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瀕危物種翻垃圾?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瀕危物種翻垃圾?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文章來源: 狸貓之一的動物圈 於 2025-09-10 18:12:2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瀕危物種翻垃圾?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信息來源於@阿鑫呐、@甜心可兒、@楊帆在旅途、《CNKI》、《WanFang》。

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最近有一則新聞占據了熱搜好久:“西藏一垃圾站30多隻藏馬熊集體覓食”。



我看到的時候就很疑惑,這事情明明已經持續很久了,為啥現在才上熱搜?應該是有哪個網友拍攝的視頻火了把這個事情給曝光開了吧?

反正據我所知,熊經常去西藏翻垃圾堆的情況能往前倒好幾年了!

在2024年的8月份,我就看到博主“@楊帆在旅途”發布了一則Vlog,拍攝的是當堆鄉的的一個村莊,這裏的晚上都會有不少藏馬熊來光顧,目的就是從垃圾堆裏找食物吃,已經非常常規了,當地居民都清楚,他們立了警示牌,但還是抵擋不住作死的遊客。



夜幕降臨後,博主拍攝到了4隻肥嘟嘟的藏馬熊在垃圾堆裏扒動垃圾,翻出一切可食用的東西。對於雜食性且不怕髒的它們來說,這裏完全是自助餐廳。博主感歎這些藏馬熊居然吃垃圾吃得比動物園的個體還肥美!最神奇的是這個垃圾場居然沒有任何防護,不光是沒有阻止藏馬熊進入的設施,沒有隔離人類遊客來參觀的設施,也沒有勸阻遊客的工作人員。

好像所有人都默認了這一切的發生?



時間來到2025年8月15日,博主“@阿鑫呐”來到了西藏邊壩縣也偶遇了藏馬熊下山翻垃圾堆的情況,她一口氣看到了幾十頭藏馬熊,它們在車燈的照射下依然旁若無人的開始了大餐,無視了博主和其他遊客的窺探。



博主詢問了當地人,當地人表示真沒啥稀奇,已經持續非常久了!當地的垃圾場工作人員在晚上8點30分下班後,這些藏馬熊在8點40分就會趕來吃晚餐。這天博主看到的數量還算少了,多的時候能有上百頭!

這個數字來自當地居民的口述,真實性有待考究,可能是誇張化的描述,但數量確實算很多是毋庸置疑的。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同年8月9日,由博主“@甜心可兒”發布的視頻,她當時帶著父母去走了川藏中線,因為她媽媽一直想要看熊,博主詢問本地人後,當地人給他們推薦了邊壩縣的垃圾場。



重點信息是本地人都知道這個情況,隨便一問就能知道地點,於是很多遊客都會過來觀看。博主跟家人趕到的時候,藏馬熊已經開始晚宴了,而離它們不到百米外就有數量眾多的遊客!這些熊明顯對人已經很習慣了,直接無視了看樂子的眾人,繼續幹飯。



一些疑問

有些網友吐槽的點在於這裏的垃圾場怎麽都不無害處理,就這麽堆在露天也太不對勁了吧?難道西藏就沒有垃圾焚燒廠嗎?



他們的吐槽還是比較正常的,但我不清楚當地政策是怎麽樣,不敢瞎說。但我覺得比起垃圾的處理方式,更應該震驚的不是這些人類怎麽就能,怎麽就敢靠這些野生動物這麽近嗎?這個場景明顯不對勁啊!就沒有人管管嗎?這對這些人類和這些藏馬熊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真是奇怪。



而且藏馬熊去吃這些垃圾,對它們來說也是可能有潛在危害的。雖然它們的抗菌能力,耐造程度肯定是遠超於人類的,但是萬一吃到了什麽化學品或者重金屬汙染物,這對它們的健康肯定是會造成威脅的!要知道藏馬熊可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算是瀕危物種啊!怎麽就這麽不管不顧了?



