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10/1310_120_120.jpg?rand=1328">
修行者,麵對淩辱時,理所應當寬恕接納。這是神的權柄。覺悟者一對一點評。
總節目 13 總播放 5349 總點讚 34 總評論 26

你要成為一個神靈,一個神靈是以愛、寬恕行走於世間的 |《開天》20220106

2025-10-09 17:54:10 播放 228 評論 2
0:00

學生1:這邊的師兄雖然學法時間不長,也沒有較深的感悟,大多數也都是初修行者,但是我們心中渴望的真理以及我們這顆真正渴望的心跟先行的師兄們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在此,我代表所有香港的師兄們向老師請法,誠摯地請法。雖然我們很落後,但是我們總有一天,也會證悟,見證到真理的,感謝老師!

老師:你們最長的學了多長時間啦?

學生1:學習最長的是我,是從2019年5月份開始的。在此之前,我也學了很久,修了很久,但是接觸的都是一些外道法門,所以自知內在有很多的外道因素。學了大乘了義佛法之後,才知道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真理,於是毅然決然地跟之前的因素做了切斷。雖然很痛苦,過程中間有很多業障反撲,外境會遇到很多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各種各樣的誘惑,但是我真的挺過來了。

我隻有一個信念,我知道我不行,但是我就一個信念:我就要讓跟我有緣分的眾生得到法,這就是為什麽我來香港的原因。我以前實際上有更好的機會去別的地方,但是我都放棄了,我就是要來香港,我來香港真的遇到了很大的阻礙,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所有人都在阻礙我。但是沒有關係,我就要來這個地方。

老師:好。你們找個地方坐下,坐下來之後安安靜靜聽我講法。

因為你們修行的時間尚淺啊,給你們講更高深的法義、理論和究竟的義理,你們也信受不了。我就從你開始講,因為法無定法,因材施教,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開示。

我現在問你啊,如何界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人和壞人的標準,是如何界定的?我們一般人,站在社會的利益層麵來說的話,當這個人符合了絕大部分人的利益,符合了這個社會的需求,遵紀守法,這個人就是一個好人。不論他內在是什麽樣的品性,什麽樣的性格,他隻要不傷害到別人,隻要是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隻要能夠為大家做很多事兒,讓更多人獲得利益,這個人就是好人。這是社會性的對於一個好人和壞人的定義。

那麽站在修行的角度,如何界定一個人是好人和壞人?是看一個人內心裏麵的認知和體驗。如果一個人內心的認知是單純的、無私的、自我檢討的,並且能夠自我完善的;他的體驗是柔軟的,是溫暖的,是更加純潔的,無論他在外麵做不做任何事,這個人就是個好人。因為好與壞的定義呀,在修行角度來看的話,是越接近於光的生命,他越是值得讚歎的。那麽光的特質是什麽呢?驅散黑暗,能夠溫暖眾生。光的定義是無私的接納,還有在黑暗當中引領眾生。

一個修行的人,就要從人性的汙穢、自私、恐懼當中趨向於光。那麽這個光是從何而來呢?很多宗教裏麵說:光是從天空當中而來,那是神綻放出來引導眾生靈魂的意誌,所以眾生是迷途的羔羊嘛,需要這種聖靈的引導,聖靈就是光。實際上他們隻說到了現象,真正的光啊,是源自於眾生的心底。在眾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那個地方有光。

就像是你現在能夠聽到我說話,你聽到我說話的時候,它是要通過層層過濾的:你的眼睛看到我,耳朵聽到我的聲音,你的思想理解了我,你的頭腦記憶了我,同時你的心靈在靜靜聽我說話的時候,有一個知道自己在聽我說話的那個清醒在。

現在突然間斷網了,你頭腦不記憶了,耳朵聽不到了,眼睛看不到了,可是你心靈深處,同時也知道了,你聽不到我的講法。那個“知道”,就是光的展現。那個“知道”,就是你的自性之光,神靈之光,透過你的心識分別,在你的六根體現出來的見聞覺知,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見精。

