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我在美國讀大一 被我媽24小時“監控”

我在美國讀大一 被我媽24小時“監控”

文章來源: 留學全知道 於 2025-11-02 07:27:2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朋友的女兒來美國上大學,她說女兒拿到錄取信的那一刻,身為家長的她人生的分水嶺截然不同。

拿到錄取之前,她每天擔心的是女兒失學;可錄取一到手,她的擔憂無縫銜接過渡到擔心女兒丟命。

尤其是看到美國新聞裏隔三岔五就有槍擊案,她的血壓和心率也跟著“報警”,焦慮到失眠,手機永遠放在床頭,生怕漏掉女兒的消息。

朋友恨不得能開個“天眼”,24小時實時追蹤女兒的動態,以防萬一。

“為了孩子的安全,留學生家長真的可以‘不擇手段’。”她半開玩笑地說。

這種擔心,大概是更看重邊界感和隱私的國外家長、孩子難以理解的。也正因如此,最近Reddit上一個外國學生吐槽中國父母是“控製狂”的帖子,才會掀起熱議。

這位媽媽當初假裝成學生和她聊天“甄選”室友,為了逼真,她還不惜用了假照片偽裝,女兒全程不知情。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還能實時定位女兒手機,如果女兒在公寓不在學校,她就會詢問女兒為什麽不在學校學習。

有一次,她和室友打算去紐約玩兩天,結果人還沒出發就收到這位中國媽媽給她發來的義正言辭的“警告信”,說是不安全、耽誤學業。

更誇張的是,媽媽有女兒的蘋果設備的ID和密碼,她能實時讀取女兒的短信、郵件和信息。

這位外國學生滿臉震驚地問網友:這真是中國家長的常態嗎?

作為東亞文化下長大的孩子,很多人對上述家長的離譜行為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在“安全”這麵旗幟下,父母的關愛常常已不自知地滑向了“控製”。

01

女兒大二,攝像頭360度全麵覆蓋

在這位外國學生發帖的評論裏,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家長“關愛”孩子一生的典型寫照:成績、工作、結婚、生娃,他們都要摻和進來。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這位家長在愛管事的中國父母裏也算是極品一般的存在了,掌控欲十足。

若論父母對孩子在學業和工作、結婚這類人生大事上的付出和關愛,東亞家長排第二、恐怕其他地區家長不敢排第一。

這種精細育兒的結果,確實讓東亞孩子在學業上的成才率較高,但一不小心也很容易從關愛走向極端的控製。

之前看到一條新聞:主人公是一位大二女生李同學(化名),她的父母竟在她臥室裏裝了攝像頭,還聲稱是為了“保護”她。可一旦她做錯事,就會挨罵甚至被體罰。

長期的精神壓力讓她出現了明顯的心理問題。最終,在民警多次溝通與調解下,這對父母才同意拆除攝像頭,並向女兒道歉。

我在美國讀大一 被我媽24小時“監控”





給大二孩子的臥室裝攝像頭,這種驚悚並非個例。大三的孩子臥室也有攝像頭。



為了“監管”孩子,臥室門都給孩子拆了。



自己25歲了,父母進她的臥室從不知道敲門。



至於父母偷看孩子手機、翻聊天記錄的行為,不過是把當年偷看日記那一套,升級成了數字版而已,隱私被侵犯的毫無新意。



而且在社交媒體功能日益發達的今天,父母監控孩子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了。

有位網友吐槽,說自己都結婚了,父母還靠微信運動監控他的生活。發現後,他幹脆關掉了微信運動。結果父母發現後大發雷霆,打電話質問他是不是把他們屏蔽了,還氣得掛掉電話。

