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鼻炎,花粉症,這個能看到的表現結果用手摸摸就知道了,鼻子兩側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張力高,一般都是有差異,皮膚可動性差,比額頭上的皮膚可動性還差。理論上來說,額頭上和鼻子周圍皮膚的張力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大概率就會有鼻炎一類的毛病,那個基本上就是因為皮膚和淺層肌肉的張力導致鼻子的軟骨和硬骨之間有錯位,然後影響到裏麵的鼻粘膜的張力,過度分泌粘液就是因為這個異常的張力導致的。 很多人會去噴鹽水什麽的洗洗,因為涼水的刺激,可以讓鼻粘膜張力短暫改變,因此會舒服一點,粘液分泌減少,但是並不能解決問題。想要長治久安地解決問題就需要把作用在頭部的各種肌肉張力都給捋對了,像穿衣服一樣把肌肉重新穿回去,都對了,鼻炎的誘因就沒有了,然後再稍稍捋一捋,把鼻子的硬骨和軟骨對齊,他們以後就不會再錯位了,鼻炎也好了。隻不過這個對手感要求很高,而且頭是被決定的,頭上的張力基本上都是其他地方來的,其他地方不弄好,直接調頭都是臨時有效,遲早又要受害歪回去。
抗過敏藥的作用就是在抗組織胺上,讓身體減緩分泌組織胺。身體的結構達到極限的時候,就會有各種過敏反應,如果這個時候組織胺停止分泌,等身體代謝掉一些水液之後,組織之間的間隙會增大,讓身體結構有更多的冗餘空間可以使用,這樣就不會達到過敏的閾值,過敏症狀就緩解了。所以中藥裏麵很多抗過敏藥是調腸胃的,讓腸胃張力降低,減輕身體內部張力;發汗藥,讓皮膚柔軟,減輕皮膚上的張力;利尿藥,和抗組織胺的藥有異曲同工之妙,把身體裏的多餘水液排除體外,總之是給身體製造更多的可用空間,讓身體功能自行恢複正常。
隻是沒有把身體結構恢複到正常的狀態,這些為身體製造更多冗餘空間的治療手段雖然有效,但是不會徹底好。
我認為大概就是這麽個理,臨床上的體會,實際操作有效,但是具體怎麽回事還是看科學家的科研結果,我說了也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