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糧食產量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糧食產量背後的故事

來自戊戌古三雜記的雪球專欄

考察曆史變遷,是投資修行的一部分,將我們看到的古事和常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認識經濟有所幫助。

本期,我們分享的是中國的糧食產量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各個曆史時期,田畝大小不同,度量大小不同,各個地區的糧食畝產量多少也不同,導致不同時期的數據如果不經過換算,可比性很差。對糧食畝產的研究也比較多,我們選擇了餘也非先生的數據,見下表。

把市石換算成公斤,整理成下表。從先秦到明清的2000年間,小麥的畝產並沒有明顯的提升,稻米的畝產雖有提升,但放在千年的維度上,提升也不明顯。總的來看,新中國建國之前,平局糧食畝產在100公斤以內。

糧食畝產取決於土壤肥力供需。僅以作物最重要的3種生長元素之1——氮為例,每生產100公斤稻穀和小麥分別約需吸收純氮2.2公斤和3.0公斤;折中取2.5公斤,相當於人或豬糞尿(標準腐熟肥)500~600公斤,或牛糞尿腐熟肥約1000公斤,或綠肥腐熟肥500~1000公斤(約不施肥的2畝綠肥產量)。而這分別大約是2個成人,或0.2頭豬,或0.2頭牛全年的“產量”(折為標準腐熟肥)。同時應注意到,雖然在“提供”肥料的能力方麵,豬牛等大牲口遠高於人,但是1頭牛需20~30畝的草地或耕地(秸杆)提供飼料。所以,在小農經濟下,農戶養殖豬牛等大牲口數量是有限的;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能擠出來種植綠肥或保留為提供飼料的山林草地麵積也是有限的;所以農業社會的農戶“獲得”肥料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另:南方的河池所能提供的塘泥也是同樣情況,不再分析。(這段是天涯達人“春過雪消”的分析)

上一段是自然界的常識,看了之後,就知道浮誇風時代的“畝產八萬斤”有多麽的蠢。

再來看下建國之後的數據,見下圖。雖然整個封建時代我國糧食畝產不過100公斤,但16世紀的英國畝產55公斤,18世紀的英國畝產72公斤左右,中國的農業仍然領先了2000年。1840年德國人合成化肥發明之後,歐洲農業才趕超我國。隨著化肥產量的上升,建國後50年間,我國糧食畝產從68公斤提高到284公斤。

大家聽的比較多的一句話是“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段改為“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和35%的化肥,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

感謝前輩們數據的整理,感謝常識,感謝化肥的發明!


作者:戊戌古三雜記
鏈接:https://*****/8906304018/11674237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