網友感歎,自己都已結婚成家,難道連關掉微信運動的自由都沒有?他並不介意父母關心,但介意那種盯著步數、再反推行程來盤問的做法,那不是關心、而是監視。

愛若失了分寸,再好的出發點也可能變成傷害。

02

留學黨,也逃不開監控

裝攝像頭這一招,即使孩子跨越半個地球成為留學黨,有時也難以擺脫。

網購平台上有各款海外高清版攝像頭,讓家長能24小時看到娃的留學日常……



即使大多數家長還不至於誇張到隔著萬裏、跨越時差去裝攝像頭,但讓孩子每天視頻報備是不能少的功課。

社交平台上關於“留子真的都要每天跟父母視頻報備嗎?太累了”的吐槽貼有很多。



有一位26歲的留學黨,獨生女、已在海外留學六年,卻仍被媽媽的日更式視頻困擾。

她媽媽每天都要求視頻聊天,家常裏短一聊就是半小時起跳、經常超過一小時。

更令她崩潰的是,她媽常在晚上突襲查崗,看到女兒晚歸就焦慮不安。若不接電話,就會遭遇“母愛奪命連環call”。

她多次嚐試與媽媽溝通,希望改為每天文字聯係、每周一兩次視頻,無奈當媽的堅持認為視頻才算真正交流,還給女兒上道德枷鎖,“要是我媽還在世能多說兩句該多好”。

她明白母親的出發點是愛,但這份愛太沉重了,她希望母親能多關注自己,多花時間去旅行、購物、享受生活,而不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女兒身上。

本以為這就是留學黨家長“極致”的愛,誰知留學黨被家長“查崗”的情況超乎你的想象。

年過30、出國14年,也得早微信請示、晚視頻報道。



有人因為累了、煩了,沒有第一時間回複家長。結果爹媽要麽直接報警、要麽發動“群眾運動”尋人。





這些抱怨在父母看來其實也挺委屈的。

他們不是故意要纏著孩子,隻是從小養在自己身邊的人,忽然去了另一座城市、甚至另一個國家。想著孩子一個人在外,吃得好不好、睡得安不安穩、有沒有人照應,心裏就不踏實。

尤其是留學生的父母,隔著萬裏和時差,看到新聞裏三天兩頭的槍擊案、留學生失聯事件,哪能不擔心?

於是,視頻報平安和微信定位就成了父母安放焦慮的“定心丸”,隻要看見孩子的臉、確認他的位置,心裏就能找回一點安全感。

父母的初衷總歸是關心,為什麽到孩子眼裏就成了控製?



03

父母的關心,界限何在?

有人總結過,留學生家長的心路,大致要經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臨行前的焦慮期。

孩子還沒走,父母的腦子裏已經開始循環播放各種擔心:能不能照顧好自己?遇事會不會慌?那幾天幾乎沒人睡得踏實。

第二階段,是剛到國外的牽掛期。

孩子吃飯了嗎?睡得好嗎?回宿舍了嗎?每天十幾分鍾的視頻成了家裏的頭等大事。

第三階段,是三個月到半年的過渡期。

父母慢慢發現,孩子比想象中能幹——會做飯、會規劃、會交朋友。偶爾沒回微信也不至於慌。

第四階段,是真正的放心期。

孩子學會了獨立,父母學會了放手。擔憂退去後留下的,是心安和欣慰。

不知道大家能否從中品出關心和控製的區別,“關心”和“控製”雖然常常都是“以愛之名”,但本質完全不同:

關心是基於信任和理解,是一種溫柔的關注,隨著孩子逐漸獨立,焦慮自然減少,甚至能夠欣慰地看到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關心會隨著孩子能力的增長而調整,不幹擾孩子自主生活。

而控製則是基於不安全感和占有欲,表現為持續監督、幹涉和要求即時回應,無論孩子多麽獨立都難以放手。

這種行為雖然源自愛,但容易讓孩子感到被監視、束縛,壓迫了他們的自主權和心理空間。

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是懂得適時退場,讓孩子來做自己人生的主角;隻會控製孩子的父母,卻要一直當孩子人生裏的C位。



父母守好關心與控製之間的界限,從技術上來說並不難實現。

比如,可以與孩子約定“匯報”的頻率和方式,明確哪些信息需要共享、哪些可以自主處理;

使用合理的通訊工具而非24小時實時監控;

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隨意查看聊天記錄或位置;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提供建議而非直接幹預。

真正難的是心態和能力上的調整。

孩子成年後,父母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焦慮,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停止“監管”。

要做到真正釋然,必須從長期培養開始:在日常親子關係中建立信任、訓練彼此在關係中界限感、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能麵對突發狀況而不依賴父母;同時,父母自身也需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成長、容忍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界限感和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促就的,它們需要在長期互動中不斷實踐、調整。

在《不被父母控製的人生》這本著作裏,琳賽.吉布森博士列出了10條子女的基本權利清單:

