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收尾,美國專注台灣

美國駐台灣辦事處負責人穀立言(Raymond F. Greene)近日表示,一旦俄烏衝突結束,美國將更加專注於向台灣輸送軍事裝備,特別是與不對稱戰爭相關的設備。這一表態無疑表明,美國政府在全球戰略布局上,正試圖在俄烏戰場之外,進一步強化對台政策,以確保其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

 

美國長期以來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雖然表麵上維持戰略模糊,但實際上早已采取了實質清晰的方式進行幹預。從軍售到政治支持,再到軍事演習,美國的行動始終圍繞著遏製中國大陸、強化台灣地區防禦能力的核心目標展開。如今,隨著俄烏衝突可能進入尾聲,美國明顯意圖調整戰略重點,加速推進其在台海地區的軍事布局。

 

1979年美國與中國正式建交以來,美國對台政策一直采取戰略模糊立場,即不明確表態在台海衝突發生時是否直接介入。其核心目的是在維持台海現狀的同時,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同時防止台灣當局過度依賴美國,貿然推動台獨議程。

 

 

然而,隨著近年來中美關係的全麵惡化,美國對台政策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近年來,無論是通過《台灣旅行法》(2018年)、《台北法案》(2020年)等法律,還是頻繁派遣官員和軍事人員訪台,美國正在逐步模糊戰略模糊政策的界限,向實質清晰邁進。

 

美國對台軍售一直是其幹預台灣問題的主要手段。從上世紀90年代的F-16戰機,到近年來的M1A2T坦克、F-16V戰機、海馬斯火箭炮、魚叉導彈等,美國不斷向台灣輸送武器,並將其包裝為防禦性軍售。然而,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的性質已悄然變化,越來越傾向於進攻性武器。

 

此外,美國近年還加大了對台灣軍事訓練的直接介入。據多方報道,美軍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早已在台灣地區展開訓練任務,以強化台軍的戰鬥能力。穀立言的表態,更進一步確認了美國將在俄烏衝突後,更大規模地推動對台軍事支持,這意味著未來美國對台灣的介入將更加直接,甚至可能形成準軍事同盟關係。

 

烏克蘭戰爭對美國而言,是一個高回報、低成本的代理人戰爭案例。美國通過向烏克蘭輸送武器、情報和資金,不僅成功拖住了俄羅斯,還削弱了其經濟和軍事能力,而自身則未直接卷入戰爭。這種模式使得美國政界認識到,通過支持代理人進行戰爭,可以實現削弱對手的目標,而無需承擔直接參戰的風險。

 

因此,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也在嚐試類似策略,即盡可能增強台灣的軍事能力,以期在未來的台海衝突中讓台灣自我防衛,而美國則通過提供武器、情報和國際支持來施加影響。這種模式的核心邏輯是:讓台灣承擔主要戰鬥成本,而美國則在幕後操控局勢,維持自身戰略利益。

 

相較於烏克蘭戰場,台海衝突對美國的戰略意義更為重大。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控製著東亞至西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如果中國大陸控製台灣,美國的西太平洋軍事霸權將遭受巨大挑戰,可能影響美軍在日本和菲律賓的軍事部署。因此,美國必須確保台灣在軍事和政治上,仍然能夠抗衡大陸,以維持其在印太地區的霸權地位。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中心,台積電(TSMC)等企業主導著全球高端芯片市場。美國近年來不斷強化對台灣芯片產業的掌控,推動台積電在美國本土設廠,以降低對台海局勢不穩定的依賴。然而,即便如此,美國仍然高度依賴台灣的半導體供應。如果台海局勢失控,全球科技產業鏈將受到巨大衝擊,而美國作為全球科技主導者,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美國希望通過強化台灣的軍事防禦,確保其經濟利益不受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

 

穀立言的表態,反映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長期戰略思維,即通過增強台灣的軍事能力,試圖形成對中國大陸的長期牽製。未來,美國會以更強硬的方式幹預台海事務,使得台海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危險。對於整個亞太地區而言,這種美台軍事合作的強化,意味著未來台海地區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加速台海衝突的爆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