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美國中學生均分創新低!華人父母震怒

美國中學生均分創新低!華人父母震怒

文章來源: 留學全知道 於 2025-09-24 22:35:1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大家好,這是#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86篇文章。

前不久,美國發布了最新的Nation’s Report Card(國家成績單),美國中學生的成績降到了2005年以來的曆史最低分。成績公布後,華人論壇上引起了一陣公憤:

作業少、老師不改作業、隻給答案、沒有評語、從沒見過考卷、老師解題能力不如家長……

如果這些吐槽放是針對公立教育,尚且能理解,但大家吐槽的可都是花了真金白銀去讀的私立學校啊,有些不乏是很好的私校。

吐槽歸吐槽,但家長們的選擇還是很誠實的。雖然這兩年中國不再是美國留學的第一大生源國,本科就讀人數下降。但隨疫情結束,中國赴美接受低齡教育(k-12)的留學迎來了回升,人數增幅最為明顯。

2022/23學年,中國赴美低齡留學人數為8,016人,占留學總人數2.78%,人數較去年飆升29%。

過去兩年,美國K-12和高校的成績報告一次次刷新“曆史新低”,大家紛紛質疑美國在教育界的塔尖位置是不是要跌落?

然而另一邊,去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孩子卻越來越多,甚至有家長提前把娃送去美初“起跑”。一邊是下滑的成績曲線,一邊是洶湧的留學熱潮,這屆家長到底咋想的?

半數學生數學達不到基礎水平,

1/3人缺乏基本的閱讀技能

這份成績單發布後,美國很多主流媒體直接用“教育危機/災難”這樣的詞來描述當前局麵。

到底有多糟糕?一句話概括:不管是數學、閱讀還是科學,美國高中生的學業水平,都在“曆史最差”的路上狂飆。

12年級的畢業生數學水平,能考到“熟練”的隻有五分之一(22%)、但有差不多一半(45%)直接掉到“基礎以下”,也就是連最基本的門檻都沒過,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差的一次。

12年級生的閱讀水平具備“熟練”閱讀技能的隻有三分之一(35%)、有三分之一(32%)連“基礎”閱讀水平都沒夠。整體平均分還比2019年掉了3分,創下曆史新低。

8年級科學的情況同樣堪憂:對知識點掌握達到“熟練”水平的隻有三成(31%)學生,低於“基礎”的卻有四成(38%)。平均分比2019年跌了4分。

美國的高中生,近一半的學生缺乏能夠使用百分比來解決日常問題的技能,1/3的學生缺乏能夠讓他們理解基本新聞文章的技能。

另外,從整體趨勢來看,學生成績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頂尖學生(top 10%)成績幾乎沒受影響,甚至在個別學科和年級還有小幅提升;而基礎較差的學生(top 75%-90%)成績則呈現斷崖式下跌。

比如,12年級數學,學霸們幾乎沒掉分,但學渣群體平均比2019年掉了5分;8年級學生的科學、數學都是學渣成績繼續往下滑、尖子生成績上漲。

真正的卷的卷死、躺的躺死。

測試結果發布後,不止華人家長吐槽,全美家長都開始噴美國的k12教育:

曾經的學生,六年級開始就讀好幾本完整的小說;現在的學生,一年也讀不完一本完整的書,閱讀能力能好嘛!

還有家長說自己住在頂級學區、每年學區有200萬美金的經費撥款,老師們的學曆也都是碩士、博士級別的,但現在的學校課程簡單、出題簡單,隻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拿到沒什麽含金量的A;真正學到的內容還不如自己小時候在一個普通學區學到的東西多。

高中成績曆史新低、但大學GPA曆史新高?

有網友說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測試顯示學生們的主課成績在下降、閱讀和數學能力退化,但這些年美國中學生成績單上的A越來越多、大學生的GPA越來越高。

以哈佛大學為例:2025學年,哈佛本科生A級比例超過80%平均GPA為3.8,遠高於1970年代的2.7;耶魯大學2022-2023學年A級比例達79%、普林斯頓大學也類似。

所以,到底是孩子真厲害、還是教育越來越水?

