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01/1301_120_120.jpg?rand=1965">
到聖靈這裏來。平安中沒有孤單的流浪。天國的門永遠為你敞開。
總節目 8 總播放 1257 總點讚 29 總評論 40

06 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活著”的 | 你是誰 20220401

2025-09-19 05:45:51 播放 51 評論 4
0:00

眼睛隻能看到“光線”,是誰,將光線切割成“現象”?
意識隻能分別“空有”,是誰,將存在編譯成“思想”?

鼻子隻能嗅到“氣息”,是誰,將氣息分類為“香臭”?
身體隻能感受“覺觸”,是誰,將覺觸進階為“感知”?

耳朵隻能聽到“聲波”,是誰,將聲波理解為“語言”?
舌頭隻能嚐到“味覺”,是誰,將味覺升華為“味道”?

心靈隻能認知“明暗”,是誰,將明暗渲染成“境界”?

是心識之中的“靈”啊!

是“靈”對生命之光,形成世界的“記憶”,
透過心識,將眼睛看到的光線,還原成記憶中的“世界”。
其實眼睛,什麽都沒有看到,是“靈”的記憶,在心識中,還原出來了“看到”的現象。

是“靈”靈耀智慧,對光明理解的“回憶”,
透過心識,將頭腦分別的空有,還原成回憶中的“理解”。
其實意識,無法形成“知道”,是“靈”的回憶,在心識中,還原出來了“理解”的思維。

是“靈”輕盈歡暢,幸福極樂的本性,
透過心識,折射成對光明與黑暗的認知。
認知到光明,心識投射出“靈”對自己的回憶,則心生安寧喜悅,幸福與愛的感受油然而生。

認知到光明變暗,心識投射出“靈”對自己的遺失,則心生恐懼拒絕,緊張與仇恨的感受由此而生。

是“心識”分別,將“靈”的智慧拉入“作與所作”的體驗中。
是“心識”取舍,將“靈”的幸福拉入“愛與恐懼”的感受中。

自由靈慧的“靈”,被“作與所作”局限在心識中,投射出“能見與所見”,“心願與思維”,“能聽與聽到”,“能嚐與味道”,“能嗅與氣味”,“能觸與感受”。

永恒的“靈”,被心識局限在“認知”中,認知刹那變化的思慮,將“靈”帶入了生滅緣起的夢境裏。

陷入夢境中的“靈”,受製於夢境的因素限製,失去“靈”無限永恒的本質,隨夢境刹那不停的境界變幻,投射出物質世界中,刹那生滅、緣起生死的肉體。

我們今生的這具身體,隻是“靈”在夢境中,所穿著的一件衣服,這具肉身衣服在投胎人間之前,在“靈”的妄想川流認知,與感受習氣相續所現的“夢境”中,就已經形成了。

當上一場夢境結束後,下一場夢境開演時,早已注定的衣裝道具“人體”,就在“靈”之夢境中,這一層次空間中因緣聚合所現,呈現出具體的人間形象、性別、性格、稟賦。

隨這具身體的降臨,而隨之而生,身體的劇情標簽:家庭背景,智商情商,身體健康,財富事業,婚姻狀態,親朋好友,恩怨仇敵,乃至於生老病死。

從生到死的數十年,在你我“出生”之前就已經注定了。
你想一想自己經曆的這一生,是不是“恍然若夢”?
是不是“倏忽之間,白駒過隙”?
是不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是不是“因緣前定,空費心機”?
是不是“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如果你如實地,客觀地,回溯自己這一生的“活著”,
你會發現,曾經所謂活著的“自己”,真真切切,不過是“心願與意識”的川流,心願導致意識的分別,分別形成思想與情感;意識落實心願的期盼,期盼導致感受與體驗。

人類活著的這一生,歸根結底,就是“思想與情感”的記憶體驗,而思想與體驗,是隨著環境刹那變化的,變化之中,何曾有過真實不變的你“自己”?

物質世界隻存在表麵的現象,任何現象都是暫時的聚合。
任何現象都會過去,任何對現象世界的執迷,都屬於錯覺。

人類世界中,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活著”的。
隻是頭腦意識,與心願體驗,活出來的“夢境”。
被心識分別,頭腦意識“所活著”,渾渾噩噩了一輩子。
到今天為止,也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經曆了一輩子苦難煎熬,滿心酸楚,卻依舊沒有搞清楚“自己”為什麽活著?為何人間會有“自我”產生?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之後誰是我?如果我就是這具身體,這具身體死亡後,我還存在嗎?如果我就是這具身體,身體本身是無法思考的,那麽身體內“思考”的究竟是誰?如果這具身體就是“我”,身體本身的屬性是“物質”性的,那麽“精神性”的我死後又去了哪裏?

這些對於生命、身體、自我、存在、生死、未來,意義的究竟思量,每一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都會不由自主地升起疑問。
為何會有疑問?疑問是誰升起來的?

