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回複:回複:回複:[評論]道學(丹道)之同修共悟

來源: yanlan 2010-06-07 17:02: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7976 bytes)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18 21:28:00
426#
  來了,欣閱一下。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6-22 10:51:00
428#
  貼主,怎麽不寫了呀。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5 18:26:00
429#
  築基不需要功法隻是傻坐靜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5 18:28:00
430#
  築基不需要什麽功法隻是傻坐靜等;;等一陽初動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6-26 5:52:00
431#
  背著陰陽造化爐,靜坐孤修氣轉枯

作者:正_中_和 回複日期:2009-6-27 15:04:00
432#
  mark

作者:I滾滾 回複日期:2009-6-27 16:36:00
433#
  學習之~``隻恐自己悟性過低~``

作者:正_中_和 回複日期:2009-6-28 13:48:00
434#
  作者:雲山睡鬆濤 回複日期:2009-5-22 13:30:00
  
    那麽“活子時”出現了,是不是可以進入下一步采藥了呢?不是!
    
      這是個關竅的地方。一般的丹經裏講,要分清“活子時”的清濁,有念是濁,無念是清;有
    
      念不能采,無念可以采。其實即使“無念”,也不一定能采,因為這時的氣還弱,而且不純,
    
      裏麵還有“火氣”,若這時就采,輕者煉成幻丹,水中撈月一場空;重者頭暈目眩,甚至引發
    
      “噴頂”現象。(即引發高血壓現象甚至腦溢血)。所以對活子時一定要搞清楚,不可盲自學
    
      ,必須要經師承口授。
    
      按華山派心法,必須到“正子時”方可采藥(注意“正子時”這個術語各門派的含義是不一
    
      樣的,不要混用)。在華山派裏,所謂“正子時”是指出現下述現象酥麻脹滿的興奮狀態(而
    
      不僅僅是生殖器勃起)。呼吸也出現變化,有類似閉氣的現象。當此之時才進行下一步采藥。
    
      所謂采藥,是把下丹田裏先天之氣采回來凝聚成丹。如何采藥?包括有采有還,有一套心法
    
      ,這裏不細述……。如此練下去,不斷出現正子時,不斷的采藥,反複出現正子時,不斷的采
    
      藥,反複地采,反複地練,最後在下丹田慢慢地結成了一顆真正的“金丹”了。
    
      待金丹采足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運轉丹道周天。何時算金丹采足了?必須采到馬陰藏相,陽
    
      光三現。所謂馬陰藏相,是指男同誌生殖器收縮變小,尤如孩童一樣——這是精氣內斂,精已
    
      煉化為氣的現象。到此階段,不會再出現後天欲念了,已斷絕生育本能了(但還能用一定的方
    
      法返還到可以生育的狀態)。對女同誌而言,修到這一階段,會出現斬赤龍現象(即斷除月經
    
      )。
    
      這裏順便擴展來講一下,馬陰藏相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是入世法和出世法分界的地方。世
    
      界上無論哪一種修煉術,都必須先解決性欲問題,因為隻有做到不漏精(經),才可以進入初
    
      禪。而初禪做為根本禪,是一切禪定的基礎,也是一切高功夫的基礎。如果入不了禪,還在欲
    
      界定裏麵,那老是在欲界裏打轉,還是個凡夫。
  **********************************************************
  請問樓主大師或鬆濤兄:
  到"馬陰藏相這一步時,男性無性欲和斷絕生殖功能,女性絕經";如果是真的這樣,那麽男女未婚修煉到這種地步,是不是這輩子不能生育了?
  
  請指教.謝謝!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4 10:18:00
435#
  老子養生—保養精氣【轉摘】
   老子對於養生長壽之道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性觀察開始的,從而探究出長壽要妙之根蒂。
   老子在觀察中發現:“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注曰:牝牡者,雌雄也。意思是說,小兒雖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頭握得很緊;他還不知道什麽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由於他精氣充沛的緣故。
   這是深究天地萬物的本源之論。人的生命是由於男女交合的性活動產生的,而性活動的產生則是本源於人體之精。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精足,則生命就強健;精衰,則生命就虛弱。正如老子在繼續觀察中所論述的:“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巳。”(《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說,嬰兒終日號哭而聲不嘶啞,這是由於他心裏平和無欲而全精的緣故。……貪圖生活享受就是災殃,欲望支配精就是逞強。東西壯大了就會走向衰老,這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
   老子所說的道,多指產生萬物的總根源,有時又稱“玄牝”。對人的生命來說,這裏的道,實際就是指精,精過分耗損,就會衰老,如果精枯竭,人就會很快死亡。因而老子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養生的根蒂在於保精。而如何保精呢?在於平和無欲。而怎樣才算平和無欲呢?那就是要如同嬰兒一樣。因此老子書中多次提出以嬰兒為喻、為標準的話。如五十五章開首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即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應該比同平和無欲的嬰兒。第十章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即精神與形體合一,能不相離嗎?專守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又十二章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意即我唯獨淡泊恬靜,無動於衷,如同嬰兒終日哭號而聲不嘶啞。這就是老子保精得道養生的實踐體會。
   嬰兒因其全精無欲,所以他有極強的生命力。但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嬰兒階段,總要長大,最後也終究會衰老死亡。老子的實驗性觀察啟示人們:人若能注意保精,永遠能保持旺盛的精氣,那就會健康長壽。然而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為後世醫家和養生家尊為宗經的恬淡虛無、少思寡欲的養生思想。《老子》一書中大量地論述了這一重要思想。如:
   十九章曰:“見素抱樸,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單純,內心質樸,少私心,寡欲念。
   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爽,損傷)”,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行妨(謂傷品行,辱身體。妨,傷也)。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此句意即聖人專意於守五性,去六情,節誌氣,養神明,目不妄視而取腹之)。
   四十六章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過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滿足這樣的滿足,就永遠滿足了。——這是後世知足常樂養生思想的來源。
   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愛百姓若赤子),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謂謙退,不爭功搶先)。慈,故能勇(勇於忠孝);儉,故能廣(節儉,所以能日用寬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謂得道做尊長)。今舍慈且勇(舍去仁慈而求勇武),舍儉且廣(舍節儉但求奢泰),舍後且先(舍其後己,但為人先),死矣(結果隻有死亡)。”這是由少私寡欲,論述到仁慈、節儉、謙己的品德修養,提出了為後世養生家所首先強調的養生必先養德的這一重要思想。
   在當時的社會裏,老子深知要做到少私寡欲,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特別強調要加強社會教化。他在第三章裏說:“不尚賢(謂不推崇官位、爵祿),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不使看見足以引起欲望的東西),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謂除嗜欲,去煩亂),實其腹(謂懷道抱一,謹守五髒之神),弱其誌(謂柔和謙讓,不爭權勢),強其骨(謂受精重施,使髓滿骨堅),常使民無知無欲(謂使民返樸守淳)。”六十四章又曰:“是以聖人欲不欲(聖人追求的就是沒有欲望),不貴難得之貨(即不貪財);學不學(聖人的學問就是不學謀私),複眾人之所過(以補救眾人經常犯的過錯。複,補救),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意即用上述原則去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要去勉強行事)。”
   以上就是老子關於如何保精的論述,提出了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反對貪婪,注重仁慈、節儉、謙己的品德修養等重要養生理論,以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而使精旺身強。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4 10:22:00
436#
  癔症的診斷與分型
  
   根據CCMD-2-R的診斷標準,癔症主要表現為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分離是指對過去經曆與當今環境和自我身份認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生活事件或處境引起的情緒反應,接著出現症狀一旦軀體出現症狀,情緒反應便退色或消失,這種軀體症狀叫做轉換症狀,轉換症狀必須排除器質性疾病。癔症可表現為精神症狀,診斷為癔症性精神病,在神經症中,隻有癔症這一型表現有精神病症狀的特點。
   (-)診斷標準:1、有心理社會因素作為誘因2、表現為下列症狀之一(1)分離性遺忘症(癔症性遺忘)(2)分離性漫遊症(癔症性漫遊)(3)分離性身份障礙(癔症性雙重人格)(4)癔症性精神病(5)轉換性運動或感覺障礙(轉換性癔症)(6)其他癔症形式3、症狀妨礙社會功能4、有充分根據排除器質性病變和依賴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分型診斷標準1、分離性遺忘症(癔症性遺忘)診斷標準(1)符合癔症診斷標準(2)以階段性遺忘或事件性遺忘為主要臨床表現,所遺忘的那一時間或時間對病人是創傷性的和使病人是痛苦的。(3)不具有器質遺忘的特點:如以短程記憶為主的進行性遺忘。頭部外傷後的逆行性遺忘、症、意識障礙以當時瞬間記憶(即時回憶)損害為主的遺忘症和意識障礙(中毒、癲癇發作或其他器質性障礙)恢複後的遺忘症等。2、分離性漫遊症(癔症性漫遊)診斷標準:(1)從住所和常去的地方離去,、不辭而別。(2)發生在白天睡覺時。(3)事先無任何目的的構想,開始和結束都是突然的。(4)在漫遊過程中保持基本的自我照料(飲食、個人衛生等),以及與陌生人的基本交往(如搭車、問路)、膚淺的接觸看不出明顯的精神異常。(5)有身份覺察障礙。(6)事後有遺忘。3、分離性身份障礙診斷標準:(1)急性的一過性精神障礙(2)主要表現為自己的身份覺察障礙,常見的形式是神怪和死者亡靈附體,取代病人的身份。(3)對周圍環境缺乏充分覺察,注意和知覺限於周圍人和事物的某些方麵,且與病人改變了的身份相聯係。(4)沒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4、癔症性精神病診斷標準:  必須符合下列各項:(1)以反複出現的幻想性生活情節與片段的幻覺、幻想、意識朦朧、神遊症、表演性矯飾動作、幼稚與萎亂的行為為主要臨床相。(2)病程持續數周,其中可有短暫間歇期,此間仍有衰弱無力、多處疼痛、失睡或嗜睡或癔症性軀體障礙。(3)自知力不充分,對疾病泰然漠視。5、轉換性運動和感覺障礙診斷標準:(1)有心理因素作為誘因。(2)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癱瘓、站立不能、失音、失明、耳聾、皮膚感覺脫失等(所謂假性神經官能症性症狀)。(3)臨床表現形式與神經解剝生理自相矛盾。(4)有充分根據排除神經係統器質性疾病。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4 10:24:00
437#
  枸杞養生妙招
   枸杞無論是在民間傳說還是在中醫藥補中,都有非常重要的養生健體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枸杞含蛋白質、脂肪、糖、微量元素、胡蘿卜素、核黃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和18種氨基酸,因而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腫瘤、降血脂等藥理作用。動物實驗也證明:枸杞有
    枸杞無論是在民間傳說還是在中醫藥補中,都有非常重要的養生健體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枸杞含蛋白質、脂肪、糖、微量元素、胡蘿卜素、核黃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和18種氨基酸,因而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腫瘤、降血脂等藥理作用。動物實驗也證明:枸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有利於糖尿病人的治療和康複;有抑製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和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能保護肝髒;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枸杞還能促進造血功能,預防貧血。總之,枸杞是滋補強身藥品中的佳品。相傳在北宋年間,某日有位朝廷使者在途中見一位年約十六七歲的姑娘,手執竹竿正在追打一個白發蒼蒼、弓腰駝背八九十歲的老翁。使者攔住那姑娘責問為何這樣對待老人,那姑娘回答:“這人是我的曾孫兒”。使者驚道:“那你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藥他不肯服食,年紀輕輕就這樣老態龍鍾的,頭發也白了,牙齒也掉光了,就因為這個,我才要教訓他。”使者好奇地問道:“你今年多少歲了?”姑娘應聲說:“我今年已有372歲了!”使者聽後更加驚異,忙問有什麽方法得到高壽的呢?姑娘說,我沒有什麽神秘方法,隻是常年服用了一種叫枸杞子的藥。使者聽罷,急忙記錄下來,相傳至今。不管是唐朝還是宋代,不管是200多歲還是300多歲,總之,關於枸杞的傳說足以說明它功效的神奇。枸杞為中醫常用的滋補藥物,性平和,味甘甜,入肝腎二經,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養血明目、潤肺止咳之功效。可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咳嗽、視力減退等症,尤其適宜於老年人服用,有延年益壽的效果。《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枸杞能強筋骨。《別錄》和《藥性賦》中指出:枸杞擅長補益精氣。我國曆代的醫學家、養生家都很重視枸杞。《本草綱目》載有枸杞治病強身藥方多達33條。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曆代醫學界的老壽星都很喜歡喝枸杞酒。我國民間也有泡製枸杞酒的習俗,並把它叫做“卻老子”,意思是遠距衰老。枸杞,自古就被用於明目,“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所以老百姓又把它叫做“明眼草子”。現介紹幾則民間以枸杞益身健體的方子,以饗讀者:補腎。枸杞的補虛作用重點在補腎,治腎虛腰痛療效顯著,腎虛腰痛患者可選用枸杞羊腎湯,即枸杞30克,羊腎1對,加水熬燉,飲湯食腎。補血。可用枸杞血藤飲,枸杞20克,雞血藤15克,水煎服。補腦。枸杞50克,羊腦1具,放入容器,加食鹽、蔥、薑、料酒,隔水蒸熟,食用時加味精少許即可。安神。食用枸杞龍眼粥對血虛失眠效果較好。取枸杞10克,龍眼肉15克,紅棗4個,粳米100克,洗淨加水熬粥食用。明目。常喝枸杞菊花茶能起到養肝明目的功效。取枸杞15克,菊花10克,用沸水衝泡,作茶飲。烏發。將枸杞60克,核桃仁12個,小黑豆100克,加水熬煮取濃汁,置於冰箱內,每日早晚各服30毫升。美容。將枸杞500克,生地黃150克,共研細末。每次15克,以開水衝服,每日3次。

作者:蟄隱 回複日期:2009-7-4 12:05:00
438#
  MARK。。。留名,持續關注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9:37:00
439#
  金丹百字解之真土
  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認識萬物、解釋萬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傳五行之說產生於商代,也有學者認為可能商代之前五行概念就已經存在了,但是五行理論的基本確立大約是在戰國時代。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與方位、季節、顏色的關係是:春天,日出東方,萬物複蘇,草木青綠,所以——木位於東方,代表春天,顏色是青色;夏天,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所以——火位於南方,代表夏天,顏色為赤;秋天,萬物蕭索,秋風習習,所以——金位於西方,代表秋天,顏色為白;冬天,天寒地凍,萬物收藏,所以——水位於北方,代表冬天,顏色為黑;土位於中央,可以和金、水、木、火之功,生萬物、養萬物,土蘊藏於四季,顏色為黃色。
  按照中醫的理論在人體中脾胃屬於土,現代醫學發現胃腸道組織中的神經細胞數量之多,與大腦接近!因此,胃腸道總是在與大腦進行著比其他內髒組織更加密切、複雜的“互動”。 相關研究還有重大發現,即老年癡呆症的大腦細胞特異性病理改變——澱粉樣變,會出現在腸道;而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腦組織中的雷維小體,也會出現在腸組織中!為此,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將腸神經係統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並認為腸神經係統不僅獨立主持胃腸的功能活動,而且與恐怖症、抑鬱症等部分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有著密切關係。因此故有意念生於脾胃之說。所以在丹經中之真土,不是有形有相的“濁土”,而是指人身無方無所之真意,真意主宰萬事,統攝精神,護持性命,鎮守中宮,與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誠一不二,又名真信;因其內藏生機,又名中黃;因其無物不包,又名黃庭;因其動靜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調陰陽,又名黃婆;因其總持理道,又名十字路;因其和合四象,又名四會田。異名多端,總以形容此真意之一物。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14:25:00
440#
  道家起居三字經
   “三去”
   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必須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欲望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散狀態,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準則。
     “三戒”
   春秋問禮於老子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即是說,縱欲、鬥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導致疾病滋生,壽命短夭。
     “三有”
   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一個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達到健康長壽,必須在生活中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暴飲暴食,恣食肥膩,睡眠不足,不注意勞逸結合,生活無規律等,則易導致多種疾病。
     “三寡”
   道家總結養生經驗,概括為“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精充、氣足、神旺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弱則是人體早衰的根源。所以注重保養精、氣、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三慎”
   道家養生家提出養生貴在“慎食、慎藥、慎激。”因飽餐一頓美味佳肴而誘發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並非罕見;因情緒激動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者也時有發生;如不根據自己體質的具體情況濫服人參、鹿茸等滋補藥,不但於健康不利,還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17:00:00
441#
  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
  作者:九真道人 來源:九真道教文化網
  喜怒無常是一病。忘義取利是一病。
  
  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係愛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
  
  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
  
  威勢自脅是一病。語欲勝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
  
  惡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與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
  
  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
  
  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貴輕人是一病。
  
  以貧妒富是一病。以*訕貴是一病。
  
  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
  
  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陰陽嫉妒是一病。激厲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愛是一病。評論是非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錫是一病。
  
  持人長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諍是一病。
  
  罵詈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
  
  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鴆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賢噴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
  
  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談愚癡人是一病。
  
  煩苛輕躁是一病。摘捶無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
  
  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易老少是一病。
  
  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
  
  詭譎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
  
  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歌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
  
  教人墮胎是一病。幹預人事是一病。
  
  孔穴窺視是一病。借不念還是一病。
  
  負債逃竊是一病。背向異辭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
  
  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
  
  笑盲聾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摘捶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
  
  見便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
  
   老君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則無災累,痛疾自愈,濟度苦厄,子孫蒙佑矣。
  
  
   老君曰:古之聖人,其於善也,無小而不得;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謂餌藥焉。所謂百藥者:
  
