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昉:中醫為什麽有用?

來源: 醫者意也 2013-04-03 18:49:3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770 bytes)

來源: 人人網 作者:楊昉 時間:2013年3月18日

   

 也許隻有不斷的試錯,我們才能更進一步接近真理——波普爾

    為何《傷寒論》的這些方劑會具有如此神奇的療效?為何這些兩千多年前創立的方法會與現代醫學的發現不謀而合?是因為古人掌握了一套高超的醫學理論,還是有更加深刻的原因?就讓我從下麵這兩個小故事開始慢慢說起吧。

    我的一位親人患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行走困難,幾乎已經接近癱瘓。采用各種治療手段都沒有用,在省醫院住院治療也未取得明顯效果。後來聽村裏人講了個 偏方,用陳倉米燉豬棒子骨,吃了一個多月,各種症狀神奇消失了,兩個月後就可以下地幹活,至今兩年多了,一直在從事體力勞動,也沒有進行其他特殊治療,但 腰椎間盤突出症沒有再發作。

還是他的故事,有一次手指上長了個奇怪的黑顏色疙瘩,長的樣子跟魚眼睛一摸一樣,長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消失。有一次他去菜市場賣菜,旁邊賣菜的人看見他的疙 瘩就說:“你這東西叫做‘魚休子’,你每天拿活螃蟹殼在上麵塗就可以治好”,於是他回家就到河裏抓螃蟹照著做,結果每塗一次那疙瘩就小一點,塗了三四天疙 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俗話說:“偏方氣死名醫”,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聽到很多這類偏方治大病、怪病的故事。為什麽這些偏方經常會產生神奇效驗?

    當然,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一定會有中醫反對者跳出來說:你這隻是個別案例,沒有經過“隨機”“雙盲”的檢驗,所以這種“偏方”根本不科學,療效根本無法 保證,用不科學的方法治療疾病是愚昧的。如方舟子所說:“沒有經過科學檢驗的經驗未必可靠,可能隻是以訛傳訛。古人對前人的經驗之談是如此的輕信,有時候 甚至到了荒誕的地步”。

    我完全能夠理解方舟子的邏輯:某個病人吃了某種藥物,病就奇跡般的好了,這種個案並不能說明這藥真的有效。因為影響疾病痊愈的因素太多,有的病本身就有自愈能力;有的是受到了強烈的心理暗示;有的是無意中吃了另一種對疾病有效的藥物,隻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

    因此對現代醫學來說,缺乏大樣本、隨機、雙盲研究的個案,並不能說明某種療法是有效的——這個觀點我也完全讚同。但是如果我們拋開個別案例、個別藥方,而 站在人類傳統的生存方式,站在推動醫學發展的原動力的宏觀角度審視“民間偏方”的形成過程,就會發現很多長期流傳的“民間偏方”是人類與疾病漫長鬥爭曆史 中有效經驗的積累,其療效超越現代醫學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一個民族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摸索而沒有找到過針對某些多發疾病的特效療法,這倒是一件很 奇怪的事情。

    從醫學發展的動力來看,“試錯”是一切醫學發展的基礎。所謂“試錯”就是瞎打誤撞,瞎貓碰死耗子的辦法,不斷嚐試不同的治療手段直到將病治好為止。

    即便對於現代醫學,“試錯”也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

    因為人體的規律過於複雜,與之相比現代醫學對人體有限的認識顯得微不足道,純粹從醫學理論上推導出的治療方法並不比瞎打亂撞高明太多。現代醫學中很少有哪 種非常有效的療法純粹是通過理論推導得到的,相反很多重要的醫學突破,大到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牛痘、青黴素,小到壯陽神藥“偉哥”,都是醫生們偶然間發現了 一種無法理解的效應,然後再通過生理病理研究來解釋其機製——“牛痘”是英國醫生琴納聽說擠牛奶的女工接觸過牛痘後不會生天花,這才研發出來;“青黴素” 則是弗萊明無意中把細菌培養皿暴露於空氣中才被發現。

