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來 來,來發財
人人都想發財(當然,總有對此無感的人,請仙人們跳過此文)。可惜的是,很多人既想發財,又懶得思考,還相信別人能帶ta發財。
最近我的人設好象立起來了。三五不時有人問我投資問題。
有的是很令人無奈的。比如,“我看錯了股價,一下買多了,買成了10倍,現在該賣嗎?”
我提供了點比較合適的意見。她還問我,“那你每次買多少?”
同誌,我買多少,和你沒有一毛錢關係好嘛。
這兩天,小雅發了幾篇她看到的YT投資視頻給我,想問問我的意見。
其中英文的我略有印象,訪問一眾大佬,幾年10倍,5倍之類的。
這些內容,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中文的倒是讓我“老友重逢”般地一笑:那幾個博主我好多年前就看過了,他們起標題的能力是不斷提升,也很穩定的輸出。
小雅是個很聰明能幹的經理人。但她如果想通過這些YT視頻學習投資,起手好象沒脫離普通人的能力圈。
我在想原因是什麽。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之前,小雅去了美國。我以為她跑去觀察“敵情”,以便下注。當時雙方貌似不相上下,我問老譜怎麽看 – 他說不知道。我們就沒賭。
結果我問她是否發了大選的財,她說沒有。當時是出公差。
我問,那你的朋友有押特朗普的麽?
她說有,但也沒押多少。但她客戶有投美國,22年股市降的時候就布局進去了。
小雅離錢和有錢人都很近,能看到真正發財的人:有眼光、有頭腦、有境界。
而普通人往往連自己在哪一層境界都不知道。
關於“發財的境界”,以後我會寫一篇專門講講,普通人該如何進階升級。
普通人為什麽很難發財?
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大多數是靠“知識教育”走出來的。但投資這個事情,不是靠“知識”發財的,而是靠認知和行中知。什麽意思?就是不是你看了多少本書,而是你有沒有在實際投資中,跌倒、反思、成長、修正。
聰明的普通人做不好投資,恰恰是因為太聰明了——
他們習慣“先知後行”:要學完了再下場。但投資這事,就是要“邊做邊修”,沒有教科書版本的完美路徑。
我們這個社會其實也沒教過我們怎麽評估自己的“段位”。於是,大量人不知天高地厚地跟風買股,又總是在新聞刺激下情緒化操作。
最典型的兩大陷阱:
誰會願意教你真正的投資?
老實說,真懂的人不一定願意教小白。他們多數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性價比的事情上。高手要麽做私募、風投,要麽幹脆躲起來默默發財。
反倒是牛市一到,自媒體投資“導師”層出不窮,個個都在實盤示範、標榜10倍、30倍;
但到了熊市,就一個個銷聲匿跡,冷冷清清。你得想想:真正適合普通人學的,是什麽?
要能穿越牛熊的投資方式,大致就兩類基本的:
也就是說——
越容易跟著學的,內容就越少、越寡淡;
而內容滔滔不絕的,往往難以複製。
華爾街背景 ≠ 投資高手
我跟小雅都喜歡小Lynn。但我說如果單以股票投資而言,看小Lynn的視頻沒什麽用的。能看出來,她個人沒怎麽做股票投資,也沒碰幣。小雅有點驚訝地說:“她以前是華爾街工作的啊!”
我說:“那又怎樣?”
在華爾街工作,不等於懂股票投資。華爾街是高度分工的地方,有的人一輩子隻看某個細分模型,或隻寫報告、做銷售,根本沒有做實盤操作的經驗。
投資,是一門靠“心性、判斷和承壓能力”活下來的功夫。
而不是在名片上印著什麽title。
那到底該怎麽學投資?
我隻能說,不要幻想捷徑。
如果你是普通人,來自非金融背景,不妨從以下幾點開始:
寫在最後
所以——
來,來,來,來發財——
請你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想發財沒錯,但盲目發財的結果往往不是“來來來”,而是“去去去 —— 去割肉”。
有能力賺錢,也有能力拒絕誘惑,這樣的人,早晚都能活成友錢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