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抽象的意義》的思辨:

來源: browncup 2017-12-07 15:21:4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89 bytes)

繪畫從具象演變到抽象,經曆了許多階段, 尤其是印象派的誕生,它在對景物的描述中注入了更多的畫家對具象的理解,一種超出具象本身的詮釋。這是畫家的感悟,是唯一的,不可重複的對於題材的解釋。到了抽象階段,具象就退到了更加次要的地步,但不是沒有具象,具象依然存在。形狀和線條依然存在,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具象。消失的隻是人們通常熟習的人物麵孔,體態,山水樹木的輪廓而已。當色塊和點,線呈現在畫布上的時候,並不完全是無目的的隨機呈現,它們(應當)依然遵循那些二維空間構圖的基本規律,諸如色調冷暖,明暗對比,形狀與線條的合理布局等。因為這種表達的方式與人們頭腦中認為“美”的二維圖形相吻合。究竟什麽是人腦中的“美”的內在圖形,除了繪畫教程中總結出來的諸多特點外,有些恐怕很難用語言表述。就像音樂一樣,一首好的曲子,之所以好,就是能喚起你內在韻律的共鳴, 這就是“美”。建築工地上的噪音依然有規律,有起伏,但恐怕很難喚起你的內在共鳴。 回到繪畫,抽象就是抽象,沒有什麽“極端的抽象”,即使是紐約當代藝術館裏的那塊什麽都沒有畫的空白畫布,它依然有它的“形”,隻是它沒有更多的元素去喚起人們的內在共鳴。你可以盡情“極端地”表現你的抽象, 它無疑可以是藝術,但可能欣賞它的人很少。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又有什麽關係呢?藝術就是要表現自我,隻要我自己滿足就行。真是這樣麽?作為群體動物的人類的一分子,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創作不被任何人欣賞麽?我不這麽認為。畫家希望創立自己的風格,對“二維圖形”有自己的解釋,無論這是多麽小眾的,或者說是唯一的解釋, 都希望得到讚賞,得到共鳴,這是人的本性之一。謀求讚賞和共鳴的另一麵是要引人注目,不一定是在乎得到讚賞, 於是也會另辟蹊徑,把動物的糞便當材料,或用身體沾滿顏料去滾畫布,如果說這不是為了博眼球,還能是為什麽? 繪畫從具象走向抽象的過程,亦是脫離大眾,走向小眾的過程。大多數人隻能欣賞具體的“像”與“不像”,或者是因為他們欣賞色塊,線條的內在潛質沒有被啟動,或者他們根本就不具備這種潛質。繪畫的演變過程也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看不明白,不過不用擔心。人類心理反應中的“羊群效應”,一旦有藝術評論家對畫作稱頌,無論它是多麽“極端”,也會有人跟著點“讚”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