就是說你在外麵,你在這個世界當中看到的世界,你知道自己看到了世界,你知道自己看到世界的這個內心裏麵的清醒和看到世界的意識,是兩種東西,不要把他們混為一談了。

你好好體驗一下,你心底裏麵很確信地知道,我現在在聽講法,對吧,現在我不講了,你內心裏麵很確信地知道,不講法了。當你內心裏麵的這個確信,看到、知道你自己的聽到、看到、意識到的時候,那麽內心裏麵的這個“知道”,它一定是和你意識的知道是分開的,它們不是一種東西。那個就是我們所講的心靈的認知,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見性,內心裏麵的見性。它不會因為你意識的分別和你六根的這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而形成任何的改變,它隻是單純的“見”而已。

那麽,作為一個修行的人,你的生命境界,越是接近於見性的純淨、清澈、單純、透明,你就修行境界越高,你就越遠離了塵世的這種紛雜。

什麽叫塵世啊,什麽叫滾滾紅塵啊,它不在外麵你知道嗎,滾滾紅塵不在外界。如果你內心充滿了私欲、貪戀、欲望、感受、仇恨,還有種種的猜忌和恐懼,把你放到深山老林裏麵待著去,你依舊會恐懼,你看到的每一個樹木、每一個花草、每一個動物,你依舊會認為,這裏也是一個鮮活的,充滿利益紛爭的,充滿是非對錯的一個世界。世界是你心靈的投射,那麽這個心靈究竟是怎麽構成的呢?

我跟你們講啊,一個嬰兒出生的時候啊,他是沒有思維分辨能力的。他能夠意識到世界,他能夠意識到他周邊的環境,但是那個意識,它僅僅是意識,它卻沒有意識“到”具體的事物。這是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但是他在他母親溫暖的懷中,去吸吮乳汁的時候,他會感知到,他會感受到,這是他所熟悉的環境,因為他在他媽媽肚子裏麵,他就能夠感受到這種生命的氣息,他離開母親身體了之後,他這種感受能力,感知能力,依舊健全。這種感知,就是人類從出生開始,甚至於出生之前,就有的心靈的這種見精,這種見性。

一個嬰兒呢,他的見性是跟著他的感受走的,感受到媽媽的懷裏麵很溫暖,感受到母親的懷裏麵非常安全,感受到了,他熟悉的那種溫暖和安全的感覺的時候,他就會笑,他就會睡去。當他離開這種感受的環境的時候,他就會驚醒過來,然後哇哇大哭。為什麽呢?他為什麽要哭呢?因為他離開了他感受到的熟悉。

那麽他在逐漸長成的時候呢,他的意識就會根據他內心的感受,而形成了分別。跟這個人在一起,他的感受是熟悉的,這個人的名稱叫“媽媽”。離開了媽媽,跟別的人在一起,這種熟悉的感受就沒有了,那麽這個人他就不是媽媽。他還沒有形成對其他人具體的名稱的時候,但他已經形成母親和非母親的概念,這種概念,這種意識的記憶,一定是源自於人內心深處對體驗的感受,一定的。

假如說這個孩子,從此之後,成長於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概念、沒有對世界形成這種概念抽象化思維邏輯的原始部落,他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人用概念和語言去引導他內心的感受,那麽這個孩子會變成什麽樣的人呢?會變成一個像是半獸人,類人猿一樣的生物。他會哭、會笑、會吃飯、會生火,他的四肢健全,耳聰目明,但是他整個的心識、他的心靈見性,是完全建築在感受之上。當他是完全建立在感受和體驗之上形成的一種生活狀態的時候,他就是一種純粹原始的生物。

咱們看到那個原始部落,亞馬遜原始部落裏麵的那些野人,他們對世界的分別基本上是不靠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他們沒有科學性的思考,他們沒有嚴密的邏輯性的那種深入和構架,他們不知道用理性思維來分析感受,分離感受,並且建立在理性思維概念之上,再重新升華出來對世界的全理性的認識,那麽他就不能稱為一個現代的人,不能稱為一個高級的、擁有智能的人,他隻能稱為一種生存在低級生命內涵係統當中的一個生命而已。

那麽,他的感知能力會非常強:在深夜當中他能感受到野獸;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他會本能地警覺,他會逃跑,會戰鬥;他碰著食物的時候會非常地興奮。但是,因為他沒有形成理性上對於食物和其他事物的名相當中概念的聯係,他沒有形成邏輯思維,所以他的本能、他的感受、他的生理本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帶動人內心的見性,形成了一種原生態的生命形態,這就是原始人。