我看到一些新聞裏,相關部門的說法是:“我們對野生保護動物的管理,原則上不主動幹涉其生存區域。”但是,這些垃圾場怎麽就出現在藏馬熊的生存區域了,難道這些垃圾場是自然造物?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很矛盾的。

昌都市邊壩縣政府的接線人員還說:“網友所發視頻中的垃圾場,實際距離周邊村落很遠,夜間垃圾場也有值班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垃圾場周圍本來有提醒遊客有熊出沒,但被熊破壞了。”“我們這邊也在考慮重新增設相關設施,保護遊客安全。”



雖然我了解這些部門要管理很多事情不容易,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真的幹得不夠到位。接線人員的回複讓我們知道他們為了管理這個情況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我還的刻薄的說:還不夠。

目前看來,對遊客的安全、勸導工作和對藏馬熊的保護工作都不太完善。

跟網友討論

不少網友非常疑惑,有個網友參考了網上的信息,說藏馬熊全球不到2000隻,這一下就看到幾十隻了?潛台詞的在問真有這麽瀕危嗎?有人甚至直接下結論說藏馬熊都泛濫成災了!還有陰謀論者表示保護過度了,現在故意讓它們吃垃圾以人為控製數量!



藏馬熊是民間俗稱,其正式學名是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它們是全球最稀少的棕熊亞種之一。2023年的調查顯示,藏馬熊的數量可能都不足2000隻,因為基因研究表明,其有效種群數量可能僅為實際數量的四分之一,存在嚴重的近親繁殖風險。



那這邊一口氣出現這麽多,是不是說明調查有誤?

邊壩縣出現的熊群很可能是從周邊較大範圍內被吸引過來的,屬於一種臨時性的聚集行為,並不能代表它們的整體分布格局,也不能說明其種群數量增加了。這些藏馬熊知道這裏的垃圾場有唾手可得的美食後,就會聚集過來。



打個比方,就像是大家都知道胖東來好,於是從全國各地聚集過去買東西,但你不能因此就認定河南新鄉或者許昌的人口就是有那麽多。

然後還有一個很經典的“人麵熊”的傳說也被提及了,就是說藏馬熊能模仿人的聲音,然後吸引人類靠近,隨後吃掉人類。



這個傳說太經典了,不過現代生物學研究並未證實任何熊科動物有模仿人聲以誘捕獵物的能力。 熊類的發聲主要用於同類間的交流,可能是求偶、警告、幼崽乞食,而不是作為狩獵策略。

在青藏高原的遊牧文化中,藏馬熊是極少能威脅成年人的頂級猛獸之一。為了警示孩童和成員不要獨自進入荒野或遠離營地,長者可能會將熊的危險性具象化為一種“善於欺騙”的恐怖形象。這種代代相傳的警示故事,會被不斷添油加醋,總之最後就演變成這樣了。