這些年,美國K-12公立教育飽受詬病眾所周知,所以,不少家長咬牙把娃送去私立學校,結果發現一些私校也水的厲害。

我有一位朋友女兒在美國一所百年私立學校就讀,四年級的女兒第一周帶回來的數學作業讓朋友傻眼:一張A4紙,上麵40道一位數的乘法題,這是整個一周的數學家庭作業。

朋友當初出國確實想讓孩子避開國內內卷的教育環境,但沒想到這裏輕鬆過了頭。

在網上,不少家長都在吐槽私校每況愈下。

有人發現孩子的私立中學取消了成績打分,這讓家長很擔心:沒有了分數,評估標準是不是變得模糊了?孩子怎麽知道自己哪一科強、哪一科薄弱、該往哪兒努力?

甚至在2022年,紐約州教育委員會(Board of Regents)專門出台一項新規:要求所有私立學校必須達到最低學術標準(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instruction)。

也就是說,在數學、英語等核心課程上,私校的教學結果不能低於公立學校最低標準。

這背後其實很諷刺:不少家長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私校,卻連州裏最基本的教學要求都沒法達標,需要州政府出手設限。

無論是美國的公立、還是私校教育,這些年來口碑都有所下滑,背後原因不少:評分製度、教師壓力、課程難度、教育商業化、政府“輕視”,再加上學科更新的滯後,一環扣一環,把教育稀釋得很厲害。

就拿整個政府對學術教育就呈現出“輕視”的態度來說。前不久,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支付5億美元才能恢複那筆20億美元的聯邦資助,而且這筆錢還被指定要用來建立“哈佛藍翔”。

職業教育確實重要,能培養技術技能、滿足就業市場需求。但大學不僅僅是通向工作崗位的跳板,它更應該是鍛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熔爐。

如果把這5億美元用在支持高等教育、甚至K-12教育的刀刃兒上,才有機會讓更多願意通過知識成為改變命運的人實現理想,而非隻能選擇職業培訓。

對教育的“輕視”的態度還表現在美國K-12教育體係中,學科更新迭代的滯後性導致了教育“劃水”、與現實需求脫節,最終即使孩子進入名校、畢業後也覺得學習與現實需求脫節,無法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

人工智能(AI)和新能源等前沿技術在產業界快速發展,但課堂上仍停留在基礎概念和簡單實驗層麵。

大多數學校的AI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學支持和教師培訓上,真正融入課程內容的少之又少,官方教導學生使用AI的課程更是無從談起。

大熱的新能源技術同樣如此。

一位研究新能源技術的朋友告訴我,光伏、風能、電動汽車和儲能係統在美國已成熟商用,但學校教育仍停留在小功率太陽能板實驗或簡單電池串聯、LED照明等基礎操作,缺乏與真實電網管理、儲能優化、電動汽車動力係統等實際應用的聯係。

還有就是一直被家長和教育界吐槽的學校評分製度。

不少美國學校這幾年取消了傳統的分數製,改用“評價式”的老師描述。

聽上去很人性化,但問題是:標準不統一、彈性極大,老師寫來寫去都是“很優秀、有潛力”,結果就是學生和家長都糊裏糊塗,根本不知道孩子真實水平幾何。

更諷刺的是,那些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私校的家長,本以為掏了錢,學校至少能高標準嚴要求,現實卻常常相反。為了最大化利益,私校不斷降低門檻。孩子成績單上清一色的A,家長心裏舒坦,但孩子的學習能力根本沒達到該有的水平。

而對於那些暫時落後的、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又存在多元化和政治正確的問題,不能隨便“差別化”對待。老師隻能降低難度、照顧這些同學。

最終結果就是好學生“吃不飽”在學校虛度光陰、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又得不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浪費教學資源。

而當下流行的教師評估體係也在教育變水的路上推波助瀾。

《大西洋月刊》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How Teacher Evaluations Broke the University(教師評估體係是如何毀了大學的)。

作者Rose Horowitz寫道,美國大學的教師評估體係已嚴重扭曲教育。原本為改進教學而設立的學生打分,如今與教師薪資、聘用掛鉤,結果導致成績普遍膨脹、學術嚴謹性下降。學生更願意給“輕鬆有趣”的課程高分,老師為了保住飯碗也不敢布置難題。

總而言之,美國的公立教育,正在向下兼容。私立教育進入到包裝大過於教育、「學生看上去很優秀」的時代。

成績通脹、教育“劃水”,留學美國值麽?

