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人日益疲憊的線上交友世界中,一場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革新”正悄然興起。Bumble創始人惠特尼·沃爾夫·赫德等行業領袖紛紛押注AI,聲稱要引入“全球最聰明、情商最高”的AI紅娘,用算法破解愛情密碼,把用戶從無休止的滑屏中解救出來。
然而,這番雄心壯誌背後,藏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浪漫關係中的“化學反應”,至今仍是科學難以解釋的謎。把尋找真愛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算法上,不僅可能徒勞無功,更可能讓我們失去人際交往中最真實、最珍貴的部分。
01 行業巨頭的AI豪賭:真能終結“滑動疲勞”?
用戶對線上約會的疲憊,平台方其實心知肚明。許多人就像在商場逛了一整天卻依然空手而歸的顧客,厭倦而失望。於是,一批交友應用開始轉型,試圖扮演“私人約會顧問”的角色。它們引入人工智能,不再隻是用它來幫忙選照片、寫簡介,更想讓它成為懂人心的“AI丘比特”。
在這股浪潮中,Bumble創始人惠特尼·沃爾夫·赫德提出了她的新願景。在創立Bumble十年多後,她重回公司一線,這次她決心“重塑”線上約會。她認為,過去用戶一直像是在黑暗中滑動屏幕:僅憑幾張照片和幾句簡介就去判斷一個活生生的人,同時也被他人草率評判,最終隻剩下空虛與疲憊。
她希望用AI為這個過程注入溫度與人情味。她所設想的新一代應用,將不再依賴俏皮話或身高數據這類淺層標簽,而是通過與心理學家和情感顧問合作,訓練大語言模型,深入理解用戶的價值觀、人生目標與生活信念,從而推薦真正契合的對象。
這股AI做媒的風潮正迅速蔓延。新應用Sitch通過向用戶提問,然後讓AI為他們提供量身定製的擇偶標準。Amata則讓用戶先與聊天機器人互動,再由AI為他們“包裝”,並推薦給其他潛在對象。
與此同時,社交巨頭Meta也宣布為其Facebook Dating功能推出“AI助手”,聲稱能幫用戶精準篩選符合條件的人選。該平台還上線了一個名為“邂逅”(Meet Cute)的功能,每周向用戶推送一位“驚喜匹配”,以緩解他們的“滑動疲勞”。
就連坐擁Hinge與Tinder等主流平台的Match Group也加入了戰局。其首席執行官斯賓塞·拉斯科夫(Spencer Rascoff)表示,Tinder正在測試一種更接近傳統紅娘的模式:基於用戶的問卷回複,每天隻精心推薦一位匹配對象。
02 更多信息,等於更好匹配?曆史早已給出答案
AI紅娘的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但它真的那麽具有革命性嗎?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早在十多年前,像OkCupid這樣的老牌交友網站就已經在使用詳盡的用戶問卷和兼容性評分係統了。然而,更多的信息並不總能帶來更深刻或更成功的匹配。赫德自己也坦言,填寫這些問卷有時“就像填醫院病曆一樣繁瑣”。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2013年,OkCupid進行的一係列實驗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真相:比起兩個人是否真的匹配,更重要的是係統是否告訴他們彼此匹配。實驗發現,當平台故意告訴那些兼容性得分很低的情侶“你們非常匹配”時,他們繼續聊天的意願反而比那些真正匹配、卻被係統告知“不匹配”的情侶更高。
更諷刺的是,個人資料中的文字描述幾乎無關緊要。實驗顯示,用戶對不帶文字的個人資料的評價,與觀看完整資料時幾乎一致。然而,一旦平台隱藏了照片,網站活躍度就急劇下滑。
基於這些發現,OkCupid聯合創始人克裏斯蒂安·拉德(Christian Rudder)說得更加直白:“OkCupid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其他任何網站也一樣。”
03 算法無法逾越的鴻溝:人類化學反應的不可預測性
當然,今天的AI算法和數據收集能力已非昔日可比。各大交友平台早已運用機器學習來捕捉用戶偏好、推薦潛在對象。隨著技術進步與數據積累,匹配的精準度或許真能提升。但有一個根本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算法要如何預測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化學反應”?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除非約會公司能獲取某種突破性的新維度信息,否則它們將永遠麵對一個無解的難題:浪漫關係中的契合度,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數十年的研究表明,人們確實傾向於選擇背景相似的人作為伴侶。然而,當涉及性格、行為習慣、乃至常被提及的“價值觀”時,並沒有簡單的規則可以預測誰和誰會“擦出火花”。
正如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伊利·芬克爾(Eli Finkel)所言,現實中能否擦出火花,往往帶有極大的偶然性。也許隻是對方隨口說的一句話,正好觸動你;或者一個不經意的話題,意外引出了一場投機的對話。他坦言:“目前唯一能檢驗兩人是否合拍的方式,仍然是老辦法:兩個勇敢的人得真正見上一麵,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麽。”
04 依戀理論能成為AI的“愛情公式”嗎?
