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研究教父”的Dick Swaab教授《大腦決定了一切?——關於個體差異和道德選擇的腦科學研究》

來源: JustWorld 2023-12-31 18:43:2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943 bytes)

“腦研究教父”的Dick Swaab(迪克•斯瓦伯)教授應邀作客“浙大東方論壇”《大腦決定了一切?——關於個體差異和道德選擇的腦科學研究》

生來如此——迪克·斯瓦伯教授講座瑣記

碧浪達·大可愛 碧浪達·大可愛 2011-11-24 16:14:11

 昨晚參加了“浙大東方論壇”第89講:《東方論壇:大腦決定了一切?——關於個體差異和道德選擇的腦科學研究》,聽了一些東西,於是來跟大家交流一下。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生命過程相聯係的腦科學研究已經起步,並逐步延伸至生存、道德以及文化的各個領域。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是什麽決定了你是誰以及你人生中的各種選擇?抑鬱與大笑、同性戀和戀童癖來自何處?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個體身心特征的?個體的道德選擇根植於大腦之中嗎?本次講座,世界著名的大腦研究專家Dick Swaab教授將帶您進入一段了解大腦的獨特旅程,為您解讀大腦與情感、意識以及道德選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

主講人:Dick Swaab  教授

主持人:包愛民  教授

時  間:2011年11月23日(周三)19:00-21:00

地  點:紫金港國際會議中心140室

承  辦: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

         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講人簡介:

Dick Swaab(迪克•斯瓦伯),阿姆斯特丹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荷蘭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腦研究所所長,世界腦科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人物之一,被譽為“下丘腦研究的教父”。 1985年,斯瓦伯教授創建了荷蘭人腦庫,人腦庫是腦科學研究的頂級配置,已經向世界幾百個國家的研究隊伍提供人腦研究標本,奠定了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他著述頗豐,曾因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腦構造與異性戀者不同而名噪一時。著有《我即我腦:在子宮中孕育,於阿茨海默氏病中消亡》,Recovery of axonal transport in ‘dead neurons’, A sexually dimorphic nucleus in the human brain等。

主持人簡介:

包愛民,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神經精神性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學發病機製研究。

由於得知講座消息時已經很晚了,當時我正準備吃晚飯,後來紐結再三還是決定啃塊麵包就趕著去紫金港聽講座,順便還帶了麵小彩旗旗去。同行的還有同誌哥,hidden在講座結束的時候也趕過來給我當翻譯。
講座內容裏麵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有些我也搞不拎清,再加上我記性不好,於是在複述講座內容時可能會有偏差,具體的話還是請大家去看斯瓦伯教授的書《我即我腦》吧,

一、講座內容

1.60年代學術界一些流行觀點

教授首先介紹了一些當時流行的觀點,例如當時認為的自閉症成因、抑鬱症的研究等等,其中就包括“一個強勢的母親會導致兒子成為同性戀”。教授給他的學生在課堂上介紹這個觀點後問誰家裏的母親是強勢的,居然沒有學生敢承認(sigh~看到即便是荷蘭,普通民眾對於同性戀話題還是有顧及啊)。

不過教授介紹完了之後犀利的指出這些當時很流行的觀點都是胡說八道!

2.記憶、意識是客觀的,物質是基礎

教授否定自由意誌的存在,認為這隻是一個美好的幻想。當然他的這一觀點也引來諸多的爭議,具體還是看他的書吧。

人之所有會有這樣的智力,關鍵在於大腦的大小(比例)以及神經元之間的聯係還有皮層的發育。人的大腦跟猩猩的大腦結構上沒有太多的差別,是由於數量導致了質量的顯著差異。

3.大腦的發育除了受到基因決定之外,還有懷孕期間激素的影響

特別是母親懷孕時的性激素對胎兒的腦部發育有重要影響。而胎兒大腦發育在子宮中受到的影響有些因素是隨機的,例如胎位的不同、胎盤的大小,這就導致了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大的差異。

性別身份、性別認同、性取向都取決於先天,而後兩項在胎兒期間就已經被決定了。後天是無法改變的。

教授舉了很著名的一個案例:大衛瑞米爾的悲劇

4.胎兒期間,性器官的分化早於腦性別的分化

由於時間上的早晚不同,就會造成有些胎兒的腦性別分化會出現一些“特別的事情”。如果腦性別跟遺傳性別不一致,那麽就會造成跨性別。而對於一個人的行為、性別而言,主導的是腦性別。因此在歐盟一些國家,允許這一部分人根據其腦性別來填寫ta的性別身份信息,即便沒有做變性手術。

