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從網上看到一則故事。
一位還在上大學的學生娃,從祖輩那繼承了50萬美金遺產。他決定一分不花掉,把這筆錢全部投入股市,買了一隻股票。 他把交易憑據在網上展示出來,並說他的父母為他的決定而驕傲。
第二天,那隻股票跌了百分之三四十。
(我對股市不怎麽關注,隻記得事件,細節記不清,若寫得不對,敬請糾正。)
我也犯過類似的錯誤,曾經把一大筆錢投入了股市,買了個股,並對那股票完全不懂,就是聽朋友說它好。我時運不佳,最後慘烈收場。他買的股票比我的好得多,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翻身。
他犯的錯我這股市小白也懂---我是指現在的我,隻需在投坦多年的耳聞目染,外加一些投資的基本理論。相信稍懂股市的朋友就更懂了,對此不展開贅述了。
我猜那位大學生是投資小小白,或是情緒化或理想化的投資人。他的父母亦然,也就給不了好的建議,也就缺失了投資方麵的培養)。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他的資產很龐大,50萬買一隻個股符合風險範圍內的占比。我隻是按50萬美金對大多數普通人家是一大筆資金的假設,隨便說說個人看法,從前兩天網友發帖,複利的產生和第一筆資金來源對未來投資決定的影響角度。
第一桶金的來源。若是自己賺來的,包含著兩部分積累,一是所賺的錢,二是經驗。通常,股市和房市投資(非自住房)的起步都是自己生活花銷後的積蓄,數目很小,在投資的過程中,往往也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狀況,戰勝它們之後,才能積累出一桶金。若有人說,投資小白XX一夜之間賺了一桶金,我可能會想,那麽他也可能在未來的某天一夜之間失去那一桶金(這隻是出於理性推測,並非見不得人好,相反,我是很希望人人都好的性情,有時叨叨,也是希望人人都能守得住自己的財。)
我比較認同西方觀念對孩子的教育思路。要想做投資,必須對“錢”有正確的認識,錢不是糞土,能賺錢光榮。早早就讓孩子出去賺錢,去賺那怕最微末最不易賺的錢---超市,餐館打工,去體驗生活,去吃苦,去感知錢的價值和賺錢的不易。越是想培養孩子的人家,越會這樣做。相反特別窮困的人家,會特怕孩子吃苦受委屈,才特想最好有一筆錢直接給孩子。其實中國人也具同樣的智慧,才有“大愛無情”之說,但中國人付之於行時,受到的阻攔會大得多,因為理解和接受這種智慧的人並不多。
看看傑出的投資大佬都幹過什麽。以無人不知的人物為例,巴菲特出生於當地議員之家,家境不差,他打小就去送報紙賺錢,然後投入到他摯愛的股市,(他從小學就投資股票,所以,到大學時已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此時掌控50萬應該就沒問題了)。芒格出身於律師家庭,去巴菲特父親家開的商店裏打過工。川普年輕時,為其父工作,老川普讓他幹過收房租的工作,包括在紐約差區,那可是門後可能有搶的地界兒(所以,在看見川普去年遇上槍擊時的鎮定,我還聯想起他的這段經曆:嗯,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扯遠了)。
雖然成功有偶然性,看這幾位響當當的人物的成長經曆裏也蘊含著成功的必然性。後來,他們或是白手起家,或是借助家族傳承的財富繼續擴張,成為行業大佬。
有幾回,看壇子裏有關成功者的話題,有說成功者來自於父母鋪路,財富繼承,我認為這些話有片麵性。其一,忽略了完全沒有家族財富繼承的成功大佬們。其二,忽略了家族傳承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其因果關係也可以是:因為具備管理一大筆產業的能力,家族才會把產業交給此孩子。所有成功的偶然性裏,必然有其必然性。芒格說,成功靠的是:努力,聰明和運氣。我的理解是,努力為“行動”,聰明為能運用“經驗”---別人的或自己的,運用包括分析理解和推測,運氣自然是指個人無法控製的“大環境”。芒格並沒有說需要先有一筆錢,我想是因為他和巴菲特都是能自己賺錢的類型,既然自己能賺錢,這第一桶金就必然會有。
說回到開篇的那位運氣不佳的大學生。他的投資未來不會因為這一次的失敗而告終,若失敗能轉化為經驗。如果他被一次失敗擊垮,那可能表示他不具備投資者的素質,還需等待成長,直到投資心智成熟。若他能經受得起失敗,並且獲得財商和逆商的攀升,未來前途更會一片光明。畢竟,他還這麽年輕,畢竟,投資成功少不得財商和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