1.?設置邊界的權利

我有權為自己的安全和心理設界,停止任何讓我感到壓力或不適的互動,拒絕不喜歡的事情,無需解釋理由。

2.?不受情感脅迫的權利

我有權不做他人的拯救者,讓他人自行承擔責任,不因他人的痛苦或自尊問題感到內疚。

3.?情緒自主與精神自由的權利

我有權擁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捍衛價值觀與興趣,不受嘲諷,拒絕不喜歡的行為或態度。

4.?選擇關係的權利

我有權決定親密關係的對象和程度,即使是親人,也可以結束不健康的關係,遠離令人不愉快的人。

5.?清晰溝通的權利

我有權清楚表達感受和喜好,要求被傾聽,並讓對方明確自己的需求而非假定。

6.?自主做出最佳選擇的權利

我有權自主決定是否參與任何活動或聚會,按自己的節奏行動,不懷疑自己的選擇。

7.?堅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我有權按照自己的價值和興趣安排時間和精力,信任內在體驗,不受催促。

8.?平等與受尊重的權利

我有權平等受尊重,獨立生活,不受羞辱或輕視。

9.?優先考慮自身健康與幸福的權利

我有權優先關注自己的健康、成長與幸福,花時間滋養內心,做讓自己喜愛的事。

10.?關愛與保護自我的權利

我有權善待自己,接納自我變化,保持真實,為自己的個性感到自豪。

作為父母,我們也應牢記這份清單,意識到子女,他們終將成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身體、思想和精神上擁有自主權。

尊重這些權利,不僅是對他們的信任與愛,也是對自己作為父母的成長與成熟的一種考驗。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召妓40人"五星飯店嗨玩!安德魯王子訪泰,荒淫行徑曝光
她是流行天後,他是前總理:為何凱蒂·佩裏與杜魯多能走到一起?
馬斯克憔悴現身 醫憂“急速衰老”恐增心髒病風險
川普也祝賀!恭喜道奇「贏了世界大賽」:我們白宮見
奧巴馬又懟特朗普政府,“無法無天!”




24小時討論排行

ICE機場內抓人!女子哭喊 專家心碎 網友卻叫好
華爾街日報:川習會後,美企繼續將生產線移出中國
留學生自曝:在中國留學不花一分錢 月領5500
特朗普:習近平知道中國若侵台會有什麽“後果”
美國有望迎首位穆斯林紐約市長 奧巴馬願當他智囊
出戰打耳光大賽 中國功夫大師慘遭KO倒地昏迷
美國政府關門時長逼近曆史紀錄,特朗普誤判民主黨決心
父母雇傭非法移民裝修房子 導致11歲女兒被強奸
中國崛起為全球科研強國:這對歐洲意味著什麽?
中國籍兒童性侵犯 ICE羈押期間死亡!
中共如何用“B型台獨”來打擊“A型台獨”?
三億遊客湧入中國壯麗的新疆,那裏還有他們未曾看到的一麵
中國官媒“寫錯習近平”名字!編輯下場慘了
習特會未談台灣:不談本身即信號 中美技術性喘息
逼俯臥撐500下才能領薪水 矽穀CEO被槍殺棄屍始末
川普宣布停產1美分硬幣 交易時須“四舍五入” 業者困擾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我在美國讀大一 被我媽24小時“監控”

留學全知道 2025-11-02 07:27:24

朋友的女兒來美國上大學,她說女兒拿到錄取信的那一刻,身為家長的她人生的分水嶺截然不同。

拿到錄取之前,她每天擔心的是女兒失學;可錄取一到手,她的擔憂無縫銜接過渡到擔心女兒丟命。

尤其是看到美國新聞裏隔三岔五就有槍擊案,她的血壓和心率也跟著“報警”,焦慮到失眠,手機永遠放在床頭,生怕漏掉女兒的消息。

朋友恨不得能開個“天眼”,24小時實時追蹤女兒的動態,以防萬一。

“為了孩子的安全,留學生家長真的可以‘不擇手段’。”她半開玩笑地說。

這種擔心,大概是更看重邊界感和隱私的國外家長、孩子難以理解的。也正因如此,最近Reddit上一個外國學生吐槽中國父母是“控製狂”的帖子,才會掀起熱議。

這位媽媽當初假裝成學生和她聊天“甄選”室友,為了逼真,她還不惜用了假照片偽裝,女兒全程不知情。

不僅如此,這位媽媽還能實時定位女兒手機,如果女兒在公寓不在學校,她就會詢問女兒為什麽不在學校學習。

有一次,她和室友打算去紐約玩兩天,結果人還沒出發就收到這位中國媽媽給她發來的義正言辭的“警告信”,說是不安全、耽誤學業。

更誇張的是,媽媽有女兒的蘋果設備的ID和密碼,她能實時讀取女兒的短信、郵件和信息。

這位外國學生滿臉震驚地問網友:這真是中國家長的常態嗎?

