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前陣子在日本有個挺有意思的偶遇——有網友碰到了劉莉莉,拍了幾張照片發出來,底下評論區都炸了。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沒人敢信,照片裏那個背挺得筆直、皮膚亮得像打了光的人,已經67歲了。
你可能不知道,劉莉莉這名字,好多人聽著陌生,但看臉絕對眼熟。打開家庭劇,十部裏有八部能看到她演媽媽:周迅在《小敏家》裏的媽是她,海清在《媳婦的美好時代》裏的媽也是她,連張佳寧在《鄰居也瘋狂》裏的媽,還是她。彈幕裏總有人說:“這媽媽演得也太真了,跟我家那位一模一樣,表麵厲害得很,背地裏偷偷給你塞零花錢。”
其實圈內像她這樣的演員不少,戲紅人不紅,觀眾記不住名字,卻能把她演的角色刻在腦子裏。比如之前演《戰狼2》裏那位老太太的葦青,也是這樣——你叫不出她本名,但一提到“冷鋒的媽”,立馬有畫麵。這種演員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挑角色大小,就琢磨怎麽把“人”演活,劉莉莉就是典型。
她小時候的日子,說起來跟現在的孩子很不一樣。父親在文工團做舞台工作,母親是舞蹈演員,她常跟著父親去後台,看母親在台上轉圈、跳躍。那時候她覺得跳舞簡直是世界上最酷的事,一門心思要學。父親知道搞文藝苦,先勸過她別往這條路上鑽,母親雖然也心疼,但看她實在喜歡,後來也就沒再硬攔。
轉機出在高考恢複那年。她咬咬牙考了軍藝,跟劉佩琦、吳玉華成了同學。那時候她天天泡在排練場,演技是班裏拔尖的,可畢業後分配到話劇團,發展卻慢了半拍。吳玉華靠“農村三部曲”火遍全國時,她也演了這三部戲,觀眾頂多覺得“這演員麵熟”,離大紅還差著一截。
感情上也不算順。第一段婚姻是相親認識的,對方是北京老鄉。可她那時候一門心思撲在劇組,一年到頭不著家。丈夫不樂意了,覺得家不像家,她又舍不得放棄事業,最後隻能分開。
到了30歲,事業沒起色,感情也空窗,家裏人開始催。後來朋友介紹了個圈外人,做技術的,倆人處著挺投緣。結婚沒多久,丈夫要去美國工作。上一段婚姻就是因為聚少離多散的,她看著國內沒什麽盼頭的事業,又不想再分開,幹脆咬咬牙,停了戲,跟著去了美國。
在美國的日子,她成了全職媽媽。女兒出生後,找她的劇本堆成了山,她都推了——“孩子小時候就這幾年,錯過了補不回來”。但心裏那點對表演的念想,其實一直沒斷,洗碗時會對著鏡子琢磨台詞,哄孩子睡了會翻劇本看。
女兒四歲那年,一家人回了國。她想重新拍戲,可剛離開女兒就心慌,後來還是醫生幫忙才調整過來。再回圈裏,她發現自己演不了小姑娘了,反倒被很多劇組找去演媽媽。一開始她還嘀咕:“我這才多大,就演人媽了?”沒成想,這一演就成了“媽媽專業戶”。
《唐山大地震》裏那個失去孩子卻硬撐著的母親,《幸福來敲門》裏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每個角色都不一樣,卻都讓人覺得“就該是這樣”。她自己也沒想到,老了老了,事業反倒迎來了第二春。
這背後,丈夫的支持功不可沒。他本來是技術人員,後來自己開了公司,成了大家口中的“富商”,卻總說:“莉莉拍戲不是為了錢,是真喜歡,我得支持。”家裏沒後顧之憂,她拍戲時才能全身心投入。
現在她定居日本五年了,拍戲就往返中日,不拍戲就跟家人逛公園、做飯。狀態好到讓人羨慕,有人問她保養秘訣,她總說:“哪有什麽秘訣,就是日子過得踏實。”
不過她也有煩心事——30多歲的女兒一直不結婚。起初她也催,結果女兒煩得躲著她,後來她想通了:“孩子有自己的活法,我操那心幹嘛?”現在她更愛琢磨新角色,或者跟丈夫去爬山,日子過得比年輕人還自在。
其實像劉莉莉這樣的演員,才是演藝圈的底色。他們不追熱搜,不炒話題,就靠演技在觀眾心裏紮根。你說她紅嗎?可能走在街上沒人認得出。但你說她成功嗎?能把熱愛的事做一輩子,家庭和睦,日子舒心,這大概就是最實在的成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