    “偉哥”的故事則更具傳奇色彩:研發“偉哥”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開發一種新的心血管藥物。但是當藥物進入到臨床實驗階段時,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出現了,“偉 哥”改善心血管的作用並不理想,但奇怪的是前來退藥的都是女性病人,參與試驗的男性受試者因為這種藥物能令性器官勃起更持久更堅挺而不願退還藥物。在發現 偉哥的這種“副作用”後,輝瑞公司立刻轉換了偉哥適應症的研究方向。偉哥在被正式批準上市的第一周,全美就開出了1.5萬張處方,此後一直呈指數速度增 長,到了第七周每天的處方量就達到了27萬張,創造了有史以來藥物銷售的最新紀錄,成為輝瑞公司最大的一棵搖錢樹。

    人們之所以忽視了“試錯”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麵是因為現代醫學的很多試錯嚐試並非在人體上完成,而是由動物取而代之,另一方麵現代醫學總是可以 把它偶然間發現藥物的藥理解釋得有條有理,於是讓人誤以為現代醫學非常“科學”,能夠像神槍手一樣對疾病“指哪兒-打哪兒”。事實上它也不過四處亂放槍, 打著靶子後再研究一套理論來說明為什麽子彈可以打中靶子,隻不過“打哪兒-指哪兒”的功夫遠遠超過傳統醫學。

    但是從“試錯”經驗的角度看,現代醫學根本無法望及傳統醫學之項背。因為自從人類社會誕生那一天起,醫學行為就是人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漫長的疾病鬥爭史中,人類曾經經曆過非常大範圍的“試錯”,並且這種試錯的對象不是實驗室的老鼠,而是直接在人體試驗。

    人們嚐試過的奇奇怪怪的治療方法,範圍之大往往超乎想象,例如用曬幹的死人舌頭來止血療瘡,用發酵過的大便來退熱,這些現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做法都真實的存 在過——發酵的大便在中醫中被稱為“金汁”,是過去溫病學派喜歡使用的一種退熱藥物;用晾幹的人舌療瘡,這是我一個當過兵的長輩親身經曆的事情,他的戰友 在戰鬥後悄悄將死人的舌頭割下保存起來以備自己受傷使用。

與傳統的療法相比,現代醫學發展的曆史太短,並且還受到諸多醫學理論和醫學倫理的約束,因此現代醫學“試錯”的範圍,與曆史上人類嚐試過的千奇百怪的治療方法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2.

     就拿螃蟹殼治“魚休子”的例子來說吧,我們不妨對它產生、流傳的曆史做一個合理的推想:

曆史上必然有無數人長過“魚休子”,都拿它沒辦法。但有一天,一個叫張三的人去抓螃蟹,第二天他發現和自己朝夕相處的“魚休子”突然變小了,他又試了幾 次,“魚休子”竟奇跡般的消失了。他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高采烈的向周圍的親戚朋友講自己抓螃蟹治魚休子的故事(我前麵提到的那位親戚,閑聊時經常都會說 起用偏方治好腰椎間盤突出和“魚休子”的經曆,我已經反複聽他們家的人講過不下五遍)。

    現身說法令周圍的人印象深刻,很可能他的鄰居到朋友家竄門,看見李四長個魚休子,就告訴他我們村張三用螃蟹殼治好了。李四實驗過後果然效果不同凡響,又在茶語飯後到處宣傳。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一種被廣泛傳播的治療方法。

    當然也存在這樣的可能,張三的“魚休子”並不是被螃蟹殼治好的,而是那天他正好吃了一種野菜,實際是野菜治好了魚休子。但這事被他忘得一幹二淨,就誤以為螃蟹殼發揮了作用。

