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了,穴位數得過來,藥數不過來。藥物也不是按功能用的,來來來,趕緊跳腳吧。
前麵已經抨擊了穴位按功效來用,內經明確對穴位作用闡釋的是五輸穴,
然後分四時五行刺,跟功能刺,這個功能刺,是高度總結的,難經也對其引申理解了,但部分是錯的,
比如,病變於音,理解為,喘咳寒熱,這就不對了。
但實際情況是,有部分症狀是可以跳脫這個歸納總結的。
那我們就要找尋更標準化的方法,甚至是脫離主觀判斷的更為可觀的方法。你有嗎?我有。
這裏麵還有個問題,如果你學醫是從經方入手的,是學不了醫經的,也就是用藥的學不了針灸。
當然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路數不太一樣。有幸我認為傳統中醫用藥沒有理論,故而走經絡的路。
後來才發現,用藥是真的簡單。就倆字。嗯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