教授還表明性別是生理決定的(主要是大腦),而非後天的社會文化影響。對此,他們曾經做了一個試驗,把人類男孩兒、女孩兒的玩具給小猴子們玩耍,蘿莉猴會對娃娃一類的玩具產生興趣表現出母性,而正太猴會對去探究小汽車一類的玩具——當然這屬於遺傳性別與腦性別相符的情況(這一句是我的推斷)

5.性取向在出生後不可改變,同性戀者的大腦與異性戀者有差別

所有扭轉性取向的努力都是徒勞的,而實際上現在在英國仍然有一部分醫生在進行這方麵的“努力”。(中國靠這種“治療”來騙錢的也不少吧)

在不進行思考問題的狀態,人的大腦中某些區域也會活躍,而男異性戀者活躍的區域與女同性戀者類似,女異性戀者活躍區域與男同性戀者類似(注意,這隻是說在不想問題的時候會這樣,並不是說他們的大腦完全類似)

6.分娩是否順利是由寶寶跟媽媽的大腦互動決定的

胎兒和母親的大腦都釋放催產素到血液中,並產生一係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子宮收縮,開始分娩過程。

7.女性抑鬱症發病高於男性

8.反社會性、攻擊性都是先天決定的,跟大腦相關

9.前額葉皮層的成熟是在24歲左右,一個人是否會犯罪也跟大腦有關

前額葉的成熟也標誌著一個人大腦發育的完成成熟,從此人開始真正有責任感。因此教授提出了一個很“驚世駭俗”的觀點:成人犯罪(特別是殺人)承擔完全責任的年齡應該由18歲延後到24歲。盡管聽著很讓人詫異,然後這卻是有研究基礎支持的。

一些前額葉先天發育有問題或者後天受損的人會變得很“自我”,或者說沒有責任感,會去傷害他人,包括殺人。於是教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這些“罪犯”,是否真的應該由他們本人來承擔罪責還是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治療呢?關監獄還是送進精神病院治療是值得思考的(想一想楊 佳案吧)。實際上在荷蘭,根據教授的研究,監獄中的罪犯有很大一部分是大腦有問題的,恐怕世界上其他的監獄也是如此。

人類社會中,如果有人做錯了事,便會受到懲罰,特別是在小孩子的教育中。這一點,在猴子的社會中也不例外,小猴子如果犯錯也要挨打。但有一些小猴子不管怎麽調皮都不會被其他猴子懲罰,研究發現,這類小猴子患有唐氏綜合症(好高端的名字,其實就是中學生物學的21三體綜合征)。猴子社會的倫理尚且如此,人類是否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呢?

10.一個人的宗教感(靈性敏感程度)也是客觀的,是先天的

一個人信不信教,會不會有通靈感受,這是由他的大腦決定的;至於他會信什麽教、拜什麽神,則是受到後天文化的影響。

一些人見到了神或者說是通靈,其實很可能是癲癇發作。耶穌著名的門徒聖保羅的一些靈性經曆即是如此,福音書中寫道他記不起其他的事情了,這是癲癇發作的典型症狀。(這些觀點估計會受到很多宗教家的非難吧)

11.大腦需要不斷接受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不路,將由自身產生刺激(即幻覺)

人在孤獨的環境中,會感到極度焦慮,有時也會出現強烈的體驗或是幻覺,特別是對於登山者而言。

而世界三大宗教的領袖們在“獲得啟示”之前都有過一段孤獨地在山中生活的經曆,他們都感受到了光、聲音和恐懼,這些也與登山者所描述的體驗是一致的。

在極度孤獨之中,大腦會產生其先前已經儲存好的思考,思考所得的結果可以成為一部新的宗教方針

例如“摩西十誡”其實是摩西長期以來思考的結果,但是他在深山中處於饑渴狀態呆了40多天,產生了幻覺,以為這些訓誡來自於上帝,而把他自己思考的那麽記憶給掩蓋了。

穆罕默德聽到天使長加百列的聲音也是在深山之中。

(斯瓦伯教授的唯物唯得好徹底啊,其實這麽說來佛陀的頓悟也是在獨處饑渴的狀態,印度的修行傳統一直強調森林苦行恐怕也是跟這個相關吧)

12.瀕死體驗:離體幻覺

大腦中有一個叫做“角回”的區域,這個區域跟人的內耳相關,是主管人的運動、平衡感受的。而角回對於缺氧是很敏感的,受到刺激後就會產生飄浮的感覺,覺得自己飛了起來(升天?)

