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辨-古今計時

來源: 一功 2019-09-29 15:23: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06 bytes)

經脈辨-古今計時

一功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行中,混用了三種的古代計時方法圭表、星座、刻漏來描述衛氣的循行。原因是衛氣的循行需用較為精確的刻來表述。

  1. 圭表: 又稱,日晷,日規。由晷針和晷麵組成,兩者相當於鍾表的指針和表麵。晷針垂直穿過晷麵中心,晷麵外延一般有三個圓圈,內圈標示天幹地支,中圈刻有十二時辰,外圈對應每個時辰,再分「初」、「正」兩格,由此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如今的「小時」概念,就是由晷麵刻度演變而來,而鍾表表麵的設計靈感同樣借鑒了晷麵的結構。二者的差異是, 日晷日影的指向與現代二十四時鍾(24小時一周)時針的指向剛好成鏡麵映象。下圖是的日影指向與現代二十四時鍾(24小時一周)時針的指向剛好。

上圖的日影指向與現代二十四時鍾(24小時一周)時針的指向剛好成鏡麵映象。

上圖是的日影指向與所標時間不對(指向為酉初,實際應為卯初。

  1. 天象計時:以依次看到東南西北的28個星座, 來定地球自轉一日的時間。

“歧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麵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 。經過一個星宿, 稱為一舍。

 

  1. 刻漏計時: 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麵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麵上的漏箭隨水麵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古時漏箭上的刻度是100刻,既每刻相當於現代的14分24秒。而現代俗稱的一刻為15分鍾,一日為96刻。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