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一名5歲女孩的媽媽在社交平台發布求助信息:女兒遊泳、泡溫泉後昏迷不醒,確認感染“食腦蟲”,"醫生好像已經給我宣判了死刑"。
不少網友紛紛許願希望奇跡發生
小女孩能醒過來
但揪心的消息還是傳來了...
8月22日晚
感染“食腦蟲”的福建5歲女孩
高杏兒的媽媽發文悼念去世女兒
透露在搶救60天後女兒還是離開了
“我相信隻是暫別,是兒不死,是財不散。寶貝,願你離苦得樂,去到一個光明又快樂的地方。”
看到杏兒離世的消息
網友也是痛心不已
今年6月,杏兒媽媽在社交平台求助稱,她帶5歲女兒於6月7日和6月14日遊泳和泡溫泉,6月22日孩子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的情況,6月23日住進醫院後出現抽搐,隨後昏迷不醒,並轉入重症監護室治療,6月27日被檢測出福氏耐格裏阿米巴病原,情況非常危急。
6月30日杏兒媽媽又發布消息稱,孩子的情況有新變化,“這兩天肌酸激酶已經超過了1000,昨天的血壓又低了。用了新的藥兩天多了,唯一看到變好的指標是c反應蛋白。”此前,醫生曾說基本沒有幾率熬過急性期,就算熬過了最好的結果也是植物人。
值得關注的是
夏日玩水感染“食腦蟲”
並不是個例
這個夏天
還有一名6歲男孩在上海確診
於本月去世
今年6月,孩子媽媽在社交平台發文,稱孩子在上海複旦大學附屬的醫院通過腰穿腦積液的檢查,檢查出來狒狒阿米巴原蟲。
對於為什麽感染,男童媽媽表示,目前想到的就隻有6月6日在學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園裏撈魚,沒有去過別的地方。
遺憾的是,兩個月後的8月11日晚,孩子媽媽在社交平台發布了一封“君寶貝和媽媽的感謝信”,感謝信中,稱孩子“生命留在6歲8個月”。
據悉,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導致的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病情十分凶險,病死率高達98%,目前還沒有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
“食腦蟲”並非昆蟲
藏身淡水與土壤感染
“食腦蟲” 病死率極高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研究員盧豔介紹,“食腦蟲”並非肉眼可見的蟲子,而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蟲的俗稱。此類寄生蟲存在於淡水、土壤等自然環境中,可通過鼻腔、口腔或皮膚傷口侵入人體。因其致病過程凶險,可能引發原發性阿米巴性腦膜腦炎等,帶來腦組織損傷,被俗稱為“食腦蟲”。
數據顯示,我國迄今累計報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僅40餘例,屬罕見的寄生蟲病。公眾無需過度緊張,但需提高防護意識。
人感染後有哪些典型症狀
如何救治?
專家介紹,早期以皮膚病變為主,後期進展為腦炎症狀,可能出現發熱、頭痛、嘔吐、易怒和嗜睡等。由於病程發展快且症狀易與其他腦炎混淆,“早發現、早診斷”是救治核心。專家強調,野外戲水後若出現相關症狀,務必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涉水經曆。
疾控機構提出
五項針對性預防建議
避野水,盡量避免在野外湖泊遊泳或戲水,避免攪動水體沉積物;
護口鼻,在自然水體活動時佩戴鼻夾、泳鏡;
防傷口,皮膚有破損時避免接觸自然水體;
潔鼻腔,使用滅菌生理鹽水或煮沸冷卻後的水衝洗鼻腔;
排陳水,長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積水再使用。
來源:新聞坊、都市快報、政法頻道、現代快報、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