作為東亞文化下長大的孩子,很多人對上述家長的離譜行為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在“安全”這麵旗幟下,父母的關愛常常已不自知地滑向了“控製”。

01

女兒大二,攝像頭360度全麵覆蓋

在這位外國學生發帖的評論裏,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家長“關愛”孩子一生的典型寫照:成績、工作、結婚、生娃,他們都要摻和進來。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這位家長在愛管事的中國父母裏也算是極品一般的存在了,掌控欲十足。

若論父母對孩子在學業和工作、結婚這類人生大事上的付出和關愛,東亞家長排第二、恐怕其他地區家長不敢排第一。

這種精細育兒的結果,確實讓東亞孩子在學業上的成才率較高,但一不小心也很容易從關愛走向極端的控製。

之前看到一條新聞:主人公是一位大二女生李同學(化名),她的父母竟在她臥室裏裝了攝像頭,還聲稱是為了“保護”她。可一旦她做錯事,就會挨罵甚至被體罰。

長期的精神壓力讓她出現了明顯的心理問題。最終,在民警多次溝通與調解下,這對父母才同意拆除攝像頭,並向女兒道歉。

我在美國讀大一 被我媽24小時“監控”





給大二孩子的臥室裝攝像頭,這種驚悚並非個例。大三的孩子臥室也有攝像頭。



為了“監管”孩子,臥室門都給孩子拆了。



自己25歲了,父母進她的臥室從不知道敲門。



至於父母偷看孩子手機、翻聊天記錄的行為,不過是把當年偷看日記那一套,升級成了數字版而已,隱私被侵犯的毫無新意。



而且在社交媒體功能日益發達的今天,父母監控孩子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了。

有位網友吐槽,說自己都結婚了,父母還靠微信運動監控他的生活。發現後,他幹脆關掉了微信運動。結果父母發現後大發雷霆,打電話質問他是不是把他們屏蔽了,還氣得掛掉電話。

網友感歎,自己都已結婚成家,難道連關掉微信運動的自由都沒有?他並不介意父母關心,但介意那種盯著步數、再反推行程來盤問的做法,那不是關心、而是監視。

愛若失了分寸,再好的出發點也可能變成傷害。

02

留學黨,也逃不開監控

裝攝像頭這一招,即使孩子跨越半個地球成為留學黨,有時也難以擺脫。

網購平台上有各款海外高清版攝像頭,讓家長能24小時看到娃的留學日常……



即使大多數家長還不至於誇張到隔著萬裏、跨越時差去裝攝像頭,但讓孩子每天視頻報備是不能少的功課。

社交平台上關於“留子真的都要每天跟父母視頻報備嗎?太累了”的吐槽貼有很多。



有一位26歲的留學黨,獨生女、已在海外留學六年,卻仍被媽媽的日更式視頻困擾。

她媽媽每天都要求視頻聊天,家常裏短一聊就是半小時起跳、經常超過一小時。

更令她崩潰的是,她媽常在晚上突襲查崗,看到女兒晚歸就焦慮不安。若不接電話,就會遭遇“母愛奪命連環call”。

她多次嚐試與媽媽溝通,希望改為每天文字聯係、每周一兩次視頻,無奈當媽的堅持認為視頻才算真正交流,還給女兒上道德枷鎖,“要是我媽還在世能多說兩句該多好”。

她明白母親的出發點是愛,但這份愛太沉重了,她希望母親能多關注自己,多花時間去旅行、購物、享受生活,而不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女兒身上。

本以為這就是留學黨家長“極致”的愛,誰知留學黨被家長“查崗”的情況超乎你的想象。

年過30、出國14年,也得早微信請示、晚視頻報道。



有人因為累了、煩了,沒有第一時間回複家長。結果爹媽要麽直接報警、要麽發動“群眾運動”尋人。





這些抱怨在父母看來其實也挺委屈的。

他們不是故意要纏著孩子,隻是從小養在自己身邊的人,忽然去了另一座城市、甚至另一個國家。想著孩子一個人在外,吃得好不好、睡得安不安穩、有沒有人照應,心裏就不踏實。

尤其是留學生的父母,隔著萬裏和時差,看到新聞裏三天兩頭的槍擊案、留學生失聯事件,哪能不擔心?

