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偶得

來源: 我沒拉臣 2016-02-15 13:02: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080 bytes)

    宋朝人認為,東華門外唱名的方為好漢!這是兩個意思,一是哪怕如狄青一般,從大頭兵做到樞密使(相當於軍委常務副主席,主席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當的)。仍然是賊配軍。二是隻有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漢,你在洛陽,南京什麽其它地方唱名也沒有用。特權階級就是東華門外那幫人。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幾部著作,如《資治通鑒》,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趙家人雖有丟人現眼被俘的二帝,也有千古絕唱的仁宗。

    到了明朝風氣大變,明太祖上來先清君側,好壞一鍋端。然後老子,孫子和兒子三角混戰,甚至出現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誅十族,永樂的氣是出了,心胸狹隘也板上釘釘。不過朱家人可能殺的太多讀書人,所以對讀書人特別優待,不一定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漢,不拘哪個縣城縣學門口唱個名,就免稅免雜役還有生活補貼。如果能在州府城裏唱名,那就立刻成為老爺,明朝至此種下了禍根。不過朱家人還是很能折騰,那時的讀書人還講究“以天下為己任”。朱元璋雖覺得丞相權利太大礙手礙腳,給撤了,但還是留下禦史台,給事中限製皇權。除了兩個怪胎皇帝(太祖和成祖),大臣們其實並不是很害怕皇帝,甚至到中後期聯合太監一起坑皇帝。明朝其實一直代代有人才,即使到了末年,仍有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盧象昇。隨便一人鎮山海關便有餘。隻是明廷或誅或罷,既不顧惜,又無定策。明清之際的轉變,大部分是明代內部自身的政治問題,說不上民族的衰老到了

    清朝又不一樣,滿人隻是一個部族政權,直到最後清帝退位都是。清人入關,初用降臣,但立即開科取士。因為他們知道,他們那點武力,比起蒙古人其實不值一提,要不是洪承疇等文臣歸降,打到北京後已是千難萬難,所以吳三桂雖然是更大的漢奸,但畢竟是武將,破壞力都不如文臣。

    宋朝走得是韓非子的學術:“宰相必起於州縣”。宋朝的州縣官都是中央直接委派。所以宋時的名相如範仲淹,韓琦等的履曆都非常完整。對民間疾苦了解很深。宋室以半壁江山亦可傳承進三百年。

    明朝在太祖年間廢除丞相。政府直轄王室,輔之以特務機關錦衣衛,用嚴刑酷罰,使士人威服於王室積威之下,後設內閣大學士輔政,內閣相當於他的秘書處,內閣多起於清流,即翰林。外放做官雖油水足,但那是濁流,很難由外任轉到中樞,轉到六部基本止步,很難入閣。明太祖時權歸六部。他沒考慮到,他有此積威。他兒子成祖永樂也行,永樂之後,皇帝長於內宮,撫育於婦人太監之手,怎麽玩得過那些大臣,自仁宗(成祖的兒子)開始,內閣權重,後來和丞相沒什麽區別了。

    曆朝都有仁宗,我們一般一說仁宗,是指宋仁宗。宋仁宗在位41年,國家大治,名臣輩出。像寇準,包丞、範仲淹,韓琦,富弼,司馬光都是那個時代的。除武功稍弱些外,堪稱經典之治,我覺得並不遜色於宋太祖、太宗。特別是範仲淹,文臣能得到文正的溢號,就沒啥未滿足的心願和委屈了,安心躺在棺材裏見列祖列宗,曆代溢號文正者,最受之無愧的就是範文正。他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算是把如何當官的話都說完了,沒有什麽可以補充的了。明朝雖然很別扭,但仍然有製衡,皇帝直接發中旨(沒經過內閣成員同意的旨意),大臣們一樣可以不奉旨,封旨意退給皇帝。禦史台沒事噴皇帝兩句根本不在乎。到了清朝就不行了。因為他們是部落製。

    見上官稱奴才就是典型的部落製。上書房,軍機處都是奏章匯集地而已,皇帝徹底收權,所有旨意以軍機處名義發出的,外廷沒有參與的餘地。三跪九叩始於清朝,明朝時做幾個揖即可,大臣見皇帝還有座坐。清朝時隻能跪著答話。人事大權全歸於皇帝,沒有了明朝時的廷推一說。

    清初的皇帝努力漢化,而中國人的民族觀念是隻要接受中國文化,就一視同仁,視為同胞。即使是現在,我們對能說中文的歪果仁通常高看很多線是一樣的。這是一部分士大夫開始與清政府妥協而交換到參政權。因為參政權很重要,自漢代開始,中國走的是一條以理想控製現實的路子,以士人為中心,農民為底層,商人隻是旁支,不是正道,民族文化正統的傳承者,操縱在讀書人手裏。讀書人有政治地位,使他們的經濟生活維持在某種水平線上。如果讀書人不做官,則失去經濟憑籍,不再能夠傳承文化。所以他們隻能應舉做官,與清室妥協。

    所以清室很快就有了穩定的政權,雖然南方的士人遺民有清一代從未安定過,隨著清朝開放其政權,吏治上了軌道,社會秩序也就穩定下來。然而,清室轉而對士人施以高壓,就是著名的“文字獄”

    明朝太祖立碑:一切軍民利病,農工商皆可言之,生員不許建言。生員就是秀才以下的讀書人。不管能不能做到,百官布衣上書皇帝從法律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明朝並不禁止結社與刊刻文字,不然也出不了王陽明這種大儒和著名的東林黨。清朝這些建言結社刊言統統禁止!能直接上書皇帝的隻有各部院長官,禦史科道,督、撫、藩、臬寥寥數人,一個縣官要直接向皇帝反映問題得好幾層代轉。百姓更不可思議。這是一

    二、命官分滿漢,督撫半數皆滿臣。清初不必說了,到了清末,晚清四大名臣,曾、左、胡、李加上張之洞沒有一個能進軍機處主持中樞進行改良,曾國藩可以說對大清朝功高蓋世,至死老於封疆任上,封了一個一等侯而已,連個公爵都沒撈到。這要是個滿人,哪怕是個蒙古人,恐怕非王爵不可酬其功。最後光緒變法用康有為,先不說康有為的本事如何,身份隻是工部主事,那些封疆大吏如何會聽命?連大臣都不是,隻能稱小臣。清朝要改革,隻有曾國藩有足夠的智慧氣魄可以勝任,李鴻章都不行。

    三、士人階層統統失去銳氣。丟失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畢竟頭割了不能再長一個出來。順康雍乾文字獄之酷烈,使學者們絕口不談朝政時事。而官方借修四庫全書拚命的刪帖燒書刪除關鍵字,使學者精神完全脫離現實,讀書就是為了當官,沒有絲毫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存在胸中。故吏治日衰。到了士大夫腐化了,吏治振作不起來,則民眾隻有受苦,絕對占不到惠澤。因此待到士大夫階層反抗清廷的意誌漸漸消滅,下層社會反抗清廷的氣焰漸漸熾盛。

    於是有了辛亥革命。

參考書目:國史大綱  錢穆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14年2月 修定三版二十三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