既然美國的教育已然如此「自我放棄」,這個學還有必要留麽?我的答案是:如果單純從接受教育的角度考慮,美國依然是留學家庭的首選。

雖然美國小學和初中教育“劃水”嚴重——無論公立還是私立,但高中階段就會是分水嶺。

誠然,不少公立高中的教學質量還是堪憂。我所在的城市一家評分很低的公立高中,在校門口上就寫著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男學生別吸毒持槍、女學生別懷孕就行……2008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Gloucester High School有18名學生在一年內懷孕引發全國關注。

還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曾在紐約市公立高中就讀,當年上的還是26學區排名第二的學校,可即便是好學校也會收一些奇奇怪怪的學生,導致校內群架事件頻繁、各種欺淩現象不斷、小流氓天天在校門口惹事。

學校對學生畢業要求也非常低,必修課隻有四年英語、三年數學(代數/幾何/函數,華裔學生常修AP微積分)、物理、化學、生物各一年、以及世界曆史/美國曆史,成績及格就能畢業。12年級課少的時候,很多學生隻來學校半天……

而這所學校之所以能排到前列,主要靠畢業班一些為數不多、能進Top 10大學的學生力挽狂瀾。學校過半的學生最終進入紐約公立大學體係,還有最末尾大約20%的學生連高中畢業都很困難。

但優秀的美高,不論公立還是私立,是真的“硬核”。那裏的學生沒有短期衝刺的“投機”,都是三、四年穩紮穩打走出來的。

平日裏作業、實驗、Project、Quiz輪番上陣,考試周Midterm、Final、AP接連不斷。不像國內的高考製度,有最後絕地翻盤的機會,這裏的四年每一門課、每一次小到quiz和作業、達到期末考試,都對成績單有影響,而成績單對好大學的錄取有很高權重。

所以,學生們不敢鬆懈一點。

如果把國內的學業壓力比作“越到後麵越陡”的坡度,美國的高中就是一條始終在高位的直線,11年級常常是最高點:課程難度、選課競爭、標化考試和大學申請同時疊加,壓力持續且集中。

想要保住好成績,沒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優秀的時間管理才能根本辦不到。所以,美高裏優秀的學生,是真的、全方位的優秀。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呈現了自己“暗無天日”的美高生活。

朋友的兒子就讀私立美高,周末作業要寫五小時起、高一的物理教材是大學的、數學作業結果對但過程不全,扣分。

盡管美國的教育這些年看有許多問題,但從學科前沿性、師資與科研資源、對本科生(包括留學生)早期培養與資助這些維度看,美國仍是留學首選。

就從對學生支持這個角度來說,精英大學對學生提供的資源不必多言,像MIT的UROP項目為本科生提供大量師生合作的研究崗位與項目,甚至大一的新生學校也有專門資源幫助學生進入實驗室。

加州伯克利的URAP項目,長期把本科生與教師科研直接對接,既有學分選項也有實習經驗,幫助學生盡早進入學術或工程項目實戰。

即使排名普通的大學,對學生的支持也頗多,為學生配對導師、提供年長製課程與同行培訓、與當地企業合作提供獎學金去做項目、實習等。

除了學業之外,留學對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段經曆、更是一種重塑的經曆。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問“有沒有某個瞬間讓你覺得留學很值得?”

上很多有意思的課,一個更加自信、獨立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來自不同世界的善意……正是這些“附加”成為孩子未來生活的底蘊。

父母總希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現實世界裏沒有一所學校能麵麵俱到。縱觀全球,美國的教育體係依然以它優秀的師資和高額的經費投入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從父母的視角出發,若條件允許,為孩子選擇一所成熟、包容、資源充足的學校,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這已然是“最佳教育”。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家中去世:係清華畢業生
全球頂級肺癌專家宣布:我患晚期肺癌三年了
19歲西班牙神顏公主久違亮相,舉手投足很自信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白宮官員:預計政府將關門,民主黨將付出沉重代價
恨意難平!特朗普連發四帖 猛批FBI前局長科米
美巴長談 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50年最大轉向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美國簽證費暴漲66倍,印度人或湧向日本
最新報告:中國去年新安裝近30萬台機器人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政府再向美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不會屈膝而活!” 特朗普與前FBI局長8年恩怨迎爆點
埃及旅行失聯中國女孩:她被拘禁 警方未透露原因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美國中學生均分創新低!華人父母震怒