這種原始人呢,他的生命內在的境界,是由人的體驗和感受,聚集了人生理的這種需求和種種習性的因素,而促使意識對世界形成單純的、反饋性的一種反應。看著水知道是水;看著火知道是火;看著太陽,知道是天亮了;看著太陽落山,知道是天黑了,我要睡覺了——他是處於一種本能反射性的一種原始的生態。但是他內心的見性,他知道這一切的那種“知道”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內心裏麵那個“知道”,是一個“知道”。

如果這個孩子是誕生在一個發達國家的一個富豪家裏麵,從小就接受的是高等的教育,他和那個原始部落的嬰兒,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內心體驗都是一樣的:能夠體驗到這種溫暖,能夠感知到媽媽身上氣息的這種熟悉。但是在他成長過程當中,他會知道,帶給他安全溫暖的這個氣息的這個名稱、這個形態,叫媽媽以外,他逐漸知道了身邊的這個人,並沒有給他安全感的這個人,但是經常對他微笑,經常抱著他,經常逗他歡樂的這個人叫爸爸。那麽,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他會知道,家裏麵的這個人叫阿姨,是負責給他做飯的。那麽再大一點的時候,他會知道,這個是我的老師,這個老師是教我很多有趣的故事的。

那麽在他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內心的感知和體驗就不斷地,被外界灌輸給他的概念、語言、思想,而將他的每一個體驗具體化了。碰著老師的時候,他知道要守規矩,他內心的體驗就立馬拘謹起來,變得很恭敬。碰著給他做飯的阿姨的時候,他內心裏麵立馬升起了挑剔,這個阿姨今天給我做什麽吃的,這個吃的,是不是我愛吃的。碰著媽媽的時候,他內心裏麵的體驗和感受是放鬆、舒適,他撲向他的媽媽:“啊,媽媽,今天我想你了。”看到他爸爸的時候,他立馬就躲到一邊去,今天不能讓爸爸知道我幹了壞事,他會訓斥我的。

他內心裏麵的體驗,這個時候,就不再像是原始森林裏麵的孩子一樣,原生態奔放的,本能反饋式的,那種生理和心理性原生態的直接反應了,而是變成了由邏輯思維和思想概念所區分的,串聯性的,一係列的,有序的,一種心理狀態。這就是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心理狀態當中的差距。

當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上了高中,那麽這個世界對於他而言,感受的成分就極其少,可以忽略了。為什麽呢?因為在他的腦中,已經建立了由很多感受感知的,細膩的,獨立而形成的那種狀態,而塑造成跟這個狀態而形成的,記憶當中的概念。這個是吃,那個是喝,這個是玩,這個是學習,這個是老師,這個是兄弟,這個是朋友,今天我要學物理,明天我要學化學,後天我要學英語,再後天我還要學各種各樣的語言。我的生活,是完全被這種概念化的,這種抽象化的思維意識所占據的時候,我們的見精啊,我們內心的見性,就完全被這種思維邏輯所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抽象化的,在抽象化的世界裏麵,又是非常細膩的,形成場景的一個世界。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腦的印象,大腦的投射。

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尤其是我們經過頭腦訓練形成的記憶,形成了思維,形成了抽象邏輯的這些現代人類,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實際上是我們頭腦中,大腦抽象邏輯聚合了我們的心靈精微體驗,所投射出來的,虛構的一個現象。

我跟你舉個例子,這是一瓶礦泉水,你毫無疑問地知道它是礦泉水。如果說你是亞馬遜叢林裏麵那個原生態長大的孩子,你不可能知道它是一瓶礦泉水。這瓶礦泉水,無論它的形態、品質、質量,在外界形成的這種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由它本身決定的,而是由看到它的這個人的內心的體驗和認知決定的:它叫礦泉水。

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它,你是原始森林裏麵那個原生態長大的孩子,你見到它之後,你不知道它的名稱,因為你沒有見過塑料,你不知道它裏麵這種液態的東西究竟是什麽物體,因為你沒有喝過純淨水。那麽這個物體對你而言,它僅僅是一個存在的現象,它不叫礦泉水,你能明白嗎?

隻有你,這種從小到大喝礦泉水長大的人,喝到液體,知道這是水,然後看到這個塑料,知道它是由塑料構成的,將礦泉水裝到這個塑料瓶子裏麵,賣兩美金一瓶,這個叫礦泉水,隻有你知道它是礦泉水。反過來講,礦泉水這個現象是因為你的認知和體驗的投射,而賦予了它名稱,對吧,是這樣子的吧?