  體弱性柔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
  
  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
  
  近德遠色是一藥。除去欲心是一藥。
  
  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
  
  雖憎猶愛是一藥。好相申用是一藥。
  
  為人願福是一藥。救禍濟難是一藥。
  
  教化愚敝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
  
  戒敕童蒙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
  
  扶接老弱是一藥。以力助人是一藥。
  
  與窮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位高下士是一藥。語言謙遜是一藥。
  
  恭敬卑微是一藥。不負宿債是一藥。
  
  憨慰篤信是一藥。質言端愨是一藥。
  
  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
  
  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不怨是一藥。
  
  推善隱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
  
  推多取少是一藥。稱歎賢良是一藥。
  
  見賢自省是一藥。不自彰顯是一藥。
  
  推功引苦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
  
  不掩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
  
  懷實信厚是一藥。覆蔽陰惡是一藥。
  
  富有假乞是一藥。崇進勝已是一藥。
  
  安貧不怨是一藥。不自尊大是一藥。
  
  好成人功是一藥。不好陰私是一藥。
  
  得失自歡是一藥。陰德樹恩是一藥。
  
  生不罵詈是一藥。不評論人是一藥。
  
  好言善語是一藥。災病自咎是一藥。
  
  苦不假推是一藥。施不望報是一藥。
  
  不罵畜生是一藥。為人祝願是一藥。
  
  心平意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
  
  不念舊惡是一藥。匡邪弼惡是一藥。
  
  聽諫受化是一藥。不幹預人是一藥。
  
  忿怒自製是一藥。解散思慮是一藥。
  
  尊奉老者是一藥。閉門恭肅是一藥。
  
  內修孝悌是一藥。蔽惡揚善是一藥。
  
  清廉守分是一藥。好飲食人是一藥。
  
  助人執忠是一藥。救日月蝕是一藥。
  
  遠嫌避疑是一藥。恬惔寬舒是一藥。
  
  尊奉聖製是一藥。思神念道是一藥。
  
  宣揚聖化是一藥。立功不倦是一藥。
  
  尊天敬地是一藥。拜謁三光是一藥。
  
  恬惔無欲是一藥。仁順謙讓是一藥。
  
  好生惡殺是一藥。不多聚財是一藥。
  
  不犯禁忌是一藥。廉潔忠信是一藥。
  
  不多貪財是一藥。不燒山木是一藥。
  
  空車助載是一藥。直諫忠信是一藥。
  
  喜人有德是一藥。赴與窮乏是一藥。
  
  代老負擔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
  
  慈心憫念是一藥。好稱人善是一藥。
  
  因富而施是一藥。因貴為惠是一藥。
  
   老君曰:此為百藥也。人有疾病。皆有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疾病。因緣飲食、風寒、溫氣而起。由其人犯違於神,致魂逝魄喪,不在形中,體肌空虛,精炁不守,故風寒惡炁得中之。是以聖人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不敢犯非。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痛,可不慎之焉!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17:02:00
442#
  
  
  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
   老君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備之為吉。今人見背,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備之而務藥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壽命。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有。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人以小善為無益,故不肯為;以小惡為無損,故不肯改。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無常是一病。忘義取利是一病。
  
  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係愛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
  
  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
  
  威勢自脅是一病。語欲勝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
  
  惡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與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
  
  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
  
  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貴輕人是一病。
  
  以貧妒富是一病。以*訕貴是一病。
  
  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
  
  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陰陽嫉妒是一病。激厲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愛是一病。評論是非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錫是一病。
  
  持人長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諍是一病。
  
  罵詈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
  
  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鴆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賢噴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
  
  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談愚癡人是一病。
  
  煩苛輕躁是一病。摘捶無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
  
  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易老少是一病。
  
  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
  
  詭譎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
  
  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歌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
  
  教人墮胎是一病。幹預人事是一病。
  
  孔穴窺視是一病。借不念還是一病。
  
  負債逃竊是一病。背向異辭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
  
  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
  
  笑盲聾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摘捶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
  
  見便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
  
   老君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則無災累,痛疾自愈,濟度苦厄,子孫蒙佑矣。
  
  
   老君曰:古之聖人,其於善也,無小而不得;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謂餌藥焉。所謂百藥者:
  
  體弱性柔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
  
  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
  
  近德遠色是一藥。除去欲心是一藥。
  
  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
  
  雖憎猶愛是一藥。好相申用是一藥。
  
  為人願福是一藥。救禍濟難是一藥。
  
  教化愚敝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
  
  戒敕童蒙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
  
  扶接老弱是一藥。以力助人是一藥。
  
  與窮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位高下士是一藥。語言謙遜是一藥。
  
  恭敬卑微是一藥。不負宿債是一藥。
  
  憨慰篤信是一藥。質言端愨是一藥。
  
  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
  
  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不怨是一藥。
  
  推善隱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
  
  推多取少是一藥。稱歎賢良是一藥。
  
  見賢自省是一藥。不自彰顯是一藥。
  
  推功引苦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
  
  不掩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
  
  懷實信厚是一藥。覆蔽陰惡是一藥。
  
  富有假乞是一藥。崇進勝已是一藥。
  
  安貧不怨是一藥。不自尊大是一藥。
  
  好成人功是一藥。不好陰私是一藥。
  
  得失自歡是一藥。陰德樹恩是一藥。
  
  生不罵詈是一藥。不評論人是一藥。
  
  好言善語是一藥。災病自咎是一藥。
  
  苦不假推是一藥。施不望報是一藥。
  
  不罵畜生是一藥。為人祝願是一藥。
  
  心平意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
  
  不念舊惡是一藥。匡邪弼惡是一藥。
  
  聽諫受化是一藥。不幹預人是一藥。
  
  忿怒自製是一藥。解散思慮是一藥。
  
  尊奉老者是一藥。閉門恭肅是一藥。
  
  內修孝悌是一藥。蔽惡揚善是一藥。
  
  清廉守分是一藥。好飲食人是一藥。
  
  助人執忠是一藥。救日月蝕是一藥。
  
  遠嫌避疑是一藥。恬惔寬舒是一藥。
  
  尊奉聖製是一藥。思神念道是一藥。
  
  宣揚聖化是一藥。立功不倦是一藥。
  
  尊天敬地是一藥。拜謁三光是一藥。
  
  恬惔無欲是一藥。仁順謙讓是一藥。
  
  好生惡殺是一藥。不多聚財是一藥。
  
  不犯禁忌是一藥。廉潔忠信是一藥。
  
  不多貪財是一藥。不燒山木是一藥。
  
  空車助載是一藥。直諫忠信是一藥。
  
  喜人有德是一藥。赴與窮乏是一藥。
  
  代老負擔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
  
  慈心憫念是一藥。好稱人善是一藥。
  
  因富而施是一藥。因貴為惠是一藥。
  
   老君曰:此為百藥也。人有疾病。皆有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疾病。因緣飲食、風寒、溫氣而起。由其人犯違於神,致魂逝魄喪,不在形中,體肌空虛,精炁不守,故風寒惡炁得中之。是以聖人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不敢犯非。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痛,可不慎之焉!
    師授心法-修道就是修心說
  作者:九真道人 來源:九真道教文化網
    《太上老君內觀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修道修真修行修煉就是修心。真就是心,心就是神,心變則身變人變神變,心隨境變,心生萬法,萬法歸心,法由心生,術由心出,功自心誠出誠則靈,術由心悟生悟則神,相隨心轉,壽依心移,命由心改,運隨心變。真傳者,真心相傳也,師徒之間心心相印,才能心有靈犀一點通,師之法即是我之法,師之功即是我之功,其中奧秘隻可意會難以言傳。
  
  
   修行人,於教門用功行善積德吃虧吃苦耐勞消業障,業障消盡真心現。真心者,明鏡也,金丹也,聖嬰也;真心現,明鏡複明,能感應世上的一切事物,真功道法神通現矣,聖人皆感而通之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21:55:00
444#
  呂祖心經
  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匪人能靈實心是靈。心為主宰一身之君。役使百骸區處群情。
  
  物無其物形無其形。稟受於天良知良能。氣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即失此身亦傾。
  
  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長長心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誠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無理心。以循理心治無意心。
  
  以清介心治無廉心。以自愛心治無恥心。以積德心治為惡心。以利濟心治殘賊心。
  
  以匡扶心治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以謙遜心治傲慢心。以損抑心治盈滿心。
  
  以儉約心治驕奢心。以勤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險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寬洪心治偏窄心。以傷身心治沉湎心。以妻女心治*淫心。
  
  以果報心治謀奪心。以禍患心治鬥狠心。以正教心治異端心。已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無恒心。以始終心治反複心。以施與心治慳吝心。以自然心治勉強心。
  
  以安分心治非望心。以順受心治怨尤心。以推誠心治猜忌心。以鎮定心治搖惑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以大體心治係務心。嗟乎人心不治不純。如比亂絲不理不清。
  
  如彼古鏡不磨不明。如彼劣碼不勒不馴。我故說經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寧。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
  
  範天圍地發光輝。
  
  天心即在人心見。
  
  人合天心天弗違。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6 22:21:00
445#
  神奇的鬆果體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根據當時的解剖學發現處於人腦幾何中心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組織——鬆果體有可能就是“靈魂”的處所。鬆果體是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丘腦後上方,以柄附於第三腦室頂的後部。鬆果體在兒童時期較發達,一般7歲後逐漸萎縮,成年後不斷有鈣鹽沉著。鬆果體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俄羅斯科學家認為人類“未卜先知”的能力正是由於鬆果體將宇宙的能量匯聚起來轉化成神經衝動,傳到丘腦下部,這些神經信號沿著視神經進入視網膜並形成虛擬的圖像,從而產生意識。舊石器時代末期,一些原始宗教的祭祀會被施以腦顱環鋸術,即在頭頂上挖出不同形狀的洞,據說這樣“坑坑窪窪”的頭腦能增加“預知”能力,在頭頂上鑿洞正是為了方便鬆果體與外界接觸。有了這樣的腦袋,祭司們就可以閉著眼睛預見到遠方正發生著的一些自然變化了。
  雖然現代醫學揭示的鬆果體在人體中的地位隻是個內分泌腺體,主要功能是通過分泌褪黑激素調節生物鍾,仿佛和“靈魂”並不搭界,但是台灣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對處於靜坐冥想狀態下的受試者進行大腦成像,結果顯示在冥想過程中,鬆果體顯著興奮。這似乎證明了修煉中所謂的“開天眼”正是通過一定的修行方法使得鬆果體恢複了“第三隻眼”的功能。
   天人合一,道家中的環保意識
  不久前,天文學家發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推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陷於真空反常時空泡沫中。這是繼銀河係丟失兩個主螺旋臂、太陽或被銀河係拋離誕生地之後,天體的劇變正在逼近我們生存的地球。而地球的環境也正隨著人類工業革命大發展日益遭到破壞,特別是到了20世紀後半期,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明的發展必須與環境的保護相一致,否則人類就可能麵臨自我毀滅。隨著學術界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尋,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日益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
  道家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有共同的本原——“道”,道教內丹學家張伯端《悟真篇》中闡述宇宙萬物的生成:“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道家還進一步闡明天與人互相取象,《太平經》說:“人取象於天,天取象於人。” 因而有“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說法,因此道家主張人的行為若符合宇宙的自然法則。則可以“天人合發,萬變定基”,達到人與環境共振的和諧之美。
  《陰符經》開篇即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就是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若不懂得自然規律,憑主觀意誌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經》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故而《陰符經》告誡人們:“自然之道不可違。” 《莊子——秋水》篇借北海神的話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即從道的高度來看,人與萬物之間不存在貴賤關係。《道門經法相承次序》載道士潘師正對唐高宗說:“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這一點近代西方生態倫理學家也認為,生態倫理學使西方倫理學的發展走到了一個轉折點,它探求超出人類義務範圍的對象,提倡對所有生命的恰當尊重,要求建立一門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
  老子《道德經》中說:“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崇尚自然是道家的重要特征。道家所說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的”、“天然的”、“非人為的”一種狀態。道家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麽都不作,而是要順應事物的規律,不違反自然的本性。《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所以道家提倡“少思寡欲及天道惡殺而好生”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三五行化妙訣》要求人們“慈愛一切,不異己身。身不損物,物不損身。一切含氣,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輕慢意,不起傷彼心。心恒念之與己同存,有識願其進道,無識願其識生。”在道家看來,這種對眾生的慈悲行為上應天德,乃萬善之先,“久行朗達,與日月並明也”。所以,立誌修道之人,應該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依照道家的思想做一個愛護環境,善待生命的修行者。
  91074465丹道周天探討群,有意修到者請入群探討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8 12:23:00
449#
  金丹百字解之真鉛
  鉛是帶藍色的銀白色重金屬,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公元前3000年,人類已會從礦石中熔煉鉛。在英國博物館裏藏有在埃及阿拜多斯清真寺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的鉛製塑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鉛筆、電池裏麵都含有鉛,古人采用類比取像的方式,將人內在所具有的真情比喻成鉛。真情外暗內明,剛強不屈,能禦外患,能製內邪,有象於鉛,故以真鉛名之。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的丹道鼻祖之作《周易參同契》中描述真情為:“孝子用心,感動皇極”,真情不是為了獲取名利違心而為的一種感情,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所以不論佛、道,任何一種宗教首先要人有一種虔誠之心,隻有發自真情的信仰才會感動天地鬼神,才容易入道。說到修佛悟道,一般人總有一種偏見,以為佛家講空、涅磐、出世,就是消極避世、逃避現實,認為學佛的人都是四大皆空,不講感情的,殊不知:“多情乃佛心”, 菩提薩陲正是覺悟有情的意思,如果沒有真情,佛祖悉達多王子就不會曆盡艱辛想要尋找解脫死亡之苦的路了。試想當一位生長在王宮中,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王子,猛然間看到人世間的疾病、衰老和死亡會是多麽震驚!原來生命不止是歡樂和享受,還有這樣的痛苦;原來生命不僅是美貌和青春,也會有蒼老和醜陋的一天;原來一切幸福都是如此短暫,隨著生命活力的消失,人最後都要麵臨死亡!原來海誓山盟的愛情,也難逃奈何橋上的分手!這就是人生的痛苦,隻有體會到了這種痛苦才會發出真情去尋求解脫,去追尋無常之中是否存在永恒。凡人的感情是種子,隻有將它升華為無形無質真知之真情,才會有長成參天大樹——成佛之日,所以:真情又名真鉛,因其剛烈在內,又名黑虎;因其氣屬於金,又名白虎,因其不為物屈,又名金公;因其光照萬有,又名金華;因其轉運造化,又名天罡;因其暗中藏明,又名水中金;因其雌裏懷雄,又名月中兔。異名多端,總以形容此真情之一物。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8 20:05:00
450#
  丹道周天探討2群;;91074465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9 8:46:00
451#
  我們這些人前世和今生造了無數嗔恨煩惱的惡業,後世一定會轉生於那些地獄中。所以應當反複思維:如今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值遇到具有法相的上師,聽聞了甚深竅訣,有了行持佛法獲得佛果的機會,應當精進修持,為今後決定不生到那些惡趣之處,以猛厲追悔之心懺悔往昔所有的惡業,並猛烈發誓願:今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寧死也不造墮於地獄的惡業。對現在生於地獄中的眾生發起強烈的悲心,並發願:願這些眾生即刻從惡趣中解脫。以圓滿加行正行後行而修持。