因為你的“靈”隻是睡著了,並沒有真正消失。
睡夢中的“靈”,對於人間的這具身體,並不是很滿意。
人間再奢侈的物質生活,也無法與“靈性宇宙”天國媲美。
人間再美麗健康的外貌,也無法與“靈性光明”純愛相比。
人間再完美的感情相守,也無法與“愛與分享”幸福比較。
人間再美味的欲望體驗,也無法與“極樂歡暢”高潮相比。

人間世界,人類身心,對於“靈”就是垃圾場。
在夢境中的“靈”對於垃圾場中,微生物的軀體,愚蠢黑暗的意識心靈,本能地排斥拒絕,於是,我們的心識體驗中,就會時不時地反應出來,對於現實世界中的“自我”,以及生存的世界,本能的審視與懷疑。

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一位品性高潔,遵紀守法的好人,在夢境中,你的身份卻成為,燒殺劫掠,無惡不作的歹徒,夢境中的身份與言行,與你生活中的心態與價值觀不一致,雖然身處夢境中,你的心中也會升起疑慮,自己為何成為這一類“人”?

對於“靈”而言,“你”原本就不是“人類”啊。
你原本是身心之中,“見”一切卻不染著一切的“靈性”。

在人生夢境中,“靈”隻感受到痛苦與無聊,卻沒有方法找回自己的原本麵貌,也沒有道路回歸自己的“靈性天國”。

隻有無奈地,痛苦地,無助地,在索然無味的現實生活中,受身心疲憊的煎熬,被心靈麻木所絕望。

無助無奈、迷茫無知的心靈,走投無路,試圖通過宗教尋找生命的歸宿,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每當找到一種修行法門,“靈魂”都會激動一段時間,然後隨著我執習氣的反撲,“靈魂”燃起的那一點火苗,隨之熄滅,身心意識隨之陷入深深的絕望與黑暗之中。

找不到自己的“靈”,如何以“靈”的智慧去抵禦業力習氣的反撲?
好比,穿著衣服的人,去在衣服上麵尋找“本體”。
你解析構成衣服的每一根纖維,其中都不可能有生命的信息。

你要先找到身心中真正的“自己”。
你要在身心意識深處,見到那個“見一切”,
卻不分別一切的“靈”;見到那個體驗一切,卻在一切體驗中,了了清淨,純潔無瑕的“靈”;見到那個心願深處,覺知心願動機生滅,不隨心願生滅而動搖的“寂靜”;見到那個意識背後,見意識觀念,見思維記憶,不隨意識思維而分別的“完整”。

“靈”是無限的生命,未曾被心識思慮,局限在有限中。
有限與無限的區別在哪裏?
有限,定有分別;無限,則離分別。

“靈”是永恒的光明,未曾被心識感知,割裂在生死中。
永恒與生死的區別在哪裏?
永恒,定屬平安;生死,必屬恐懼。

“靈”是純淨的喜悅,未曾被欲望體驗,蒙蔽在習氣中。
純淨與習氣的區別在哪裏?
純淨,無所沾染;習氣,貪愛眷戀。

“靈”是純愛與分享,純愛是整體生命,生命未曾有分離。
生命與個體區別在哪裏?
生命,是寬恕接納;自我,是自私索取。

這些明確的標準,對比出人類與靈性的差異。
依據標準,“靈”可自人體身心,這件衣服內“靈性”覺醒。

不需要你與身心習氣對抗。
不需要你與意識心識分離。
不需要你斬斷七情六欲,心如止水。
不需要你止思絕慮,身心枯槁。
不需要你離經叛道,背離人間世界。
不需要你語驚四座,令家人親友側目。

你隻需要,一邊安慰好自己的情欲感受,
一邊將心願專注力,放置在法義中即可。

凡夫尚且可以,同時擁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愛好。
有人喜歡禪坐的同時,也喜歡爬山。
有人喜歡吃素的同時,也喜歡喝酒。
這些習性並不會,因為性質相反而影響到你的生活。

同樣的道理,“靈性”的蘇醒,也可以與你世俗的生活,同步進行,互不幹擾,隻是不可以離開“真理”,真理的作用,就是在“靈”的夢境中,不斷地提醒夢境中的“靈”:

“我不是這具身體,也不是認知身體的我自己。”
身心內的“靈”,會聽得到。
隨著喚醒“靈性”的聲音反複清洗夢境習氣,
“靈”就會從身心世界的“夢境”中,
抽絲剝繭般,一層層、一步步地醒來。

“靈”是一無所得,也一無所缺的。
因此,身心中,“作與所作”的心意,皆不是“靈”。
“靈”是永恒的光明,是幸福的無限。
因此,身心中,“思慮恐懼”的情誌,皆不是“靈”。
“靈”是接納的溫暖,是寬恕的釋放。
因此,情感體驗中,“仇恨與維護”,皆不是“靈”。
“靈”是歡樂的分享,是光明的傳遞。
因此,個人體驗中,“自私與索取”,皆不是“靈”。

“靈”是徹底放棄身心意識的“清淨”。
“靈”是離舍欲望習氣究竟的“純潔”。
“靈”是接納分別恐懼終極的“平安”。

安寧中,靈默相擁。
寬恕中,平安歡喜。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去心靈深處遇見另一個自己。

聲音好聽,給人一種安撫心靈的感覺。這些高深的見解,引人深思觸發一種對靈魂的思考探索。

這些觀念超越了哲學範圍內的思辨分析了,對於“我是誰”這個人類一直在探尋的疑問,有著很高深的見解

天籟之音,這不是人類的智慧可以觸及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