即便是有研究支持的心理學理論,也很難直接變成婚戀匹配的“說明書”。以Bumble計劃引入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為例,該理論將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大致分為三類:安全型(能信任他人,接納愛與善意)、焦慮型(渴望親密,容易不安)和回避型(保持距離,自我保護)。

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親密關係:成人依戀的新科學及它如何幫助你找到並留住愛情》的合著者阿米爾·萊文(Amir Levine)解釋說,從宏觀上看,安全型依戀就像O型血,基本上和誰都能處得來。問題是,現實中安全型的人本來就不多,還往往早早就被“搶購一空”。
那剩下的人呢?焦慮型遇上回避型,容易互相刺激,一個追一個逃;兩個焦慮型在一起,可能陷入“情緒過載”,像兩隻在樹上對峙的貓,緊張得無法放鬆;而兩個回避型之間,則可能因為都習慣保持距離,始終難以建立真正的聯結。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對非安全型依戀的人避而遠之。萊文強調,他寫書的目的,不是給大家一個“擇偶公式”,而是希望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模式,學會識別彼此的需求,進而更好地經營關係。
愛情不是把人分門別類,再套用公式去配對。我們並非活在標準化的“依戀類型桶”裏,心動,更不能被簡化成一道可計算的數學題。
05 AI紅娘:逃避的捷徑,還是完美愛情的陷阱?
AI婚戀所承諾的,本質上是一條逃避情感成長的捷徑。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你不必再費力經營關係,算法可以替你完成所有艱難的部分。
這一願景有時甚至流露出反烏托邦的色彩。赫德曾大膽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完全依賴AI“約會管家”代為求愛——從篩選對象到傳遞情話,全部由一個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也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機器完成,徹底取代人類互動中的尷尬與興奮。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即便對那些不願讓科技過度介入私生活的人而言,AI紅娘的理念依然充滿誘惑:更完美的算法,就能帶來更完美的伴侶、更完美的愛情——就像按下開關,立即從尋覓的疲憊中解脫。
但真相是:一段關係能否幸福,不僅取決於你找到誰,更取決於你是一個怎樣的伴侶。依戀理論等心理學工具,本意是幫助我們自我覺察、而非評判他人。畢竟,改變自己永遠比改造別人更實際。但說到底,我們真的願意讓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聯結,變得如此簡單直白,連機器都能輕易破解嗎?
至少在可見的未來,愛情依然保持著它的神秘。這也意味著尋找真愛的過程,大多時候依然令人頭疼。但正是這份不可預測,讓每一段真正的聯結都顯得如此獨特,沒有任何算法能夠提前編寫,也沒有任何數據能夠解釋。
AI或許能成為不錯的助手,但它永遠替代不了兩個真實的人,在不確定中相互靠近,在笨拙的嚐試中,發現那份隻屬於彼此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