作者:映明月 回複日期:2009-7-9 10:54:00
452#
  你好,帖主【握手】。偶頂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9 11:52:00
453#
  道家三十六重天
   道家三十六重天,分為六界,第一界有六重天,太皇黃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曜摩夷天。第二界有十八重天,依次是無越衡天、太極蒙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耀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曜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黃孝芒天、太黃翁重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第三界有四重天,皓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第四界是四梵天,無上常融天、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平育賈奕天;第五界是三清天,即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境界是第六界大羅天。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9 13:36:00
454#
  介紹世界上其中的36種鬼[轉]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
  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早日超脫。三善
  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在台灣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還是道教,到了這一天,都會舉行「普度」,
  筆者希 大家能夠以慈悲心來同情一切生靈的產命,不要亂殺害,可以用香花、水果、
  素菜等來供奉祭祀普度,這才不會辜負釋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 連的大孝心。否則,明
  明是普遍的救度生靈早日超生的善舉,變成了普殺的日子,那不是很可悲之事。阿彌陀
  佛!
  鬼的種類很多。在正法念經所記載有三十六種之多,今介紹如下文:
  1.食氣鬼:凡是身體虛弱,或病重的人,應有人守護,否則為此類乘機而入,吸取其
  氣,人就會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勸善之處,聞說善法,就會覺得不餓。
  3.食水鬼:常在陰溝或水邊,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陰溝或水邊遊戲。
  4.食血鬼:常在屠宰場,或殺雞殺鴨殺蛇等一切殺生之屠家,或牲畜肉類市場的黑暗
  處,以血為食,尤喜食人血。對於婦女的月經更感興趣,故希 婦女特別注意,妥善處
  理,不可亂棄,免結鬼緣。
  5.食吐鬼:喜歡與飲酒的人親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嘔吐而飽食惡氣。
  6.食糞鬼:經常潛於堆糞黑暗之處,食其糞氣。
  7.食唾鬼:喜歡親近有吐痰習慣的人,每聞咳嗽聲及痰喘囗唾之聲,非常高興,伺其
  唾痰而食之。
  8.食發鬼:喜食嬰兒胎發與此嬰兒結鬼緣。因此,每於男女嬰兒第一次之胎發,不可
  乘方便隨意亂丟,應當妥為處理。成人之頭發,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發,此鬼最喜。
  希 理頭發,當於室內,並以火焚化,免為鬼食,結上不善鬼緣。
  9.無食鬼:經常尋找不著自己所吸食之物,常會感到饑苦難受。
  10.希 鬼:專門希 世人為惡,此種鬼的精神就會感到滿足。
  11.食肉鬼:專門吃動物死臭的屍體傳染毒菌。因此,對於動物死屍,不可亂拋於垃
  圾桶或水溝、髒亂之處,以免鬼食。
  12.食小兒鬼:此鬼吸其小兒之氣血,因此,小兒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須與大人同行
  13.伺嬰兒便鬼:此鬼對嬰兒之便,甚覺香美,時常窺伺,希得食嬰便,與此嬰終身
  結緣。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將嬰便收拾於廁所內。
  14.伺便鬼:專門吸人類之大便熱氣。因此,人類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廁所上
  大便,以免結此鬼緣。
  15.食人精氣鬼:專門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時,吸取人之精氣。
  16.火爐燒食鬼:伺於火爐食物,吸其食物氣味。
  17.熾燃鬼:生前為人時,瞠心太重,死後入熾燃鬼類,經常感到烈火中燒之苦。
  18.食香鬼:專門喜歡親近身上有塗抹各種香氣的女人,吸其香氣,喜崇婦女作邪惡
  19.地下鬼:專門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處,尤其陰濕地方。久之漸生疫氣,不利
  於人類生活。
  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牆而橫行,足不著地,頃刻千裏。
  21.護身餓鬼:其身體貌俱黑如鍋底。喜親近衰敗人家,常崇 惰婦女,不為灶事,
  以便棲身於冷灶之內。
  22.針囗餓鬼:肚大喉細,囗如針孔,遇飲食不能下咽,饑火中燒,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為鬼中之精靈,專門假借人之靈氣,說神話,做鬼事,誘惑世人入迷
  崇邪,漸離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與好色之徒親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汙之物,遇人懷孕,鬼
  緣投胎,生為人,男喜貪淫,女則為*,以淫亂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機取其替代。
  26.使執杖鬼:地獄中之一切鬼吏,專執目杖,對犯鬼執行刑罰。
  27.住不淨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髒亂不淨、汙濁不堪,臭穢不能令人居住之處,
  是此類鬼所居之處。
  28.住塚間食熱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熱氣。
  29.樹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樹下,有時顯其靈異,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樹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處交通旁之陰暗或危險之處,專戲弄心中有惡之人,走
  失迷路及車禍。
  31.曠野鬼:此鬼居於無人曠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穀均有之。
  32.食風鬼:常於夜間出來,吸納腥風而為食。
  33.食火炭鬼:專 火炭之氣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種毒氣,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應妥為處理。
  35.羅刹鬼:此為惡鬼的總名,黑身朱發綠眼,極其凶惡。女性惡鬼的總稱為羅叉私
  常現為最美麗的婦女,為人不識其為惡鬼。
  36.殺身餓鬼:此鬼多係自殺而生,專門尋找機會,助人愚迷而行各種自殺。
  鬼道眾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種。因其鬼界,所受之果報不同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9 15:00:00
455#
  道家與老莊 [轉]
   提起老子,真是一個千古絕妙的人物,我們首先提出司馬遷在《史記》上,關於孔子見了老子以後,孔子對於老子所加的評語,也就是後來號稱為正統儒家所不肯承認的話,那便是孔子說老子“其猶龍乎?”讚歎他是見其首不見其尾的妙人。
   老子,是中國自古以來,隱士思想的總代表,他是一個博古通今,具有十分淵博的學問,而且富於超越塵俗的修養,不求名利的隱君於。。所以到了司馬遷為他寫傳記的時候,也是捉摸不定,隻好把那些有關於老子的傳說異聞,一概記載上去,做了一篇忠實的報道。至於老子,是否便是李耳、老聃,或老萊子,一概不加肯定。老子其人的妙處莫名,不但司馬遷在筆下,已經把他寫成神龍見首而不見尾,後來又被人推崇為道家的宗祖,再被道教扯上做教主,登上太上老君的寶座,那就更是神乎其神了。
   我們不要忘記,在中國文化史上,把道家學術思想,判歸老子的管領範圍,那統統是秦、漢以後學者筆下玩的把戲,我們隻要留心曆史,便知在漢初有名的,用道家思想做政治領導的文、景時代,凡是講到道家的學術,都是用黃、老並稱的。到了司馬遷著《史記》,舉出他父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以後,跟著便有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誌》等的著述,不但把周、秦之際的學術分家,使其門庭對立,壁壘分明,而且把道家投懷送抱,確定歸在老子的戶籍之內,於是後世學者講道家,便有以老、莊具列的趨向。魏晉以後的道家者流,講傳承的係統,便有謂老子傳關尹子與庚桑子,庚桑子傳壺子,壺子傳列子,列子傳莊子等一係列的學術世譜出現了。
   其實,無論後世的道家與道教之徒,首先都接受了太史公司馬遷父子的說法,先入為主,輕輕地蒙混過去,如果起司馬遷於九泉來對話,一定非常可笑。司馬遷著《史記》,及其自序之中,都說自己父子的思想,是宗奉道家的思想,而且也很推崇老子。後來班固父子刻意求工來著《漢書》,站在西漢以來儒家的觀念,也說司馬遷父子是道家的思想,推崇老子,而且有不以為然的按語。殊不知他已忽略了司馬遷筆下微言大義的用意,他所說的道家,正是抬出來自上古,中國文化傳承“學者所共術”的道統,他隻是拿老子來做正麵的襯托而已;如果他認為老子就是道家的宗祖,他為什麽不專工羅織老子的事跡,為他好好寫一篇偉大的傳記呢?他能夠空前地破格創例,為當世無赫赫之功,而素位而行的孔子寫世家,而且寫得那麽偉大精到,難道就不為他父子所崇拜的老子也寫一篇類似世家的傳記嗎?結果呢?在他著的《史記》裏,他很公平的,隻把老子歸並在《老莊中韓列傳》裏去,就此一筆帶過罷了。這就是司馬遷用他習慣的史筆,要人在他全部的著述裏,尋出他當時的處世環境;他既不同意於西漢以來,實際是陽儒暗道,卻自號稱為正統儒家的人物,同時也不同意自秦、漢以後,實際是方士變神仙的假道家的作風。可惜我們後來的學者,既栽在司馬遷的筆陣裏,又受劉歆、班固等人一再暗示的影響,加上被魏、晉玄談的陪襯,便把道家的學術思想,扼殺在老、莊的戶籍之內,忽略了道家真正的“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內容。因此,我們提到道家,便會以老、莊做為中心代表的觀念,就此因襲聯想而成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9 18:23:00
456#
  五鬥米道及其道經
   在於吉等人布道的同時,巴蜀一帶興起了張道陵①開創的五鬥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與五鬥米道皆出自黃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術為教義特征。不過五鬥米道出現於巫覡盛行的區域,與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術祭禮色彩更濃一些,即更偏重於宗教儀禮。而且由於太平道的領導的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不能在社會上公開傳播,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不斷發展壯大,遂成為道教正統。後世論及道教的創立,一般都認為是從張道陵開始。
  
   張道陵創立五鬥米道,是在東漢順帝年間(126一144)。《三國誌•張魯傳》和《後漢書•劉焉傳》中說: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鵠)鳴山中學道,“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稱為“五鬥米道”。一說張陵自稱“天師”,故後世道教徒又稱五鬥米道為“天師道”。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及其孫張魯繼續傳教。
  
   五鬥米道的壯大和發展,是在張魯時期。《後漢書•劉焉傳》說,益州牧劉焉“任魯以為督義司馬”,張魯因此掌握了兵權,於是他殺了漢中太守,既得漢中,在劉焉死後又襲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漢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為止,前後28年。這一時期他在統治區內,大行五鬥米道,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製度。在他降曹之後,曹操對他“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邑萬戶,將還中國,待以客禮,封魯王子皆為列侯。”張魯的女兒還嫁給了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鬥米道並不因張魯失勢而中掇,並且隨著張魯東遷,更廣泛流傳在江東一帶地方。
  
   五鬥米道信奉的經典,在曆史上有一些記載,如《魏書•釋老誌》:
  
   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書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
  
   《法苑珠琳》六十九《妄傳邪教》條:
  
   後漢時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道書二十四卷(《太平廣記》引《神仙傳》作“篇”)。
  
   《雲笈七簽》卷六:
  
   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義樞•七部義》及《雲笈七簽》卷六均言:
  
  
   按《正一經》雲,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此經並盛明治道、證果、修因、禁忌、眾術也。…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張陵),流傳茲日。
  
   經學者考證,此處《太平洞極經》與今本、《太平經》內容基本一致,說明《太平洞極經》與《太平青領書》有一定關係。同時張衡、張魯傳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過、置義舍、禁酒等等,都與《太平經》經義相符。《典略》也說“衡法略同張角”,因此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兩者當同出一源。《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烹平中《173一177》,張衡(據《三國誌•張魯傳》裴鬆之注說,原文張衡誤作“張修”)在漢中傳道:
  
   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
  
   可知五鬥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為他們信奉的主要經典,所謂《老子五千文》,是經張魯(或謂為張陵)所定本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發現了六朝人所寫的《老子想爾注》殘卷,基本是《道經》部分的注本。係當時五鬥米教祭酒宣講《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饒宗頤(敦煌六朝寫本張天師道陵(老子想爾注)校箋)認為,張氏(老子想爾注)多處演說"太平"、"守一",實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經》之意旨解釋《老子》。可知《老子想爾注》與《太平洞極經》確為五鬥米道的重要經典。上麵引文有言,五鬥米道“其書多有隱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老子想爾注》《太平洞極經》應當屬於這樣的秘典之一。
  
   另外,據《道藏•洞真黃書》稱:《黃書》於東漢漢穿元年老子授張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鸞《笑道論》亦提及五鬥米道之"黃書合氣"。其道為男女合煉之本,五鬥米道不敢公開宣講,故《黃書》亦為五鬥米秘典之一(其書符文以黃色書寫之,故名)。
  
   綜上,五鬥米道的主要經典應有《天宮章本》、(靈寶經八《正一盟威妙經》)、《太平洞極經》、《老子五千文》(或稱《老子想爾注》)、《黃書》及章醮等道書。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經》中,最主要者為《正一盟威錄》,所以勸召鬼神。又指出,此錄蓋出張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錄》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錄》1卷,內容相類,皆為張陵的《正一盟威錄》。 《老子想爾注》2卷,本己亡佚,後在敦煌遺書中被發現。可惜殘闕過半,即《道經》部分缺開首部分(第一、二章),《德經》部分全佚。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認為,《道藏》所收《赤鬆子章曆》卷三至卷六所錄章表,尚是三張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經亡佚。已是殘卷,並經後人整理。根據此書內容,證明五鬥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儀。
  
   《黃書》8卷今已不傳,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黃書》、《上清黃書過度儀》、《洞真太微黃書天帝君石景金陽素經》等卷。《洞真黃書》現僅存一卷,或為《黃書》之節本。《上清黃書過度儀》講說行道儀法,《太上洞淵神咒經》謂“人以《黃書》受來經久不得過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蠶虛耗,宅中不利,不終年壽,中道而天。”可見《上清黃書過度儀》是與《黃書》並行的過度儀法。《洞真太微黃書天帝君百景金陽素經》卷末按語說:“《太微黃書》本有8卷,真人昔於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帶真文授許遠遊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飛騰上清,摻駕雲龍,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陽文》相付行,令盡睹八卷之首也。”其書講說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黃書》而行之道法。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0 13:02:00
457#
  佛陀的沉默(佛不回答的十個問題)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處都提到一位遊方者名叫婆蹉種。一
  次,婆蹉種來到佛處,問道:
    “尊敬的喬達摩啊,神我是有的嗎?”
   佛陀緘口不答。
    “那麽,可敬的喬達摩,神我是沒有的嗎?”
   佛還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時代,類似於婆蹉種這樣的遊方者不乏其人,他們在
  和別人討論時,為了辯論而辯論,時常用形而上學方麵的問題來
  同別人爭辯。其中十個有名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是:
    一、有關宇宙的問題
    1.宇宙是永恒的嗎?
    2.宇宙不是永恒的嗎?
    3.宇宙是有限的嗎?
    4.宇宙是無限的嗎?
    二、有關心理學方麵的問題
    5.身與心是同一物嗎?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嗎?
    三、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
    7.如來死後繼續存在嗎?
    8.如來死後不再繼續存在嗎?
    9.如來死後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嗎?
    10.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亦同時非不存在嗎?
    佛陀對討論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感興趣,所以每當有
  人向佛陀提出以上問題時,佛陀總是沉默不語。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0 13:08:00
458#
  佛陀為什麽不回答以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呢?首先,這些
  問題與佛陀的教誨沒有多大關係。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
  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
  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隻有兩件事:苦和
  苦之止息(即涅盤)。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
  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
  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係,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
  靜、深觀和涅盤。因此我解釋這些法……。”而在以上十個形而
  上學的問題中,前四個問題是有關宇宙的期限和廣度的問題,這
  是宇宙論,它們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還是非
  永恒,有限還是無限,它們都無益於人類對痛苦之解脫。接下來
  兩個問題是有關身與心方麵的問題。根據佛陀的教誨,諸法無我
  ,這是三法印之一。事實上,無我的教義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
  以若有人問身與心是同一物還是不相同,對佛陀的教誨而言,這
  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對佛教來說,這些問題根本就無從說起。
  最後幾個問題是有關佛陀悟證的境界問題。佛陀悟證的超凡境界
  隻能通過修行而悟證之。對普通人來說,他們永遠也不會明白這
  種超越現世的境界,即使佛陀為他們解釋。所以以上這些形而上
  學的問題與佛陀的教誨關係不大,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根本無
  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到寧靜、深觀和涅盤,
  因此,佛陀沒有解答這些問題。所以每當有人向佛陀請教以上這
  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時,佛陀總是保持沉默。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0 13:14:00
459#
  形而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們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時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後靜坐時,
  忽然起來去到佛所,行過禮後在一旁坐下,就說:“世尊,我正
  獨自靜坐,忽然起了一個念頭:有十個問題你從來沒有給我們明
  確的解釋。每當人們向您問起這些問題時,您總是將之擱置一邊
  ,沉默不語。我不喜歡這種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釋清楚
  這十個問題,我將繼續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對這些問題保持沉默
  ,我便會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間是永恒的,
  就請照這樣給我解釋。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為什麽?如果您
  對這些問題也不知道,就直接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當初出家修行就是為了了解
  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嗎?你跟隨我修梵行時我答應過你將會回答
  這些問題嗎?”曼童子回答說:“世尊,沒有。”佛陀說:“在
  你還沒有得到如來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個
  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
  我不願把這毒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種
  姓、婆羅門種姓、吠舍還是首陀羅種姓;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
  身材;他的膚色是黑色、白色、棕色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個
  城市或鄉村。我不願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麽弓所射
  中,弓弦是什麽樣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種毛製的;箭簇又是
  什麽材料所製……曼童子,這人在未弄清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
  。同樣,如果有人說,我不要跟隨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
  宇宙是否永恒等問題,此人還未得到如來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由於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為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所困
  擾,窮追不舍,追根窮源,這便誤入歧途,終將一無所獲。
    “道。” 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恒常存。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

作者:挖嘎嘎挖哈哈 回複日期:2009-7-13 11:39:00
465#
  真奇妙啊!
  
  我也想修了
  
  目前沒時間!55555555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3 12:37:00
466#
  養生之道, 中國養生文化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我國文明史的記載大都始於黃帝,《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養生(包括醫學)為題的著作。其後老莊、孔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養生著述,逐漸形成醫家、道家、佛家、儒家四大養生學說體係。因此他們的學說包含更多的養生內容。
  
  一、順乎自然:道家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幹擾,求得身心的解脫。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的觀點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采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二、清靜虛無: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且“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幹擾,以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虛靜自守”——即莊子的養生方法:“養神”“守形”、“忘我、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莊子•養生主》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3 16:11:00
467#
  養生百科小驗方
  
  
  
  1、神仙粥治風寒感冒
  
  
  
  用料:糯米100克,蔥白、生薑各20克,食醋30毫升。
  
  
  
  製法:先將糯米煮成粥,再把蔥薑搗爛下粥內沸後煮5分鍾,然後倒入醋,立即起鍋。趁熱服下,上床覆被以助藥力。15分鍾後便覺胃中熱氣升騰,遍體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4次即愈。
  
  
  
  功效:發表解毒,驅風散寒。治外感初起周身疼痛,惡寒怕冷無汗,脈緊,其效甚佳。有人寫詩讚曰:“一把糯米煮成粥,7個蔥白7片薑,煮熟對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注:風熱感冒不宜服用。
  
  
  
  (摘自《偏方大全》)
  
  
  
  2、玄麥飲
  
  
  
  組成:玄參15克,麥冬15克,天花粉10克,百合15克,甘草2克。
  
  
  
  製法:將諸藥洗淨,入鍋中,加水適量,反複煎熬3次,混勻,濾渣取汁。
  
  
  
  服法:常飲,每日1劑。
  
  
  
  作用:清熱養陰,生津止渴。
  
  
  
  適應症: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尿糖試驗陽性。
  
  
  
  (摘自《季節性疾病的食療》)
  
  
  
  3、糕點類
  
  
  
  組成:桑椹30克,黑芝麻60克,麻仁10克,糯米粉700克,粳米粉300克,白糖30克。
  
  
  
  製法:(1)將桑椹、麻仁洗淨,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煮熬20分鍾,濾去渣,留汁待用。(2)將黑芝麻置文火上炒香待用。(3)糯米粉、粳米粉、白糖合勻,加桑椹仁汁、水適量,揉成麵團,做成糕,在每塊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籠蒸20分鍾即成。
  
  
  
  服法:作早點。
  
  
  
  作用:滋補肝腎,健脾胃。
  
  
  
  適應證:高血壓頭眩耳鳴,食少神疲,腸燥便秘等。
  
  
  
  (摘自《季節性疾病的食療》)
    神奇的人體 【轉摘】
  為我們的身體喝彩
  
  1. 工程師從未能設計一部可與人體媲美的機器。人體是造物主的傑作。最精巧的機器人也無不瞠乎其後。
  
  2. 就以循環係統為例吧。我們生命中的每分鍾,心髒都要噴射十品脫血液,劇烈運動時則為三十品脫,流過動脈、靜脈和微血管,全程六萬哩。
  
  3. 微血管是供血液流過的毛細血管。人體微血管的表麵總麵積可遮滿一塊一英畝半的田地。微血管並非同時全部舒張,否則人體血液就會在幾鈔鍾內全部注入微血管裏,象是洪水注入沼澤。實際上,人體局部的化學變化和肌肉裏微血管共同發揮作用,使微血管每隔幾分鍾開閉一次控製血液的流動。
  
  4. 人體器官隨時都需要血液的就是肺。肺的微血管不斷從肺泡吸氧,放出二氧化碳。普通人在一生中,大約總共呼吸五億次。
  
  5. 人體還含有若幹別的奇怪物質:脂肪的含量可製七塊肥皂,石灰可供粉刷一個小房間,碳的含量相當一包二十八磅的焦炭,磷的含量可製二千二百根火柴,並有等於一吋鐵釘那麽多的鐵質。此外還有約一匙硫磺和一英兩除鐵質以外的其他金屬。
  
  6. 人體中的化學成分有一種奇妙的搭配。除非全部齊備,否則身體的功能便會失常。例如一個人的食物中缺乏碘質,甲狀腺便會腫大,引起痛苦的頸部甲狀腺腫。直接影響健康的物質,除氧是從呼吸取得之外,其他的都必須從食品中攝取。無怪醫生常說我們必須吃很多種不同的食物。
  
  7. 所有這些奇妙而又複雜的自然結構,都包在一層類似外衣、有彈性又不透水的皮膚裏。普通一個人約有皮膚二十平方呎,它經常受到磨損,隔數周就全部換新一次。皮膚裏又生出來約五百萬根毛發,每根的壽命約有三年。
  
  8. 人的舌上有九千個味蕾,再加上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細胞,幫助我們選擇個人喜愛的食物;皮膚裏的四百萬“受體”使我們有觸覺:辨別冷熱、痛苦和舒暢。
  
  9. 為了發揮這種種功能和自由活動,人體象機器一樣,也需要燃料。在一生之中,一個人大約消耗五十噸食物,一萬一千加侖飲料。住在城裏,他一生約走七千哩路;如果住在鄉間,幾乎要走二萬八千哩。
  