因此,錯誤的治療方法也有可能被他到處傳播,但是當李四聽到這個方法後再去拿螃蟹殼實驗,就會發現毫無效果,也許李四不會完全否定這個偏方,但這個方法不會給他留下什麽深刻印象,“螃蟹殼治魚休子”也就因遺忘而被自然淘汰。

    當然,上麵是對“偏方”傳播過程理想化的推猜測,到底這種傳播機製能不能發揮檢驗“偏方”效用的作用?“營銷學”中對於“口碑傳播”的研究,或許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

    商品“口碑”的傳播方式與“偏方”傳播很相似,當消費者對某個商品使用滿意時,就會向周圍朋友推薦,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為商品樹立良好口碑。“營銷學” 中對口碑的傳播過程有較為成熟的數學模型,也有很多具有說服力的實證研究。國內外對消費行為的多項調查表明,口碑的傳播具有這樣的特點:

口碑的好壞確實與商品質量好壞、顧客的滿意度,以及商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有較高的關聯;更有趣的是壞的口碑比好的口碑傳播得更快,也就是俗話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質量良好的商品並不見得會被人們廣泛認同,但是如果頻繁出現質量問題就很快眾人皆知。

    “口碑”傳播的另一個特點是消費者對產品的“驚訝”程度與“口碑”傳播的頻率有非常顯著的關聯,也就是說如果商品能讓消費者產生非常方便、有趣、愉快的感受,就能夠很快被消費者認知,同樣如果商品發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質量事故,壞的口碑就會立即廣泛傳播。

    如果把口碑傳播的規律遷移到民間偏方的傳播過程中來,就可以進行合理的推測:

    偏方的“口碑”確與其療效的好壞有關,並且如果某種方法效果不明顯或者有顯著毒副作用,那麽對其負麵口碑的傳播很可能比正麵口碑傳播更加廣泛。另一方麵, 由於“驚訝”對於口碑的傳播有重要影響,所以那些立竿見影,治療效果特別明顯的治療方法,比那些療效難以觀察的方法更容易在民間傳播。

由此不難推論,民間偏方的傳播機製能夠自然淘汰有明顯毒副作用或者效果不明顯的治療方法,並把療效顯著的方法保留下來。

    但一定會有讀者反駁:“吃香灰”治百病的方法也曾經在民間廣泛流傳,難道這種方法也是有效的嗎?難道不是一種愚昧無知的做法嗎?我的答案是:這種方法確實有它的道理。

    對於臨床治療來說,“心理安慰”是幫助病人戰勝疾病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在古代社會,香灰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心理安慰劑。與一般的安慰劑不同,病人的潛意識中會認為來自神廟、佛龕前的香灰受到過菩薩、神靈的庇護,帶有神奇的力量,因此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但是這種治療方法與文化背景關係極大,如果把香灰拿到今日來效果就會大減,因為大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對菩薩、神靈的信仰,而把“科學”奉為了神明。但對於科 學的虔誠信徒來說,如果告訴他(她)某藥物是美國高科技研發出來的新藥、價格如何如何昂貴時,往往就能起到類似於香灰的心理暗示作用。

    但可以肯定,並非所有的民間偏方都是通過“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必然有相當一部分是真正使某些生理機能發生改變而治愈了疾病。因此對於那些能夠在民間長 期、廣泛流傳的偏方,盡管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檢驗,但是從它的產生、傳播機製來分析,我們就不應該像對待某種未經臨床試驗的人工合成的新藥那樣,對其療效 抱以同等苛刻的懷疑態度。

    3.經過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試誤式學習,人類提煉出了大量有關使用生物來為其衣食及治病服務的信息——蓋爾曼《誇克與美洲豹》

    考察中醫的曆史,顯然“民間偏方”或者說民間流傳的醫學經驗,在中醫藥體係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是現存最早記載藥物功效的典籍,書中記載了一百多味動物、植物及礦物藥物。但是書中對藥物功效的記載很簡單,其體例都是先說明藥 物生長的地方、叫什麽名字、長什麽樣子,然後隻列舉一項這種藥物能夠治療的疾病,比如:“萆荔……食之已心痛”,“文莖……可以已聾”,“ 沙棠……食之使人不溺”等等。