留學全知道 2025-09-24 22:35:15

大家好,這是#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86篇文章。

前不久,美國發布了最新的Nation’s Report Card(國家成績單),美國中學生的成績降到了2005年以來的曆史最低分。成績公布後,華人論壇上引起了一陣公憤:

作業少、老師不改作業、隻給答案、沒有評語、從沒見過考卷、老師解題能力不如家長……

如果這些吐槽放是針對公立教育,尚且能理解,但大家吐槽的可都是花了真金白銀去讀的私立學校啊,有些不乏是很好的私校。

吐槽歸吐槽,但家長們的選擇還是很誠實的。雖然這兩年中國不再是美國留學的第一大生源國,本科就讀人數下降。但隨疫情結束,中國赴美接受低齡教育(k-12)的留學迎來了回升,人數增幅最為明顯。

2022/23學年,中國赴美低齡留學人數為8,016人,占留學總人數2.78%,人數較去年飆升29%。

過去兩年,美國K-12和高校的成績報告一次次刷新“曆史新低”,大家紛紛質疑美國在教育界的塔尖位置是不是要跌落?

然而另一邊,去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孩子卻越來越多,甚至有家長提前把娃送去美初“起跑”。一邊是下滑的成績曲線,一邊是洶湧的留學熱潮,這屆家長到底咋想的?

半數學生數學達不到基礎水平,

1/3人缺乏基本的閱讀技能

這份成績單發布後,美國很多主流媒體直接用“教育危機/災難”這樣的詞來描述當前局麵。

到底有多糟糕?一句話概括:不管是數學、閱讀還是科學,美國高中生的學業水平,都在“曆史最差”的路上狂飆。

12年級的畢業生數學水平,能考到“熟練”的隻有五分之一(22%)、但有差不多一半(45%)直接掉到“基礎以下”,也就是連最基本的門檻都沒過,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差的一次。

12年級生的閱讀水平具備“熟練”閱讀技能的隻有三分之一(35%)、有三分之一(32%)連“基礎”閱讀水平都沒夠。整體平均分還比2019年掉了3分,創下曆史新低。

8年級科學的情況同樣堪憂:對知識點掌握達到“熟練”水平的隻有三成(31%)學生,低於“基礎”的卻有四成(38%)。平均分比2019年跌了4分。

美國的高中生,近一半的學生缺乏能夠使用百分比來解決日常問題的技能,1/3的學生缺乏能夠讓他們理解基本新聞文章的技能。

另外,從整體趨勢來看,學生成績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頂尖學生(top 10%)成績幾乎沒受影響,甚至在個別學科和年級還有小幅提升;而基礎較差的學生(top 75%-90%)成績則呈現斷崖式下跌。

比如,12年級數學,學霸們幾乎沒掉分,但學渣群體平均比2019年掉了5分;8年級學生的科學、數學都是學渣成績繼續往下滑、尖子生成績上漲。

真正的卷的卷死、躺的躺死。

測試結果發布後,不止華人家長吐槽,全美家長都開始噴美國的k12教育:

曾經的學生,六年級開始就讀好幾本完整的小說;現在的學生,一年也讀不完一本完整的書,閱讀能力能好嘛!

還有家長說自己住在頂級學區、每年學區有200萬美金的經費撥款,老師們的學曆也都是碩士、博士級別的,但現在的學校課程簡單、出題簡單,隻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拿到沒什麽含金量的A;真正學到的內容還不如自己小時候在一個普通學區學到的東西多。

高中成績曆史新低、但大學GPA曆史新高?

有網友說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測試顯示學生們的主課成績在下降、閱讀和數學能力退化,但這些年美國中學生成績單上的A越來越多、大學生的GPA越來越高。

以哈佛大學為例:2025學年,哈佛本科生A級比例超過80%平均GPA為3.8,遠高於1970年代的2.7;耶魯大學2022-2023學年A級比例達79%、普林斯頓大學也類似。

所以,到底是孩子真厲害、還是教育越來越水?

