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解釋租房市場也冷的原因

底層邏輯依然是供需與可負擔性,這與房屋買賣市場是同理,以前的篇章裏解釋過,這裏不贅述了。

今天說流動性。整體上,目前的流動性緩慢。

人口流動,要麽買房要麽租房。人口不流動,自然就不用買房也不用租房。

疫情期間,人們覺得不安全,往安全地逃離,當時遠程工作接受度高,任何地方都去得,那一波人口流動浪潮史上少有,特別是有吸引力的陽光地帶,一個出租房十個八個人搶。逃離地則出現與之相反的情況,彼時房屋出租困難。東海岸我比較熟悉, 東北往東南跑,最明顯是紐約市,一查數據即知。

現在,人口在反向流動,人們要回去工作,或轉了一圈,發現依然喜歡四季分明的氣候,工作機會多適合養家等等原因。東北土地少,建房慢(氣候等原因),不受投資者追捧,疫情期間更甚,新建房不多,整體上房屋短缺,所以,現在市場在房主方。

而現在的流出地,或新房超建的地區,則出現相反情況。

另外,就業市場也會影響流動性,就業市場又受整體經濟影響,蝴蝶效應。經濟不好,招工減少,人們傾向於保守,跳槽的意願也弱,人口流動性隨之減少。

其實,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可預見性。聰明的大型房屋管理機構或房東預見到市場轉冷,也會盡量留住房客,要搬家的房客也就減少,讓流動性更慢。

所以,很多租房市場都冷卻下來。我個人感覺比次貸危機時的租房市場更差,那時可寄望兩個月內租出,雖然租客質量不很好(棄房者普遍信用分差),現今在冷清的地區出現三四個月空置也不鮮見。

在這樣的市場裏,我也沒有能很快出租的本事。應對的辦法我寫過數次了:1,給出更好的價格和改善房屋觀感。2,更有耐心。3,有充足的緊急備用金,不至讓自己心慌,承受不起壓力。4,靈活些,把風險提高些(適當放寬選房客的條件),當然,不同的人抗風險能力不同,選擇風險的同時也要清楚地知道風險和風險帶來的後果。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