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這上麵所花的時間精力,遠不及你,慚愧啊,看來你的古文底子也比我好,我開始讀很費勁,讀多了才漸漸順了。
我還買了本“王雨三治病法軌”別人推薦的,稱“脈學的巔峰之作“ 雖裏麵還很多沒大懂,但對“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治則,印象深刻。書裏還對誤診誤醫,有不少的犀利怒斥,很有意思。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同意,學中醫是個苦差事,最忌浮躁急功近利。
所有跟帖:
•
我剛開始也比較注意脈法,我們中醫小組沒事在一起總摸來摸去的,後來讀傷寒,發現傷寒常用脈法就那麽十幾種,主要是做判斷用的,才慢慢轉
-lbctymouse-
♀
(335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3:12:20
•
這個“陽盛陰虛”是從脈象,陰陽平衡角度來的。。
-pickshell-
♀
(94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3:57:35
•
望、聞、問、切,切脈是最後一個,倪師說:通過望、聞、問,心裏已有大概是判斷
-鍋沿-
♂
(376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4:22:09
•
說實話,對倪海廈的東西看過但很少哈。
-pickshell-
♀
(299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4:56:34
•
郝萬山的傷寒論看了沒感覺,有時間看看胡希恕的。
-鍋沿-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34:35
•
以前我對中醫連概念都木有,郝萬山傷寒論屬入門磚吧。
-pickshell-
♀
(466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8:49:16
•
可以聽一聽郝教授講座裏的關於劉渡舟等幾位老先生的經方故事,很有啟發。
-lbctymouse-
♀
(0 bytes)
()
07/29/2021 postreply
07:33:03
•
脈診就是定海針,非常重要的。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11:25
•
脈法必須得跟師,自學就和自創差不多,太難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08:53
•
所以呀!不會,以前掃盲的時候學過幾個脈,現在早忘了。
-鍋沿-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7:29:56
•
當年我們學校教診斷的老師都不會,私下和老鄉喝酒時說都是騙人的。
-kai2002-
♂
(0 bytes)
()
07/28/2021 postreply
18:21:56
•
我現在基本上就用幾個常見脈象,浮沉遲數弦細緊緩,總體脈象的有力和無力,其它的真是沒啥頭腦,自己琢磨不明白,邊上也沒老師,婁紹昆老
-lbctymouse-
♀
(0 bytes)
()
07/29/2021 postreply
07: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