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多妹對“幾千字就是絕對真理”這類,還是耿耿於懷。其實沒什麽,和數學類似,簡單幾個公理大家都認同,在其上推出一些定理、公式,運用於物理,發現“很完美”、“很吻合”、“很正確”,你就大膽往前走就好了,廣泛運用於天文、建築、工程、計算機等科學。
道家其實也一樣。隻是反過來要“悟”出那些“公理”不容易,一旦悟出,在人類社會大膽用就好了,治國之道、修身之道、處世之道、稼穡之道、駕駛之道、功夫之道、琴棋之道、書畫之道。。。
這裏我用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舉個例。道德經八十一篇,我以前也至少每一篇寫了一篇文章,就不一一曬了。
話說,我化用道德經,教孩子學駕駛,效果是非常好的。
以下是正文。多年前寫的,不代表我現在的認知,我現在沒有什麽認知,麻木遲鈍,頭腦一片空白。
————————————
寫了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的解讀,還是覺得沒說清楚。民以食為天,而種糧食以水稻為主,咱們就拿水稻說事兒。無論是天下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人心安定,還是行軍打仗,氣吞八荒,說到底,都要看這糧食。
恰好,稻和道同音,不知道是不是個巧合。
不知道你插過秧嗎?我小時候是插秧種過田的。稻田有很多水,水多到甚至可以養魚抓魚。稻是喜水的莊稼,那麽她的根須要特別發達。直根可以正形,並且越深越好,須根越多越發達越好,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吸收水分和養分,還可以穩固秧苗。
所以叫根深固柢。秧苗插得好,間隔好,水分足,長勢就好。這是農民伯伯的經驗教訓。
什麽叫“早服積德”呢?
種糧食種莊稼,是最要跟從自然規律的。春耕秋收,什麽時候發秧苗,什麽時候耕田,什麽時候插秧,什麽時候施肥,什麽時候打農藥,什麽時候收割。。。這一切都是有時間,有規律,看節氣的。
要種好水稻,一個有經驗的農民伯伯就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什麽時候是雨季,什麽時候可能幹旱,都會心中有數,早做準備。
常言道,種地是看天吃飯。除了有節氣,有規律,還有好多天災,有好多風險,影響到你莊稼的存活與收成。所以我們要服從節氣等規律,按時令而動,同時應該提前做一些準備,防患於未然,化解天災人禍的風險。
隻要這樣,那麽你才能種好莊稼,遇到了那個風險時,早已有了準備。比如夏季幹旱,你早已經在冬季儲備了池塘水源,或挖好了灌溉溝渠等。別人的水稻都快死了,你的卻依然長勢喜人,這就叫“無不克”。
你所有這些按時令而動,早做準備的行為,都是一種力量的積蓄,我們叫“重積德”。
如果一地百姓的水稻都能種這麽好,千裏良田,年年能保障好收成,那麽這些糧食就足以養一個國家。有這樣類似天府之國的好良田,會種田的百姓,那麽國家就會風調雨順,長治久安。
你看到這麽富庶、安定、和諧、美好、強大的一個國家,其實追根溯源,就是每一顆水稻種得好,插秧插得好,懂的稼穡的道理,懂得根深固柢的重要。
國家繁榮昌盛,來自每一顆禾苗根深固柢。
一個人修道也是如此。道是根,德是須。道是固本,要深,深才能正。須附於根,越多越盛,可以進一步鞏固回饋給根。一人治道德如此,一國治道德也是如此。根深固柢,勤儉節約,厚積薄發,無往而不利;膚淺虛無,揮霍無度,貪汙浪費,那麽就容易身死國亡。
漢初文景之治,國庫裏錢多到發黴,就是因為休養生息,根深固柢;到了武帝時,窮兵黷武,國庫空虛,漢室表麵輝煌,實則開始衰微了。後世大清乾隆朝也是如此,表麵達到頂峰,實則國庫空虛,開始中落了。根不深柢不固,好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卻又不能“嗇”,鋪張揮霍,看似太平盛世,實則海市蜃樓罷了。治國與我們無關,我們當以此治身。
世間萬物玄同,故一體之道,可運用於其他。
比如從稼穡之道中感悟的“早服積德”,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到駕駛學習。開車時,何謂“早服”呢?就是你要提前做動作,提前做準備。所以該做的動作,都講究個提前。比如路口右轉必定要打燈,那麽請你早一點打燈,好通知前後左右的車輛與行人;比如前麵十字路口是紅燈你必停車,那麽請早一點鬆油腳放刹車。等等。
“早服”,是提前、主動、積極順應自然規律,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化解可能的交通事故風險。我們總是養成“早服”的習慣,那麽就是對我們自己、乘客、行人、家人和其他周圍人的安全負責,這是不是就是“重積德”呢?這樣的駕車行為、習慣、意識積累多了,那麽我們開車就更合於道了,那麽感覺就車人合一,既安全又遊刃有餘了。
世間萬物,皆可推而廣之。
一個得道之人,必有大德。就好像莊稼一根,必然有多須。但是反過來,一個有德之人,卻不一定得道。就好像一顆植物須多,卻沒什麽根。這種植物可能是長不高,也不穩的,說不定它是匍匐的。
道真,德有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