  10. 人體器官功能的多用性、兼用性、綜合性,可用於仿生學的研究。它給我們的啟迪是多麽深刻,我們不由不為自己而喝彩!
    數不完的人體奇妙
  
  1. 人體還有許許多多的不解之謎,在等待著人們去探索。下麵是一些人們已經認識的、有關人體的統計數字。其中有些數字是饒有趣味的,甚至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2. 人的身體有大約60萬億個細胞,每個細胞中含有的分子數相當於銀河係中星星數量的一萬倍那麽多。
  
  3. 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女子的卵細胞,其直徑約為1/180英寸。人體最小的細胞是男子的精子。185,000個精子細胞才抵得上一個卵細胞的重量。
  
  4. 人體的骨骼肌細胞有的長達30-40厘米,和兩支鉛筆加起來的長度差不多;還有的神經細胞更長達1米呢。
  
  5. 人體的一個細胞中有1—10萬個叫作基因的遺傳密碼。如果將這些密碼中的指令都寫下來,將相當於1本《大英百科全書》。
  
  6. 每個人的身體中每鈔鍾有近40萬個放射性原子蛻變成其它原子。不過,你用不著擔心身體會裂開。人體每個細胞平均有90萬億個原子,是40萬個原子的22,500萬倍。
  
  7. 成人身體的皮膚約重6磅。一個較大體型的人,每小時蛻掉約68萬皮膚顆粒。這些皮膚顆粒積累一年,約重680克,如一個人活到70歲,他將失去48公斤皮膚,相當於人體重的2/3。
  
  8. 一個人每天大約要掉45根頭發,有些人一生中可掉150多萬根頭發,而人的頭發平均數是125000根,且在不斷更新換代,所以絕大多數人並不因為掉頭發而苦惱。
  
  9. 每2.54平方厘米的人體皮膚上約有3200萬個細菌;一個體型較大的人,全身皮膚上總共有1000億個細菌,幾乎相當於地球人口的20倍。
  
  10. 每平方英寸人的皮膚包含有1,900萬個細胞,60根汗毛,90個脂腺,19英尺血管,625個汗腺及19,000個感覺細胞。
  
  11. 微笑需要牽動17塊肌肉,皺眉頭要牽動43塊肌肉。
  
  12. 人體裏有幾塊很小的骨頭,本來是長尾巴的。還有幾塊不再起作用的肌肉,原來是用以轉動耳朵的。
  
  13. 人體總共有206塊骨頭,其中四分之一在兩隻腳上。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3 16:56:00
472#
  大腦數碼一串串
  
  1. 人的大腦有100多億個神經細胞,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據估計,人的一生能憑記憶儲存100萬億條信息。
  
  2. 如能把大腦的活動轉換成電能, 相當於一隻20瓦燈泡的功率。
  
  3. 根據神經學家的部分測量,人腦的神經細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絡還要複雜1400多倍。
  
  4. 每一秒鍾,人的大腦中進行著10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
  
  5. 人體5種感覺器官不斷接受的信息中,僅有1%的信息經過大腦處理,其餘99%均被篩去。
  
  6. 大腦神經細胞間最快的神經衝動傳導速度為400多公裏/小時。
  
  7. 人腦細胞有140——160億條,被開發利用的僅占1/10。人腦子裏儲存的各種信息,可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即5億本書的知識。
  
  8. 大腦的四周包著一層含有靜脈和動脈的薄膜,這層薄膜裏充滿了感覺神經。但是大腦本身卻沒有感覺,即使將腦子一切為二,人也不會感到疼痛。
  
  9. 人的大腦平均為人體總體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氣的25%,相比之下腎髒隻需12%,心髒隻需7%。神經信號在神經或肌肉纖維中的傳遞速度可以高達每小時200英裏。
  
  10. 人體內有45英裏的神經。
  
  11. 人的大腦細胞數超過全世界人口總數2倍多,每天可處理8600萬條信息,其記憶貯存的信息超過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
  
  
  
  心靈之窗奇特多
  
  1. 眼睛,我們稱之為“心靈之窗”。眉眼傳情,從這個窗口可以觀察到人的許多心理活動。正是這個窗口,不用開刀,借助簡單的儀器就可窺視到眼神經與血管的情狀。
  
  2. 人的眼睛能同時看到100萬個視覺形象,能區別將近800萬種不同層次的顏色。
  
  3. 藍眼睛對光最敏感,而深褐色眼睛最不敏感。
  
  4. 從一個物體的亮光進入眼睛,到大腦識別這個物體約需1/500秒的時間。
  
  5. 經過1分鍾的黑暗後,人眼對光的敏感性增加10倍;20分鍾後,敏感性增加6000倍,敏感性達到最高點,比黑暗前提高25000倍。
  
  6. 人的眼睛很敏感。在晴天沒有月光的夜晚,坐在山頂上的人看得見在50英裏之外劃著的火柴。
  
  7. 人的眼睛需要一個小時才能完全適應在黑暗中看東西,此時眼睛對光的敏感度是在太陽光下的10萬倍。
  
  8. 人在看到令人高興的東西時,眼睛的瞳孔能擴大45%。
  
  9. 人的眼睛的晶體由許多透明的纖維組成,包在一層清潔的、有彈性的膜中。新的纖維不斷被造出來,因此,晶體的體積隨年齡增大。80歲老人的眼睛的晶體比20歲的年輕人要大50%以上。但是隨著晶體的增大,其柔韌性會減低,聚焦看近處的能力隨之減弱。
  
  10. 人體中唯一沒有血液供應的是角膜。角膜直接從空氣中獲取氧。
  
  11. 眼球內的透明玻璃體是個獨特的結構,沒有神經、血管、淋管和細胞,隻有透明膠狀體和90%的水。
  
  12. 眼睛的睫毛上下瞼約有200根左右,一根睫毛的壽命約4-5個月。
  
  13. 睜著眼睛打不了噴嚏。
  
  14. 母親色盲,父親視力正常,他們的女兒視力也正常,但他們的兒子將是色盲。
  
  15. 每100個男子中有7個有某種形式的色盲;而婦女每1,000人中才有一個。最常見的色盲是紅綠弱視。
    鼻子趣聞
  
  1. 生長在我們麵部正中的鼻子,是呼吸器官的大門,是新鮮空氣的入口及廢氣的出口。它還是嗅覺器官。在鼻腔粘膜之中,大約有5平方公分的專司嗅覺的嗅粘膜,分布於鼻中隔上1/3和上鼻甲區。平靜呼吸時,一般空氣很少到達這個區域,但是揮發性物質卻會迅速彌散而到達該區,使人迅速覺察。人的嗅覺雖不及某些動物,但仍然具有非常的敏感性,人可以覺察出每升空氣僅含0.00004毫克人造麝香的濃度。
  
  2. 任何一個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至少能識別2000種氣味。而一個專家能識別1萬種氣味。科學家們估計,世上約有40萬種氣味,但其中隻有五分之一味道還不錯。
  
  3. 在三至四歲前,小孩或許覺得世上的味道都好聞。不過,他們的嗅覺係統異常敏感。新出生的嬰兒能嗅出哪一塊是他母親用過的乳房紗布。
  
  4. 據瑜伽傳統,生命應該用氣來計算,而不是年月。一分鍾平均吸入15次,每年可有788.4萬次呼吸。據此計算,普通人的一生中應該有9.4608億次呼吸,或者說120年。
  
  5. 報紙的灰塵會使人打噴嚏,因此最好在晚上看報,因為這時鼻子不太靈敏。
  
  6. 普通人所打的噴嚏平均速度為每小時100英裏,比子彈速度快。
  
  7. 研究員們不懈努力想證明一隻鼻孔勝於另一隻鼻孔,最新研究表明,右鼻孔好像對氣味更加敏感。
  
  8. 嗅不出某些氣味的人是患了嗅覺缺失症。每個人至少有一種氣味是無法嗅出的。最常見的是,有許多人嗅不出麥芽味。
  
  9. 一般而言,從30歲直至死亡,人類的鼻子還要長15%。
  
  10. 氣味能影響行為。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發現,切片蘋果散發出的香味能減緩緊張,華沃克大學發現大海的氣息能勾起你對童年的回億,以此減輕緊張焦慮。
  
  11. 人類身上的有些化學物質能作為社交及激起性感的刺激物。雄甾酮就是一種,這種物質在公野豬的唾液及男人排出的汗及尿液中找到,據說女人對這種氣味無法抗拒。然而有一半人是無法嗅出雄甾酮的。即使能嗅出來的人當中,也有一半覺得氣味特別令人惡心。
  
  12. 有些香味能起鎮靜作用。熏衣草、檀香等植物的氣味都有鎮靜作用,而薄荷、玫瑰與茉莉等香味挺撩人的。這一切是因為這些香味刺激了人類專管感情記憶方麵的神經。
  
  13. 使用何種香水也會影響就業麵試。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發現,女子在麵試時使用氣味很重的香水會使男性雇主覺得你智商不高,因此不喜歡你。
  
  14. 隨著年齡增大,人的嗅覺也會不如從前。研究表明:從二十至八十歲,人類嗅覺至少要損失二成。
  
  15. 芝加哥嗅覺暨味覺基金會負責人賀西與伊利諾大學科學家沃爾夫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在撒謊時鼻部組織會因充血而膨脹擴大。外人不易察覺這種效應,但說謊者往往會忍不住想觸摸發癢的鼻子,而露出馬腳。
  
  16. 美國新澤西州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當男子感到恐懼時,女性可以嗅到,當男子高興時,她們也能從汗味中分辨出來,但男子的鼻子卻無此功能。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4 10:23:00
475#
  懂得愛——克裏希納穆提
  愛是什麽?這個字眼早已被世人所敗壞了,所以我一直不怎麽愛用它。每個人都在談論愛,每一份雜誌、報紙以及傳教士都不停地談著愛。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君主,我愛這些書,我愛那座山,我愛那種快感,我愛我的妻子,我愛上帝……愛是否隻是一種概念?如果是的話,你當然可以培養它、滋長它、珍惜它、玩弄它、隨心所欲地扭曲它。你說你愛上帝,那究竟是什麽意思?你不過是愛那個你自己的臆想所投射出的影像罷了,你按照心目中神聖崇高的模樣,為自己披上了可敬的外衣,而形成了那個影像。所謂“我愛上帝”根本毫無意義,你在崇拜上帝時,不過是在崇拜自己而已,這絕不是真正的愛。
  
    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間的愛,於是我們躲到抽象的理念世界中。也許,愛真的是人間苦難和困境的最終解答,那麽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出愛的真諦?隻下定義就算了嗎?宗教給它一種定義,社會又有自己的定義,各種的偏差和曲解比比皆是。難道崇拜某人、與某人同床共枕、交換感受、作伴解悉,就是所謂的愛了嗎?這種極其狹隘、純屬個人取向以及完全訴諸感覺的愛,已經成為社會上公認的模式。於是宗教挺身而出,宣稱愛是超越這一切的。他們在人間的愛情中看到的隻是快感、競爭、嫉妒、占有、總想控製和幹預對方的思想,了解了這種錯綜複雜的現象以後,他們聲稱必定還有一種神聖、美好而又純潔無染的愛存在。
  
    不論在世上哪一個角落,所謂的聖人都會告訴你:注視女人是件非常不好的事。他們會說:“如果你讓自己沉溺於中,你就不可能接近上帝。”於是他們不顧自己的逐漸枯竭而將推向一旁。禁欲好比閉上自己的雙眼、割去自己的舌頭,因為他們等於否定了大地之美。他們讓自己的心與意處在饑餓狀況,他們是脫了水的人類,他們摒棄了美,因為美與女人是分不開的。
  
    愛有沒有神聖與世俗之分?或人性與神性之分?還是根本隻有愛而已?愛是否隻能獻給一個人而無法普施眾人?如果我說“我愛你”,是否表示我不能愛其他人?愛是純屬個人的,還是與個人無關的?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家庭的或非家庭的?如果你博愛所有人類,你還能愛上某個單獨的個體嗎?愛是不是感性的?愛是不是一種情緒?愛是不是快感及欲望?上述種種問題,不正顯示我們對於愛的認識時常限於應該或不應該的觀念,並且受製於我們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模式嗎?
  
    如果要深人“什麽是愛”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去除幾個世紀以來加諸其上的粉飾,拋開一切理想或是它該如何及不該如何這類觀念。常把事情劃分為該與不該,實在是最為自欺欺人的生活態度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4 10:28:00
476#
  懂得愛——克裏希納穆提
  那麽,我該如何才能發現我們稱之為愛的火焰呢?我是指它本身的涵義,而不是它的表達方式。首先我會拒絕教會、社會、父母、朋友、任何人或任何書本給我的答案。我要自己去發掘它的真相。人類最大的難題就是我們早已具有千百種不同的定義,我自己也因為目前的性格偏好而陷於某種模式,因此,要想了解它,我是不是應該先把自己從性格及偏見中解脫出來?我既然已經發覺自己也在迷惘分裂中,仍然受欲望的操縱,我就應該對自己說:“先清除你自己的迷惑,然後你也許能從什麽不是愛之中看出它是什麽來。”
  
    政府說:“為了愛國,所以你要殺敵人!”那是愛嗎?宗教則說:“為了愛上帝,所以你要禁欲!”那是愛嗎?愛是種欲望嗎?別否認!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它確實是交雜著快感和欲望的,那種快感是由感官、性需求及性滿足而滋生的。我並不反對,我隻是想正視它的內涵。性交能使你在高潮的那一刻完全忘卻自我,可是不久你又落回到原來的混亂中,所以你才會渴望不斷重複那種沒有憂慮、沒有問題、沒有自我的境界。
  
    你說你愛你的妻子,那份愛其實包含了性的快感以及有人為你燒飯帶小孩的快感。你依賴她,她獻給你她的身體、情緒和鼓勵之類的安全感及幸福感。結果好景不常,她厭倦了,她跟他人跑了,她遺棄了你,毀掉了你整個情緒的平衡,你受不了這種變動,於是生出所謂的嫉妒,還摻雜著焦慮、仇恨及暴力。由此可見,你的愛不過是“隻要你屬於我,我就愛你。不然,我就恨你。我能靠你來滿足我的性欲或其他需求,我就愛你。一旦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就不喜歡你了。”由此可見,你們之間有一種對立性,隻要你感到自己和她是兩個對立的生命,愛就消失了。如果你們能夠不製造這些矛盾的狀況,停止內心那些永無休止的爭執,那麽也許(隻是也許而已),你會開始了解什麽是愛。到那時,她和你才能擁有完全的自由,但如果你想依賴她帶給你任何快樂,你就成了 她的奴隸。因此,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地愛,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從對方那裏掠奪來的,而是自然由內心生起的。
  
    這種隸屬他人、心理上依賴他人滋養的狀態,時常會帶來焦慮、恐懼、嫉妒和罪惡感,隻要有恐懼,就不可能有愛。被憂傷折磨的心,永遠無法體會愛。多愁善感和愛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同樣的,愛和快感、欲望也扯不上邊。
  
    愛不是思想的產物,因為思想是屬於過去的,它根本不可能滋生出愛來,愛是不受束縛的,也不可能陷人嫉妒之中,因為嫉妒屬於過去,而愛卻永遠屬於活生生的現在。它絕不是“我要去愛”,或“我已經愛過了”。如果你了解愛,你就不會再追隨任何人。愛不是臣服,當你愛的時候,根本沒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別。
  
    你知不知道愛一個人究竟是什麽意思?你能了解這種沒有仇恨,沒有嫉妒,沒有憤怒,不幹涉對方的思想和行為,既不譴責也不比較的境界嗎?如果你以全心、全意、全身以及整個生命去愛一個人,你會有比較嗎?當你已經為愛而徹底舍棄自己時,就不再有比較的對象了。
  
    愛是否包含了義務和責任?它需要使用這些字眼嗎?如果你因為責任而去做一件事,那還有愛嗎?責任之下絕沒有愛。
  
    人類所陷人的責任結構其實已經毀了自己,如果你因為責任的緣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就無法愛你所做的事了。愛所到之處,既無責任,也無義務可言。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有責任,於是他們就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應該變成什麽樣的人、不該變成什麽樣的人等。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有安穩的職位,因此,他們所謂的責任,隻不過是要傳給孩子上一代所崇拜的地位和麵子罷了。人一旦追逐地位和麵子,就破壞了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父母所關切的,往往是如何造就另一個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表麵上看來他們是在幫著孩子適應社會,其實是在助長世上的衝突、暴力及戰爭。你能稱之為愛和關懷嗎?
  
    真正的關懷就好比心一棵植物那樣,為它澆水,認清它的需要,給它肥沃的土壤,溫柔親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隻培養你的孩子適應社會,你就是在訓練他們如何鬥爭,那麽他們就會被社會宰割。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怎麽還會鼓勵他們加人這場人間的苦戰?
  
    如果你失去所愛的人,你會流淚不已,然而你的淚水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哭?你曾經為別人哭過嗎?你曾經為那捐軀戰場的兒子哭過嗎?如果你哭過,那些眼淚是出於自憐,還是為了亡者?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而傷心,那麽眼淚就是白流了,因為你隻不過是自憐罷了。但是如果你落淚,是因為你喪失疼愛了半輩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愛。假設你的兄弟過世,你很容易為自己落淚,因為他已經離你而去。你落淚顯然是因為內心有很深的感觸,但不是因為罵過他而感傷,其實是因為自憐而感傷。這種自憐的心態會使你變成鐵石心腸,你會封閉自己,逐漸變得麻木而愚昧。
  
    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而哭,這能算是愛嗎?你哭是因為你落單了,你感到孤單無助,你對自己的處境滿腹牢騷,總之是那個“你”在哭泣。如果你真能看透這些事的內情,就像你摸一棵樹、一根柱子或握一隻手那麽直接,你就不難看出悲傷是自創的,是念頭引發了時間感而造成的。三年前,我弟弟還健在,轉眼他就故去了。因為我變得更孤單、更傷心,再也沒有人能給我慰藉或陪伴我了,每念及此,難免熱淚盈眶。
  
    隻要仔細觀察,不難看出內心的起伏過程,如果能一眼就看清它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一點一點地分析出來,你會在刹那間識破那個虛偽的小家夥—我一一的整個本質及結構。我的眼淚、我的家庭、我的信仰、我的宗教、一切醜惡均藏在內心深處,如果你打從心底看透它,而不是用腦子去分析,你就獲得了中止哀傷的秘訣了。
  
    悲傷與愛是不可能共存的,但是基督教卻把痛苦理想化,甚至將它供在十字架上朝拜,這暗示著除非你通過那扇特殊的門,否則你是永遠脫離不了痛苦的,這完全顯示了宗教組織剝削人心的伎倆。
  
    因此,在你問愛是什麽的時候,你也許會害怕看到真正的答案,因為它可能意味著一種徹底的劇變—它可能會毀了你的家庭。你也許會發現你根本不愛自己的妻子、丈夫或孩子。你真的愛他們嗎?你可能會決定毀掉辛苦築起的家園,從此再也不去教堂或寺廟了。
  
    如果你仍然想追問真相,你就會認清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占有控製不是愛,責任義務不是愛,自歎自憐不是愛,不被人愛的痛苦不是愛。愛不是恨的另外一麵,正如謙卑不是虛榮的反麵一樣。如果你能毫不強製地,就像雨水洗去綠葉上的積塵一般除淨那些假象,也許你會突然見到那朵人們所渴求的奇葩。
  
    如果你尚未獲得那豐盛的愛,還沒有滿懷著愛,這世界就難逃厄運了。你的理智告訴你,人類的團結才是一切的根本,愛是惟一的途徑,可是誰來教導我們去愛?有沒有任何權威、方法、製度能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果要別人告訴我們,那已經不是愛了。如果我們說“我要練習去愛,我要每天靜坐沉思,練習慈悲、溫柔,盡量努力去關心他人的需求”,這是不是意味著愛是可以鍛練,可以用意誌力達成的?每當你有意訓練自己的心去愛時,愛就從窗口溜走了。練習某種愛的技巧,也許能使你變得聰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過那跟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4 10:30:00
477#
  愛仍然是兩回事。
  
    因為快感和欲望主宰著這個荒涼破碎的世界,因此,愛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了。沒有愛,每天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而且,缺少了美,也就缺少了愛。美並不隻是一棵美麗的樹、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幢雄偉的建築或一個漂亮的女人那種肉眼可見的東西。隻有當你的心中有愛時,才會看到真正的美。沒有任何德行可以缺少愛及美這兩種因素。你很清楚,如果你隻是憑著意誌力去改善社會、濟貧救世,結果往往會造成更多的不幸,因為缺少了愛,人心就剩下了醜惡及貧窮。反之,如果有了愛與美,不論你做什麽都是對的,都會帶來秩序與和諧。隻要你知道如何去愛,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你就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現在我們就必須麵對核心間題了。如果不經過修煉,不通過思想、強求、書本、老師或指導者的引領,一個人能不能像突然見到可愛的落日一般與愛相會?
  
