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在日經新聞,作者威廉·佩塞克是常駐東京的獲獎記者,同時也是《日本化:世界能從日本失落的幾十年學到什麽》一書的作者。
特朗普可能沒有讓美國經濟“再次偉大”,但他確實讓習近平的這一年過得格外順利。
從表麵上看,這位中國領導人本應正經曆他12年來執政最艱難的時期。中國的房地產危機日益加深,導致通貨緊縮。家庭支出、製造業和投資都陷入停滯。
中國地方政府正被沉重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青年失業率接近曆史高位。線下抗議活動越來越頻繁。特朗普的關稅開始衝擊出口,而出口正是習近平實現中國每年大約5%經濟增長目標的重要手段。
但上海股市似乎對此毫無反應,反而意外迎來牛市。基於對特朗普貿易戰“雷聲大雨點小”的看法,上海證券綜合指數目前處於十年來的高點。
特朗普不斷給予中國90天的延期,是市場樂觀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圍繞他那些所謂貿易“協議”的滑稽表演。
這種荒謬的場麵讓習近平團隊一邊困惑,一邊鬆了一口氣。
困惑來自於大量彼此矛盾的信息,比如美國和日本上個月到底談妥了什麽?美國和韓國、或者布魯塞爾又談成了什麽?
而讓人感到安心的,是習近平愈發確信中國能繼續在談判中壓過特朗普。
這是否是一個合理的判斷?很可能是。
畢竟,特朗普迫切希望能與這個19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達成一個“協議”——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象征性的。
目前,北京的戰略是拖延。美國和日本那出肮髒且至今未收場的鬧劇,足以成為習近平盡可能拖延與特朗普陣營談判的理由。
7月22日,特朗普聲稱他和日本首相石破茂達成了一項“重大”貿易協議。但說實話,這其實更像是一場“關稅”交易,任何看過像樣黑幫或黑社會電影的人都能看出,這根本是一場敲詐。
為了避免更嚴重的傷害,東京正向特朗普團隊讓出美國市場15%的利益。
作為交換,日本可以期待美國的“保護”,以及(希望如此)特朗普要的“分成”不會馬上增加。當然,敲詐從來不會這麽簡單。日本汽車產業如何被征稅,哪些關稅會迭加,仍存在大量爭議。
底特律方麵對此極為不滿。按照目前的協議安排,日本汽車製造商或許能享受比美國企業低得多的進口稅。而福特、通用和斯特蘭蒂斯則必須為從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廠和供應商進口產品繳納25%的關稅。
由於這項“協議”根本沒有形成文字文件,日本企業隻能指望特朗普不會臨時反悔。
還有特朗普興高采烈地認為,東京即將為這份協議奉上5500億美元“簽字費”,供他隨意投資於美國國內。特朗普的官員們毫不避諱地說出了實情。貿易顧問納瓦羅稱這是一張“空白支票”,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稱之為“國家安全主權基金”。
石破茂的核心圈子很清楚,這整個安排實際上是一場噩夢。東京的官員們正在苦練各種扭曲邏輯,以便合理化這個更符合黑幫邏輯的交易,而不是經濟學常識。
在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被迫自相矛盾。她得向特朗普政府解釋,歐洲預計將從美國購買的7500億美元石油和天然氣,並不會如願發生。因為歐盟無法強迫私營公司通過巨額能源采購來取悅特朗普。
與此同時,韓國官員對眼下的角色對調感到震驚。距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已經過去28年,當年華盛頓還在批評首爾過度不透明、大企業對政治影響力過大、熱錢流動失控。
而如今,特朗普世界正將美國重新塑造成一個“新興虎型經濟體”。
那麽,印度總理莫迪又該作何感想?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宣布對印度征收50%的關稅,理由是印度從普京手中購買石油——而特朗普此前才剛在阿拉斯加與這位俄羅斯總統親熱互動,仿佛全然不在意這件事的荒唐。
更奇怪的是,中國從普京那裏進口的石油更多,卻沒有遭到任何懲罰。
特朗普若是打牌,肯定是個糟糕的玩家,因為他的“破綻”對所有人都一目了然。習近平當然能看出,特朗普有多麽渴望中國同意達成“協議”,哪怕隻是象征性的。
隻有這樣,特朗普才能向選民解釋關稅引發的通脹、退休金波動和就業疲軟都是“值得的”。
習近平也一定很樂於看到,特朗普正在用各種方式把美國改造成中國的模樣。這個“美國中國化”的過程體現在多個方麵——試圖將美聯儲變成中國人民銀行,隱藏經濟數據,削弱司法係統,對英特爾等大型企業進行政府控股,並要求從英偉達對華芯片銷售中抽取15%的“分成”。
白宮在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的交易中獲得“黃金股”,更是充滿了中共政治局的氣息。
這種帶有“美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自然少不了中國式的媒體打壓。在過去幾十年裏,美國領導人一再呼籲亞洲國家鏟除權貴資本主義,降低普通家庭的發展障礙。
而如今,特朗普正在證明,美國也能讓裙帶資本主義“再次偉大”。
習近平當然不喜歡30%的關稅,也不喜歡未來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但特朗普2.0帶來的混亂氛圍,意味著時間站在中國這邊。
市場普遍樂觀地認為,最終是習近平會給特朗普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這讓上海的交易者都準備好開香檳慶祝。
誰知道呢,也許他們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