這個礦泉水本身,它本身啊,僅僅是一個現象的存在過程。把礦泉水喝掉了,把瓶子壓扁了,放到火裏邊一燒,它就沒有了。那麽在水裝入塑料瓶子之前,也沒有礦泉水,它隻是水和塑料而已,在塑料瓶子形成之前,它隻是泡沫,它隻是塑料的顆粒而已。所以礦泉水它僅僅是個名相而已,它僅僅是一個名相存在的一個現象而已,在現象的下麵,水分子當中並沒有一個礦泉水的名相,這個塑料分子當中並沒有一個礦泉水的形象。而這個礦泉水的形象就是由這些塑料分子和這個水分子,聚合而成,短暫形成的這麽一種狀態。這個就是因緣和合。

你可以把這個礦泉水理解為整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這瓶礦泉水,是由你的思維記憶,邏輯概念,對世界概念化抽象形成的一個係統的、深入的、細膩的、分別的意識,結合你內心裏麵對世界形成的細膩的體驗,所投射出來的,一個生動的、具體的現象構成的一個所謂的境界。這個世界用修行者的話語來說去定義它,是你內心的境界,這就是自心現量。

但是無論你是現代的人,還是你是原始森林裏麵的原生態的那個人,你內心裏麵見到這個世界的那個見性,他不會有任何改變。不論那個見性是透過你的意識,透過你的細膩體驗,而投射出來了清晰的、深邃的、巨大的現代世界的境界,還是在原生態的那種內心境界裏麵投射出來了反射性的,跟自然萬物合為一體的,自然化原始的境界,這兩種境界當中,能夠升起境界、能夠見到境界的那個內心的見性,他是一個東西,他不會改變。修行的人,就是要找到,體驗到內心裏麵的那個見性。

就拿你舉個例子來說,你實際上是一個情感很細膩的人,但是同時呢,你又有著一顆非常忠誠而熱忱的心。一個忠誠和熱忱的心,聚合感情的細膩,他很容易對於世界形成自己正麵的認識,正向的認識。

這種正向的認識,表現在人世間是什麽東西呢——追求正義感。正義一定是跟邪惡對立的。那麽邪惡和正義,它究竟是怎麽產生的?是在你內心的體驗當中產生的。正義它會帶給你安全感、陽光,它會賦予你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正義,我作為一個正義的人,作為一個心向陽光的人,我活著是有價值的,我可以給眾生帶來光明,可以給別人帶來幸福。這種反饋,給別人帶來幸福的這種反饋,可以促使你內心裏麵,對自我生命的認同。

我這麽講,我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你可能會感同身受,覺得我講得很對,實際上你是在,試圖以正義的行為,正義的心靈,來回溯,尋找到正義的自己。在正義的自己背後,有你生命極度渴望的那種安寧和永恒。這就是追尋神的人。

“神”代表什麽東西呢?第一個啊,我跟你們強調一點,神靈,三界內的神靈啊,在存在之內的神靈,在人世間的表現,很簡單的幾個詞,我可以把它歸納出來:

第一,無私。他沒有自我,他沒有自我的維護,沒有自我的貪求,沒有自我的索取,也沒有自我的恐懼。因為無私,所以他接納一切。

第二個,智慧。什麽叫智慧呢?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內心的見性不會被所見到的任何的名稱、現象所牽引、所帶動、所凝固的時候,他是可以普照一切的。就像是我現在見到你的時候,我內心的這種見精,不僅可以看到你思維的末節,我還可以看到你內心的動機。

我為什麽說你是正義的人呢,因為我可以看到你內心真正渴望的那個地方。你內心裏麵真正渴望的隻是被人性的思維、概念、情感具體化了:你渴望做一個正義的人,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為別人帶來光明的人。實際上你內心深處,最深的那個動機,是在尋找你曾經的神的光明,那是你曾經生命的源頭,那是你曾經無限的安寧和榮耀的地方,它是屬於光的範疇。

