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順差背後的利潤真相

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關稅政策起伏不斷的今天,一種看似理所當然的觀點在坊間廣為流傳:中國對美國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因此中國才是這場貿易關係中的贏家。不少輿論據此指責美國吃不了虧就想打貿易戰,仿佛美國是在耍賴。但若細細掰開順差這兩個字,就會發現:所謂的順差,其實可能隻是數字上的勝利,而非利益上的勝利

 

一位網友指出:中國雖然對美出口額有5200億美金,但利潤可能沒有500億;而美對中國出口雖然隻有1600億美金,利潤卻可能有600億。雖然這些數字並非精確統計,但所揭示的邏輯卻極其重要:貿易額的差值,並不等於真實利潤的差距。中美貿易之間,或許我們出口的多,賺的卻少;而美國出口的少,賺的卻多。

 

從表麵看,中國對美國的確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的2023年數據,美國從中國進口約5410億美元商品,而出口至中國的商品僅有1540億美元,貿易逆差高達3870億美元。這一數字,被不少中國媒體作為勝利的憑證頻頻引用。當我們為順差歡呼時,或許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出口額背後,我們真正留下了多少價值?又該如何擺脫多勞少得的命運,跳出世界工廠的低附加值陷阱?中國雖然看似賺得,但卻在技術、品牌、專利和利潤率上,處於結構劣勢。

 

 

以一部大家熟悉的iPhone為例。蘋果公司將其主要的生產製造外包給富士康等中國代工廠,而零部件則來自全球各地。最終,在中國組裝完成的iPhone以成品形式出口至美國,一部售價約1000美元的手機中,中國製造環節所分得的利潤,常常不足50美元。剩下的絕大部分利潤,都由設計者、係統開發商、芯片廠商和品牌商瓜分,而這些,恰恰是美國公司的強項。

 

也就是說,中國看似出口了一部iPhone,但實際上隻能賺到一杯奶茶錢;而美國雖然是進口方,但卻收割了大頭利潤。這種例子,在中美貿易中屢見不鮮。從服裝、玩具、家具,到電視、手機、電腦,許多中國產商品,其實不過是中組裝的代名詞。

 

順差,固然是出口大於進口,但若出口的隻是低附加值產品,那賺的錢自然少。而美國雖然進口多,但進口的是他們自己設計、自己掌握專利和渠道的商品,以買養賺,本質上依舊占據了全球利潤鏈的上遊。

 

中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世界工廠的定位。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核心環節,承擔起服裝、家電、電子產品等海量商品的代工任務。這一模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吸引外資,解決就業,推動城鎮化,實現技術積累。

 

但問題也逐漸顯現,在這個曲線救國過程中,中國始終處在底端。上遊是技術研發與專利控製,下遊是品牌運營與市場營銷,而中國主要承擔的,是中間的組裝與製造工作。這就決定了:即便中國出口量大,產品多,但利潤始終偏低。

 

舉個更現實的例子——一件在中國製造、出口到美國的T恤,出廠價可能隻有2美元,美國零售商貼上品牌標簽後賣到25美元。而這2美元中,原材料、運輸、電費、工人工資所占比例,幾乎吞噬了所有利潤,中國企業所獲得的淨利潤可能僅幾毛錢。這種辛苦錢,顯然難以與美方在品牌溢價和技術版權中,輕鬆坐享其成的利潤相提並論。

 

如果說順差是表象,那全球價值鏈才是核心本質。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全球價值鏈貿易增加值數據庫分析,中國出口商品的平均國內增加值率約為60%-70%。也就是說,在一件中國產品中,真正屬於中國經濟的增加值,不到70%。而在高科技領域,這一比例更低,有時甚至低於50%

 

相比之下,美國的出口商品增加值率平均超過90%。這說明,美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環節都是本國完成,從而能夠真正掌控整個產品利潤鏈。再結合美元的國際結算地位、科技專利的壟斷,以及金融、品牌、文化等軟實力,美國雖然在貿易賬麵上逆差嚴重,但在實際利潤的分配中,依然穩居塔尖。這也是為什麽,美國長期能維持大規模逆差,卻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貿易赤字,並不意味著財政崩潰;反之,順差國家如果隻是出口加工和勞力密集產業,反倒容易陷入越做越窮的怪圈。可以不妨再對比一下華為與富士康。華為通過自主研發芯片、操作係統與5G技術,掌握了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因此其利潤率與議價能力,遠高於大多數製造企業。而富士康雖然代工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iPhoneiPad,卻始終利潤微薄、利潤率低。2023年富士康全年淨利潤約為40億美元,而蘋果光靠服務(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一項,就能淨賺超過500億美元。

 

這就是中美貿易結構根本差異的縮影:美國出口的是科技含量高、品牌價值高的產品,控製了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中國出口的是勞動力密集型、製造密集型的商品,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因此,若中國不轉變自身經濟模式,不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品牌,永遠隻能賺到辛苦錢,而無法分享科技紅利。順差,是數字;利潤,才是實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