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間不隻屬於她的房間”——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北京朝陽大悅城商場將母嬰室更改為育嬰室,寶媽和寶爸都能用,引發輿論熱議。北京惠多港購物中心除了母嬰室外,還設有專門的“父嬰室”。此前,上海、深圳等地也有商場設立“父嬰室”,獲得網友點讚。
在大力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當下,母嬰室已經在各大公共場所日漸普及,但“父嬰室”確實不多見,令人眼前一亮。看似微小的變化,實則是時代變化的一個風向標——以具象的關懷打破固有觀念,為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搭建堅實的微觀載體。
“父嬰室”的出現,首先是對“未被言說的需求”的回應,是公共服務從普惠走向精準的進步。育兒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但不少“奶爸”帶娃時都在公共場所遭遇過尷尬,比如母嬰室門口“男士免進”的標識,讓想給孩子換塊尿布的爸爸們望而卻步。
“父嬰室”的設立讓這些尷尬有了解決的出口:深圳天虹的“超級奶爸區”讓爸爸們敢進、能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育嬰室讓父母各得其所。誠如專家所言,這標誌著公共空間“關注民生更具體、更親切”,是文明向細微處滲透的有力證明。
更深層次看,“父嬰室”的意義不止提供一個空間,更是在悄然打破“育兒即母職”的固有觀念。長久以來,“帶娃是媽媽的事”的認知,將育兒責任過多壓在女性肩上。“父嬰室”的出現,以實際舉措扭轉了這種失衡,明確傳遞出“育兒不是哪一方的專屬職責,而是父母共同責任”的信號——衝泡奶粉、更換尿布、衣物增減,這些並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可以也應當勝任。
當公共空間設計為父親參與育兒掃清障礙,那些固化的觀念便在潛移默化中鬆動,“共同育兒”不再是口號,而是可觸摸的日常。可以說,“父嬰室”的本質是對男性育兒責任的支持和尊重。
或許有人覺得,一間“父嬰室”的作用有限,改造公共空間也並非緊迫之事。但文明的進步,恰恰藏在這些看似不緊迫的細節裏。“父嬰室”不是對母嬰室的替代,而是對育兒場景的補充;不是對母職的削弱,而是對父職的喚醒。當更多商場、車站、醫院能跟上這種空間革新,當“共同育兒”從觀念走向實踐,我們離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會,便又近了一步。
生育友好,從來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由無數個“讓育兒更輕鬆”的細節構成。對於公共場所的親子設施,或許也不需要過分強調“父”還是“母”,不少網友就建議在供媽媽們使用的哺乳室之外,多建不區分男女的育嬰室,讓寶爸寶媽都能使用。
當公共服務更多考慮到父母雙方的需求,當男性參與育兒成為日常,不僅能減輕女性的育兒負擔,更能讓家庭感受到社會的支持與溫度——這會轉化為家庭對生育政策的積極響應,轉化為整個社會對生育的友好接納。