第一個無私,第二個智慧。第三個呢,在人的這種人性的體驗當中,神的存在,是溫暖,warm,溫暖。什麽叫溫暖呢?當一個人的內心不再維護自己的時候,當一個人的心底體驗,沒有自己所貪求、所維護的時候,他就不會有恐懼,因為他不怕失去什麽。別人罵我也好,我不會傷心;別人打我也好,我是樂嗬嗬地接納;別人占了我的便宜,我可以輕鬆地施舍於你。他內心永遠是歡樂的、透明的、快樂的,同時他充滿了溫暖。這種溫暖不僅是溫暖別人,更是溫暖了自己。他是處在絕對的安全當中,所以他的心是永遠的純潔和安寧的,這就是神的特質:溫暖。

還有最後一條,就是純潔。它是因為純潔而帶來的一種透明。當你的內心裏麵不再有欲念,不再有執著,不再有恐懼,不再有對自我維護的非常深層次的緊張和焦慮,當這種緊張、焦慮消失了之後,人的心是完全敞開的。人的心識,就是你心裏麵那個見性,是完全敞開的。

完全敞開是一種什麽概念呢?就是你在這兒坐著,你在這兒站著,你在走路,你在睡覺,你的心能夠見到你所經曆的一切,但是卻不被你所經曆的一切所帶動。你見到你的思想,見到你的體驗,見到你的感受,見到你的情緒,但是不被情緒、感受、思維所定義。你不去定義它們,它們也沒有辦法通過定義來牽動你內心的這種認知。這是一種禪定境界。禪定就是不被思維、不被體驗所帶動的,那種清澈而舒適溫暖的當下。那個就是一種禪定境界。不定義,不定義思維,不定義你的感受,不定義你的情緒,不定義你內心裏麵任何升起來的願望。它升起來就升起來了,你看著它,不要定義它。

就好像你心裏麵想:“哎呀,講的這個法,好像挺深奧啊。”當你這個想法升起來的時候,內心裏麵能夠看到這個想法的看到,不要去定義它,不要去分析它的這種願望,僅僅是看著它就好了。然後你的思維呢,在聽我說話的時候,聽到這句話,覺得這個概念講得真好啊,我要把這概念理解一下。不要去定義它,聽到就聽到了,不要去定義它。永遠地,能夠安詳地,安寧地住在內心的這種清澈而輕柔、透明而放鬆的清醒當中。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是進入到神的修行了,這就是神在往造物主突破的過程當中。因為我現在已經很少去講人成為神的過程,我現在是在講神成為造物主的過程。那麽這個就是一個人的真正的修行。

你身上還有第二個特質:除了你內心裏麵的這種正義以外,還有內心裏麵的這種深深的恐懼感。你可能很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恐懼感。你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極深極深的,一種潛在的恐懼感,它和你內心裏麵渴望光明的正義感,形成了一種對立麵。為什麽呢?這種恐懼感來自於什麽地方呢?來自於體驗,來自於外界對於你追尋光明,追尋正義的阻撓而升起來的焦慮、升起來的困惑、升起來的這種抵觸,而形成的恐懼感。恐懼感不是一種情緒啊,恐懼感是很多細膩的經驗和認知慢慢形成的境界。明白了嗎?

如果一個嬰兒,你進入黑暗的時候你不會恐懼的,因為你不知道它是什麽,你不知道黑暗是什麽東西。你知道嗎?但是如果你在黑暗當中摔倒過,你在黑暗當中被桌子碰傷過,你在黑暗當中被蟲子咬過,你在黑暗當中碰到牆上,頭上起個包,久而久之,當你看到黑暗的時候,內心就會升起恐懼感,當你想起黑暗的時候,內心就會有恐懼感。為什麽呢?因為它不再是光明了,它離開了光明,人進入到未知,就意味著進入到了危險。

你內心裏麵的這種恐懼感就是來自於從小到大,當你試圖在人世間展現光明,追尋正義的時候,屢屢碰壁,屢屢遭遇挫折之後,形成的那種境界,那是種恐懼感。你內心深處就這兩種東西:一種對正義的維護和渴望,一種(因)恐懼而非常警惕、謹慎的一種壓抑和膽怯。

我現在教給你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我用過的,非常管用。作為修行中的人而言,你是有一個非常非常優良的品質的,非常優秀和非常優良的品質,你的心底裏麵很純潔,也很光明,因為那是你對你的生命有過的曾經的記憶和體驗。這種恐懼感、焦慮與疑惑,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去將自身的光明展現出來,去恒久地維持你內心裏麵的那種正義。