    這種記載藥物功效的方式,頗有些類似民間偏方口口相傳的形式,口頭傳播的經驗有幾個特點:疾病的特征很明顯,不需要專業知識就可以診斷,如《山海經》中的 心痛、聾、溺(多尿)、癭(大脖子病)等等,隻要生活經驗稍微豐富一點的人就可以掌握。另一特點是一味藥對應一種病,如“螃蟹殼”治“魚休子”,口頭傳播 這個經驗的人,通常隻關心什麽東西能治“魚休子”,而不會關心“螃蟹殼”是否還可以治療其他疾病。

    另外,民間偏方在傳播時,往往都是根據最明顯的症狀用藥,很少區分疾病的類型。如“牙痛用花椒”,這個民間經驗傳播時不可能區分是牙齦痛、牙根痛還是齲齒痛,再如對於“杜仲治腰痛”,民間流傳的經驗不可能區別是腰椎的問題還是腰肌的問題。

    從這些特征分析,《山海經》對藥物的記載應當較為原始的保留了民間口傳的醫學經驗。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現存的最早本草專著,成書時間不晚於東漢。雖說書中有很多內容必須是在醫學行為專業化、職業化以後才可能出現,但我們仍然能在書中看到很多原始民間醫學經驗的痕跡。

    例如《神農本草經》中出現的病名,絕大多數是臨床特征明顯,容易確診的疾病,如齒痛、耳聾、目盲、咳逆、嘔吐等等,並且在描述多數藥物的主治功效時並不帶有附加條件。

    如咳嗽是一種發病原因極為複雜的疾病,後世醫書對咳嗽類型都有很多劃分方法,如現行中醫教科書根據臨床特征的不同,通常分為風寒、風熱、痰熱、陰虛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咳嗽的用藥特點都不一樣。

    雖說在《神農本草經》中也出現了咳嗽類型劃分的雛形,出現了“風寒咳逆”“久咳”“邪氣咳逆”幾種情況,但全書記載的32味可以治療咳嗽的藥物,有28種 都隻說用於治療“咳逆”而沒有說明適用的類型。可見《神農本草經》成書時,對於疾病的分類、辨別還比較粗糙,保留著濃重的民間經驗色彩。

    《神農本草經》以後,各類本草書籍記載的藥物的總數隨時間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態勢,從漢代到清代近兩千年間,平均每四百年本草書籍記載的藥物就要翻一番(見 下表),而新增加的藥物首次出現在醫書中時,對其功效的記載都十分簡單,大多保留著非常濃厚的民間經驗色彩,例如“延胡索”最早出現於《雷公炮炙論》一 書,書中對其功效記載僅“治心痛欲死”五字;“金銀花”首次在《新修本草》中出現時,書中對其主治功效的記載僅“主寒熱身腫”五字;“穿心蓮”首次在《嶺 南采藥錄》中出現時,隻有“能解蛇毒,又理內傷咳嗽”的簡單記載。

     這說明古代本草書籍對藥物功效的最初認識,大多來自流傳於民間的較為粗糙的醫學經驗,而這些民間醫學經驗在很大程度上是先民們長期與疾病鬥爭過程中,經曆了大範圍的“試錯”之後才發現的。

下麵一段文字來自於清代《驗方新編》的序言,這是一部專門記載民間偏方驗方的書籍,這段文字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古代民間醫學經驗的傳播形式,以及這些經驗如何被古代醫家搜集整理並流傳至今的過程。

