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川普“脫鉤”在行動,中國“嘴炮”在表演

(2025-04-12 21:01:33) 下一個

上周五,中國發布新公告,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原先的84%對應提高至125%。這近乎宣告——“美國貨,別來了,來了也賣不出去,堪稱關稅戰的核選項。與此同時,還語帶挑釁地附上一句:若美方繼續玩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這句話聽起來像極了電影裏怒不可遏的反派角色在爆炸前,留給世界最後的遺言,氣勢滔天,擲地有聲。可惜啊,這種擲地的不是動作,是聲音;有聲的不是實質,是情緒。貿易戰從來不是麵子之爭,而是底子之爭;不是喊話比誰聲音大,而是誰斷奶斷得起。中美打貿易戰,美國斷的是奶茶,中國斷的是奶粉。

 

一般來說,關稅的調控範圍在10%-40%之間,超過50%就已經是懲罰性關稅的範疇。而125%是一個經濟學上幾乎零進口的紅線。這意味著,中國官方明確地、不加掩飾地表示:美國商品在中國將不再有市場空間,哪怕有市場,也要關死它的門。

 

這與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最明顯的差別在於,中國這次不再假裝留有餘地。此前的加征,還有一些豁免”“排除清單”“以事定稅的彈性餘地;這一次是直上雲霄,把所有美國產品打入冷宮鎖倉——徹底不玩了。

 

問題是,美國在乎嗎?說句實話,美國壓根不在乎中國的市場封鎖。這一點從川普政府2018年首次對華“301調查開始,便已注定:美國打這場貿易戰,壓根就沒打算贏在全球自由貿易的規則上,而是贏在主動權——誰握著開槍的權力,誰就擁有重新書寫規則的權力。

 

 

如果說2018年那一場中美關稅戰,是對誰是全球老大的爭執,那麽現在的對抗,早已進入脫鉤的實質階段。

 

首先看一個基本事實:2024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額約為660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到美國約為4900億美元,美國出口到中國約為1700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近三倍,順差超過3200億美元。換句話說,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而中國對美出口的重要性,遠高於美國對華出口。用經濟學的話說——中國是順差國,美國是逆差國;打貿易戰,順差國天然地處於劣勢,因為你更依賴對方的市場。

 

再看商品結構,中國對美國出口,以中低端製成品為主,如家具、玩具、家電、服裝、機械配件等,這些商品在越南、孟加拉、印度甚至墨西哥,都可以找到替代者;而美國對中國出口主要是高科技產品(如芯片、半導體設備)、高端農業品(如大豆、牛肉)、航空設備和能源。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維度:商品替代性。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大多數難有可替代性,例如高通的芯片、波音的飛機、特定能源級別的液化天然氣等。這類商品,短期內無法被其他國家輕易取代。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品,卻有高度可替代性,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都可以接盤這些製造業鏈條。這意味著,如果關稅讓貿易流動受阻,美國可以快速尋找新的出口地,而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則麵臨全球市場重構的真實困境。

 

本輪中方的回應,更多的是情緒主導的嘴炮邏輯,像是一個失戀的戀人在怒斥:你再回來我也不理你了!

 

相反,美國,尤其是川普,在有條不紊地鋪開他的全球關稅圍堵網。按照川普一貫的邏輯,他下一步的策略,可能是繼續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打擊中國出口能力;同時與東盟、歐盟、拉美等國分別談判,要求它們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防止繞道出口;最後,建立一個對中國出口零容忍(0.5容忍)”的貿易同盟,繞開WTO,繞開多邊機製,建立美國經濟圈

 

這套策略其實已經在2018年開始實踐過。區別在於,過去美國還留有餘地,現在,美國要的就是徹底脫鉤。這是一場戰略性的結構性重組,而中國的回應,卻仍停留在上一個戰術回合——“你打我一巴掌,我就回你一腳。中方的加稅,看似硬氣,實則對自己殺傷力更大。

 

在中方的邏輯裏,總隱隱有一種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幻覺。常聽到的說法是:我們是世界最大市場”“我們有14億消費者”“我們是全球製造中心。這類話語聽多了,就像一位自戀者麵對失戀時的自我安慰:他離不開我,我這麽優秀。

 

可惜曆史不是這麽寫的。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市場始終對外封閉。但看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日本科技騰飛,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亞洲四小龍工業化加速;歐洲經濟一體化成型;美國創新爆發,矽穀誕生。全球貿易從未因為沒有中國而受阻,全球經濟也從未因中國閉關而崩潰。

 

中國的騰飛,則是搭乘了全球化列車、融入了自由貿易網絡、參與了以美國為首的市場體係的產物。不是世界離不開中國,而是中國離不開世界,尤其是離不開美國市場。

 

川普打這場貿易戰的真正目標,不是貿易逆差,而是全球領導權。他要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規則由美國製定、執行由美國監督、懲罰權仍歸美國的全球貿易新秩序。這個新秩序的核心邏輯是:如果你想進入美國市場,你就得遵守美國的貿易標準,而不是WTO的標準;你得接受雙邊談判,而不是多邊機製。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正被踢出這張牌桌。當美國把你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就不會再允許你繼續享受全球工廠的便利。那些在中國設廠的跨國公司,那些依賴中國的全球供應鏈,都會在政治的驅動下逐漸遷移。而中方當前的嘴炮式反製,看似強硬,其實是在加速這一脫鉤趨勢——不給對方台階,反而自斷後路。

 

在當前這個脫鉤時代,最重要的不是誰喊得更響,而是誰轉得更快。美國已經動身重構產業鏈、調整貿易夥伴、施壓其他國家,意圖打造一個去中化的世界工廠格局。而中國,如果仍沉迷於我們是不可替代的的幻覺中,那就真的危險了。強硬不是硬氣,嘴炮不是底氣。真正的強者,是在風暴來臨之前,已經悄悄把船開出了暗礁海域。

 

這一輪關稅大戰,是川普脫鉤戰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經濟神話黃金時代的謝幕序章。中美之間,沒有誰打贏誰的問題,隻有誰更早接受現實、誰更能重構自我。畢竟,經濟不是嘴上說了算的,是用腳投票的——當資本開始撤離,當訂單開始消失,當外貿開始崩塌,縱使是關稅125%翻倍的二百五,也救不了空空如也的碼頭和倉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ns 回複 悄悄話 說反了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