    我覺得有件東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沒有任何動機的熱情。那股熱情不是來自某些誓約、執著或色欲。不認識熱情為何物的人永遠無法了解愛,因為隻有在徹底舍棄自我中,愛才能出現。
  
    始終在尋覓的心是無法熱情奔放的。你停止尋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這不能靠努力或經驗而達到的,隻能在毫無心機的情況下,才能巧遇到它。你會發現這種愛超越了時間的範疇,屬於個人,也超乎個人,可以專一,也可以遍布,就像一朵花的芬芳,你能聞到它,也可能毫無知覺地擦身而過,那朵花為每一個人綻放,包括那個在它麵前深吸一口氣而且愉快地注視著它的人。不論人們站在花園內或花園外,對那朵花都毫無影響,它隻是自然地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它的芬芳。
  
    愛是新鮮、活潑而充滿著生命力的,它沒有昨日,也沒有明天,更不受雜念的幹擾。隻有赤子之心才能認出它來,而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是可以在這個已經失真的世界中生存的。人們總想通過犧牲、崇拜、人際關係、性生活以及種種快樂和痛苦的途徑,去尋找那不可思議的愛,然而,意念必須認清自己的真相而自然終止,才可能找得到愛。如此而得到的愛,才沒有對立、沒有衝突。
  
    也許你會問:“如果我找到了這份愛,那麽我的妻子、孩子,以及我的家該怎麽辦,他們的生活必須有保障啊!”你會提出這個問題,就表示你還沒有跳出過思想及意識的領域。如果你曾經跳出過一回,你就根本不會有此一問了,因為你已經知道在愛之中是沒有時間和意念的。談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自己受到催眠而人迷了,如果你真的想超越思想和時間,也就是超越悲傷、你就必須先覺察:所謂的愛是屬於完全不同次元的東西。
  
    可是你不知道如何進人那美妙的源頭兮那麽你該怎麽辦?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麽,你就什麽也不做。不是嗎?就是這樣,什麽都不做,然後你的心就完全寂靜了。你知道是什麽意思嗎?這表示你已經不再尋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點一消失,愛就出現了。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一製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製度以後確立下來的。誦經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
 
    日誦功課通常早、晚各一次,每次約一小時左右。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早壇功課程序是先起澄清韻、吊掛、提綱、中啟請等。後接念淨心咒、淨口咒、淨身咒、安土、安天地等神咒。然後奉誦《常清常靜經》、《消災護命妙經》、《禳災度厄經》、《玉皇心印妙經》,禮拜玉帝、雷祖寶誥,有時亦拜三清、四禦、南極、北七真、南五祖等寶誥。然後以順時針方向環繞天尊坐壇旋轉九次,名為“轉天尊”,口中念雷聲普化天尊神咒。旋轉次序是按打法器來排前後的,道徒隨後跟著。這一儀式與佛教完全相同。每逢一、十五日加祝聖文,然後接念懺悔文和回向、三皈依等禮法。
  
  
  
    道教以修身養性、延生保安為主,所以道士們的早課要求四、五點起床,認為早上陽氣上升,靜坐修煉可以保養精氣神,排除雜念,達到“定心”、“不動心”的境界,所誦經文以《常清常靜經》(簡稱《清靜經》)為主,經文以講“心靜”“靜心”入手,談到“觀”、“寂”等修養法的上乘學說。認為“真靜”、“真寂”就是所謂的“常清靜”,充分發揮了老莊修養法“清靜無為”的宗旨。經文字數不多,文淺意賅,適合道士每日功課念誦。
  
  
  
    每日晚課通常在六點半左右,首起步虛韻、吊掛、提綱、中啟請等。奉誦經文有《太乙天尊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等。禮拜鬥姥、救苦寶誥,有時也拜三官、呂祖、邱祖、薩祖、靈官、玄天等真誥。“轉天尊”時與早課相反,是逆轉法。然後是回向、三皈依等禮儀。晚壇所誦經主要是超陰度亡。《升天得道真經》雲:“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引太和真氣注潤身田。”《救苦妙經》曰:“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道士職責之一就是超度孤魂遊魄、四生六道、一切眾生,脫離苦海九幽十獄,超升極樂天堂。
  
  
  
    道士誦經,在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鍾、磬、鈴、鼓、鐺等。功課經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均以十方韻為主,所以十方韻通用於各地宮觀。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4 21:20:00
481#
  
  道教對發展及經濟生活的理解和啟示(張繼禹)
  
  ——在世界宗教與發展會議上的演講
  
  中國道教協會 張繼禹
  
  (英國倫敦 1998年2月)
  
   道教是中國現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教團以來,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曆史。道教的教理教義,承繼了東方偉大哲聖老子的道家學說,蘊含著睿智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道教與中華古老文明渾然交融為一體,而又獨具自己的風骨和特色。千百年來,道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都產生過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至今仍然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下麵僅就道教對發展和經濟生活的理解和教義啟示,加以闡述,與大家交流。
  
  一、尊道貴德的教義要旨
  
   道教教義的中心內涵是“尊道貴德”。道教認為“道德”是維護世界和諧的綱紀,是道教義理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由此可見,道教認為一切萬物的生育成長,都完全依賴於“道”和“德”的作用。
  
   在道教教理教義之中,“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她是神明之本、造化之祖;她不僅亙古不滅,而且普遍地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她生化萬物而功成不居,放任萬物自然生化;她象大海一樣包容廣大,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且虛懷若穀,處下不爭。“道”的偉大和神聖,又是由“德”來體現的,道教信奉的一切神仙真人因為含有德而合於道,因而為世人所敬仰;天下萬物因為有德,故得以化育生長。道教教導人修道必先立德,修持善行以提高自身品格。據《莊子•在宥》記載:中華最偉大尊嚴的祖先黃帝,曾向道教敬奉的仙人廣成子討教治身的要道。廣成子告訴黃帝:“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便可以遂群生和長生久視。黃帝他後來也騎龍飛升。這是中華兒女都知道的故事。
  
   道教“尊道貴德”的學說,對於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人類的物質生活必須有賴於精神生活作為依托,道教強調有道之士應以道德為務,修道養德,順應自然,融和萬物,所以人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和經濟趨向,同時又應保持自我高貴的道德情操。在物質文明和自己的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中,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即一方麵應當和光隨俗,關心社會人群,另一方麵應當以道德作為根本,合乎天地之常道。
  
   因之,就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所倡導的“道”和“德”,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和諧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經濟生活更需要有道德作基礎,如果沒有道德準繩,其經濟生活必將是淺薄的和無價值的。
  
  二、和諧自然的發展觀
  
   道教教義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即萬物都是由陰陽共同組成的,而又相互聯係和諧相處。“道”的作用,就是和諧地使萬事萬物得以自然生化。這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生存、消亡的運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因此道教強調“道法自然”,要求人們維持宇宙間的這種自然的、完美的和諧。
  
   《道德經》又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太平經》也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中取也。”所以道教提倡為了維持人類社會的和諧,在經濟發展上也要做到周貧救急,整個社會才能平衡發展。
  
   在人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中,同樣需要維持人類和宇宙大環境的整體和諧。因而也必須遵從和諧自然的發展規律,維護人類經濟發展的平衡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隻有自然和社會的整體和諧,經濟生活才會走上健康而穩定的發展軌道。在當今,世界上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於近代曆史的種種原因而使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依道教來看,發達的國家有責任援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使整體和諧,同時尊重發展中國家依照自身環境選擇的發展道路。從而真正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和諧發展。
  
  三、齊同慈愛的太平觀
  
   “齊同慈愛”是道教《度人經》中所提出的社會道德理想,希望達到“國泰民豐,欣樂太平”,這也是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期望。
  
   道教《太平經》主張極大公平,認為社會一切財富是天地與人共同擁有的,不應為少數人所獨占,應當在社會生活之中流通分配,使人人都能獲得最起碼的生活需要。對於財物的流通與分配,提倡“推通周足”,即廣泛投入普遍的社會群眾之中,以滿足每個人的實際需要。具體方法,一方麵可以由政府通過公平的財經政策實行調配,特別是應當給予饑寒者以衣食;也可以經過富有者散發財物以“周窮救饑”;還可以“假貸與之,不齎費息”,即借貸錢糧而不收利息。反之認為,如果富有者不散發錢財以周窮救饑,造成饑寒者因此亡命,這種富有者必會遭到天譴,即發生不良的報應。還說“智者當苞養愚者,力強當養力弱者,後生當養老者。”如果不但不養反加欺辱,就應當受到正義的譴責。三國時,道教第三代天師張魯在中國漢中治世傳教,曾向信教者收取信米,推行“義舍”,即將米肉置於路旁義亭中,供路人量腹食用,在三國戰亂之際,維護了一片安寧之地,為世人所向往。
  
   總之,道教所謀求的經濟發展形式,是對全社會的廣大人群普遍有利的太平世界。使人人皆得老有所養並得竟其天年,國家安寧,人人平等,沒有貧富差異,不分貴賤賢愚,這是一種平衡而且穩定的經濟發展模式。
  
  四、抱樸寡欲的名利觀
  
   《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認為,人的本來天性是純樸和純真的,即中國古代成語所說的“天真無邪”,但是由於思慮欲望的不斷萌生,再有聲色貨利的種種誘惑,使人的純樸天性逐漸迷蒙而致淪喪,乃致嗜欲不止,最後危及生命。所以教化人們,要返樸歸真,不為錢財色利所動,應當保持清靜的心態。特別是修真悟道之人,更不得象世俗之人一樣繩繩求利,須要少思寡欲,擺脫物欲聲色和私心雜念的纏繞。
  
   但是道教提倡“清心寡欲”,並不是徹底禁欲。因為人生在世,必要的生活目標和生存需要不可缺少。同時道教在肯定人的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反對嗜欲無度的貪求。認為對於物質追求的過度奢靡,必將給人性命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太平經》中就說:“日就浮華,因而愁苦,不竟天年。”告誡人們普遍盛行的物質貪求,將使社會上層貪贓枉法,腐敗風行,使社會下層欺詐橫生,劫賊蜂起,引發惡劣的變態後果,導致資源耗竭,造成自然災害頻仍,危及人類生存。此外不可避免的,沉緬於物質享樂之中將會阻礙人們精神境界的升華,導致整個社會畸形發展。
  
   所以,道教主張在經濟生活中,對財貨聲色名利錢物等等,不可過分貪求。應當修道立德,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享受真正健康而且充實的快樂人生。
  
  五、濟世利人的功德觀
  
   道教主張和光同塵,濟世利人,引導人們修道立德,教化世人以此作為道教行世的最終目的,以促進社會和人類的和諧相處。所以在道教信奉的眾多神靈和仙真高道之中,不僅要人們努力修煉,更同時強調積功累德。這就是道教濟世利人的功德觀,這是道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高尚引導。
  
   葛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4 22:10:00
482#
  洪真人在其所撰《抱樸子內篇》中說:“欲成天仙,當立一千三百善。”《太上感應篇》中也說:“百善當修,萬善當行。”道教認為多做功德,可以增延壽命。長春真人丘處機西去大雪山.教化成吉思汗應當“敬天愛民”,以道德治理天下,並且留下“一言止殺”的千古佳話,受到世人的普遍敬仰。在道教流行的各類善書如《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功過格》等等之中,均教人多做功德,周濟窮困,施舍財物,除惡向善。這些教義對於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對於當今社會,仍為應當奉行的有效理念。
  
   當代道教,對於以上所述傳統教義提倡的經濟生活觀念,仍奉行不懈。積極教導世人積功德,行善行,服務社會,有益人群。.不僅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將會起到平衡而穩定的有益作用,也是道教實現度人無量的濟世功德。
  
   如今我國道觀相繼開放,接待國內外遊人信眾。道觀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仍然堅持道教自己儉樸奉道的生活方式。並且將收入用於社會,捐助貧困地區和慈善公益事業。道教正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實踐著教義之中所倡導的經濟生活觀念。同時對於社會人群的經濟發展趨向,也將繼續產生有益的影響。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5 12:13:00
483#
  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
    陰陽學說含有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兩方麵,分別可以歸納為陰和陽。比如: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葉之正麵為陽,葉之背麵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太陽為陽,而月亮又稱作太陰。陰和陽是互相轉化、生生不息的,表現這個規律的形象圖形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當陽最盛的時候,陰已悄悄出現;當最陰的時候,陽已悄悄出現。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這個哲理還是很深刻的。
    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徽、宮、商、羽;五味:酸、苦、甜、辛、鹹;五髒: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順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萬物相生相克。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古人解釋各種自然和人生現象的一種理論。占卜和命相學是預測未來的一種活動。古代生產力低下,對個人命運就更難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學就利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一個人的命運。所謂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幹、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時。先秦時期,人們隻用天幹地支來記日,但是後來,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幹地支來記了。天幹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幹、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裏也有五行。在十天幹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酋屬金,亥、子屬水,辰、戊、醜、未屬土。這樣以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裏缺什麽。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這就是所謂的占卜。
    八卦之學說為古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太極’是陰陽未分,天地渾沌時期。‘兩儀’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陰陽魚,白色的為陽,黑色的為陰,古人將陰陽魚比作太陽、月亮、地球,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地球為陰,陰陽相互環抱,表示陰陽交合,古人以四象來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實際上是陰陽相重,陰陽相合而成。八卦分為“天體運行八卦圖”和“人體運行八卦圖”。人體是一個具有複雜結構和複雜功能的係統,至今依然無法確定人體的內涵和界麵。‘人體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體的八卦體象和八卦在人體診斷中的應用,這裏最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觀問題。人體不但普遍存在著太極陰陽全息,而且普遍存在著‘八卦’全息。人體是一個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滿著小‘八卦’全息,,無論眼、臍、耳、手、足、腹、舌、脈等都存在著‘八卦’全息,並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過‘八卦’體現了人體的相關性和整體性。人體又是一個大太極,而各部位又都存在著小太極,大腦及五髒都存在著太極兩儀,人體是一個大陰陽合物體,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陰陽合抱體。“人體運行八卦圖”反映了人與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人離不開宇宙所賦予的自然環境,而宇宙間的運動變化又折射在人體身上,宇宙與人體在各自運動過程中具有相互感應的效應,通過八卦反映了天人一理,醫易相通的原理。全圖工二十層內容,將天體運行的規律與人體七經八脈,經絡穴位及飲食健康的運行變化聯係起來,形成天人合一的體係。此圖顯示了十二經絡的興奮時間及自然物象,對指導養身,疾病治療,康複鍛煉,對時間醫學,易醫學,頂測醫學的研究具有實用價值。
    另外還有九種顏色的說明:紅、橙、黃、綠、青、藍、紫,還有白與黑分別仁愛、禮貌、信譽、義氣、智慧、勇氣、力量,還有正義和邪惡。 [轉]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義
  黎遇航
  
  (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四屆會長)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禦,下至城隍、灶君,風雨雷電、山川社稷均有神靈。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義,是 “道”和“德”。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開始;並認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來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有的道書又認為:先有“元氣”,後有“宇宙”,並將“宇宙”分為“混元、洪元、太初”三個不同的大的世紀,這是依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而發展的。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道德經》(二十五)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後,再由宇宙產生萬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上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德”在道經中說: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係。道教認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所以道教中人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其信仰及行動的總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積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說“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欲”等作為處事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道德經》裏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從不居功者為“上德”,天地對萬物抱著聽其自然而不主宰者為“玄德”,能將正義之事堅持而始終不變者為“常德”。老子所說的“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義”。必須理解,所言“無為而無不為”,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現象和所發出來的作用。
  
  “清靜”,老子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即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經》中所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道教的修養工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常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和“無為”本是兩個相類似的概念,道書中所說的“清靜無為”,純是道教中對外聯用的一種“術語”而已。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6 20:45:00
488#
  “柔弱”,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其“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比如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辨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
  
  “不爭”,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該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深遠;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於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見第八章)
  
  “抱一”,《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一”是指“道”的宇宙本體所說,“抱一”是指“混然一氣”而言,是說道教最基本的修養工夫。如果這個功夫能在“靜坐”時做到“神氣混然”的境界,對於修養工夫的收益就更大了。
  
  “寡欲”,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老子認為:對於“人欲”的節製,尤其是在修養方法上,顯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中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修養工夫上,人們能做到“寡欲”是有好處的:若能做到“無欲”為最佳。
  
  “精氣神”,曆代的道書在講修養方法上,總是離不開其“精氣神”的研究,並且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乃是順則生人”;能把修養工夫做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便為逆則成仙。”就修養工夫而言,這“精氣神”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上乘修養工夫所講的都是“先天”,所說“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說“元氣”非呼吸之氣,所說“元神”非思慮之神。這也是道教的重要教義之一,對願意學道的信徒們來說,是應當作認真研究的。
  