    人不能無病,生病必須尋醫服藥。然而良醫時而難逢,藥物時有貴賤。富人固然無需憂慮,但貧者難免為之煩惱。而“單方”一門最為方便,隻要選藥精當,如果藥 物與疾病相符,就算沒有醫生也能藥到病除。我幼年的時候,看見別人有良方,私藏而不肯公諸於世,心理暗自鄙視這種人。因此立下誓願,不遺餘力廣求眾方,看 到古今典籍有所記載或者聽到親朋好友之間的傳聞,都一一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匯集的驗方甚為豐富,各類疾病都有所涉及。於是刪除掉那些效果不明顯的,以及 用藥重複或者藥物過於昂貴的。現在保存的,都力爭做到有某病即有某方,有某方即有某藥,並且很多藥方都不需花費一文錢就可以效驗如神,即便在窮鄉僻壤,舟 馬難達之地,也都可以馬上就找到藥物,立刻見到功效。為了這一點救世的苦心,我廢寢忘食的輯校整理,至今已經二十年了。

    4.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傷寒雜病論·序》

    之前的內容,我們展現了一種民間偏方的試錯-篩選機製,通過大範圍試錯無疑可以發現某些常見疾病的有效療法。但這種民間經驗往往都很粗糙,對疾病的辨別、 分類都極為模糊,而且都是零零星星在民間流傳,難以成為一個係統的醫學體係,難以將前人經驗改良或組合而形成療效更好的治療方法。

    然而當醫療行為職業化以後,就使得醫學知識精細化、係統化成為可能,醫生把各種醫學經驗組合在一起,不斷形成新的診療方法,這就有可能使古代醫學以更高的效率發現有效療法,並有可能應對更加複雜的疾病。

我們不妨把醫學的這種發展模式與生物進化模式進行一番比較,會發現二者的機製頗有些相似之處。

    對於生物而言,基因的優劣決定著生物體在自然界生存機會的多少,在“優勝劣態”法則的選擇下,攜帶優良基因的生物體更容易生存下來,並且具有更多生存、交 配、繁殖機會,它們的優勢基因可以遺傳到它們的兒孫身上,於是一代代繁衍的結果就使得種群中具備優勢基因的個體將越來越多,整個種群會逐漸得到優化。

    另一方麵,基因會隨著生物的繁衍而不斷的變異,生物的有性繁殖可以使不同個體上的幾種優勢基因組合在一起,出現令生物體生存能力更高的基因結構。新的優勢結構一旦出現,它又將通過一代代的交配、繁衍逐漸擴散到整個種群,由此種群進一步得到優化。

    中醫的發展過程與生物的進化也頗有相似之處,掌握了某些治療方法的巫師、醫生或者江湖郎中,就像是一個個要麵臨“優勝劣汰”的生命個體,他們掌握的偏方、診治方法、醫療經驗就相當於生物的“基因”,綜合運用這些“基因”為人治病是他們謀生的手段。

    療效的好壞是由病人來判斷的,如果病人認為醫生的治療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就會向親戚朋友推薦這位醫生,於是療效的好壞決定了醫生口碑的好壞。療效好的醫生門前車水馬龍,療效不好的醫生則門可羅雀。因此醫生掌握的診療方法的效果就決定了醫生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

    雖說治療效果取決於病人的判斷,而病人的自我判斷往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但依照前麵介紹的口碑傳播原理,當一個醫生能夠成功的在社會上生存下來,他的醫術 被廣為傳頌時,說明他掌握的某幾種方法、或某幾條經驗確實有一定效果,正如某個物種能在自然界生存下來,必然意味著它具有某些能使它適應於環境的優勢基 因。

醫生們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就要想辦法改進和提高自己的醫術,例如到民間去收集偏方、從古籍中去尋找前人的治療經驗、甚至於使用一些卑鄙的伎 倆去偷學、打聽別人決不外傳的秘方。當他們掌握的方法對某些疾病治療效果不佳,或者遇到疑難雜症束手無策時,他們也會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嚐試新的治法,這 就是一個試錯過程。很可能大多數“試錯”的醫療行為都會無果而終,但一旦找到有效的方法,醫生們就會進行總結歸納,將其傳給後人。