將你的身、心、靈供奉給聖主,供奉給法界那至高無上的如來。一個修行的人,如果你真的是一個虔誠至死的修行者,你的身心靈都不屬於你自己的。活著隻是為了真理而活著,死去也要死在真理的光明當中,這個就是修行的人。

我這個標準,99%的人都達不到的。這意味著什麽呢?這意味著,你要將你生命當中最美好的一切,奉獻給你生命當中看護你、嗬護你、保護你的這個聖主。祂是你法界的父親,祂是你法性的導師,祂是你生命的創造者,祂也是你生命的終結,最終你會歸入祂。

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祂,無論是你的善良、純真、正義,無論是你的聰慧、知識、邏輯,還是你的膽怯、恐懼、猶豫,將你身上的一切的習氣,一切的信仰,記憶當中的一切,體驗當中的一切,感受當中的一切,包括你的任何的缺點和弱點,都奉獻給祂。這就意味著什麽呢?這就意味著在你生命當中,什麽都沒有,你有的隻是祂的包容,祂的接納,祂的寬恕,還有祂的光明。反過來講,當你是一個真正的修行的人,就要用祂的接納去寬恕一切傷害。

我給你說這麽多,你不需要記住我所有說的話,就記住這一點:當你能夠去寬恕外界對於你的傷害的時候,你的內心就可以接納這個虛幻的世界了。當你內心完全接納了這個虛幻的世界,這個虛幻的世界就沒有辦法再去傷害你了,因為你跟聖主同在了。

當你將你的生命完全奉獻給聖主的時候,當你將你的生命和你的身語意、你的一切缺點、你的恐懼焦慮、你的自私、你的色情、你的欲望,一切全部供奉給上主的時候,你就不再擁有支配你身心生命的權力了。那麽這個時候,你就要以上主的標準,來對待這個世界,你就是上主行走在人間的使者。

明白我的意思嗎?我把我這件衣服給你了,這件衣服從此之後不再是我的了。那麽對於你也是一樣,將你的身體,將你的意識,將你的心靈托付給上主之後,你就不要被你的這些思想和情緒所掛礙了。恐懼不再是你,焦慮也不再是你。反過來講,你要以上主的標準,去麵對你的恐懼,麵對你的焦慮,怎麽去麵對呢?寬恕,寬恕並且接納。這一點你很難做到。寬恕和接納並不意味著不說話,並不意味著就要跟對方同流合汙了。

就比如我現在在講法,你說我講的是邪教,你說我是魔鬼,說我騙財騙色,你說我內心裏麵完全沒有任何的感受和體驗嗎?我當然會有,我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憐,你知道嗎。我跟你們說的這個話是真實的啊。

在去年十月份之前啊,我是不接受任何人對我的頂禮的,他們給我禮拜的時候,我都是要回磕給他們的,我不能欠任何人的這種禮儀,我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恭敬,更不能接受任何人的頂禮。為什麽呢?因為我是一個修行中的人,我和你們是平等的,可能我的修行境界要超越你們,那隻是程度的增長,它不是性質的區別。我和你們都是修行中的人。

我最多最多可能……在去年十月份之前,假如我那個時候死去,我可能是三界內最高的存在而已。但是存在和存在的顯現是同一種東西,你知道吧。一個細菌,它也是表現一個存在。反過來講,一個細菌的內在,就是存在的造物主的體現。我和你們沒有任何性質的不同,隻是程度的不同,境界升華的不同,我是透明的,你們是有形的而已。你們是被前因後果、宿世因緣所塑造的,我隻是不在因緣當中,但是我和因緣同在。但是去年十月份之後就不一樣了,去年十月份之後,我的內在已經是完全脫離了存在的,是無生無滅的,莊嚴的清淨了。

過去人罵我呀,詆毀我呀,不算罪的,那是我的因果。我可能聽到了之後,可能會生氣,我得跟你辯一下,我得跟你解釋一下:我不是像你說的那種壞人。我從來不收錢財,我從來不近女色,從來不去結黨營私,我也從來不樹立自己為教主,所以你這麽說我的話,是不對的,是委屈我了,是在玷汙我的形象了,是在歪曲我的法義。但是去年十月份之後到現在為止,當再有人去玷汙我,去侮辱我,去辱罵我的時候,我對他內心升起的隻是可憐而已。因為我知道,當一個三界內的生命,去攻擊侮辱法界聖賢的時候,那麽不用我去做什麽,我也不會去做什麽,我對你的隻是寬恕而已,但是你生命當中背負的罪業,將是生生世世的。

