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道 麵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挑戰,西方經濟體麵臨的最關鍵問題是,中國能否以及何時會成為真正的創新者。
華盛頓的主流觀點是,雖然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強國,但美國在創新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一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能力創新。
這種觀點讓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如果這是真的,就沒有必要顯著改變美國科技或貿易政策的方向,也沒有必要對中國采取更強硬措施。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過去20年裏呼籲與中國加深融合、認為中國會變得像我們一樣的人,也就沒有必要感到自責了。
但如果中國有能力創新呢?如果中國能夠創新並保持其成本優勢,結果將是西方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幅減少。想象一下,如果因為中國企業的競爭,美國失去波音、英特爾、穀歌、福特、通用等公司,美國將會怎樣?我們不應該斷然拒絕這樣的前景。畢竟,朗訊公司已不複存在。通用電氣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也不複當年之勇,美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所剩無幾。
如果中國贏得這場戰爭,結果將是中國在先進產業方麵更加自給自足。這將意味著美國的貿易製裁,包括出口管製,將不再那麽有效。鑒於商業和國防技術之間的聯係日益緊密,中國的軍事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等地區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
幾十年後,美國可能會像英國一樣,技術生產基地嚴重空心化。如果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和生產的領導者,地緣政治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將成為一個落後經濟體。
那麽,中國的創新能力如何?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最近完成了一項為期20個月的中國企業創新研究。總體而言,研究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企業和行業落後於全球領導者。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正以驚人的速度迎頭趕上,在中國政府支持下,其努力規模令人震驚。在基金會深入研究的十個行業中,中國在商用核電、電動汽車和電池方麵處於領先地位;在機器人、電子顯示器和人工智能方麵接近全球領先者水平;在化工、機床、生物製藥和半導體領域則相對落後。然而,在這十個行業中,中國在八個行業的發展速度驚人,半導體和量子計算的發展速度稍慢。
因此,決策者需要超越“中國沒有能力創新”這一共識。現實是,中國更像是當時的亞洲四小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是一條小龍,而是噴火的巨龍,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
中國的主要目標是先進產業創新。中國將經濟、貿易和技術視為實現先進產業主導地位的戰場。
中國的創新能力比大多數美國經濟學家所認識到的要強大得多。擁有大量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中國企業,能夠利用低成本人才來解決持續改進和創新的問題。中國在電動汽車和無人機生產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這讓中國企業擁有競爭優勢。由於中國專注於製造業,因此擁有豐富而深厚的本地生產集聚區,這反過來又為創新提供了支持。中國對先進產業的補貼非常慷慨,這使它們在全球市場上具有成本優勢。最後,與西方同行相比,中國創新者麵臨的障礙少,而且往往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承擔這些風險。
中國的行動以一項不斷發展的戰略為指導,該戰略將政府和企業集中在一個關鍵方向上。當美國的政治體係在稅收、監管、反壟斷和自由貿易問題上爭執不休時,中國的目標是統一的,那就是搶占美國的市場份額。
現在是美國政策製定者認清挑戰本質的時候了。許多人否認中國是技術經濟挑戰者。一些人則從單一角度看待問題,如對稀土的依賴。還有一些人專注於限製中國的軍事進步。如果美國要避免淪為二流技術經濟體,現在就應該行動起來,打造全新的國家創新和經濟政策體係。
一百多年來,美國從未遇到過可能超越它的對手。現在這個對手出現了。(編譯/張琳)
本文由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8日發表,原題為《如何贏得與中國的技術經濟競爭?認為中國不能創新是很危險的假設》,作者是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