我先朝邊界處拍照。一個老印模樣的在拍製服軍警。
4-5 我然後轉身拍反方向,進來處的邊境大門。掛著印度國旗和甘地肖像。一般觀眾已經就位,人山人海。
4-6 走回到座位去之前,我也拍下了那個大雞冠製服軍警。
真正的儀式相當繁瑣,大概也是宣傳和作秀的需要,對外賓,對百姓,也是對另一邊的不友好鄰邦。大致有三個階段:軍人來回行進走隊列;降國旗;護送國旗回營回樓。
隊列有大有小,一人,兩人,四人,甚至更多,都是高擺手快捷步急匆匆地來了又去,印巴兩邊都是這種風格。看上去少了端莊與威嚴,反而有點“滑稽”,但很可愛。隊列行進有不少變化與講究,占時最長。
降國旗是與對手巴基斯坦方同步的,倒也十分“君子”。那個過程稍微短些。最後護送國旗回到營地樓內,最簡潔快速。
整個過程中,高音喇叭裏時有音樂,歌曲,口號此起彼伏,群情激昂,場麵很是感人。我就聽“懂”一句,好象是:印度斯坦萬歲!
視頻1:降國旗儀式開始,多種人數組合的軍人列隊行走。天色已經變暗。
視頻2:印巴兩國同時徐徐降下自己的國旗。交叉斜向徐徐下降。
視頻3:軍人手捧國旗護送回營地。
平民百姓的真切熱情留給我最後的感動
從坐上嘟嘟車看到兩位老人的時候起,我已經感受印度平民特意前來積極參與的巨大熱情。 觀眾席甚至馬路沿,到處人山人海座無虛席。和邊界對麵的稀稀拉拉冷冷清清形成鮮明的對比。
4-7 參加者踴躍,人行道都坐滿了人。
4-8 印度國內貴賓席也高朋滿座。
4-9 人們舉國旗來回奔跑接力。那時已過了5點,外賓席上已經有不少人了。
4-10 印度佬激情高呼口號。雖聽不懂,但能感受到。大概就是印度萬歲一類的吧。
4-11 對麵的巴基斯坦。天暗下來了,儀式將要結束,觀眾席依然稀稀拉拉,從未坐滿人過。
在等待的過程中,觀眾中有人開始舉國旗奔跑的活動。一組兩人,各持一麵國旗,從甘地大門奔向邊界,然後原路奔回。下一組兩人接過旗幟重複之。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觀眾席,排隊加入等候,甚至有小孩和老人參與,場麵感人。老外也有加入的,活動持續了近半個小時。
視頻4:降旗儀式正式開始前,觀眾有老有少自發地雙雙手舉國旗快步奔跑,形成排隊接力。
稍事休息後沒有多久,觀眾中裏又有了“騷動”,人們紛紛站立朝一邊張望,原來有幾個女孩在路中央跳起了舞蹈,後來擴音器裏也開始播放音樂,參加的人多起來了,男女老少都有,老外也有加入的,包括我的身邊人。
視頻5:降旗儀式正式開始前,觀眾隨音樂起舞。開始是幾個人,後演變成群舞。老外也有人從我身邊跑去加入。
在回程中,我同車的老人說,他看見我也去跳舞了,哈哈。其實我沒有去。但我心裏是有觸動。那些舉國旗奔跑和群舞的活動,也許是當局鼓勵甚至有備而來的,但顯然是極受群眾歡迎,很有感染力的。老印老外觀眾的自發參與,十分積極踴躍。印度百姓盡管有種種問題與不滿,但對國家的熱愛卻是真切的。這讓我感動。
當晚我趕火車回新德裏。印度之行劃上了句號。阿姆利則是錫克人的天下,有過血腥,充滿陽剛,更是洋溢著熱心熱情和溫馨感動的地方。
本篇景點及本人評分(1-5星):
1 金廟 Golden Temple 5
2劄連瓦拉園 Jallianwala Bagh 5
3 Shri Durgiana Tirath寺廟 5
4 印巴邊境瓦格赫 Attari/Wagan 5
5 Vaishno Devi寺廟 3 (計劃外)
再見了,永遠的印度
二十一個日日夜夜,五百零四個鍾頭,三萬零二百四十分鍾。。。
古老而沉重的千年大門為來訪者開啟,它又緩緩地關上;
絢麗而多彩的神秘麵紗為遠道客撩起,它又輕輕地垂下;
。。。。
遠去了,鐵罐機車灰暗沉悶的隆隆聲響;
模糊了,車牛同道塵土飛揚的老街窄巷;
消褪了,咖喱麻辣異國味料的舌尖麻痹;
淡忘了,酷暑驕陽大汗淋漓的蹣跚踉蹌;
。。。。
古老而現代,矛盾又輝煌;對立而平和,知足又貧乏;陌生而友好,溫馨又難忘。。。
我眼裏的印度,我心中的印度。。。。。
再見了,永遠的印度,永遠的謎。
(全篇完)
(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六月懷胎”的BABY們):
神秘髒亂平和:印度南北走單騎
bbs.wenxuecity.com/59496205496/385273.html
印度故事:人格分裂新德裏
bbs.wenxuecity.com/india/386576.html
印度故事:情係紅粉齋浦爾
bbs.wenxuecity.com/india/387368.html
印度故事:刻骨銘心阿格拉
bbs.wenxuecity.com/india/389267.html
印度故事:千古之魂瓦拉納西
bbs.wenxuecity.com/india/391291.html
印度故事:性愛橫流古久拉霍
bbs.wenxuecity.com/india/392515.html
印度故事:東方威尼斯烏代浦爾
bbs.wenxuecity.com/india/395158.html
印度故事:舊貌舊顏老孟買
bbs.wenxuecity.com/india/398567.html
印度故事:飛車驚魂海德拉巴
bbs.wenxuecity.com/india/399633.html
印度故事:最後的輝煌漢皮
bbs.wenxuecity.com/india/401317.html
印度故事:峰回路轉班加羅爾
bbs.wenxuecity.com/india/403105.html
印度故事:東方雅典馬杜賴
bbs.wenxuecity.com/india/404737.html
印度故事:伊斯蘭止步金奈
bbs.wenxuecity.com/india/406275.html
印度故事:最後的感動阿姆利則
再次由衷感謝一路鼓勵支持的熱情熱心網友們。
所有這一切,為的是對得起你們,也對得起自己!
鞠躬!
(行萬裏路-寫萬言文-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