13.總結:江山易改,本性難易

最後教授總結了一下講座的主要內容。人的性別認同、性取向、反社會性、攻擊性、靈性敏感等等都是由大腦先天決定的,甚至一個人是早睡早起還是夜貓子、在政治上是左派還是右派,這些都是大腦決定的。抑鬱症、成癮、精神分裂的發病率也是早就決定好了的。而一個人的母語則是後天習得的結果,並非天生就會說哪種語言,但是語言能力的高低與大腦有關(苦逼背GRE又怎麽也背不進去的的親們,省省吧)

二、提問環節

這裏隻記一下我記得起來的幾個問題,性取向方麵的問題我記得多一些。

1.自由意誌到底存不存在?

有一位貌似是學物理的同學,從量子物理什麽的問一了通,教授還是表明他的觀點,自由意誌隻是美好的幻想,不存在,一切都是物質的。這部分有點繞我也沒聽懂。

2.我提了兩個問題,我提問的時候怕被忽視,還使勁搖手中的彩虹旗。

1)“酷兒理論”認為性取向是流動的,是否有依據還是隻是一種“理論”而已?

教授:人的性取向分布是在一係列的標度上的(當時用了scale這個詞),除了同性戀、異性戀之外,還有中間地帶——雙性戀,所謂的“性取向流動”其實指的是這一部分人,而其他人的性向是固定的、不可變的。另外雙性戀的分布也有性別上的差異:在所有喜歡男人的男人當中,有5%是雙性戀;在所有喜歡女人的女人當中,有50%是雙性戀(貌似跟我遇到的情況差不多)。

2)恐同是先天的還是社會文化影響的結果?

教授:在進化過程中,會對群體中的少數派“異類”產生排斥和恐懼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揭示性取向背後的機製,向大家進行科普,從而消解這種恐同的現象。

(我的理解是,對少數派的排斥是天生的,但是排斥的內容是後天社會教育的結果。就像宗教敏感是天生的,但信什麽教則取決於後天的經曆)

3.一個男生問的。如果一個人的遺傳性別是男性,腦性別是女性,同時又喜歡女性,那麽這個人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教授:同性戀,以腦性別為準。

4.一個女生問的。見到某些場景時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這是為什麽?

教授:記憶出現了暫時的混亂。(法語裏還有個專門的詞,dé jà vu)

5.一個貌似是地中海地區的大叔問的。性取向真的是天生的嗎,後天到底有沒有影響?

教授:天生的,在胎兒期間就決定了的,後天無影響。

6.一個女生問的。與前麵我寫的講座部分第5則相關。這是否意味著男同性戀者的大腦跟女異性戀者一樣、女同性戀的大腦跟男異性戀者的一樣?

教授:那隻是在不思考問題時大家部分區域的活躍程度,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大腦是相似的。實際上同性戀者的大腦跟異性戀者的之間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7.一個女生問的。既然腦性別的發育是在懷孕期間決定(與激素相關)的,那麽是否可以通過藥物來避免腦性別與遺傳性別不一致的情況發生以及影響性取向?

教授:可以(說了一個我沒記下來的某種化學物質)。但是對於性取向如何在胎兒期間進行引導改變則存在困難,畢竟性器官的發育是可以在胎兒期間檢測的,但是性取向雖然在胎兒期間已經決定但卻要在出生之後才能顯現出來,那麽怎麽改就是一個問題。

(我的看法是,既然跨性別和同性戀都是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為什麽一定要去“避免”呢?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跨性別與同性戀的存在其實是豐富了多樣性,是有益的。人類的進化和動物的進化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必然有一定的進化優勢)

8.這一條其實是雜了好幾個問題,是關於同情心的。教授認為同情心、道德感是進化的結果,一個物種為了繁衍下去就會關注其他一些個體,會有利他性,從而保證種群的壯大。人類的同情心甚至已經超出了本物種,開始關愛其他動物。同情心可以說是天生的,但同情心的半徑取決於經濟基礎,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於是有同學問,那麽有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比較低,能夠關注的範圍比較少,別說是動物的權利,即便人權也未必能保障,那麽以一些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的道德、人權標準去約束、譴責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是否是可以的?

教授:不可以(後麵還有一堆討論,我忘記了,不過可以在他的相關論著中找到他的觀點吧)

(我的看法是,以富裕國家的人權標準去約束欠發達國家是不可行的,畢竟保障人權也是需要經濟基礎的。但是有一些價值是普世的,人類社會肯定是會去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幸福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發展,一些國家的人權標準也會隨之上升。至於已經富裕了去還是低人權的國家,我覺得這是執政者的問題,確實應該譴責)

9.一個剛生了孩子不久的媽媽問的,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她懷孕時羊水過少,醫生建議剖腹產,於是她想知道這樣的“非自然生產”是否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影響?能否補救?

