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清理用了六年的舊iPad,看到一張以前不知道從哪裏下載的中醫“聯絡圖”。有人知道出處,請告訴我,應該寫明原作者,以示尊重。
當今社會,單打獨鬥肯定吃不開。無論幹啥,都講究拉幫結夥,設個門卡,分個圈裏圈外。中醫也不能置身度外。
俺看下麵這個圖,覺得有點意思,不然當初也不會存下來。
你看啊,進圈子是有條件的。進了圈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跳到別的圈。
還有啊,同一個圈裏,層次也是不一樣的。大圈套著小圈,圈內還有許多門派。而且,門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常有跳槽的。
同行相輕,互相貶低、嘲諷,太常見了。社會如此,中醫難逃其臼。
這圖可貴之處,重在圈圈點點,條條框框,別太細究那些攻擊箭頭旁標的辭語。雖粗俗,可實在,很在理的。
入圈子的好處太多了,當然重在互棒互吹………。
不入圏子,則是難為自己: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h411p7RA/
另外介紹一篇文章:“中醫圈兒那些事……”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812597
……………
中醫學的起源,自醫巫分家,在神農時代,即出現“醫經”和“經方”兩大理論體係。後世稱為“醫經派”和“經方派”其後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至漢代兩大理論體係都發展到一定水平。《漢書·藝文誌》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這一記載,明確了醫經和經方的定義和理論特點,即:醫經,是以髒腑經絡、陰陽為主要理論,漢後加入五行六氣,形成時方,又稱岐黃、哲學醫。經方,是以八綱為主要理論,至東漢形成六經辨證理論體係,又稱農尹、湯液、仲景醫學。
在很多人的固有觀念裏,中醫應該是留著白胡子,滿嘴都是陰陽五行,太極八卦這些玄而又玄的東西。看個病,雖然可能是有效的,但根本說不清楚是怎麽回事。這不有句話叫,“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糊裏糊塗的活”。
…………
經方的理論不是來自《內經》,而是來自原創思維理論體係。經方的起源,當追溯於上古神農時代,我們的先民們,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起初用單味藥治病,後來發展為複方,隨著經驗的積累,最終形成六經辨證。《傷寒論》的六經是依據八綱理論產生的,而不是《內經》的經絡髒腑理論。
…………
補遺:這篇就是個閑扯話題,周末去朋友家聚會時喝點小酒、找點樂子。無意劃圈子,分座座。切勿對號入座,自尋煩惱。
推薦閱讀
中醫八大門派: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820/22/5676298_856123718.shtml
中醫的門派之爭: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576860
聲明:那圖,不代表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