  總的說來,凡是用語言或文字來說明信仰某個宗教的理由的,其名稱為“教理”;凡是能夠根據本教中的經典著作既扼要又概括地提出幾句必須遵守的話,而作為信徒們平時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則,這個準則一定要同全部“教理”相符合,其名稱為“教義”。
  
  以上所述,是本人對道教的信仰以及教理教義的認識與體會,不當之處,請指正。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10:52:00
489#
  歷史源流
   (文) 郭 武
    道教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人渴求長生不死的心理和行為中。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八千餘年前﹐中國的原始人類就已表現出他們對生命存在的頑強追求,如這一時期的「山頂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紅色(血液)的赤鐵粉,以圖喚回死者的生命。記錄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不死國」、「不死民」、「不死樹」和「不死之藥」等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又多相信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等神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並由此出現了許多以追求不死成仙為務的方士,被稱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漢時期曾活躍一時,係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動,多屬具體的實踐行為,而較少有理論的成份。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論,主要來自於先秦道家哲學。春秋時期,老子曾闡發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產生、存在及邉幼兓?睦碚摚?J為「道」是宇宙萬物得以產生的根源及賴以存在的本體,主張人的活動應當遵循事物邉幼兓?囊幝梢鄖蟆幹罡?惕埽?L生久視」,由此而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世道教的發展奠立了理論基礎。戰國時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黃帝、老子之名來闡發養生、治國理論,被稱作「黃老道」。「黃老道」的學說,實已不僅限於老子道家,而是還「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了儒、墨、名、法諸家之長;這種融諸家學說於一爐的「新道家」,在秦漢時期的影響也很大,同樣屬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中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 ,並造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俗稱五鬥米道)。在中原地區,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舉行反抗東漢王朝的起義。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出現,令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係和組織製度的教團,故人們多視其為成熟宗教形態的道教之正式形成的標誌。後來,張角的道團遭到統治者的鎮壓,其餘緒逐漸融入天師道;蜀中的天師道則因受製於曹操大軍而被迫遷出西南,並從此開始「分佈天下」 。
    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中湧現出了大批新的道經,並出現了許多新興的道派,如崇「靈寶經」的靈寶派、崇「上清經」的上清派、崇「三皇經」的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燒煉的金丹道等等。不僅如此,當時道教中還湧現出了葛洪、陸修靜、寇謙之、陶弘景等一大批傑出的人物,對道教思想學說的發展、經典文書的整理、組織製度的完善、神仙譜係的製訂等作出了很大貢獻。如葛洪曾撰有《抱樸子內篇》等,對「仙道可致」的問題進行了係統論證,並對道教的修煉方術進行了總結;陸修靜則編有《三洞經書目錄》等,確立了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來編纂道教經典的體例,並為道教製訂了較為完善的齋醮儀範;寇謙之又宣稱得太上老君降賜《老君音誦戒經》,並據之「清整道教」,對當時道教組織製度中的一些弊端進行了革除;陶弘景則通過編纂《真靈位業圖》,仿照人間的封建等級製度,對道教的群神眾仙進行了有序排列。經過這些道教領袖的努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無論是在思想觀念方麵、還是在行為儀範方麵,都已顯得較為完善。此外,這一時期的道教為了更好地生存,還極力攻擊利用道教來組織反抗統治者的活動,努力將道教改造成了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官方宗教。
    經過改造後的道教,逐漸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並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唐宋時期,道教不僅信徒眾多、宮觀廣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義、修行方法、科儀製度等方麵也有了巨大的進步。這一時期,傳統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繼續發展,如由上清派衍化而來的茅山宗在唐宋時即頗為顯躍,由靈寶派衍化而來的閣皂宗也於北宋初在江西閣皂山興起;張道陵一係的天師道,雖在三國以後影響頗為衰微,但至北宋時又開始在江西龍虎山顯露聲勢,被稱為龍虎宗。南宋時,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得宋理宗詔命提舉三山符籙兼禦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從此,龍虎宗遂成為「三山符籙」(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的領袖。
    唐宋時期道教中所發生的最重要的事,當推靈魂成仙說及內丹修煉的興起。早在隋唐之際,傳統道教所宣揚的服食丹藥以求肉體飛昇成仙之說,即因難以在現實中兌現而陷入了困境;於是,而有「重玄學派」的道士破斥傳統的「導引丹藥」之類的修仙術為小乘法門,力主修養「心性」方為大乘法門 。後來,經過成玄英、李榮、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等唐代「重玄學派」道士的努力,傳統的肉體成仙之說更進一步遭到了破斥,而靈魂則普遍被視為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與此同時,以修煉體內精氣神為要、追求「陽神出殼」為務的內丹修煉也逐漸流行,並出現了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的「鍾呂金丹道」。
    宋金之際,王重陽承鍾、呂之說而創立了全真道,令內丹修煉功夫及靈魂成仙學說逐漸在道教中佔據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主張「性命雙修」,追求「真身飛昇」,並有著一套較為嚴密的組織製度。入元以後,該道派因丘處機曾西行麵見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過蒙元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以致短期內即傳遍了全中國,「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莫﹐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由於全真道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和龐大的宗教勢力,故原在南方傳布的「南宗」等主修內丹的道派多往往自稱是全真道的門徒,以全真弟子自居;這樣,主修內丹的道派在元代就相互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幟之下。與此相應,自元成宗於元大德八年(1340年)加授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符籙」後,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籙道派如淨明道、神霄派、清微派等也皆紛紛歸聚於「正一道」的旗下,令符籙道派逐漸凝聚成了一個整體。這樣,內丹道派以「全真」為主、符籙道派以「正一」為宗的對峙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明中葉以後,道教逐漸失去了統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國民間卻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許多新興的民間宗教都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些邊遠地區的道教活動也依然興盛。
    今天,道教不僅在中國繼續發展,而且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流傳。(轉發)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12:16:00
490#
  道家與黃老
   道教,完全是以道家的學術思想做內容的宗教,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學思想、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的總匯,籠絡貫串中國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雖然道家與道教,在宗教色彩上,有時混淆不清,但在實質上,道教與道家,卻大有異同之處。可是,一般習慣,對道家與道教的分野,區別不清,隨便就加它一頂迷信的帽子,把它送入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列為虛無縹渺之間了。
   關於道家的學術思想,紀曉嵐曾經從好的方麵來看,評定它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當然,任何一種學術思想,正如天下事與物一樣,都有正反、好壞的兩麵,道教學術思想,固然廣博精微地綜羅百代,但它流傳久遠,加上駁而不純的結果,便變成“支離破碎,怪誕雜亂”,可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就拋棄一個傳統文化的無盡寶藏,那是非常荒謬的舉動。
   現在為了盡量簡化地介紹道家與道教,首先須要提出道教與道家的淵源。
   道家學術思想的形成,把它簡單地歸納分類,約有四個來源所組成:(1)黃、老
  學術。(2)老、莊思想。(3)隱士思想。(4)方士學術。
   道教宗教學術思想的形成,也簡單地把它歸納分類做四個來源:(1)淵源於道家
  學術思想。(2)發生於政治社會的演變。(3)促進於外來宗教的刺激。(4)基本於
  神秘學術的迷戀。
   講到道家的學術思想,在秦、漢以後,往往以黃、老並稱,或老、莊具列,做為道家的宗祖。所謂黃,便是指黃帝;老,當然就是老子,但無論是黃、老並稱,或老、莊具列,我們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確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黃帝做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習慣上,便有信與不信的了。凡是篤信道家的,自然毫無疑議,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議百出,笑它是不經之談。其實,篤信道教的,卻也未必承認黃帝為道教的創始者呢!究竟黃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資曆,又有何根據呢?一般引證古書,號稱為黃帝的著述,如醫藥書籍的黃帝《內經》,以及道家流傳用於兵法或謀略學的黃帝《陰符經》等,曆來學者,幾乎都公認是後世的偽書。除了在曆史上,承認黃帝是我們上古民族創建國家,比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幾乎無法證實他有可靠的學術思想流傳下來。那麽,說黃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麽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對於文化曆史的觀念,向來易於忽略的問題。我們須要了解上古的學者,對於我們遠古曆史與文化的追尋,要想上溯黃帝以前,除了傳說的資料,值得存疑考據以外,實在缺乏文獻上比較可靠的證據,為了學術上的謹慎忠實,所以便斷定以黃帝為始祖。因此,凡是講到中國文化曆史的淵源,便也都從黃帝講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傳的,所謂值得存疑的資料來講,我們的民族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萬年前,至少也有十幾萬年的悠久,似乎有點那個?所以用史筆一判,便很客氣地斷定以黃帝為開始。道家素以黃、老並稱,自認它的學術淵源,是遠紹黃帝,這就是表示道家的學術思想,是根據中國上古文化正統傳承的觀念,並非是故做玄虛的謊言。(南子•修務訓》中說:“世俗之人,多貴古而賤今,故為道家,皆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漢代著《史記》的司馬遷,他生在淮南子以後,比淮南子更了解這個思想,所以他在寫道家方士的《騶衍列傳》中,便說:“先序今而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這就是說明黃帝,是中國學術上共同所承認的文化共祖,豈但隻是道家如此而已。(轉發)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17:26:00
491#
  忠 孝 與 神 仙(張繼禹)
   忠孝與神仙,在大多數人看來似乎是兩回事。從思想上說,忠孝是儒家人倫學說的基本價值,所注重的是世俗社會的人倫關係;神仙則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論的最高追求,所突出的是生命關懷和精神自由。從曆史來看,在數千年的社會演進中,儒家一直是國家社會的正統學說,在世俗的道德倫理建設中居主導地位,道教則是以“裨益世教”的積極態度麵向社會,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並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積極影響,濟世以度世。
    雖然,曆史上有一些儒生從自己的本位出發,批評道教有“怪力亂神”之嫌。但儒道兩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和維係華夏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力量又是相互作用和補充的。
     因為儒道兩家畢竟出於同一文化母體,在強調修身、濟世等方麵存在共同之處,隻是不同的理論形態各具不同的表現方式。這裏就兩宋時期興起的淨明道以“忠孝神仙”為宗本的思想作一討論,以增進人們對道教曆史的再認識,並為道教在今天的發展尋求啟示。
  
  
  一、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說:“學道有基,升仙有梯”。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沒有不行而至,憑空而就的,不然就隻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長久。學道修仙同樣強調要打實基礎,丹道曰築基,並找到學仙修仙的梯航。否則,既無益個體生命,又無益社會人群,河車空轉,徒勞無益。《道德經》曾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那麽,學道之基又是什麽呢?在淨明道看來就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對此,《淨明忠孝全書》中多有強調。所謂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要踐行孝道,以達至真忠至孝。
    忠孝之道本於儒家。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又說:“孝子之至,莫乎尊親。”到“以孝治天下”的漢代,有《孝經》成書流傳於世。其“開宗明義”雲:“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
  於立身”。這些觀念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維護社會政治和人倫秩序產生過重要作用。對於這樣一套社會的倫常觀念,道教采取了怎樣的態度呢?《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說:“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便可為善,得為種民。”並說:“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葛洪在其著《抱樸子內篇》中則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全真《虛皇天初真十戒文》亦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類似的經戒言論和真仙操行在道教中不勝枚舉。由此可知,道教對忠孝倫常之道不僅非常重視,而且視之為修學仙道的基礎。淨明道表彰忠孝,倡導忠孝神仙,實在是對道教這一傳統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淨明道以盡忠盡孝為修仙基礎,目標則是要修成神仙。《淨明忠孝全書》卷三中說:“淨明之道不廢人事,但當正心處物,常應常靜也”。淨明道一方麵強調為人學道要盡人道踐行忠孝。《淨明忠孝全書》卷二《淨明大道說》開卷就說:“萬物之中,惟人最貴,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螻蟻乎。”玉真先生劉玉說:“忠孝者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非分外事也”。(《淨明忠孝全書》卷四)《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卷上《入道修己篇》則說:“但願我赤子,孝順長在心,居家奉父母,在朝忠於君。不為貪淫行,泄散精與神,福來如流泉,派派自然明。”在淨明道仙真們看來,忠孝乃是為人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另一方麵,淨明道又突出強調應當由此進一步去學道致仙,因為父母之身即天尊之身。《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卷上《入道真品篇》說:“唯知忠孝,可以學道”;“人之初生,父母遺體,知其所養,知其所貴,知其所事。父母之身,天尊之身,能事父母,天尊降靈。”《淨明正印篇》亦說:“真人非難學,學之先以孝。孝弟非難行,順事父母心,父母本天尊,汝其悟於心。”強調的是唯知忠孝,唯行忠孝,順事父母,方可以學道,方可能通靈,方可能登真,因為父母之身也是天尊之身。故而《太上靈寶首入淨明四規明鑒經》明其章本曰:“學道以致仙,仙非難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並說:“孝弟道之本,固非強而為得,孝弟推之忠,故積而成行,行備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學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中黃先生黃元吉則說:“當知九霄之上,豈有不淨不明不忠不孝的神仙也。”此外,修道者還要以己之行化導他人,努力“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盡變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盡變為孝”(《太上靈寶首入淨明四規明鑒經》)”。淨明道雖然也和儒家一樣,都強調立人之道的重要性,但也可以明顯地看出,淨明道雖有維護世教即社會倫常的熱情,但其旨趣與儒家講忠孝、以孝道治天下的理想卻不完全相同。
     淨明道既關注世俗倫常,又強調不同於儒家宗旨的信仰追求,是淨明道作為宗教的特質所決定的。然而,產生於兩宋時期、根植於華夏傳統文化土壤的淨明道,其所突出強調踐行忠孝和學道致仙,並將二者密切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應該是具有其時代背景和現實文化意義的事情。首先,淨明道強調是“入吾忠孝大道之門者,皆以祝國壽、報親恩為第一事。次願雨?順序,年穀豐登,普天率土,鹹慶升平”(《淨明忠孝全書》卷五)。作為道教祈願國泰民安的傳統,它與其他文化思想的救世情懷也息息相通。滕賓在序中說:“都仙許君以忠孝自修得仙道,入以救世”。而許真君在世人的心目中確也是以救世形象出現的,這比傳統道教講濟世的行為和情懷要迫切了許多。淨明道之所以如此強調以忠孝為學道之基,倡導忠孝神仙,實意欲通過淨明之教以實人倫社會之基,以實文化傳統之基,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前提下求得道教自身的發展。這是華夏曆代文人誌士,包括曆代務道高士的永恒的情結,也是華夏文化精神之所在。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19:08:00
492#
  二、淨明忠孝以致神仙
  
  
    淨明道倡導真忠至孝以為立道之本,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道教濟世度世情懷的邏輯必然,是神仙度世教義中本有之義,但是這一切,是整合在道教關懷生命的理論中的。淨明道忠孝神仙的思想對此做出了係統深入且易知行的闡述,在此,謹從以下幾個方麵作一些探討。
    第一,整理心地以致淨明。淨明作為淨明道派的名稱,和正一、全真作為道派名稱一樣都有重要的喻意,正所謂名以指實、名以明誌。何為淨明?中黃先生專用了兩段文字來闡明,他的概括總結就是“淨不染物”與“明不觸物”。目的則是要如《太上靈寶淨明道元正印經》中所說“心定神慧,是為淨明”。然而,淨明是要人“心定神慧”,又何以能達到心定而神慧呢?玉真先生說是要“整理心地”。何以要整理心地呢?以淨明道看來,隻要“貴在乎忠孝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道成”。玉真先生亦說:“何謂淨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淨明道所講的“四美”即淨明忠孝,但“四美”又有從“能”達到“真”的分別,能淨、能明、能忠、能孝是基本的要求,真淨、真明、真忠、真孝才能稱得上淨明神仙真人。中黃先生說:“無如上能淨、能明、能忠、能孝四事,學者努力進修,得到這地步, 又當知向上有真淨、真明、真忠、真孝,不可不知,不可不行。若能深明性地,不染一塵,動靜俱定,應酬無傷,是名真淨;澄湛心源,冰壺水月,映徹萬象,寤寐恒一,是名真明;不黍稷犧牲,惟不欺為用,小心翼翼,昭祀上帝,是謂真忠;珍嗇元氣,深知天命,長養道胎,繼續正脈,是謂真孝。如上行持,無忝庶幾,踐形惟肖,方謂真人”(《淨明忠孝全書》卷六)。核心是“心源”的澄靜,亦《中黃先生碑銘》所說的“蓋其以本心淨明為要”(《淨明忠孝全書》卷一)。用玉真先生的話說就是要“整理心地”。所謂整理心地也就是要保持心地的淨明,保持心地不為外物即欲念所染觸,因為心是君,“心君為萬神之主宰”。忠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心君,若有一念欺心即是不忠了(見《淨明忠孝全書》卷三)。強調心性的修煉,這正是唐宋以來道教修持修煉學說的重要內容和特點。30代天師虛靜真君就曾作《心說》論道:“夫心者,萬法之主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虛靜真君語錄》)。全真則強調要“性命雙修”,並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氣固神”為真功。事實上,在這個時期,道教的不同道派都和淨明道一樣注重心性的修持,煉心以合道。淨明道的特色是,通過吸納儒家文化價值理念,對定與慧、淨與明這樣一些宗教性概念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說明。
    第二,淨明隻是正心誠意。如上所說,淨明的核心是要本心淨明,是要整理心地,是要不染不觸,是要一念不欺,其基本功夫誠如玉真先生所說:“淨明隻是正心誠意。”但是,怎麽樣才能做到“正心誠意”,並由“正心誠意”達成“本心淨明”、“心定神慧”呢?《淨明道法說》認為:“欲治其外,先治其內;欲正其內,先去其欲。無欲而心自正,一正心而道法備矣。”重要的是要去其心中的貪欲。人無貪欲則心自正。玉真先生在回答以何法度淨除邪念的問題時說:“這個須在念頭幾微上下工夫,如何是幾微,譬如惡木萌蘖初生時,便要和根劃卻,若待它成長起來,枝葉延蔓,除之較難了。”並著重提出:今淨明教中正心修身之學,真忠至孝之道,緊要處隻是履踐三十字。這三十字就是:“徵忿窒欲,明理不昧,心無纖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必犯禁空之醜”(所謂禁空之醜,即《度人經》中飛天大醜魔王,上帝委任助佐三官檢察過惡,時常飛行虛空監觀下界,邪言一出冒犯其禁)。(《淨明忠孝全書》卷三)文中還對以上三十字作了詳盡的論述,指出“人之一性,本自光明,上與天通,但若多生以來,漸染薰習,縱忿恣欲,曲昧道理,便不得為人之道,則何以配天地而曰三才”(出處同上)。所以當牢記這三十字,要在使嗔火自然不上炎,欲水自然不下流,明理不昧心天。如此“則元神日壯,福德日增,水上火下,精神既濟,中有真土為之主宰”(出處同上)。這便是“正心修身之學,真忠至孝之道。修持久久,複其本淨元明之性,道在是矣”(出處同上),即《太上靈寶首入淨明四規明鑒經》所說“心不明而性不神也。上士得道,妙在心性即真”。然一切的根本隻在於一個“誠”字,有了誠才能得道妙為真,玉真先生在其語錄中說:“萬法皆空,一誠是實。”因為隻此才是正心修身之學,真忠至孝之道,隻此才能明理不昧天心,隻此才能真而不妄,真而不偽。淨明靈寶忠孝弟子徐慧亦總其要旨曰:“萬法皆空,一誠為實,盡矣。”(《淨明忠孝全書徐序》)的確,誠可謂是一切的根本,也是道教一直所稟承的,淨明道突出一個“誠”字作為教化和正心修身之學的根本,雲“萬殊一本也,唯反身而誠,複歸於一,則萬物皆備於我矣”(《淨明忠孝全書》卷五)。是乃其深契道妙,遂能將中庸及宋儒心性學的思維義理融會貫通,而有此導人濟世的超凡宏論。
    第三,淨明宗本於神仙無形大道。淨明道以淨明為正心修身的最高目標,這不僅是就修學而言,更是就修道的理想和修道所宗仰的境界立論,這個境界就是“無極清虛”。《淨明大道說》曰“淨明者,無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為無上清虛,在天為中黃八極,在人為丹元絳宮”(《淨明忠孝全書》卷二)。此三者是同出而異名,是眾妙之門,學道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所謂丹元絳宮乃是人心,本心不昧才能達到淨明的境界;所謂中黃八極則是天心,天心淨明則四時順序、合道清寧;無上清虛乃以清喻之淨,以虛喻之明,是學道者宗仰的無上(極)大道之境界。人心也好,天心也好,皆當以大道為本,是曰“故天立中黃八極而報無上之本,人當忠孝而答君親之恩,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由此可知,忠孝既是人道之基本價值,亦是通往道教修練目標的不二法門。玉真先生說:“惟有忠孝之氣,徑衝清虛之境”(《淨明忠孝全書》卷三)。《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故真孝者不死,至孝者得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就淨明正心修身之學來說,修學的目的也是通過正心存誠以成真人,中黃先生說:“淨明教中所謂真人者,非謂吐納按摩、休糧辟穀而成真也,是徵忿窒欲,改過遷善,明理複性,配天地而為三極,無愧人道,謂之真人”(《淨明忠孝全書》卷六)。要在“以真實妄,以神合真,以心契道”。儒家的社會功業與道教的宗教信仰融合無間,因此有淨明道“忠孝神仙”的美譽曆代傳頌。
  