於是,視頻報平安和微信定位就成了父母安放焦慮的“定心丸”,隻要看見孩子的臉、確認他的位置,心裏就能找回一點安全感。

父母的初衷總歸是關心,為什麽到孩子眼裏就成了控製?



03

父母的關心,界限何在?

有人總結過,留學生家長的心路,大致要經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臨行前的焦慮期。

孩子還沒走,父母的腦子裏已經開始循環播放各種擔心:能不能照顧好自己?遇事會不會慌?那幾天幾乎沒人睡得踏實。

第二階段,是剛到國外的牽掛期。

孩子吃飯了嗎?睡得好嗎?回宿舍了嗎?每天十幾分鍾的視頻成了家裏的頭等大事。

第三階段,是三個月到半年的過渡期。

父母慢慢發現,孩子比想象中能幹——會做飯、會規劃、會交朋友。偶爾沒回微信也不至於慌。

第四階段,是真正的放心期。

孩子學會了獨立,父母學會了放手。擔憂退去後留下的,是心安和欣慰。

不知道大家能否從中品出關心和控製的區別,“關心”和“控製”雖然常常都是“以愛之名”,但本質完全不同:

關心是基於信任和理解,是一種溫柔的關注,隨著孩子逐漸獨立,焦慮自然減少,甚至能夠欣慰地看到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關心會隨著孩子能力的增長而調整,不幹擾孩子自主生活。

而控製則是基於不安全感和占有欲,表現為持續監督、幹涉和要求即時回應,無論孩子多麽獨立都難以放手。

這種行為雖然源自愛,但容易讓孩子感到被監視、束縛,壓迫了他們的自主權和心理空間。

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是懂得適時退場,讓孩子來做自己人生的主角;隻會控製孩子的父母,卻要一直當孩子人生裏的C位。



父母守好關心與控製之間的界限,從技術上來說並不難實現。

比如,可以與孩子約定“匯報”的頻率和方式,明確哪些信息需要共享、哪些可以自主處理;

使用合理的通訊工具而非24小時實時監控;

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隨意查看聊天記錄或位置;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提供建議而非直接幹預。

真正難的是心態和能力上的調整。

孩子成年後,父母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焦慮,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停止“監管”。

要做到真正釋然,必須從長期培養開始:在日常親子關係中建立信任、訓練彼此在關係中界限感、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能麵對突發狀況而不依賴父母;同時,父母自身也需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成長、容忍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界限感和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促就的,它們需要在長期互動中不斷實踐、調整。

在《不被父母控製的人生》這本著作裏,琳賽.吉布森博士列出了10條子女的基本權利清單:

1.?設置邊界的權利

我有權為自己的安全和心理設界,停止任何讓我感到壓力或不適的互動,拒絕不喜歡的事情,無需解釋理由。

2.?不受情感脅迫的權利

我有權不做他人的拯救者,讓他人自行承擔責任,不因他人的痛苦或自尊問題感到內疚。

3.?情緒自主與精神自由的權利

我有權擁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捍衛價值觀與興趣,不受嘲諷,拒絕不喜歡的行為或態度。

4.?選擇關係的權利

我有權決定親密關係的對象和程度,即使是親人,也可以結束不健康的關係,遠離令人不愉快的人。

5.?清晰溝通的權利

我有權清楚表達感受和喜好,要求被傾聽,並讓對方明確自己的需求而非假定。

6.?自主做出最佳選擇的權利

我有權自主決定是否參與任何活動或聚會,按自己的節奏行動,不懷疑自己的選擇。

7.?堅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我有權按照自己的價值和興趣安排時間和精力,信任內在體驗,不受催促。

8.?平等與受尊重的權利

我有權平等受尊重,獨立生活,不受羞辱或輕視。

9.?優先考慮自身健康與幸福的權利

我有權優先關注自己的健康、成長與幸福,花時間滋養內心,做讓自己喜愛的事。

10.?關愛與保護自我的權利

我有權善待自己,接納自我變化,保持真實,為自己的個性感到自豪。

作為父母,我們也應牢記這份清單,意識到子女,他們終將成為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身體、思想和精神上擁有自主權。

尊重這些權利,不僅是對他們的信任與愛,也是對自己作為父母的成長與成熟的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