不過“熊吃人”確實有極少數案例可以支持,進入21世紀後幾乎沒有聽說了,不過在2000年前後青海曾發生過棕熊襲擊致人死亡的記錄。但是全球各地的大型熊都很危險,有這樣的案例不算稀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夫婦好心幫陌生男手機充電 慘被虐5小時活活燒死
她醉酒打Uber嘔吐 被司機趕下車 遭陌生人撿屍強奸
前北京副市長判囚12年 疑因擋不住“車撞中南海”?
萬斯長文悼好友柯克 將用空軍二號運送靈柩回原居地
高大帥氣口若懸河 柯克被視為明日之星 川普接班人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柯克槍擊案嫌疑人已被拘捕 希望他被判死刑
哈裏斯一席話炸裂拜登圈子:暴露出她是多麽淺薄
殺害查理·柯克槍手的“狙擊點位”被曝光,疑有槍手痕跡
川普與內塔尼亞胡通話時非常憤怒:為何沒通知我
對話西貝前後廚員工:究竟用沒用預製菜?
外國“水果貴族”,集體淪為中國土特產
從“街車”到份額僅剩1%,韓係車在華銷量一落千丈
亞航擬采購中國C919,衝擊空客-波音壟斷地位
遭美拘留韓國工人返國親人淚迎 民團諷“不是朋友嗎”
以軍72小時內襲擊敘利亞、黎巴嫩等6國 胡賽武裝回應
吳京形象塌房了遭群嘲:可笑的“爹味老登”太自戀
解放軍曾用電磁武器融化印軍?美國議員語出驚人
美國聯邦調查局懸賞10萬美元,尋找凶手
柯克被殺 陰謀論再度四起 這事兒和以色列有關?
俄無人機進犯波蘭:普京“壓力測試” 北約導彈代價昂貴…
人類思維的bug?愚蠢,總是比邪惡更可怕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瀕危物種翻垃圾?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狸貓之一的動物圈 2025-09-10 18:12:29
瀕危物種翻垃圾?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信息來源於@阿鑫呐、@甜心可兒、@楊帆在旅途、《CNKI》、《WanFang》。

西藏垃圾站現30多隻藏馬熊覓食

最近有一則新聞占據了熱搜好久:“西藏一垃圾站30多隻藏馬熊集體覓食”。



我看到的時候就很疑惑,這事情明明已經持續很久了,為啥現在才上熱搜?應該是有哪個網友拍攝的視頻火了把這個事情給曝光開了吧?

反正據我所知,熊經常去西藏翻垃圾堆的情況能往前倒好幾年了!

在2024年的8月份,我就看到博主“@楊帆在旅途”發布了一則Vlog,拍攝的是當堆鄉的的一個村莊,這裏的晚上都會有不少藏馬熊來光顧,目的就是從垃圾堆裏找食物吃,已經非常常規了,當地居民都清楚,他們立了警示牌,但還是抵擋不住作死的遊客。



夜幕降臨後,博主拍攝到了4隻肥嘟嘟的藏馬熊在垃圾堆裏扒動垃圾,翻出一切可食用的東西。對於雜食性且不怕髒的它們來說,這裏完全是自助餐廳。博主感歎這些藏馬熊居然吃垃圾吃得比動物園的個體還肥美!最神奇的是這個垃圾場居然沒有任何防護,不光是沒有阻止藏馬熊進入的設施,沒有隔離人類遊客來參觀的設施,也沒有勸阻遊客的工作人員。

好像所有人都默認了這一切的發生?



時間來到2025年8月15日,博主“@阿鑫呐”來到了西藏邊壩縣也偶遇了藏馬熊下山翻垃圾堆的情況,她一口氣看到了幾十頭藏馬熊,它們在車燈的照射下依然旁若無人的開始了大餐,無視了博主和其他遊客的窺探。



博主詢問了當地人,當地人表示真沒啥稀奇,已經持續非常久了!當地的垃圾場工作人員在晚上8點30分下班後,這些藏馬熊在8點40分就會趕來吃晚餐。這天博主看到的數量還算少了,多的時候能有上百頭!

這個數字來自當地居民的口述,真實性有待考究,可能是誇張化的描述,但數量確實算很多是毋庸置疑的。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同年8月9日,由博主“@甜心可兒”發布的視頻,她當時帶著父母去走了川藏中線,因為她媽媽一直想要看熊,博主詢問本地人後,當地人給他們推薦了邊壩縣的垃圾場。



重點信息是本地人都知道這個情況,隨便一問就能知道地點,於是很多遊客都會過來觀看。博主跟家人趕到的時候,藏馬熊已經開始晚宴了,而離它們不到百米外就有數量眾多的遊客!這些熊明顯對人已經很習慣了,直接無視了看樂子的眾人,繼續幹飯。



一些疑問

有些網友吐槽的點在於這裏的垃圾場怎麽都不無害處理,就這麽堆在露天也太不對勁了吧?難道西藏就沒有垃圾焚燒廠嗎?