這些年,美國K-12公立教育飽受詬病眾所周知,所以,不少家長咬牙把娃送去私立學校,結果發現一些私校也水的厲害。

我有一位朋友女兒在美國一所百年私立學校就讀,四年級的女兒第一周帶回來的數學作業讓朋友傻眼:一張A4紙,上麵40道一位數的乘法題,這是整個一周的數學家庭作業。

朋友當初出國確實想讓孩子避開國內內卷的教育環境,但沒想到這裏輕鬆過了頭。

在網上,不少家長都在吐槽私校每況愈下。

有人發現孩子的私立中學取消了成績打分,這讓家長很擔心:沒有了分數,評估標準是不是變得模糊了?孩子怎麽知道自己哪一科強、哪一科薄弱、該往哪兒努力?

甚至在2022年,紐約州教育委員會(Board of Regents)專門出台一項新規:要求所有私立學校必須達到最低學術標準(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instruction)。

也就是說,在數學、英語等核心課程上,私校的教學結果不能低於公立學校最低標準。

這背後其實很諷刺:不少家長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私校,卻連州裏最基本的教學要求都沒法達標,需要州政府出手設限。

無論是美國的公立、還是私校教育,這些年來口碑都有所下滑,背後原因不少:評分製度、教師壓力、課程難度、教育商業化、政府“輕視”,再加上學科更新的滯後,一環扣一環,把教育稀釋得很厲害。

就拿整個政府對學術教育就呈現出“輕視”的態度來說。前不久,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支付5億美元才能恢複那筆20億美元的聯邦資助,而且這筆錢還被指定要用來建立“哈佛藍翔”。

職業教育確實重要,能培養技術技能、滿足就業市場需求。但大學不僅僅是通向工作崗位的跳板,它更應該是鍛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熔爐。

如果把這5億美元用在支持高等教育、甚至K-12教育的刀刃兒上,才有機會讓更多願意通過知識成為改變命運的人實現理想,而非隻能選擇職業培訓。

對教育的“輕視”的態度還表現在美國K-12教育體係中,學科更新迭代的滯後性導致了教育“劃水”、與現實需求脫節,最終即使孩子進入名校、畢業後也覺得學習與現實需求脫節,無法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

人工智能(AI)和新能源等前沿技術在產業界快速發展,但課堂上仍停留在基礎概念和簡單實驗層麵。

大多數學校的AI教育主要停留在教學支持和教師培訓上,真正融入課程內容的少之又少,官方教導學生使用AI的課程更是無從談起。

大熱的新能源技術同樣如此。

一位研究新能源技術的朋友告訴我,光伏、風能、電動汽車和儲能係統在美國已成熟商用,但學校教育仍停留在小功率太陽能板實驗或簡單電池串聯、LED照明等基礎操作,缺乏與真實電網管理、儲能優化、電動汽車動力係統等實際應用的聯係。

還有就是一直被家長和教育界吐槽的學校評分製度。

不少美國學校這幾年取消了傳統的分數製,改用“評價式”的老師描述。

聽上去很人性化,但問題是:標準不統一、彈性極大,老師寫來寫去都是“很優秀、有潛力”,結果就是學生和家長都糊裏糊塗,根本不知道孩子真實水平幾何。

更諷刺的是,那些花了大價錢把孩子送進私校的家長,本以為掏了錢,學校至少能高標準嚴要求,現實卻常常相反。為了最大化利益,私校不斷降低門檻。孩子成績單上清一色的A,家長心裏舒坦,但孩子的學習能力根本沒達到該有的水平。

而對於那些暫時落後的、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又存在多元化和政治正確的問題,不能隨便“差別化”對待。老師隻能降低難度、照顧這些同學。

最終結果就是好學生“吃不飽”在學校虛度光陰、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又得不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浪費教學資源。

而當下流行的教師評估體係也在教育變水的路上推波助瀾。

《大西洋月刊》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How Teacher Evaluations Broke the University(教師評估體係是如何毀了大學的)。

作者Rose Horowitz寫道,美國大學的教師評估體係已嚴重扭曲教育。原本為改進教學而設立的學生打分,如今與教師薪資、聘用掛鉤,結果導致成績普遍膨脹、學術嚴謹性下降。學生更願意給“輕鬆有趣”的課程高分,老師為了保住飯碗也不敢布置難題。

總而言之,美國的公立教育,正在向下兼容。私立教育進入到包裝大過於教育、「學生看上去很優秀」的時代。

成績通脹、教育“劃水”,留學美國值麽?