但是現在事實上講是這樣子的,當一個地上的修行者,甚至一個凡夫,對一個已經解脫了三界生死束縛的一個大智慧者,心裏麵升起了景仰和頂禮之心的時候,因為這一次因緣,可以促使你在未來成佛。真是這樣子的。就像是釋迦牟尼佛那時候頂禮燃燈古佛一樣,他的恭敬心,他的虔誠心,他僅僅是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放到水坑裏麵,讓燃燈古佛走過去,不至於讓燃燈古佛的雙腳沾上泥水,就這麽一個功德,燃燈古佛說,我承諾你,在未來世界成佛,名號釋迦牟尼。這是個典故啊。

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然後他去布法講道,碰著的第一批人,是五個比丘,給他們講了苦集滅道的法。苦集滅道:人生是苦,萬物是因緣所集,萬物都是有生有滅的,但是在生滅當中,它有無生無滅的那種性質在。啊,苦集滅道。無生無滅的性質,就是眾生的清淨法性,也就是法界的展現。你們現在還遠遠不到那個地方。

你們知道這五比丘是誰啊?他們怎麽能在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最初聽聞法義呢?在更遠古的時期,有一座山,山頂上有一尊佛像,有一年呢,那個山的周邊發大水,發洪水把房屋樹木全部衝倒了。然後在洪水的洪流當中,有一片樹葉,樹葉上趴了五隻螞蟻,那個樹葉隨著洪水圍繞著這個孤峰轉了三圈。孤峰上不是有尊佛像嘛,這個就是右繞三匝。就是因為這個機緣,那五隻螞蟻,後世變成了五個修道的尊者,能夠聽聞釋迦牟尼佛初次轉法輪。這個就是佛教裏麵記載的故事呀,這個就是跟聖者的因緣。

好了,我再給你講下一步的修法。你啊,無論任何時候,這個是我給你授戒了,我給你授戒了,無論任何時候,內心不要升起嗔恨的心,這個是你的唯一戒律。你可以去跟別人辯法,真理不辯不明,你可以去將法義和你自己的修行體會講出來,但當任何人,觸怒到你的時候,包括別人罵我,內心裏麵不要升起任何嗔恨的心。你要像我一樣,去寬恕他,去原諒他,直至能接納他。愛,愛的力量可以穿透身心的。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真正的好人,在一個房間裏麵坐了很多人,十七八個,如果其中有個真正的好人的話,他身邊是有場的,是有個能量場的,那種能量場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溫暖、很慈善、很純潔,這就是好人。他哪怕什麽事都不做,他沒有捐一分錢,但是他就是個好人,他是神認可的好人。你就這麽一個戒律。

你的智商足夠,你的心量,心底裏麵的純潔也足夠,雖然你有的時候,偶爾會泛起一些驕傲的心,但是那個無足掛齒, 隻要你的虔誠心足夠,就可以在你的心靈深處,見到你久違了的,你苦苦尋找了一生的那個神聖的光明,那是你生命最安全,也是你生命當中最輝煌的地方,那是你曾經的自己。弘法這件事情是你一生的使命。現在我說的這句話,我為我說的這句話負責任,是確確實實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在去年十月份之前,我講的隻是三界內的法,因為我當時修行並沒有超越三界,你們看我在國內微博上寫的那個什麽法界呀,什麽最終那種如來真義呀,你就覺得我能寫出來我就已經到了,實際上不是的。那個佛呀,那個如來的那些究竟法義啊,祂是我的生命當中的記憶而已。我是那個祂在人世間的記憶,祂是我在心底裏麵通過記憶能夠看到的生命原始的本來麵目,我跟祂是有一個聯係的。這個聯係是以一種……像是照在水裏麵的光一樣,那個水裏麵的光啊,通過水波紋的這種流動啊,會形成很多色彩,我就是那個色彩。但是那個色彩真正的基本,是天上的那道光啊,那個光明,那個光明和水裏麵那個色彩的性質是同一個性質的。所以當我修行接近於那個性質,還原那個性質的時候,我就是祂在人世間睜開了眼睛。

