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37086566?utm_id=0
https://m.huxiu.com/article/377834.html?type=text
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汽車加大了對歐洲的出口力度。歐共體對日本汽車的進入一開始就持謹慎態度,對日本車采取了進口配額的方式進行限製。1991年雙方達成協議,日本保證在接下來的十年裏,每年輸入歐共體的汽車數量不超過120萬輛。 為了占領歐洲市場,日本車企改變策略,在歐洲各國就地設廠生產和銷售,繞過區域一體化帶來的種種壁壘。
相比於日本車企兢兢業業把每一道生產工藝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壓榨到極致的強大執行力,美國企業由於工會的阻礙,執行力簡直能用“拉胯”來形容,這直接導致了全國出現了很多汽車城破產,大量汽車工人失業,底特律徹底沒落…
美國政府一看,自家不爭氣的三大廠越鬥越敗,繼續下去美國汽車工業遲早要被脫下泥潭,於是果斷揮舞著政策大棒下場幹預。 處於國際地位劣勢的日本迫不得已,接受了美國提出的一係列配額製度,一旦超過配額後,就不允許繼續向美國繼續出口日本汽車。 但美國三大車企還沒鬆口氣兒,日本的對策就來了。不讓進口汽車,在美國本土生產總不限製配額吧?1982年~1983年間,本田、日產、豐田依次在美國建廠,巧妙避開了政策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