    學習他人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這就相當於生物過程中基因的變異及優勢基因的重新組合,這可以使以往的診療方法不斷得到優化而產生更具優勢的治療方法。

接下來,那些口碑很好、生意興隆的醫生,就會吸引很多習醫者來拜他為師,他撰寫的醫書會被人爭相傳看,甚至他很多秘而不傳的絕技,也會有很多人削尖了腦袋 來打聽。於是一個療效好的治療方法,會獲得更多傳播的機會,這就相當於生物進化中,具有優勢基因的個體能夠獲得更多交配、繁衍的機會。

    從上麵的討論可以看到,傳統的醫學傳承模式,與生物的進化模式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中醫經曆了數千年延綿不斷的承傳,出現了一套適應病種廣泛、療效良佳的醫學經驗體係,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情。

當然,其間不否認某些醫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偶然間治好了某個達官貴人而聲名大噪,但是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並不需要適用 於每一個生命體,總會有一些生存能力很差但運氣很好的個體的生存下來,但是具備它們劣勢基因的子孫最終都無法逃避會被淘汰的命運,同樣那些偶然起效的主觀 經驗無法持久承傳。

    下麵這個來自《經方實驗錄》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醫生如何因為掌握了某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而聲名遠播,又如何因為醫術的拙劣而很快被淘汰,從而對古代醫學傳播的模式有一個形象直觀的了解:

浙江有一個人姓徐的人,住在鸚(月豆)湖邊上,不事農也不讀書,一開始依賴著父母,整日遊手好閑,取了妻子兒女後生活就變得困難了。想著要養家,就學了幾個醫方,掛牌行醫,期望能夠得到一些小利。

    別人都知道他的底細,誰敢以性命相托?冬天就穿著爛棉襖,夏天就穿著草衣葛衫。到處遊蕩,希望能找到病人讓他治療。別人見他都不理他,對待他象奴仆一樣。他去別人家,就坐在人家裏聊天不走,一直要等到混頓飯吃才肯離開。

    一天,有一裏多外一家姓朱的人家,偶然得了傷寒,八天後就死了。徐某人聽說這事,趕忙趕來,到朱家時,屍體已近移到門外了。徐某人摸了摸死人的胸口,說: “心口還熱,可以治療”。朱家的人因為天氣炎熱,急著準備棺材喪服,抓緊時間安葬,並且知道他根本不精醫術,就沒人搭理他。徐某人自己拿過筆來,寫了白虎 湯的方子,讓亡者的侄子快去抓藥。亡者的弟弟說:“你不是華佗,怎麽可能挽回人的性命?你不是呂洞賓,怎麽可能起死回生?你餓得難以度日,不如幫我的忙, 還可以在我這裏吃三天的飯,沒必要去試你那些笨拙的伎倆了”。

    徐某人說:“氣雖然絕了,但胸口還熱著,死馬應該當作活馬醫。你給我一百錢,我去買藥,如果能活過來,算是你家的福分,活不過來,這錢就算我借的”。亡者的弟弟嫌他太煩,就把錢給他。

    徐某人抓來藥自煎自熬,用湯藥灌到死者口中,竟然都倒了進去。一會兒,死者的手開始微微的動了,口中也有氣了。徐某人說:活過來了!這時滿堂的哀哭之聲馬上停止,急忙把人複回房中,調理幾天之後就痊愈了。

朱家人的人都以為他是神醫,實在不可貌相,酬謝了他十兩銀子。徐某人從此聲名大振,請他看病的人不斷。他得意洋洋的說:“白虎湯能把死人醫活,更何況醫治沒死的人?”所以凡是來看病的人,都開給白虎湯。

不到兩個月,醫死了十多個人,被別人抓起來打了好幾次,從此再不敢行醫了。而那個被他治愈的朱姓人仍然活了二十年。

    5.進化論的研究者常常將不同年代動植物的化石排列起來,向人們展示生命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曆程。如果我們將曆代醫書對藥物性能的記載排列起來,同樣會清晰的看到中醫對藥物性能的認識經曆了由粗糙到精細,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