既然美國的教育已然如此「自我放棄」,這個學還有必要留麽?我的答案是:如果單純從接受教育的角度考慮,美國依然是留學家庭的首選。

雖然美國小學和初中教育“劃水”嚴重——無論公立還是私立,但高中階段就會是分水嶺。

誠然,不少公立高中的教學質量還是堪憂。我所在的城市一家評分很低的公立高中,在校門口上就寫著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男學生別吸毒持槍、女學生別懷孕就行……2008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Gloucester High School有18名學生在一年內懷孕引發全國關注。

還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曾在紐約市公立高中就讀,當年上的還是26學區排名第二的學校,可即便是好學校也會收一些奇奇怪怪的學生,導致校內群架事件頻繁、各種欺淩現象不斷、小流氓天天在校門口惹事。

學校對學生畢業要求也非常低,必修課隻有四年英語、三年數學(代數/幾何/函數,華裔學生常修AP微積分)、物理、化學、生物各一年、以及世界曆史/美國曆史,成績及格就能畢業。12年級課少的時候,很多學生隻來學校半天……

而這所學校之所以能排到前列,主要靠畢業班一些為數不多、能進Top 10大學的學生力挽狂瀾。學校過半的學生最終進入紐約公立大學體係,還有最末尾大約20%的學生連高中畢業都很困難。

但優秀的美高,不論公立還是私立,是真的“硬核”。那裏的學生沒有短期衝刺的“投機”,都是三、四年穩紮穩打走出來的。

平日裏作業、實驗、Project、Quiz輪番上陣,考試周Midterm、Final、AP接連不斷。不像國內的高考製度,有最後絕地翻盤的機會,這裏的四年每一門課、每一次小到quiz和作業、達到期末考試,都對成績單有影響,而成績單對好大學的錄取有很高權重。

所以,學生們不敢鬆懈一點。

如果把國內的學業壓力比作“越到後麵越陡”的坡度,美國的高中就是一條始終在高位的直線,11年級常常是最高點:課程難度、選課競爭、標化考試和大學申請同時疊加,壓力持續且集中。

想要保住好成績,沒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優秀的時間管理才能根本辦不到。所以,美高裏優秀的學生,是真的、全方位的優秀。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呈現了自己“暗無天日”的美高生活。

朋友的兒子就讀私立美高,周末作業要寫五小時起、高一的物理教材是大學的、數學作業結果對但過程不全,扣分。

盡管美國的教育這些年看有許多問題,但從學科前沿性、師資與科研資源、對本科生(包括留學生)早期培養與資助這些維度看,美國仍是留學首選。

就從對學生支持這個角度來說,精英大學對學生提供的資源不必多言,像MIT的UROP項目為本科生提供大量師生合作的研究崗位與項目,甚至大一的新生學校也有專門資源幫助學生進入實驗室。

加州伯克利的URAP項目,長期把本科生與教師科研直接對接,既有學分選項也有實習經驗,幫助學生盡早進入學術或工程項目實戰。

即使排名普通的大學,對學生的支持也頗多,為學生配對導師、提供年長製課程與同行培訓、與當地企業合作提供獎學金去做項目、實習等。

除了學業之外,留學對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段經曆、更是一種重塑的經曆。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問“有沒有某個瞬間讓你覺得留學很值得?”

上很多有意思的課,一個更加自信、獨立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來自不同世界的善意……正是這些“附加”成為孩子未來生活的底蘊。

父母總希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現實世界裏沒有一所學校能麵麵俱到。縱觀全球,美國的教育體係依然以它優秀的師資和高額的經費投入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從父母的視角出發,若條件允許,為孩子選擇一所成熟、包容、資源充足的學校,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這已然是“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