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長期來看,美國房價以略高於通脹的水平上漲。建寧前兩日發貼,美國房價整體下跌不容易,
自二戰以來的近83年裏,美國各年度房價的變化情況,其中:上升:72次,持平:5次,下跌:6次。
有些朋友心中不免有疑惑,為什麽數據與自己看見的事實不符合?比如,去年,全美房價下跌,為何統計的整體數據依然是上漲6%?我自己其實在早幾年就有過同樣的疑問,因為想清楚地知道影響房屋增值的因素,知道數據的由來和缺陷,再做參考才有價值。
建寧介紹過提供數據的幾大機構用不同的依據做統計(其出入也不大),我這人無聊時,喜歡把問題上下左右拓寬胡思亂想,卻有趣地想到個會影響數據卻無法做統計的現象:老房去哪兒了?
我們知道,每年都有新建住房進入市場,這兩年數量比較大,22和23年每年建超百萬套(這不包括另外的年40萬套新建公寓住宅),新房比舊房貴(這裏指同麵積同建築質量同一地段的新舊房,不是蘋果比橘子,也忽略很少的新舊房價倒掛情況),這幾年也流行建大屋,所以,新房進入市場,自然會拉升整體售價。
那麽老房去哪裏了?
最糟糕的被遺棄了。(極其少數,但即使在今天,也正在發生著。荒涼地區,屋老人去,無人接手。失業犯罪都高的城鎮,無經濟能力的房主修不了或不想修,賤賣也不成,隻好棄房而去。)
次糟糕的賣前被修好了。
好的被房主長期維護,保留著相應的房屋價值。
在每年的房屋銷售統計數據中,歸零的遺棄房不會被計入,被修好的房屋的維修費也不會被計入(有些數據機構也不計入不上MLS的房,或現金交易房),被房主長期維護房屋的費用也不會被計入。
也就是說,在賣價-買價=增值,再按年計算的百分比裏,並不包含我上述的幾種費用。當然這些費用也無法統計。(可能Home DEPOT & LOWES的年銷售額算是個參考指標,哈哈)
對於新房和次新房(20歲以內),維護維修費用都不高,容易被人忽略,真的老房(50歲以上),維護或翻修費用其實並不是小數(甚至翻新比重建更貴)。
琢磨這些事,隻為告訴自己,當我決定買下一個房,它並不一定會按曆史數據給出的數值天然增漲。(當然,土地和人口密集地的許可會增值,其實,建築物本身也能增值---在建築成本快速上升時期,也會特別明顯。不過,這些是另一話題。)
扯這些肯定不是為了跟建寧較勁,我一直很喜歡看建寧的文章和思考,能開闊自己思路的文章和討論我都喜歡看。也非常樂意看到自己的觀點會受批評和質疑,這才是真正能突破自我局限和進步的機會。
順祝受HELENE颶風影響區的地主們幸運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