    前麵介紹過,《山海經》對藥性的記載極為簡單,具有非常濃厚的口傳民間經驗的色彩。最早的本草專書《神農本草經》也同樣存在這些特征,但《神農本草經》也出現了很多民間口傳經驗顯然不可能具備的特點,這些特點必然是在醫學行為職業化以後才會出現。

    例如,每一味藥物都記載了它的多種功效,如 “黃連”可以治療目痛、腹瀉、婦女陰部疼痛;桔梗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驚恐心悸等等,這種一藥對應多種疾病的認識方式,必然是有專人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間經驗之後才形成的。

    再如,書中出現了一些不可能依照生活經驗做出直觀診斷的病名,如“五髒積熱”“六腑積聚”“周痹風濕”等等。另外,有部分直觀的疾病已經被劃分為了多種類型,如“瘧疾”就被分為了“痎瘧”“溫瘧”“勞瘧”“鬼瘧”等多種情況。

    能夠識別無法用生活經驗直觀診斷的疾病,並且將同一種疾病劃分為多種類型,這體現出了對疾病認知由直觀到抽象,由粗糙到細致的演進過程,而這種細致化的過程,也隻有在醫療行為職業化以後才可能出現。

    《神農本草經》以後,曆代本草書籍都體現出了藥物功效記載越來越詳盡,涉及病種越來越豐富和抽象,對疾病類型的區分越來越細致的特征。某種藥物第一次出現 在本草書籍中時,對它藥性的記載往往都非常簡單,但是隨著後世醫家一次次對本草書籍修訂整理,將越來越多的民間經驗和醫家用藥經驗進行總結歸納,使得對藥 物功效的認識越來越豐富細致。

    從曆代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對藥物記載的文字數量,就可以看到對藥性認識逐漸豐富的過程。

以石膏為例,《神農本草經》對石膏的記載隻有38字,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對石膏的記載有200餘字,宋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證類本草》對石膏的記載有1500餘字,明代的《本草綱目》對石膏的論述則達到了3300餘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著名中醫張錫純就因為擅長使用石膏而被人稱為“張石膏”,在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臨床上哪些情況下應該使用石膏,石 膏如何與其他藥物配伍,石膏使用的禁忌等等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論述,還把中藥與西藥聯合在一起發明了“石膏阿司匹林湯”,書中還列舉了大量他自己親曆的醫案 以使醫生獲得使用石膏方法的直觀體驗。而與張錫純同時代,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因為善於使用石膏而被人譽為“孔石膏”。

    對石膏的認識從《神農本草經》中聊聊數語的記載,一直到兩千多年後出現了象張錫純、孔伯華這樣精於使用石膏的專業醫師,可見一代代醫家在繼承前人醫學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對石膏功效的認識越來越細致豐富。

    不僅對單味藥物的記載有這樣的特點,考察曆代醫書中記載的病名數量,以及同一病名下,不同病證類型的數量,以及同一疾病治療方法的數量,無不體現出由粗糙到細致、由簡單到豐富的演化特征。

    中醫的發展過程,就仿佛是由低級的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為器官分化完全的高等生物的過程,經過了曆史上無數的試錯,無數有效經驗的積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醫學寶庫。

     6. 當我正在進行運算,一隻小蟲落在我的桌上時,我就會想,上帝多麽偉大,而我們在科學上的妄自尊大是多麽可憐,多麽愚蠢啊!——愛因斯坦

    在“科學”概念已經被神化的今天,人們都習慣於把流傳於民間但無法被現代科學理解的做法,視為智識低下的人們在愚昧無知狀態下不明真相的行為,否定了人類長期與自然環境適應過程中形成的生存智慧。

但是,就像通過自然選擇,大自然可以創造出現代科技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精巧裝置——生命,同樣人類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傳統,很可能蘊含著許多人類認知水平無法理解的生存智慧。