他們的吐槽還是比較正常的,但我不清楚當地政策是怎麽樣,不敢瞎說。但我覺得比起垃圾的處理方式,更應該震驚的不是這些人類怎麽就能,怎麽就敢靠這些野生動物這麽近嗎?這個場景明顯不對勁啊!就沒有人管管嗎?這對這些人類和這些藏馬熊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真是奇怪。



而且藏馬熊去吃這些垃圾,對它們來說也是可能有潛在危害的。雖然它們的抗菌能力,耐造程度肯定是遠超於人類的,但是萬一吃到了什麽化學品或者重金屬汙染物,這對它們的健康肯定是會造成威脅的!要知道藏馬熊可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算是瀕危物種啊!怎麽就這麽不管不顧了?



我看到一些新聞裏,相關部門的說法是:“我們對野生保護動物的管理,原則上不主動幹涉其生存區域。”但是,這些垃圾場怎麽就出現在藏馬熊的生存區域了,難道這些垃圾場是自然造物?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很矛盾的。

昌都市邊壩縣政府的接線人員還說:“網友所發視頻中的垃圾場,實際距離周邊村落很遠,夜間垃圾場也有值班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垃圾場周圍本來有提醒遊客有熊出沒,但被熊破壞了。”“我們這邊也在考慮重新增設相關設施,保護遊客安全。”



雖然我了解這些部門要管理很多事情不容易,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真的幹得不夠到位。接線人員的回複讓我們知道他們為了管理這個情況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我還的刻薄的說:還不夠。

目前看來,對遊客的安全、勸導工作和對藏馬熊的保護工作都不太完善。

跟網友討論

不少網友非常疑惑,有個網友參考了網上的信息,說藏馬熊全球不到2000隻,這一下就看到幾十隻了?潛台詞的在問真有這麽瀕危嗎?有人甚至直接下結論說藏馬熊都泛濫成災了!還有陰謀論者表示保護過度了,現在故意讓它們吃垃圾以人為控製數量!



藏馬熊是民間俗稱,其正式學名是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它們是全球最稀少的棕熊亞種之一。2023年的調查顯示,藏馬熊的數量可能都不足2000隻,因為基因研究表明,其有效種群數量可能僅為實際數量的四分之一,存在嚴重的近親繁殖風險。



那這邊一口氣出現這麽多,是不是說明調查有誤?

邊壩縣出現的熊群很可能是從周邊較大範圍內被吸引過來的,屬於一種臨時性的聚集行為,並不能代表它們的整體分布格局,也不能說明其種群數量增加了。這些藏馬熊知道這裏的垃圾場有唾手可得的美食後,就會聚集過來。



打個比方,就像是大家都知道胖東來好,於是從全國各地聚集過去買東西,但你不能因此就認定河南新鄉或者許昌的人口就是有那麽多。

然後還有一個很經典的“人麵熊”的傳說也被提及了,就是說藏馬熊能模仿人的聲音,然後吸引人類靠近,隨後吃掉人類。



這個傳說太經典了,不過現代生物學研究並未證實任何熊科動物有模仿人聲以誘捕獵物的能力。 熊類的發聲主要用於同類間的交流,可能是求偶、警告、幼崽乞食,而不是作為狩獵策略。

在青藏高原的遊牧文化中,藏馬熊是極少能威脅成年人的頂級猛獸之一。為了警示孩童和成員不要獨自進入荒野或遠離營地,長者可能會將熊的危險性具象化為一種“善於欺騙”的恐怖形象。這種代代相傳的警示故事,會被不斷添油加醋,總之最後就演變成這樣了。



不過“熊吃人”確實有極少數案例可以支持,進入21世紀後幾乎沒有聽說了,不過在2000年前後青海曾發生過棕熊襲擊致人死亡的記錄。但是全球各地的大型熊都很危險,有這樣的案例不算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