作者:czy2007asd 回複日期:2009-7-17 19:30:00
493#
  受教了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21:01:00
494#
  三、人道親敬仙道慈愛
  
  
     所謂人道親敬,指的是儒家所傳承的禮樂文化及其治世之教。儒家認為家是社會構成的核心單位,主張通過強化家庭的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故提倡親親尊尊等價值觀,人則當履仁明禮,敬人事親以修身立德。孟子曾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就是儒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的現實根據。在儒家這樣的一個社會架構中,家的觀念和作用是最為重要的,即所謂家和萬事興。圍繞著家這個核心單位,最重要的則是家人的親和之情與尊奉敬事之心,孝道所強調和彰顯的就是這樣一個親親尊尊的關係,這也是傳統中國維係社會人倫之道的根本。是故《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並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所以“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化的形式“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孝子事親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不孝的行為也有五個方麵,一是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二是博弈好酒不顧父母之養,三是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四是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五是好勇鬥狠以危父母。而且,孝不僅是尊親的大事,也還是盡忠的要素,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見《孝經》)。孟子以“仁者愛人”倡其說,亦言:“仁之實,事親是也。”並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可見先儒所說的忠孝之道並不同於後來僵化了的三綱五常之說,而是以親親愛敬,尊尊禮讓來維係世道人倫,以致齊家治國。
     所謂的仙道慈愛,指的是道教所特有的濟世情懷,這也正是道教作為一種關懷生命的宗教與倫常之教的區別所在。道教的慈愛,主要體現在它的生命觀上。首先是道散氣生育萬物,萬物皆含有道性的原則。認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但萬物之中,人為最靈,人為最貴,所以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道教珍重一切的生命,主張“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珍貴人的生命;要“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慈愛一切生命;其二是尊重人的生命與存在價值。《太平經》中說:人人皆有享有天下財物以養生命的權利。《道德經》中則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此外,道教的諸多經書和教戒都強調,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不嫉賢妒能,不誹謗善人,不欺暗室,不履邪徑;其三是要扶危救困,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解人之難,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修橋補路,濟世利人。其五是要齋醮誦經拯救幽靈,拔除不祥,消災祈福。總之是“齊同慈愛”。然而這“齊同慈愛”基礎乃離不開人道之親親,隻有人人親愛,家庭和睦,人才能少有嫉妒,才有益於助人成功,才能令異骨相親,九族雍和,才能實現道教的慈愛。所謂人道親敬,仙道慈愛,二者並不是割裂,慈愛是指:修道之人雖然與萬物並非俗世血緣關係,卻宅心仁厚,情同父母。淨明道宗師玉真先生說“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這應該是人道親敬與仙道慈愛、溝通人道仙道最精辟的概括。
    淨明道突出以忠孝與神仙為教化的楷模,並以此來溝通儒道,作用於世人,利益於家國,使儒道兩家以不同風格傳承下來的華夏文化傳統在這樣一個形式下得到了發揚,特別是在民間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民間還有一個許真君鎖蛟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孽龍,時常是任性作風雨水旱之災危害鄉裏,百姓深受其害,許真君為民除害,憑著高深的道法製服了蛟龍,並將其鎮鎖在玉隆萬壽宮的井中,但真君念蛟龍有至孝之心,特恩準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駕著風雨回龍宮探母。這個故事在江南可謂是家喻戶曉,故事也正是人道之親敬和仙道之慈愛的最好體現,是儒道兩家文化傳統融會貫通的最生動的反映。
    淨明道通過淨明忠孝神仙之說,既傳揚了社會倫常的忠孝之道,又闡明了修仙學道即淨明以致神仙的說教,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修仙學道的至理名言,如“萬法皆空,一誠是實”;“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等,並在忠孝人倫之道與神仙大化之教中間架起橋梁,在文化傳統上達到了融會貫通,為華夏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揚作出有益的探索,也起了積極作用,並產生重要的影響。今天,淨明道的探索和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我們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華夏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21:05:00
495#
  三、人道親敬仙道慈愛
  
  
     所謂人道親敬,指的是儒家所傳承的禮樂文化及其治世之教。儒家認為家是社會構成的核心單位,主張通過強化家庭的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故提倡親親尊尊等價值觀,人則當履仁明禮,敬人事親以修身立德。孟子曾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就是儒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的現實根據。在儒家這樣的一個社會架構中,家的觀念和作用是最為重要的,即所謂家和萬事興。圍繞著家這個核心單位,最重要的則是家人的親和之情與尊奉敬事之心,孝道所強調和彰顯的就是這樣一個親親尊尊的關係,這也是傳統中國維係社會人倫之道的根本。是故《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並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所以“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化的形式“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孝子事親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不孝的行為也有五個方麵,一是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二是博弈好酒不顧父母之養,三是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四是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五是好勇鬥狠以危父母。而且,孝不僅是尊親的大事,也還是盡忠的要素,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見《孝經》)。孟子以“仁者愛人”倡其說,亦言:“仁之實,事親是也。”並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可見先儒所說的忠孝之道並不同於後來僵化了的三綱五常之說,而是以親親愛敬,尊尊禮讓來維係世道人倫,以致齊家治國。
     所謂的仙道慈愛,指的是道教所特有的濟世情懷,這也正是道教作為一種關懷生命的宗教與倫常之教的區別所在。道教的慈愛,主要體現在它的生命觀上。首先是道散氣生育萬物,萬物皆含有道性的原則。認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但萬物之中,人為最靈,人為最貴,所以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道教珍重一切的生命,主張“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珍貴人的生命;要“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慈愛一切生命;其二是尊重人的生命與存在價值。《太平經》中說:人人皆有享有天下財物以養生命的權利。《道德經》中則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此外,道教的諸多經書和教戒都強調,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不嫉賢妒能,不誹謗善人,不欺暗室,不履邪徑;其三是要扶危救困,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解人之難,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修橋補路,濟世利人。其五是要齋醮誦經拯救幽靈,拔除不祥,消災祈福。總之是“齊同慈愛”。然而這“齊同慈愛”基礎乃離不開人道之親親,隻有人人親愛,家庭和睦,人才能少有嫉妒,才有益於助人成功,才能令異骨相親,九族雍和,才能實現道教的慈愛。所謂人道親敬,仙道慈愛,二者並不是割裂,慈愛是指:修道之人雖然與萬物並非俗世血緣關係,卻宅心仁厚,情同父母。淨明道宗師玉真先生說“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這應該是人道親敬與仙道慈愛、溝通人道仙道最精辟的概括。
    淨明道突出以忠孝與神仙為教化的楷模,並以此來溝通儒道,作用於世人,利益於家國,使儒道兩家以不同風格傳承下來的華夏文化傳統在這樣一個形式下得到了發揚,特別是在民間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民間還有一個許真君鎖蛟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孽龍,時常是任性作風雨水旱之災危害鄉裏,百姓深受其害,許真君為民除害,憑著高深的道法製服了蛟龍,並將其鎮鎖在玉隆萬壽宮的井中,但真君念蛟龍有至孝之心,特恩準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駕著風雨回龍宮探母。這個故事在江南可謂是家喻戶曉,故事也正是人道之親敬和仙道之慈愛的最好體現,是儒道兩家文化傳統融會貫通的最生動的反映。
    淨明道通過淨明忠孝神仙之說,既傳揚了社會倫常的忠孝之道,又闡明了修仙學道即淨明以致神仙的說教,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修仙學道的至理名言,如“萬法皆空,一誠是實”;“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等,並在忠孝人倫之道與神仙大化之教中間架起橋梁,在文化傳統上達到了融會貫通,為華夏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揚作出有益的探索,也起了積極作用,並產生重要的影響。今天,淨明道的探索和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我們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華夏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7 22:17:00
496#
  丹道周天2群歡迎有道之士群號91074465

作者:學者翰文 回複日期:2009-7-18 19:39:00
497#
  道教對發展及經濟生活的理解和啟示(張繼禹)
  ——在世界宗教與發展會議上的演講
  
  中國道教協會 張繼禹
  
  (英國倫敦 1998年2月)
  
   道教是中國現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教團以來,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悠久曆史。道教的教理教義,承繼了東方偉大哲聖老子的道家學說,蘊含著睿智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道教與中華古老文明渾然交融為一體,而又獨具自己的風骨和特色。千百年來,道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都產生過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至今仍然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下麵僅就道教對發展和經濟生活的理解和教義啟示,加以闡述,與大家交流。
  
  一、尊道貴德的教義要旨
  
   道教教義的中心內涵是“尊道貴德”。道教認為“道德”是維護世界和諧的綱紀,是道教義理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由此可見,道教認為一切萬物的生育成長,都完全依賴於“道”和“德”的作用。
  
   在道教教理教義之中,“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她是神明之本、造化之祖;她不僅亙古不滅,而且普遍地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她生化萬物而功成不居,放任萬物自然生化;她象大海一樣包容廣大,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且虛懷若穀,處下不爭。“道”的偉大和神聖,又是由“德”來體現的,道教信奉的一切神仙真人因為含有德而合於道,因而為世人所敬仰;天下萬物因為有德,故得以化育生長。道教教導人修道必先立德,修持善行以提高自身品格。據《莊子•在宥》記載:中華最偉大尊嚴的祖先黃帝,曾向道教敬奉的仙人廣成子討教治身的要道。廣成子告訴黃帝:“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便可以遂群生和長生久視。黃帝他後來也騎龍飛升。這是中華兒女都知道的故事。
  
   道教“尊道貴德”的學說,對於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人類的物質生活必須有賴於精神生活作為依托,道教強調有道之士應以道德為務,修道養德,順應自然,融和萬物,所以人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和經濟趨向,同時又應保持自我高貴的道德情操。在物質文明和自己的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中,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即一方麵應當和光隨俗,關心社會人群,另一方麵應當以道德作為根本,合乎天地之常道。
  
   因之,就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所倡導的“道”和“德”,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和諧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經濟生活更需要有道德作基礎,如果沒有道德準繩,其經濟生活必將是淺薄的和無價值的。
  
  二、和諧自然的發展觀
  
   道教教義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即萬物都是由陰陽共同組成的,而又相互聯係和諧相處。“道”的作用,就是和諧地使萬事萬物得以自然生化。這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生存、消亡的運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因此道教強調“道法自然”,要求人們維持宇宙間的這種自然的、完美的和諧。
  
   《道德經》又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太平經》也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中取也。”所以道教提倡為了維持人類社會的和諧,在經濟發展上也要做到周貧救急,整個社會才能平衡發展。
  
   在人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中,同樣需要維持人類和宇宙大環境的整體和諧。因而也必須遵從和諧自然的發展規律,維護人類經濟發展的平衡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隻有自然和社會的整體和諧,經濟生活才會走上健康而穩定的發展軌道。在當今,世界上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於近代曆史的種種原因而使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依道教來看,發達的國家有責任援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使整體和諧,同時尊重發展中國家依照自身環境選擇的發展道路。從而真正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和諧發展。
  
作者:道222221 回複日期:2009-7-25 19:19:00
502#
  氣功界的訛傳
   這裏專門給大家講一講現在氣功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訛傳,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
   本來這些都是傳統的修煉知識,但由於曆史上對這些知識一直保密,比如道家養修傳承中五秘三禁的太極門、丹鼎門和劍仙門等,都是禁立文字的,所以傳統修為的內涵不為一般人所了解。正因為人們都不了解,所以偶爾傳出來一星半點,就越傳越玄。於是形成訛傳,以致以訛傳訛,造成不良影響,誤人害己,遺患無窮。
  比如“意守丹田”呀,“舌抵上齶”呀,“以意領氣”呀,“大小周天”呀,等等等等,氣功界幾乎都在講。當然,還有一些帶有現代色彩的東西,比如帶功報告、信息物治病、瞬息傳功等等,氣功界許多人也在搞。這些到底對不對呢?有沒有根據?會出現那些問題?帶來那些後果?現在我就給大家剖析一下。
  
  “意守丹田”的說法不是正傳
   意守丹田,作為一種修為的方法,近年來在我們的氣功界裏,基本上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了,幾乎沒有人會去懷疑。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近些年出版的氣功書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全都要求修學者意守丹田。這也就是花說,將近百分之九十的功法書和氣功功法,在講求意守丹田。可見它的影響之大。
  那麽“意守丹田”這個詞到底對不對呢 ?
  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句話,在正宗的傳統修為的方法中,並沒有這種說法。所以,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丹田”一詞的來曆
  “丹田”這個詞,是出自道家的丹鼎門。丹鼎門是中國道家著名的修仙門派。
   中國自秦漢以降,人們就開始對煉丹很重視,“丹田”這個詞也就越用越多。在我們的古書上和古代的小說上,凡是講到修仙,幾乎無一不講到煉丹。
  “丹田”一詞,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史料記載,是《黃帝內經》。在它的《遺篇•本病論》中,講到“神遊上丹田”。這一篇的成書可能晚於黃帝內經,可能是後人補的,但不會太晚。
   所謂“丹”,就是結丹;所謂“田”,就是結丹的田。煮飯需要鍋,結丹要有田。穀子、稻子都是從田裏長出來的,所以古人就用田來比喻丹生長的地方。《黃庭經》中就講到“丹田之中精氣微”。
  
  丹鼎門的煉丹
   煉丹要有火。所以丹鼎門有個傳統的術語,叫“安爐起火”。要起火,就要先把爐灶安起來。在漢代,灶和鍋還沒有分家,二者還是一體,這個東西就叫“鼎”。丹鼎門產生在秦漢時期,因為那個時候灶和鍋沒有分家,所以它才叫“丹鼎門”,而不叫“丹爐門”或“丹鍋門”。
   丹鼎門的煉丹是從外丹逐漸變為內丹的,因此許多術語都是從外丹移過來的。“安爐起火”也是從外丹移過來的名詞。
   所謂練內丹,就是用自己體內的精、氣、神作為煉丹的條件。這裏,“安爐”和“起火”就是丹鼎門的正傳口訣。
  它的含義是把“爐子”安好,把“火”點起來,再把“藥”放進去,才能開始煉丹。
   這雖然看上去,意思好像大致也相當於現在所流傳的“意守丹田”,但是實際上,它的位置、它的本質和它的內涵,都不一樣。
  在人體裏麵怎麽“安爐”呢?這就是老子講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這個詞就是“安爐起火”的理學內涵。它的位置在身體的腎前臍後,離下坎上。但關鍵是它位居虛中,不落表觸。所以真正的丹田位置,要老師帶功的時候給你點竅,從頭上點到那個位置,這叫“下種”。你有感覺了,這才能煉丹,不然你沒辦法煉,你自己是找不到那個“虛中”的。這就是“先覺虛中,後行實存”。
   我們平常人的感覺都在皮膚的表層,往裏麵你是感覺不到的,所以必須由老師給你點。點到這個位置以後,你意守在這裏。意到氣到,氣盛了以後,氣有餘,便是火,就產生了火,這才能開始煉丹。這一步功夫就稱為"築基”,也就 是奠定了一個煉丹的基礎。
  
  
  丹尚未生,豈可指出
   在修為中,先要有丹,以後才會有田。沒有丹,也就不會有田。這個田,就是結丹之田。
  現在那些氣功,一上來就讓人家守丹田。你沒有丹,哪裏來的田呢?並且你知道真正的丹田在哪兒嗎?丹鼎門的正傳有這麽一句話,叫做“人身無處不丹田”。等你煉出了丹,那麽它落在哪裏,哪裏才是你的丹田
  丹鼎門秘訣講:“浮自非丹,落黃是田。”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拜過一個丹鼎門的老師,所以我知道這個秘訣。
   這句話是講,當你修煉到有白光的時候,丹氣還在走,那還不是丹。飛丹的時候以為是丹,實際上是氣,要等它定型了以後,看它落在哪個位置上。落到腳心是湧泉丹,落到掌心是勞宮丹,落在喉嚨下是頜下丹。落到一個位置後還要生住根,這個地方才是你的丹田。如果丹還在到處跑,像鳥兒還未下蛋一樣,哪有鳥巢呢?這樣你就還不能知道你的對丹田在哪兒。
   顯然,“意守丹田”這個口訣是錯誤的。
  