    翻開南極或北極的探險曆史,一個半世紀以前大量探險家曾經因為途中患上壞血病而死亡。這些探險家出發前通常要跟隨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生活一段時間以 獲得極地生存的經驗。但是一項野蠻的生活習慣實在無法令他們忍受:愛斯基摩人獲得獵物後要趁動物體溫還沒有下降,直接吃它們溫暖的鮮肉。然而正是這個令文 明世界的探險家們無法接受的習慣,使得愛斯基摩人獲得大量的維生素C——在冰天雪地的極地,不可能攝入植物性食物,而經過儲存加工的肉食,維生素C會被大 量破壞,這就是導致無數探險家患上壞血病的罪魁禍首。

    2004年席卷了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巴布新幾內亞等國家的印度洋海嘯,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但一項調查研究表明, 1930年襲擊巴布新幾內亞的海嘯強度與2004年的海嘯強度相當,死亡率卻低很多,沿海人口的死亡率僅為0.1%到1%。這種低死亡率的關鍵在於,沿海 地區的居民們將有關海嘯的故事世代相傳了下來,這種口頭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至500年前。故事的內容包括了如何辨識海嘯來臨的特點,比如海平麵會突然下 降,海灘上頻頻出現奇怪的魚(海嘯發生前,深海魚類通常會被巨大的暗流卷上海灘)。故事中把這些異象解釋為敵方部落施的巫術,然後告訴人們躲避這些災難的 方法。

    但是,當現代人的思想被科學技術武裝起來時,那些古老的傳說、信仰,成為了“科學鬥士”們嘲笑與批判的對象,人們完全失去了對傳統智慧的尊敬、失去了對自 然與生命的敬畏。人們用戰天鬥地的決心與大自然鬥個你死我活,肆意砍伐森林、汙染河流、過度開墾放牧……,當人類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生態災難時,才領悟 到那些古老傳統中蘊含著高深的智慧。

    同樣,醫學行為是人類社會產生那一天就與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曆了數千年延綿不斷傳承的中醫藥體係,就象一個巨大的原始森林,裏麵巨樹參天、藤蘿 密布,雖然我們一時無法理解其間複雜的生態原理,但有理由相信其中蘊藏著無數祖先們與疾病生死鬥爭摸索出的寶貴經驗,在漫長曆史中積累下了大量足以令人歎 為觀止的醫學智慧。

    但是傲慢的現代人割裂了醫學與人類發展曆史的關係,當包裹著先科技外衣的西醫大規模入侵到我們的生活中時,完全破壞了傳統醫學存在的生態環境,就像現代科 技對大自然的入侵使得大量植物、動物瀕臨滅絕一樣,在“科學”的旗幟下,千百年來流傳於民間的醫學智慧在西醫的強勢進攻中已經岌岌可危,更何況有一幫無知 無畏、別有用心的“科學鬥士”非要將其除之而後快。如同我們的某位科學鬥士,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大聲疾呼故宮妨礙交通,應將之拆除,數年前又聲稱發出人類無 須敬畏自然的宣言,如今又向傳統醫學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當人們發現先進的醫學科技遠非想象中那樣能夠戰勝一切疾病、賦予人類健康,各種經過精確檢測的人工合成藥物不是在維護健康而是毒害我 們的身體,我們一定會像惋惜我們失去的河流、森林、草原那樣,無限傷感的發出感慨:“曾經有一份智慧的醫學擺在我們麵前,我們沒有去珍惜,當我們失去的時 候才追悔莫急,塵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所有跟帖: 

魚休子是南方某些地區的人對扁平疣的俗稱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13 postreply 20:24:33

文章寫成了流水賬,把簡單的道理描述的很複雜 -華山97- 給 華山97 發送悄悄話 華山97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13 postreply 10:48:48

太長,話嘮。 -kai2002- 給 kai200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9/2013 postreply 19:30: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