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欺騙

來源: 慕容青草 2009-08-03 08:51: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23 bytes)
欺騙是一個聽起來很不光彩的名詞,不但被騙的人對之深惡痛絕,就是騙子們通常也覺得這個詞匯讓他們聽了之後感到不痛快或讓他們在眾人麵前臉上無光。

在生活中,我們一般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什麽是欺騙就很容易識別各種欺騙行為。丈夫瞞著妻子在外麵發展曖昧關係叫欺騙; 掛羊頭賣狗肉是欺騙;誇大事實編造故事以得到他人的信任叫欺騙;冒充銀行工作人員打電話到別人家裏騙取個人隱私資料叫欺騙;用毫無實際基礎的虛幻來忽悠人也同樣是欺騙。。。若非要用句定義式的話來概括什麽叫欺騙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說“欺騙是指有意識地製造與事實或自己打算要做的事不一樣的假象且旨在要別人相信這種假象”。根據這個定義,媽媽們告訴小朋友他們是從媽媽肚子裏蹦出來的也是欺騙,親友們為了減輕病人的可能會引起病情加重的憂慮而對病情所作的輕描淡寫同樣是欺騙,政府們在危機時為了減少恐慌而故意隱瞞真相就更是欺騙了。

如此說來,世上的各種欺騙中存在著惡意的欺騙和非惡意的甚至是善意的欺騙等不同種類的欺騙了。其實,我們不但可以對欺騙的行為進行惡意的與非惡意的區分,我們甚至還可以將被欺騙的心態劃分為不願意被騙和願意被騙兩種狀態。說一個人不願被騙,大家可能都不會覺得奇怪,但是說人們願意甚至喜歡被騙可能會讓很多人聽了覺得不舒服。其實,人類確實有著一種喜歡或願意被騙的本能。雖然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這方麵的心理學實驗,但是我可以從生活的普遍現象中幫助大家認識人類的這種乍聽起來可能有些古怪其實也很正常的本能。最簡單的例子可能就是人類都喜歡聽好話,而且聽的時候一般不會去認真辨別那好話是否屬實,因此常常是把明明不屬實的好話當作真話聽;另一個稍微隱晦一些但在今天卻有著普遍意義的例子就是,小說影視的作者們越是能運用各種技巧就越能吸引讀者,而技巧的運用本身通常就是擺明了針對人的心理特點來操縱人的心理情緒的,一般來說應該屬於是一種欺騙,而讀者和觀眾在這方麵卻有被操縱的愈厲害愈覺得爽的感覺。在舉了以上兩個例子之後,我相信很多讀者就可以給出許多其它的例子來進行補充了。

可見,在諸多的欺騙中,有些被認為是惡意的,有些被認為是非惡意的,而有些則是人們根本不會或根本不願意用欺騙二字來形容的,因為那種欺騙讓他們得到滿足,覺得很爽。很顯然,今天的生活詞匯裏之所以還有欺騙這個詞不是因為非惡意或善意的欺騙,更不是因為大家想要享受的那些欺騙,而是因為被認為是惡意的欺騙。那麽如何來區分惡意的欺騙與非惡意的欺騙呢?乍看起來似乎應該很簡單,我們可以從用意和效果兩方麵來判斷。從用意來判斷的話,如果根據進行欺騙的人的背景和一貫表現來看不會是惡意的,我們或許就不應該假設他是惡意的,而從效果來判斷的話,如果欺騙的行為沒有產生對被騙的人不利的效果的話,那麽我們或許就不應該認為他是惡意的。在日常的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判斷的方法應該是很合理的,但是如果把這兩種判斷方法作為刑事案件中法律的依據,那麽多少欠些嚴格性。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平時是個好人,但是在非常的利害關係的壓迫下,一時糊塗做出惡意的行為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一些原本是善意的哄騙卻導致惡性的事件效果也是不奇怪的。

人們之所以在意欺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惡意的欺騙會對人們造成傷害,人們對欺騙進行判斷的目的也是為了防範受到傷害或為了對欺騙的行為進行報複或懲罰。所以說,欺騙這個詞匯的語義學上的真正意思應該是惡意的欺騙,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可能無法嚴格地區分什麽是惡意的欺騙什麽是非惡意或善意的欺騙,所以從語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說欺騙這個詞本身沒有嚴格的定義,在生活中我們隻能盡量運用各種知識或常識來對什麽是欺騙做最合理的判斷了。。。。。。

所有跟帖: 

欺騙:首先是欺,欺,,不尊重:不尊重別人的利益,不尊重別人的人格、身份,不尊重客觀事實;騙: -雨打梧桐- 給 雨打梧桐 發送悄悄話 雨打梧桐 的博客首頁 (232 bytes) () 08/03/2009 postreply 09:44:27

你是說要用對尊重不尊重的判斷來代替對善意和惡意的判斷? -慕容青草- 給 慕容青草 發送悄悄話 慕容青草 的博客首頁 (638 bytes) () 08/04/2009 postreply 09:10: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