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之外,意義之內:在利他與自省中尋找人生坐標
1. 商業之外的人文關懷:免費資源的反向啟示
這兩天參加了一場關於強迫症(OCD)的線上培訓,主講人是一位美國專家。她提到,除了收費治療,她還為患者提供完全免費的支持小組——不是治療性小組,而是互助陪伴式的社群。
那個OCD支持小組,不僅能提升療愈效率,降低個案孤獨感,同時也體現了提供者的關懷與專業倫理。這讓我想到,在高度商業化的美國社會,反而能生長出許多“免費但高價值”的公共資源。比如Coursera,課程免費開放,僅在認證時收費;
這種機製設計,其實體現了某種“從商業中長出人文”的可能性。
這種模式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成熟的商業體係,反而能騰挪出利他空間。當市場足夠高效時,邊際成本降低,部分服務可以免費化,而盈利點則轉移到增值部分(如證書、深度服務)。這不僅是商業智慧,更是一種“從效率中長出關懷”的倫理設計。
商業並不必然與利他對立,好的商業模式甚至可以創造利他空間。
2. 經濟學解釋不了的事:意義要向內尋
經濟學能分析社會運行邏輯,卻無法回答“人為什麽活著”。意義感像一種精神坐標,不能靠外部標尺衡量,隻能向內挖掘。
對我而言,寫作就是一場“意義鍛煉”。如同健身塑造肌肉,寫作訓練思維的敏銳度、表達的精準度,以及對自我真實的覺察力。日積月累,它能幫我:
- 整理發散的思緒
- 錨定長期方向
- 對標理想中的自己
小照跟我說本周超級忙碌,我回複:“忙得充實是好事,如果以健康為代價就不值得。我回頭看自己最不值得的就是太勤奮的做牛馬” 。
她問了我一個關於職場升級的問題。我說具體業務我不懂,但換個角度也挺好解的,還是align你的長期目標吧。對你長期發展有利的就行。可能傳統行業還是會論資排輩吧,但商業領域更看能力、結果和不可替代性,不會看年紀。繼續發育你的老板思維,總有一飛衝天的時候,那時回頭看,這些蠅營都算個嘛。
3. 與未來的自己對話:兩種實踐方法
我也建議她向內求。如何找到內在坐標?我和她分享了兩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這是其中之一:請教10年後的自己,給現在的你答案
閉上眼,設想一下10年後的你,是怎樣的狀態?請那個“未來的你”提筆寫信,回答此刻的困惑。不要花時間思考,直接坐下來寫這封回信。不必追求文采,隻需記錄最真實的聲音。這個練習,有些人很容易做到,有的人則需要在有人支持的空間才能做。還有一個方式,是臨睡前做個小冥想,請未來的自己,在夢裏給答案。
小照說她不需要做想象練習,她似乎能直接“對接”未來的自己,從10年後的視角,跟自己進行對話。她問我,這是不是說明她ego太大了。我說這不是ego,而是成熟。一個人能自然地與未來的自己鏈接,說明她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內在整合力與方向感。
4. 結語:在商業與人文之間,找到支點
商業與人文、向外探索與向內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或許真正的成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自己的支點——既能腳踏實地謀生,也能一飛衝天尋夢。
延伸閱讀:推薦《活出生命的意義》《精益創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