教授:一般剖腹產都是在本身就有問題的時候才會進行的,於是要研究自然生產和剖腹產會對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怎樣不同的影響就比較困難。除非是隨機對生產沒有問題的孕婦進行分組,一組自然生產、一組剖腹產,那麽得出來的研究結果才可靠。不過目前沒有此類研究(從教授的回答來看)

三、會後互動

會後互動各種擠啊,我又坐在後排,還沒走出去,斯瓦伯教授和包愛民老師就被各種包圍了。另外因為準備倉促,我隻帶了五六張酷兒論壇的名片(我這兒的名片發完了,又要印了),和幾麵小彩虹旗。誌哥帶了去年12.5號活動那次領到的向陽花開的小卡麵。(總之各種簡陋啊)

斯瓦伯教授那邊圍的人比較多,英語口語好的同學都直接上去交流了,我就隻好幹瞪眼。另外前麵提問說到的那位大叔會後又去跟教授辯論了,貌似那位外國大叔是反同的,教授跟他說了好久。

我就圍到包愛民老師那邊了。包老師近距離接觸是個很友愛的女士啊,很和靄的。周圍的同學、好像還有老師(環工的)跟他談了好多,包括戀童癖、帕金森、同性戀、厭學與性格、戀愛與性格等等。

有兩點值得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是戀童癖,跟性取向一樣,戀童也是先天決定的跟大腦相關,戀童者自己覺得對孩子是愛,但客觀上一些親昵的行為(包括性行為)卻是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於是有個同學比較偏激,認為這樣的人直接槍決了,不讓這樣的基因遺傳下去。我當時提出了反駁,即便這樣,還是會有基因突變,而且基因隻是一部分、懷孕也會對其造成影響,這樣太不人道了。包老師也不同意,她認為,對於這樣的人應該是進行合理的引導,而不是以“罪犯”來對待,例如在國外就會有針對這些人的兒童色情或者模擬的性玩具以來滿足戀童者的需求,同時又不對公眾造成傷害。

第二就是戀愛與性格。兩個人合不合適關鍵還是看性格,而一個人的性格也是天生的,什麽結婚之後可以磨合都隻是幻想,性格不合,再怎樣也改變不了。其實這也解釋了一點,為什麽有些情侶,雙方人品都還不錯,但最後還是不可調合的分手,關鍵還是性格。

後來我跟包老師說我就是同誌,還給她發了酷兒論壇的名片,介紹了一下酷兒論壇和向陽花開,並且邀請她將來參加我們的活動,給我們做個講座什麽的。包老師很樂意,也很友好,並且說斯瓦伯教授每年都會來幾次中國,他應該也會願意來做講座。我順帶還給周圍的幾個同學(主要是女生)和那個環工的老師發了名片,那個環工的老師還說他今年去悉尼的時候遇到了同誌流行,有個女生還跟我說他在UCLA交流時有看過那邊的學生同誌社團辦活動。後來他們也問了我幾個問題,主要是我什麽時候知道自己的性取向,還有所謂的“攻受”。

等斯瓦伯教授那邊人手之後,我跟一個女生過去要了簽名。我讓教授簽在了我帶去的小彩虹旗上,並向他介紹了自己:I am a gay, and work for the LGBT people in Hangzhou.I'm also the leader of the Queer Forum.(英語爛得掉渣啊)後來還是讓hidden來翻譯的。最後還合了個影。

四、以後要注意的

1.要設計酷兒論壇和向陽花開的宣傳冊頁,最好是付上英文介紹。名片能提供的信息量太少,三折六麵的冊頁能展現更多的信息。而且當時很囧的是什麽資料都沒有,隻有那張簡陋的活動小卡片。

2.要進一步加大在普通人群中的宣傳,主動與潛在的友同人士聯係。我原以為我跟旁邊的同學介紹我是酷兒論壇的站長時,他們會說“哦,原來就是你呀”,結果他們的回應是“啊?浙大還有這樣的論壇,怎麽都沒見你們宣傳過?”= = 於是我覺得我們的宣傳還不夠,雖然我們主要是麵向同誌群體內部,但能有更多的友同人士站出來會更好。目前的宣傳隻是保證了同誌內部(而且還是很少一部分經常上網的人)能搜索到我們的信息,而對於其他潛在的友同人士,則很難找到我們。從當天的交流來看,包愛民老師算是友同的,而且正好有做相關研究,之前一直沒有聯係過她實在失誤。因此我們以後要去主動聯係,成不成功是後話,首先要表現出我們的誠意。

所有跟帖: 

他的觀點“性取向是天生的,在胎兒期間就決定了的,後天無影響” 與事實不符,後天有很大影響 -楊別青- 給 楊別青 發送悄悄話 楊別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1/2023 postreply 21:03:49

同意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01/2024 postreply 06:00:10

我也同意。監獄是同性戀高發地點。難道同性戀基因容易犯罪? -r41866- 給 r41866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01/2024 postreply 15:12: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