  

作者:道222221 回複日期:2009-7-25 19:20:00
503#
  “意守丹田”等於開竅泄氣
   剛開始煉功的人,既沒有結丹,當然也就談不上丹田。所以所謂“意守丹田”就是守身體上的某一個位置。也就是守竅。這不僅沒有實際的意義,而且還有害。
   為什麽我要這樣說呢?因為人的觸覺都在皮膚上,隻能感覺到表麵。如果讓你感覺一下中間,你感覺不到。中間須老師給你定,不給你定你自己找不到。你守不到中間,就隻能守表,不管你守的是什麽位置,都屬於表觸。所以守竅的人,守的幾乎全是表。因為你守的是表,所以守氣就耗氣,守熱就耗熱。
   大家都知道,人能發氣。而要想發氣,就必須集中意念。意念集中在哪兒,氣就從哪兒發出去。所以,你如果老守在某個位置上,老守在表上,氣就會不斷地往那裏集中,又不斷地從那裏漏出去。因此,凡是守丹田的人,他的開就在漏氣。守得越好,氣也就漏得越厲害。這就是意到氣到。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氣功傳統術語辭典》中已經講到了。這本書是於1988年版的。出版以後,就有好幾個氣功家來找我。他們看了這部辭典之後,又驚訝又感慨。有一個就跟我說:你這部書應該早點出,我守丹田到都已經守了二三十年了。
  我問他:你守了二三十年,有什麽感覺呢?
  他說:有時候肚子熱,熱了就通周天,氣開始通以後,通一段時間又不通了,肚子也涼了,沒氣了。再煉一段時間,就又熱了,又開始通。就這樣反反複複。
  大家說,這是為什麽?對,就因為他有了一點氣,就往外跑。跑完了又來,來了又跑,來回反複。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句話:意守丹田的人,就是守表,就是在給自己開竅泄氣。
  
  
  “舌抵上齶” 與鵲橋飛架
  “舌抵上齶”這個詞,也和“意守丹田” 一樣,大家都聽說過,都相當熟悉。現在,它也成了一個人人皆知的煉氣功的基本概念。
   原先有一個學生到我這裏來學習,我沒給他講什麽道理,就讓他站在那裏發功。他心裏說:什麽都不告訴我,就讓我發功,幸好我還知道一個“舌抵上齶”。他就把舌頭往上這麽一抵。
   其實,“舌抵上齶”是一個害人的名詞。
  那麽,在修為中到底有沒有舌抵上齶這回事呢?在道家丹鼎門的傳承裏,確實有這麽一回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錯就錯在這個事不該說出來,而且說得也不對,因為這個術語的名稱本來叫“鵲橋飛架”。
  鵲橋,指舌尖。《勿藥元詮》中有句話:“倒下鵲橋”。自注:舌也。這裏以“鵲橋”喻真氣運行之路。
  “鵲橋”來自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牛郎織女被隔在了銀河的兩邊,每年七月七日的那一天,喜鵲就搭起一座橋來讓他們相會。所以這個“鵲橋”就有如下含義:第一,它是臨時的,而不是長期的。如果是長期的,那就不是鵲橋,而是長江大橋了。第二,請大家注意“鵲橋飛架”的“飛”字。這是關鍵所在。本來,舌與上跨是陰陽相接之處,功夫煉到了一定的階段,氣盛衝動,陰氣從下邊上來,陽氣從上邊下來,等兩邊的氣聚足了,就會天機自動,陰陽二氣相吸,就好像物理現象中的陰電與陽電相吸一樣,舌頭自然就被吸上去。就在這一瞬間,氣機相合,真氣貫通。這就叫“鵲橋飛架”。
  “吸”的“瞬間”,才有“飛架”。這是煉功中的一個自然情況。而且,它是“天機”,是不需要、也不能教你的。但是,這件事情被有的煉功的人說了出來,沒有傳承的人就想當然地搞了一個名詞,叫“舌抵上齶”。你想,他的功夫又沒有到,沒什麽氣,那怎麽辦呢?於是一煉功,他就自己幫自己,把舌頭就這麽往上一頂。這麽一來,這個“橋”就成了長江大橋,也個是不飛架了。於是就造成了這麽一種情況,叫做“柱舌閉氣”,失天機自然之真”。
   發功時,如果舌頭人為地頂住上齶,則舌根、下齶緊張,重樓封閉(道家稱喉嚨為重樓,有七節疊環,又稱七節重樓),導致閉氣,上下脈不通,這功就沒法煉了。
   而且,陰陽相引,需要蓄氣。你把舌頭一直頂在那裏,有一點氣便泄漏而下,不能積蓄引功。也就是說,不能積蓄出通脈所需要的氣來。所以這樣一來,便永遠不會出現那個“天機”,豈不是害人不淺?
  
  
  你在守幾?
   煉功意念要專一。你想,你又要舌抵上齶,又要意守丹田,這功怎麽能煉好呢?
   《太平經》上講了很多守一的方法,說:“守一神則靈。”守一才能專一。所以老子講:“抱元守一。”守一,一念代百念,你才能不亂,你的氣和神,才能凝聚在一起。守二就不對了,守三就更亂了。
  一個人在煉功的時候,有一個守字,已經是守一了;再來一個舌抵上齶,還加上一個意守丹田,你已經是在守三了;如果再感覺一下身體上的氣,聽些聲音,你就是守四守五了。那你就不可能進入境界。
  所以,“舌抵上齶”和“意守丹田”這類詞,都是一種傳訛。
  
  
  “以意領氣”不能用在修煉中
   “以意領氣”這個詞,也和前麵那幾個一樣,凡是看過一些氣功書的人都知道。因為現在很多功法裏都有“以意領氣”的煉功方法。按照這些氣功書的說法,“以意領氣”就是用意念引導氣在身體裏麵走。據說很多人就是用這個方法通了大小周天。
  那麽究竟有沒有這個方法?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現在我告訴大家,在傳統的修為中,有這個方法。但是大家注意了:以意領氣,或者以意引氣 這個口訣曆來都是在用上,而不在體上。
  我們的修,是體。以意領氣,是用,所以它不能用在修煉中。如果用在修煉中,那就
  有為,有為妄引氣,那你就要出問題。
  本來,氣運行的規律是自然的。比如自然界中的水,在池塘裏邊,水一多就會滿了,會溢出去,就會自然的流動,向低處流,向下遊流。這叫水盛自行。氣和水一樣,氣盛了,它自己也會走,也會自然地流動。而它所走的方向,往往就是它應該走的方向。所以,氣盛自行,行適其道、就像河流一樣,從上遊流下來,一路順著低窪的地方流,自然地流到最低的大海。氣也是這樣,氣盛了自然地會往下流,而氣流過的地方,就是我們所說的“脈”。
  自然界中的水,自然地流,形成了江河。人體中的氣。也是自然地流,形成了氣脈。由於氣是自然地流動,所以,它的先後主次和順逆方向,都是自然天成的。
  
  

作者:道222221 回複日期:2009-7-25 19:21:00
504#
  以意須氣”弊端多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條件都是不同的,先天和後大都有很大差異。在你煉功時,煉到氣盛自行的時候,氣先走哪條脈後走哪條脈,每個人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你的身體條件、你的氣脈狀況所決定的,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人為地、主觀地用意念去引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第一,你要引氣,必須氣盛。但什麽時候才氣盛呢?你不知道。一般人總以為感覺大了便是氣盛,你錯了。感覺大,多是氣機不通、不和之象。這個道理,大家務必要知道。
  一般人總是在感到有氣的時候,就以為氣盛了,每每覺得有點氣就可以引了,結果恰恰是在氣虛的時候你就引它,於是造成虛陽妄動。
  本來氣盛才能走,可是氣還沒盛你就引它走,下虛上引,結果是氣虛上浮。你若引之,又會導致妄引表脈。為什麽以意領氣的結果都是引向表脈,而不能往裏麵引呢?這跟前麵講的意守丹田則漏氣是一個道理。因為人的感覺都在表層,人的觸覺都在表麵。
  功夫不到,深的感覺你還沒有。所以你以意領氣,就隻能往表麵引,往你有感覺的地方引。你不可能往你還沒有感覺的地方引,因為沒有感覺的地方,你不會知道。這就使正虛邪盛,反而影響你正常氣脈的循運。
  第二個問題,你要以意領氣,你就要先知道要引哪一通脈,要知道這脈絡怎麽走。如果不知道,你當然沒辦法引,對不對?可是,能讓你知道的脈,也就是已經公開的脈絡線路 ,中國從古至今,唯一公開的一家就是中醫。但是大家注意,這是醫家脈,即中醫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當作以意領氣的根據,妄以醫家脈來代佛家、道家脈。但他們不知道,佛家有佛家的脈,道家有道家的脈,醫家有醫家的脈,甚至武家還有武家的脈。各家有各家的脈。
  
  
  醫家、佛家、道家各有不同的脈
  醫家的脈,是生理、病理性的,所以它隻能為診治服務。道、佛兩家的脈,是功理、境理性的,所以它是針對養生服務的。兩者豈能混為一談?混為一用。
  道家是二十四部大脈,佛家是三脈五輪,或是三脈六輪、三脈九輪。一個是二十四根,一個是三根,它的走向,它的位置,全和醫家的不一樣。而且,道、佛兩家的脈是保密的,口傳心授,不立文宇。隻是到近年,佛家的三脈五輪才表麵性地公開了。在我的《氣功傳統術語辭典》中,以及近來剛剛出版的《養生修其證道弘典》一書中,就公開了一些可以公開的脈路。但是它的真正內涵仍然沒有公開。道家的二十四部大脈,直到現在沒有立過文字。
  
  
  人為必然有失,人站必然不通
  所以說,你要搞以意領氣,就隻能是以你所知道的醫家脈來領,結果把氣引到不該走的地方去。
  醫家的脈,是屬於診斷治療用的,而佛家脈和道家脈是養生修真用的。它們是兩回事。一個是用於治病健身,個是用於修道,方向都不一樣。而且醫家脈是外脈,都在表麵;佛道之脈是內脈,沒有一定修為的人不可能感覺到。人為的引氣走醫家脈,必然引起陽氣外泄耗散,這與氣功修為向內煉氣聚氣的方向恰恰相反。
  本來是氣盛以後,它自己會走,會去通脈的,這叫自然天成;而以意領氣卻是反自為而人為,反自通而人通。而人為必然有失,人通必然不通。
  以意領氣,嚴重的還會妄引致病。既然然醫家脈可以因通行而治病,當然也可以因妄行而致病。因為人為地引,容易邪,容易亂。本來氣應該從這裏過去,但是你人為地引,它卻從那兒走了。可是那兒不是氣該走的地方,所以就不通。結果氣就隻能往旁邊亂衝。這樣一衝,就更亂了。也就是你自己把脈搞邪了,搞亂了。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搞得不好,把氣引到那個地方,氣往旁邊的岔道上走也走不通,最後就堵上了。這就是為什麽近年來,有些煉氣功的人以意領氣,煉來煉去,長出了一個氣包,還有的長出好幾個。
  氣功沒練好,煉出氣包。 原因就是氣回不來,堵上了,就在這兒長了包。而且這種包治起來很麻煩。他以意領氣煉出了包,有了包以後更是老想著那個包,氣就不斷地往那裏聚,這個氣包也就老是消不了。我在門診上碰到這樣的病號已經有一二百個,多數是腋窩、胸部等處,那包一摸是軟的,一問就知道是以意領氣搞的。隻有用氣道針在下麵紮一針,讓他的意念注意下麵,把氣引下來,逐漸疏通,才可能好。
   所以,以意領氣往往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氣本來是自己會走的,它走自然能走和該走的路,你卻非要人為地去搞,當然就要搞出麻煩。這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且這種以意領氣搞的氣包還特別難治,不是這偏差有多大,而是他那執著的意念解決不了。他的意念長期都集中在那兒,越有包就越想打通它,意到氣到,那包就越長越大。起了包就不舒服,不舒服他的意念就更要過去,更要去注意那個地方。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有時候我們給他治了,好一點了,可是過兩天以後又長大了;再治好一點。但是過幾天又大了。最後沒辦法,隻有嚇他,就給他這作講,你這個包,代表你另外那個地方要長癌。一聽這個,他嚇壞了,意念過去了,這包也就逐步好了。
  “大小周天”的誤會
   “大小周天”,這也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氣功術語了,在各種氣功書籍和氣功雜誌上,經常會出現這個詞。尤其是氣功雜誌上,就像1958年大躍進放衛星一樣,經常報道這樣
  的消息:某某“三個月煉通大小周天”,“三十天煉通大小周天”,“三天煉通大小周天”等等,層出不窮。
  “大小周天”是道家丹鼎門的秘傳訣法,它的內涵決不像現在社會上流傳的那麽簡單。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麽古往今來,便遍地都是神仙了。
  什麽叫作“周天”?氣機在人的體內運轉,或說某個方麵的東西在運轉,這叫“周天”。周天周天,就是周運天地。我們生在其中的天地是中天地,宇宙當然是大天地,而人則是小天地。三周天地,一法、一德、一道,這便是道家丹鼎門秘傳的本來含義。
  但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這個“周天”,可就太簡單了。它的內涵是什麽呢?就是意守丹田,感覺有點熱了,就用意念領著它走,從身體的後麵上去,再從前麵下來,或者從前麵上去,從後麵下來。反正就是圍著中醫的那個任脈和督脈打轉轉,這就叫“小周天”;而能夠在全身轉一圈的,就是“大周天”。其實,這個“周天”與真正的修為還差十萬八千裏。如果要給它一個名相的話,那麽它隻能叫做“浮陽周天”。
  現在我們就把丹鼎門的周天內涵講一講。
  在丹鼎門修煉的傳統理行上,素有“三周天”之說。在所謂的三周天裏,第一個周天是陰陽周天,即周運形神天地;第二個周天是神氣周天,它周運的是神氣天地;第三個周天是元神周天,它周運的是元神大宇。大家注意,元神並不是我們的思維。這就是小、中、大周天。陰

作者:道222221 回複日期:2009-7-25 19:22:00
505#
  浮陽周天的得失
   人的氣,外麵的稱為“浮陽”,又叫“衛陽”,裏麵的才是純陽、純陰。外麵的氣容易感覺,而裏麵的氣不容易感覺,更不容易控製。人體的感覺都在表麵,而表麵的氣容易動,所以浮陽易動。因此,丹鼎門就把浮陽周天稱為“沐浴”。
  沐浴就是洗澡。洗澡有什麽效果呢?這大家都知道,洗了澡以後,一身輕鬆,麵色紅潤,身體舒適,原因就是陽氣走表。所以煉浮氣周天的人,就和常常洗澡的效來一樣,紅光滿麵,外人一看就像個煉功的。但因為這是浮氣,你的陽氣都在往外走,走在表麵,因此不符合道家傳統的內煉要求。
   煉功的人要求陽氣潛藏,不先要求紅光滿麵。你的氣應當往裏麵走,不能往外走。所以,隻有當過了浮陽周天以後,你就會氣往裏麵走,逐步轉入內煉。“沐浴”再加“更衣”才是浮陽周天這個境界的真正成就。
  浮陽周天的得失有這麽幾點:一不治病,二沒功力,三難以恒定,四不入門。
  為什麽難以恒定呢?你今天以為煉通了,過幾天又不通了,再煉通了,再過一段時間又不通了。因為它與天時、地場和氣溫,與你本人的身體情況等等,都有關係。
  為什麽說不入門呢?因為煉來煉去,你其實還在門外,和真正的周天還沒有關係。這樣的境界,你在三個月、在三十天把它煉通了,又有什麽意義呢?什麽也沒有。現在的氣功書上把這個境界稱為是通了大小周天,那是一個誤會。
  
  
   靜而無想的謬失
  煉功講究入靜,所以各門各派都講入靜。古人有句話,叫做:“大道全憑靜中得。”
  入靜,就可以進入境態功態;不入靜,就不能進入那種境界。這是一個基本點。可是有的功法,做一個架式擺在那裏,可以看電視,可以說笑話,可以看書,你說這是什麽修為?這和傳統養修當然沒關係。
  古來修為講入靜。但什麽是入靜?怎樣入靜?
  許多氣功書上都講,入靜就是什麽也不要想,無思無想。就是要你靜而無想。對不對呢?不對。這種方法,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不是道修正境。此境,古來佛家稱為“空定”,道家稱為“死定”。
  “空定”和“死定”,從這叫個詞,你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了。空定不生智慧,死定不生道行。也就是說,它處於一個僵死凝固的境界,沒用處。
  那麽應該怎樣呢?應該“抱元守一”。
  
  
  抱元守一的真義
  “抱元守一”,這是老子講的話。所謂元,就是首。首即開始,即先。開始、先,也就是本來。抱元守一,就是守一個本來的東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個本來的東西,才能夠守一。
   現在很多氣功書都把這個抱元守一搞錯了,說守一就是守一個地方。比如講意守丹田。認為守丹田就是守一。但是它錯了,這不叫守一。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其中的一根,稱為意根。你用意去守丹田,這是幾了?意是一根,丹田的位置在身上,屬於身根,因此這又是一根,那麽這就是守二了,而不是守一。如果你不守丹田,是聽聲音,那麽你用的則是意根和耳根,還是兩根。所以不管你守什麽,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樣,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
  大家注意,老子為什麽要在“守一”前麵加“抱元”兩個字?因為隻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個意思。所謂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麵。你能返回到意的前麵,連意根都沒用,這才能夠達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不盡性心,不得智慧
  為什麽空定死定會不生智慧呢?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比如一股泉水從山上流下來,有清水,也有泥沙。我們把清水比作智慧,把泥沙比作雜念。就像我們現在的心一樣,有智慧,也有雜念。如果你為了得到非常純淨的清水,不要泥沙,就把河溝全部堵上,這樣一來,泥沙固然是不下來了,可是同時這清水也就沒有了。你為了光要智慧而不要雜念,就把百思想全部斷掉,雜念是不生了,但智慧也沒有了。所以佛家有句話:不盡性心,不得智慧。如果沒性,就不能成佛。
  :陸錦川

作者:讒者無聊 回複日期:2009-7-25 20:41:00
507#
  金丹之術也算大道麽?!不過術法爾!道家早已丟盡,留下一輩術數之徒。誒~老莊從來不玄乎,大道至簡真玄乎。哈哈若學丹道,性命圭旨可做指導。其實呂祖傳的太乙金華是不講結丹的,可惜龍門後輩越走越偏!真參大道的,不妨多讀讀列子一書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