現在我講的法,就是從此刻到以後,我講的一切法義和法性,就是屬於法界裏麵的大菩薩的智慧了。這些法,對於人類來說,可以說數千年都沒有人這麽係統地講過了。像是慧能,像是那些大德呀,他們講的隻是一些究竟法義,他們並沒有告訴人們過程,從人到修行者,從修行者到神,從神到造物主,從造物主到聖賢,這個過程沒有人像我這樣係統講過了。我講得很係統、很細致,而且每一個層麵我都破開了講。

法界的這種性質,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啊,祂就是極致的單純。現在我跟你們講單純的話,你們還理解不了。單純是完全不能用意識思考的,但是卻在意識的當下,但是祂卻不受意識的分析,但是祂就在你意識分析的當下,那個不再被意識分析當下擾動的那種空白,那是單純。單純是在你感受和體驗的深處,卻不被你感受和體驗所帶動的那一種清醒。那個清醒和意識裏麵的空白,是同一種東西,那個是單純。那個單純是在你的意識空白和內心清醒都沒有辦法去分別的,像是空間一樣的,無來無去的,那種廣袤的平安,那是一種平安的一種狀態。

平安是在清醒之中,但是又超越於清醒,包容了清醒和單純,包容了身語意,包容了你的思慮和情緒的一種絕對無生也無滅的、一種徹底的一種安全,一種安寧。一種安全和安寧,祂同時是平安的體現。平安就是上主的身體。

平安祂實際上是一種,怎麽說呢,祂是法界的,像是目光一樣透明的,遍滿十方但是卻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的性質。在平安當中是沒有死亡的,也沒有誕生。在平安當中,連光都沒有,祂是超越了光的性質。就像是我的眼睛看到你,你的眼睛看到我,你看到我的這個目光,不會因為看到了我,而變成了我的樣子,你知道嗎?這個目光無論見到什麽,祂都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染無垢的。所以天堂地獄皆是淨土,凡夫與修道者皆是如來。祂是不二性,也就是印度教講的梵,佛教界講的覺性。法界就是覺明空一體的覺性,這就是法界。

現在我在這個地方,現在我的修行的整個境界就是在法界之中。我的生命形態呢,是一輪太陽,剛初升的太陽,很燦爛,但是祂有太陽的形狀,圓的,散發著光芒。從現在開始算大概五六年時間吧,這個太陽祂就會慢慢升空,長大,越來越大,那個光芒呢,祂會隨著太陽的慢慢擴展,那個光芒祂就會消失了光芒的形態,祂就會變成了明晰的性質。

等再過幾年的話,這個明晰的性質祂就會遍滿了法界十方三世。那個光芒的形態,那個太陽就消失掉了。那麽就是完全的智慧和完全的覺悟,充滿了法界,成就了法界,那就是十地菩薩,大菩薩。但是我還不僅局限於此。現在我在法界就像嬰兒一樣,剛出生的,繈褓中的嬰兒,還在那個搖籃裏麵躺著呢。但是我身邊就有兩尊脅侍菩薩了,那是我的脅侍菩薩,就像是觀世音和普賢王一樣的菩薩,祂們是我的脅侍。將來我所成就的一定是最終極的那個覺悟者,因為隻有正等正覺的如來,才會有脅侍菩薩,大菩薩是沒有脅侍的。

當然一個修行人的話,我隻是這麽講一講而已,不能以這些名相和體驗現象來判斷一個人修行的狀態,一定是以修行者的智慧的證量與境界,一定是以修行者心地的純潔和溫暖來衡量這個修行者的程度的。

你身上不足的地方呢,就是你的嗔恨心,嗔怒心比較重,碰著自己不平的事情的話你可能忍受不了,你可能就要說出來,它會擾亂你的道心。不要執著於在人世間做一個正派的人、正義的人,不要執著於在人世間表現一個正派的人、正義的人。你要成為一個神靈,一個神靈是以愛、寬恕行走於世間的。隻有愛和寬恕可以穿透身心,點燃人的靈魂。這個是我給你的功課:克製你身上的嗔怒心。我沒有說你不可以去跟別人辯解,你可以,但是在你嗔恨心起來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安靜下來,等到嗔恨心的這個氣,氣完了之後,然後再以一個平等的、平和的心去跟別人探討,好吧?這個就是你的修行。好了,下一個。

學生1:好的,謝謝老師!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修行是讓自己變得溫暖和純潔。" 謝謝大智慧者!

這位老師一定是位智慧高深、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